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567116
- 條形碼:9787559567116 ; 978-7-5595-6711-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本書特色
這是冰心獎作家寫給自己的、寫給孩子們的童年往事。如果說生命就是以童年為原點的一圈有一圈的長跑,有時候我們以為長大就是離童年越來越遠,可是有時候,所有的奔跑不過是為了重回童年;氐酵甑淖栽、天真,童年是很多人的精神故鄉,童年更是夢想的遠方。
這是中國式的童年,帶領孩子了解我們這個國家的過去,了解父母一代人的生活,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是一次詢問來處的尋根之旅。
◎作家真誠書寫的童年故事講述中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一百個中國的村莊、地域,一百個童年故事,將匯聚成宏闊壯麗的中國畫卷,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當代社會發展變遷,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
◎參與叢書創作的作家都是榮獲“冰心獎”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們將圍繞叢書立意創作全新作品。作家把童年夢想、童年故事與當代兒童的審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相結合,力爭將思想性、藝術性和兒童性相統一,追求至善、至美、至愛的文學品質,為新時代童書出版帶來清新之風。
◎叢書規模擬為百冊,為開放式書系,作家作品分批推出,不斷吸納新時代涌現的優秀獲獎作家。叢書作品在文風上與“五四”新文化倡導的“美文”一脈相承,在表達方式上貼近兒童閱讀心理,與時代脈搏共振,融入新時代的元素和氣息。經出版社精心打造,力爭使叢書成為兒童文學發展長河中的經典套系。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內容簡介
《落在屋頂的光》是作家楊巧的一篇散文,也是她的一部童年回憶集。本書既是作家與自己童年的對話,也是作家與讀者的對話;貞浿杏袧皲蹁醯那嗍逍∠,有大大咧咧卻暖心的蔡嬸娘,有好伙伴阿珍和亮子,還有那些或開心或悲傷的回憶。這些童年回憶正如灑落在童年生活之上的月光,或許清冷或許柔和,但無論前行多遠,始終會為你照亮前行的路,讓你在愛與溫暖中勇敢地向前走去。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前言
漢語童心與成長
相對于高度成熟的中華文化來說,童年是屬于現代中國的一個新詞,“童年中國”無疑是對這一古老文化的重新回眸與打量。中國兒童的發現和現代白話寫作有著共時和歷時的雙重勾連,兒童文學的發展也與現代白話文學共生相成。近百年來,現代白話文置身于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中,如何以漢語寫作重新審視、解讀與建構自身的現代傳統,從價值倫理和審美意蘊等維度賦予漢語新的現代性品質,這些無疑都是當下中國漢語寫作*為本質的文學追求。“童年中國書系”從獨特的時間維度回望當代中國的生活經驗、倫理風俗和人情人性,在童心所照亮的世界中呈現美善的倫理境界,在城鄉交融的景觀中映射中國兒童的精神情感成長,在漢語白話文學流變中賦予當下兒童文學新的人文傳統和審美意蘊。
生命感知與鄉土中國審美
中國文化重視感官與審美倫理之間的關系,童年是對世界萬物感受*直觀的人生階段。萬物在這個時間流中向童年敞開了*本真的狀態,因此兒童有著對萬事萬物*為形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目錄
青石板的小巷 / 001
等待上學 / 009
理發店 / 016
二樓的小窗戶 / 029
八仙桌餐館 / 043
女孩兒阿珍 / 057
阿珍和她的姐妹 / 068
掀被子 / 080
黃狗白 白狗腫 / 092
冬天里的虱子頭 / 101
小孩子的事情 / 126
雨,越下越大了 / 135
導讀·落在童年記憶上的“光”/ 150
童年筆記 / 157
關于“冰心獎”/ 159
附錄·“童年中國書系”書目 / 163
童年中國書系-落在屋頂的光 作者簡介
楊巧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二級,副編審。2012年開始發表兒童文學作品,短篇兒童小說發表在《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十月少年文學》等刊物,創作有《帽子男孩》、“非凡的羅一達”系列、《我可不想當烏鴉》、《阿弗的時鐘》等。曾獲冰心兒童文學獎新作獎·大獎、大白鯨幻想兒童文學獎玉鯨獎、冰心圖書獎、第二屆曹文軒兒童文學獎,兩次獲張天翼兒童文學獎、兩次獲“周莊杯”全國短篇兒童小說獎。作品入選“百班千人”共讀書目和jiaoyu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向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個人獲長沙文藝新人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