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壟上行/高黎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32820
- 條形碼:9787521232820 ; 978-7-5212-3282-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壟上行/高黎明 本書特色
高黎明的散文集《壟上行》書寫對鄉土的守望,是唱給生養他的南崖村的一首頌歌,也是一首挽歌!
高黎明的散文,記錄下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往的感動時刻。是他對故鄉的眷戀和回憶。是他對大千世界和軍營的認知和贊美!文字質樸,優美,詩意盈懷,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贊美有加。
壟上行/高黎明 內容簡介
散文集《壟上行》集中展現了作者對歲月的美學解釋。共分兩輯。**輯主要回望鄉土、述說鄉愁。作者以對家鄉故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主要描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魯西農村的時代風貌,展示了根植于農耕文化樸實的民俗民風,記錄了農民與自然、命運抗爭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反映了物資匱乏年代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二輯主要是山水風光散記和軍旅紀事。作者三十多年的軍營生活,經歷過許許多多的感動、心動時刻。篇章短小,敘述生動,體現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沖動和原有的味道;走進曾經的戰友,細描難忘的故事。相處時日可數,友誼綿長如新, 在生命進程里,戰友情成為精神高地永遠的感動。
壟上行/高黎明 目錄
目錄
序 王培靜/?001
自序 歲月的美學解釋/?007
**輯
[1]恩情老屋
母親的心/?002
姥姥/?006
我姨/?010
二舅/?013
弟弟的眼睛/?027
送酒/?030
我的老師/?033
兩次婚禮/?037
看坡人/?042
貝兒/?049
孩子們的“戰爭”/?052
老屋/?058
屋頂上的夢/?066
文舒同學/?071
[2]鄉間物語
老家的轆轤/?076
碾子和石磨/?080
地瓜味道/?085
煎餅的故事/?091
石榴里的鄉愁/?096
香椿/?099
山韭菜花/?102
雞/?106
春節逸事/?110
雨的味道/?114
田間燒烤/?117
煤油燈下/?121
喇叭筒煙袋鍋/?124
[3]山風水韻
泉鄉洪范/?128
洪范故事/?136
村子里的樹/?142
山里的果子/?148
菜園/?151
大寨山散記/?156
大寨山鴿子洞/?162
北崖古槐/?166
[4]鄉音回響
鄉村叫賣聲/?170
喊雞/?176
打耳/?181
兒時趣味故事/?184
那個冬天/?187
畫本/?192
北崖村戲班子/?196
[5]民俗遺風
待客有道/?202
高家祠堂和家譜/?208
瓷器社轎社追記/?212
挑盒/?217
二月二炒蝎子爪/?220
殺豬/?224
親戚稠了/?228
南天觀古戲臺遺風/?234
戲臺/?240
請家堂/?246
[6]叩問天地
出夫/?251
撈井/?257
南崖大隊部/?263
叩問天地神/?268
場院紀事/?272
鋤地、播種那點事兒/?277
打點/?281
送飯/?288
織布/?294
燒頭兒/?300
牛棚故事/?305
他們是耀眼的星/?310
第二輯
[7]隨行隨記
春滿碓臼峪/?318
水韻瑤寨/?322
蘆芽山散記/?326
云門山的黎明/?330
鳳凰古城行與思/?334
再上華山/?338
廬山云霧/?342
狼牙山散記/?347
蘭州聽雨/?351
知性秋雨/?354
胡楊雨/?356
雨/?359
[8]生活瑣記
小陳莊的榆錢兒/?362
時光如梭/?367
書房有棵幸福樹/?370
蹭課/?374
沐浴陽光/?378
奧森公園跑步/?380
野貓/?384
那幾棵丁香樹/?389
[9]軍旅痕跡
敢死隊故事/?393
