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82571
- 條形碼:9787504782571 ; 978-7-5047-8257-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本書特色
本報告通過理論探索和創新,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綜合反映出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綠色創新發展水平及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內容簡介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從綠色、創新概念和基礎理論出發,闡述了構建指數的理論框架、基本原則和方法。通過歸納總結國內外相關指數的編制經驗,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原則選取指標,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框架,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全面評價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情況。本報告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各城市更好地把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和突出問題,對標先進城市,見賢思齊,為長江經濟帶全流域綠色創新發展提供準確數據參考和科學決策依據。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前言
前言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自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召開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把脈定向。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板塊的區位優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和沿江地區高質量發展。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生產力、人才是**資源、創新是**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密圍繞“綠色轉型”“創新驅動”的理念,強調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的融合關系,本報告系統分析、綜合評價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綠色創新發展現狀及競爭力。通過對比分析各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政策與實踐,科學構建多維度指標評價體系,動態反映各城市在綠色創新投入、綠色創新產出方面取得的成效,綜合衡量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綠色創新發展水平。本報告的研究成果有利于長江經濟帶各城市更好地把脈綠色創新質量,找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短板和突出問題,對標先進城市,見賢思齊,為長江經濟帶全流域綠色創新發展提供準確數據參考和科學決策依據。
本報告從綠色、創新概念和基礎理論出發,闡述了構建指數的理論框架、基本原則和方法。通過歸納總結國內外相關指數的編制經驗,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原則選取指標,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框架,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全面評價長江經濟帶城市的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情況。其中,綠色創新投入維度(指數)包含創新制度、研發投入、創新基礎、創新轉化4個二級指標,綠色創新產出維度(指數)包含創造產出、綠色經濟、生態環境、健康生活4個二級指標。運用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基于標準化因子載荷計算指標權數,通過科學的指數編制方法,測算出2017—2020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綠色創新發展指數。
與其他指數相比,本指數有四大創新和亮點:一是在每一個維度、每一個二級指標設計中將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深度融合;二是在綠色創新投入指數中引入創新轉化指標,突出創新驅動的成效;三是綠色創新產出指數下的4個二級指標在邏輯上層層遞進,體現了綠色創新發展的協同性;四是多層次展現各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水平,方便不同區位、不同規模的城市相互學習和比較。報告除了對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進行整體比較分析外,還按照長江上中下游以及城市性質兩個維度,分組對比與分析。本報告可以為新時期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抓手,為政府績效考核提供一個新的評價指標,同時對各城市的債務評級提供新的參考工具,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根據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本報告中簡稱綠色創新發展指數)測算,2017—2020年上海穩居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榜首,南京、杭州、成都、武漢、蘇州、長沙、合肥7個城市穩居長江經濟帶十強,湘潭作為綠色創新發展的后起之秀,2020年其總指數大幅提升,首次躋身十強。重慶于2019年掉出十強,2020年再次進入十強。按照長江上中下游城市來劃分,33個上游城市各年度十強的排名大致穩定,成都綠色創新發展持續穩居榜首,重慶、昆明、綿陽、貴陽、宜賓、瀘州、雅安、遵義8個城市穩居前十;中游的36個城市中,武漢穩居**,且在創新基礎、創新轉化以及創造產出指標上領跑中游地區甚至整個長江經濟帶地區,長沙、湘潭、株洲、南昌、十堰、宜昌6個城市綠色創新發展步伐較穩,在中游地區保持前十;41個下游城市各年度十強排名較為穩定,上海高分問鼎,南京、杭州、蘇州、合肥、寧波、無錫和紹興7個城市穩居十強。按照城市性質進行分組的結果來看,直轄市及省會(含副省級)城市各年度排名基本穩定,上海持續強勢霸榜,武漢的總指數在2020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排名由第五名躍升至第二名;其他城市中,蘇州繼續保持明顯的領先優勢,其余十強城市有較大波動。
報告還從8個子指標維度,分別介紹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進經驗。在創新制度方面,上海、南京、武漢出類拔萃,3個城市均重視綠色創新宣傳和報告,綠色創新政策系統完善、豐富有效;在研發投入方面,湘潭、合肥、上海表現突出,財政支持向綠色創新發展傾斜,雄厚的財政資金支持充分激發科技創新的潛力;在創新基礎方面,武漢、成都、南京成績斐然,發揮城市特色、聚焦重點領域建設高水平的新型基礎設施,為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在創新轉化方面,上海、蘇州、武漢遙遙領先,推動高校成果轉化體系改革,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等政策多管齊下,輔以打造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在創造產出方面,武漢、南京、上海首屈一指,重在積極發揮人才優勢,堅持產業鏈與創新鏈相融合;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揚州、鎮江、泰州位列前三,因地制宜整合旅游資源,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推進產業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在生態環境方面,黃山、麗水、普洱名列前茅,積極開展區域合作,以旅游業為載體打造生態文明新典范;在健康生活方面,杭州、上海、南京領跑全國,利用自身醫療稟賦優勢集納全國**資源,全面實施“科教興醫”。
*后,本報告針對長江經濟帶各城市在綠色創新投入產出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短板,汲取優秀城市經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以下5條政策建議:一是加強政策引領,打造“綠色發展”社會良好氛圍;二是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是健全綠色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四是聚焦“雙碳”目標,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五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共享健康生活。
莊毓敏
2024年12月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目錄
目錄
1綠色創新發展指數概況1
1.1長江經濟帶城市整體分析1
1.2上中下游城市分析3
1.3按城市性質分類分析7
2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結構分析10
2.1綠色創新投入指數10
2.2綠色創新產出指數11
3長江經濟帶城市先進經驗借鑒14
3.1創新制度14
3.2研發投入15
3.3創新基礎17
3.4創新轉化18
3.5創造產出19
3.6綠色經濟21
3.7生態環境22
3.8健康生活23
4政策建議25
4.1加強政策引領,打造“綠色發展”社會良好氛圍25
4.2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6
4.3健全綠色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26
4.4聚焦“雙碳”目標,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27
4.5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共享健康生活28
附錄1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編制方法和指標體系29
1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的思想內涵29
2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的框架32
3指標數據來源及說明38
4指數編制方法38
附錄2長江經濟帶城市先進經驗匯編48
1創新制度發展經驗48
2研發投入發展經驗56
3創新基礎發展經驗68
4創新轉化發展經驗78
5創造產出發展經驗88
6綠色經濟發展經驗97
7生態環境發展經驗106
8健康生活發展經驗115
附錄3專題報告: 長江經濟帶城市水資源保護126
1上游城市水資源保護典型案例研究——宜賓126
2下游城市水資源保護典型案例研究——黃山138
3中游城市水資源保護典型案例研究——武漢150
4水資源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文獻綜述163
5中央相關政策178
6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相關政策203
參考文獻221
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2022 作者簡介
莊毓敏,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特聘教授。第十二至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三、第十四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莊毓敏教授長期關注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改革與轉型發展、金融理論與政策、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等領域,在核心期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出版多部學術著作,主持多個重要科研項目。莊毓敏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北京市教學名師、XXX新世紀優秀人才等稱號。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