-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93121
- 條形碼:9787214293121 ; 978-7-214-29312-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本書特色
突破標簽化敘事,解析宋代文人對佛教的復雜態度。
打破刻板印象,揭示佛教如何融入士大夫的日常生活。
立足唐宋之變,以獨特視角展現宋代文人精神的多元性與時代張力。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始于1988年,選題廣泛覆蓋中國政治、歷史、經濟、社會、文化等眾多領域。以“到中國之外發現中國”為立意,系統譯介海外漢學研究成果,借助國際視野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不僅為中國讀者構筑了一套全面而新穎的知識體系,推動了中國學術的國際化,成為中國學術出版的標桿,同時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平臺。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內容簡介
文人士大夫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頗為獨特,比起統治階層和普通民眾,這一群體看待世界更具超越的眼光。本書突破傳統思想史視域中宋代理學昌盛、佛教邊緣化的標簽化敘事,以唐宋變革為背景,借助寺院碑記文獻,揭開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復雜面向:他們批判佛教的教義沖突,卻也欽佩僧侶的苦行自律;他們借寺院空間表達政治見解,也在禪宗世俗化中重塑信仰的邊界。這是一部打破刻板印象的力作,通過文人筆墨間暗藏的對時代變革的回應,展現宋代文人如何在信仰與理性、傳統與變革中構筑起獨特的精神內核。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前言
信仰、碑銘與黃庭堅的去世
在此文中,黃庭堅的一些評論觸怒了某些人。該寺的一處佛塔原是為了紀念唐代的僧伽大師,這位高僧在宋代很受尊崇。僧伽大師的聲望以及當地人對重修佛塔的期待,促使黃庭堅在文章中聯想到佛教和文人的關系,以及寺院繁榮和國家昌盛之間的關系:
儒者常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產,實生民谷帛之蠹,雖余亦謂之然。然自余省事以來,觀天下財力屈竭之端,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耶?
然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內,則于世教豈小補哉!而儒者嘗欲合而軌之,是真何理哉!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目錄
致 謝
引 言 信仰、碑銘與黃庭堅的去世
**章 唐代的視域
被圍攻的僧伽
為了一種信仰
護教者的防線
柳宗元
總 結
第二章 護持信仰
蘇轍的例子
頓悟及其熱衷者
圍繞禪宗的批評與關切
宋代的護教之論
總 結
第三章 帝國與寺院
掩埋戰士遺骸
皇室的誕辰和忌日
御筆 : 皇帝的書法作品
御像 : 皇帝的畫像
總 結
第四章 不良的形象與美德的典范
非議之聲
美德的典范
令人不安的成就
總 結
第五章 個人生活
信仰與孝道
寺院的記憶與文人的身份
總 結
結 論
參考文獻
譯后記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作者簡介
何復平(Mark Halperin),美國漢學研究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主任。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時期的文人文化,尤其關注文人和佛教、道教的關系問題,著有《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2006)、《菽園雜記(英譯本)》(2022)。
葉樹勛,廣東河源人。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早期中國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在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著有《先秦道家“德”觀念研究》,編有《朱右白文存》《楊鴻烈文存》。
單虹澤,天津人。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宋明理學、比較哲學,在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著有《王陽明及其后學悟道經驗研究》。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