炊事班紀事/?398
電影組逸事/?403
徐辛莊紀事/?408
追思劉琦/?418
那兵那哨所那只燒水壺/?423
萬泉莊租房紀事/?426
將軍 士兵 豐碑/?430
嫂子,天堂一直有信號/?433
后記/?437
壟上行/高黎明 相關資料
母親的心
母親和父親去年“五一”來京的時候,給我們一家蒸了一批窩窩頭,今年“十一”之前我們終于吃完了。
做窩頭,實際上是不得已為之。那做窩頭的面,是母親從老家買來的小米面和雜豆面。如果任由我們一家三口,想起來吃一點,想不起來就不吃的習慣,可能會放到長出蟲子甚至蟲子生出孫子。去年“五一”,母親和父親臨返回山東濟南的時候,把這些小米面和雜豆面,全部蒸成了窩窩頭。
那天,我下班剛進家門,就聞見豆面的香味兒。進來,看見茶幾上、飯桌上,放滿了剛剛出鍋的窩頭。窩頭分兩種。一種是黏小米面做的,把大棗洗過,蒸熟,一個一個捻出棗核,再把棗泥直接摻進面里,黃里透著紅;另一種是小米面和雜豆面窩窩頭,小巧,像小茶杯那么大,黃澄澄的。有多少個我也記不得,除了那兩天,父母在京,吃過幾頓,剩下的全部裝進冰箱冷凍室。夫人和孩子很少吃,倒是我做飯時便熱上幾個,最后是我一個人負責吃到底。我注意到,吃過的每一個窩頭上,都有母親捏窩窩頭時留下的手印。
愛惜糧食,是母親的教誨,直至不缺錢不缺糧的今天。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曾經在生產隊磨坊干過幾年。磨坊在村子北頭,生產隊擠出兩間房子,買了兩臺電力磨面粉機,我們簡稱“鋼磨”。幾乎半個村莊的糧食,除了個別戶家需要使用石頭碾子碾碎做食材之外,大都送到那里粉碎,什么糧食都是如此,包括地瓜干兒。每戶粉碎以后,面粉數量與送過來的糧食斤兩必須相當。母親和另兩位輩分較高的鄉親,每磨完一戶的糧食,都會把鼓脹著熱氣的布面袋,打了又打,抖了又抖,完全地裝入戶家口袋,扎緊口,貼上姓名條,等來取。那時鋼磨上那里粉塵撲面,我曾經問過母親,為什么使勁拍打那個布袋。母親說,來磨糧食的鄉里鄉親,都不易,磨完得夠斤兩,咱不能給人家拋撒了。
生產隊有磨坊,最早的是鄰村北崖,我曾去過那邊磨糧食。一次我去取磨完的糧食,大概有20多斤棒子面(當地土語:玉米面)。皋門外頭進村的路上,我遇到同齡的幾個孩子,我把面袋放在路邊,躥上西面高坡,和他們玩起來,直到有家長高聲喊孩子回家吃飯,我才回過味來。等我回到路上,那面袋已經不知去向。
回到家,自己不敢進門,就在院門外磨蹭。鄰居家奶奶見我這模樣,我把詳情告訴了她。奶奶領著我進的我自己家,心想,這一頓挨打應該是板上釘釘啦。可那一天,母親問清了情況,沒有打我,只是說,以后把糧食送回家再玩兒去。奶奶幫著安慰了幾句,走了。母親說,那棒子面兒咱不吃,人家吃也是吃。
在農村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每到麥收季節,農村學校早早地放了假,這在大學里應該叫暑假,在農村叫麥假,是農村孩子享有的“特權”。老師帶隊,早出晚歸,隨著大人們集體收麥子。大人們在麥田里收割、打捆,有麥穗掉在麥茬壟里,我們這些學生跟在后邊撿拾起來,扎成一把一把的放進麥垛。帶隊老師,負責在后邊檢查督促,防止有人偷懶,檢查有無遺漏。
母親的心
母親和父親去年“五一”來京的時候,給我們一家蒸了一批窩窩頭,今年“十一”之前我們終于吃完了。
做窩頭,實際上是不得已為之。那做窩頭的面,是母親從老家買來的小米面和雜豆面。如果任由我們一家三口,想起來吃一點,想不起來就不吃的習慣,可能會放到長出蟲子甚至蟲子生出孫子。去年“五一”,母親和父親臨返回山東濟南的時候,把這些小米面和雜豆面,全部蒸成了窩窩頭。
那天,我下班剛進家門,就聞見豆面的香味兒。進來,看見茶幾上、飯桌上,放滿了剛剛出鍋的窩頭。窩頭分兩種。一種是黏小米面做的,把大棗洗過,蒸熟,一個一個捻出棗核,再把棗泥直接摻進面里,黃里透著紅;另一種是小米面和雜豆面窩窩頭,小巧,像小茶杯那么大,黃澄澄的。有多少個我也記不得,除了那兩天,父母在京,吃過幾頓,剩下的全部裝進冰箱冷凍室。夫人和孩子很少吃,倒是我做飯時便熱上幾個,最后是我一個人負責吃到底。我注意到,吃過的每一個窩頭上,都有母親捏窩窩頭時留下的手印。
愛惜糧食,是母親的教誨,直至不缺錢不缺糧的今天。我上小學的時候,母親曾經在生產隊磨坊干過幾年。磨坊在村子北頭,生產隊擠出兩間房子,買了兩臺電力磨面粉機,我們簡稱“鋼磨”。幾乎半個村莊的糧食,除了個別戶家需要使用石頭碾子碾碎做食材之外,大都送到那里粉碎,什么糧食都是如此,包括地瓜干兒。每戶粉碎以后,面粉數量與送過來的糧食斤兩必須相當。母親和另兩位輩分較高的鄉親,每磨完一戶的糧食,都會把鼓脹著熱氣的布面袋,打了又打,抖了又抖,完全地裝入戶家口袋,扎緊口,貼上姓名條,等來取。那時鋼磨上那里粉塵撲面,我曾經問過母親,為什么使勁拍打那個布袋。母親說,來磨糧食的鄉里鄉親,都不易,磨完得夠斤兩,咱不能給人家拋撒了。
生產隊有磨坊,最早的是鄰村北崖,我曾去過那邊磨糧食。一次我去取磨完的糧食,大概有20多斤棒子面(當地土語:玉米面)。皋門外頭進村的路上,我遇到同齡的幾個孩子,我把面袋放在路邊,躥上西面高坡,和他們玩起來,直到有家長高聲喊孩子回家吃飯,我才回過味來。等我回到路上,那面袋已經不知去向。
回到家,自己不敢進門,就在院門外磨蹭。鄰居家奶奶見我這模樣,我把詳情告訴了她。奶奶領著我進的我自己家,心想,這一頓挨打應該是板上釘釘啦。可那一天,母親問清了情況,沒有打我,只是說,以后把糧食送回家再玩兒去。奶奶幫著安慰了幾句,走了。母親說,那棒子面兒咱不吃,人家吃也是吃。
在農村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每到麥收季節,農村學校早早地放了假,這在大學里應該叫暑假,在農村叫麥假,是農村孩子享有的“特權”。老師帶隊,早出晚歸,隨著大人們集體收麥子。大人們在麥田里收割、打捆,有麥穗掉在麥茬壟里,我們這些學生跟在后邊撿拾起來,扎成一把一把的放進麥垛。帶隊老師,負責在后邊檢查督促,防止有人偷懶,檢查有無遺漏。
夏收,熱浪滾滾,勒在脖子上的草帽繩都能擰出水來。我們拾麥穗和大人們一樣,盼著早早地到地頭,或者聽生產隊長高聲喊一聲,“該歇歇了”,便到早已經偵察好的樹蔭底下休息。村里多山地,隊里沒有一塊水澆田。不是大雨后,難見山泉水。口渴了,喝自己用注射鹽水瓶子帶的涼水,有時水喝光了,還渴,老師就教我們挖出地邊的茅草根,學著咀嚼出一點微甜的汁水。出一天工大人記10分,我們記3分。干完活,步行三四公里路回家。每天回到家里,累得連吃晚飯的勁兒都沒有了。
父親在縣城糧油門市部工作,我們家幾乎沒有斷過糧。盡管那時,鄰居們家里來了客人,有互相借面粉的。農村人家一般自家很少吃面粉,大人干體力活,常常有吃饃饃(饅頭)的待遇。我們家生活總體算是好的,但也有一次斷糧經歷。開春的一天,我上午上學出門,母親說,父親下午帶面粉回來,可能還有喂豬的魚鹽(腌過海魚的粗鹽,豬食配料)。上午,鄰家奶奶家里來了客人,奶奶拿著瓢,來家里借面粉。母親二話沒說,把給我們搟面條的面粉全部給了奶奶。
中午,等我和妹妹放學回家,吃的是槐葉煮雞蛋。母親在院里那棵老槐樹上,摘了一些嫩葉,洗過,在鍋里煮,臥進去幾個雞蛋,撒了一點鹽。盛到我碗里的是,綠綠的葉,扁扁的、白里浸著綠的雞蛋,那槐樹葉兒,嫩嫩的,滑滑的。母親把雞蛋都給了我和妹妹,她只吃了一碗槐樹葉。那一次,是我吃過唯一一頓沒有糧食的農家飯。
小時候,隨母親去梁山斑鳩店趕大集,去賣小米。有時肩上挑一些,有時候背一些。那個地方是東平湖區,很少種植谷子。我們村崗子上、嶺子上長出的谷子,碾出的小米特別香。小米,大概是三到四毛錢一斤,到了集上,一會兒就賣完了。母親怕我餓,買了包子給我,她自己手里還留著一個。
同去的幾個街坊都已經賣完小米,和母親說著話。往回走,需要路過一座山,山坳的名字叫“懸臉”,從那下來是一條很深很陡的土溝。
有一個鄰居家的奶奶,像是剛剛生過孩子,奶水脹得厲害,她們便避開我這半大孩子,說是揉揉,還是誰開了句玩笑。我紅著臉,低著頭,自己往前面走了,沒有跟大人一塊。一直到出那條溝的溝沿兒上,等了一會兒,大人們才到。母親見著我,從兜里拿出另一個包子,讓我吃。
農村孩子,對食物的記憶刻骨銘心。現在買回的食物,大都有保質期,三個月,半年,一年,還有更長時間。而母親給我們蒸的這些窩窩頭,我吃了幾乎一年半時間。女兒說,奶奶蒸的,爸爸吃得香,那是咱家唯一長期保質的。還是女兒懂我。
今天,我應該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您蒸的那些窩窩頭,我一個不剩,都吃光了。
2018年5月
壟上行/高黎明 作者簡介
高黎明,山東平陰人,1964年出生,大學學歷,大校軍銜,畢曾任新聞干事,秘書,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在解放軍報,科技日報、火箭兵報、中國作家雜志等刊發新聞和文學作品20多萬字。2018年退休,現居北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