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43055
- 條形碼:9787550643055 ; 978-7-5506-4305-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內容簡介
晚清縣學教官訓士書,是指晚清時期的縣學教諭、訓導用來教導治下士子、生員讀書、修身、做事的書籍。本書收錄八種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和一種縣學文牘專集。分別為:謝金鑾 《教諭語》四卷,張履《容山教事錄》一卷,牛振聲《訓士瑣言》一卷,柯汝霖《鐸語》一卷,高繼珩《演教諭語》一卷,丁顯《秀才須知》四卷,孫德祖《學齋庸訓》一卷附一卷, 汪先弼《昌江問俗錄初編》四卷附一卷,孫德祖《長興縣學文牘》不分卷。縣學教官屬于基層文官,他們直接接觸、管理、教化普通士人,這些書籍更加展示出,晚清時期面對社會變 革底層讀書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前言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是指晚清的州學學正、訓導和縣學教諭等基層學官用來教導治下士子、生員讀書、修身、做事的書籍。這類書籍,在傳統目錄學中通常被編入子部儒家類或雜家類,似乎沒有專門的名稱,只是有時會被稱作“訓士語”“教士論學之書”等。它們的內容、用處與袁黃《寶坻政書》卷五《訓士書》類似,因此統一命名為“訓士書”。
本書收錄八種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分別是謝金鑾《教諭語》、張履《容山教事錄》、牛振聲《訓士瑣言》、柯汝霖《鐸語》、高繼珩《演教諭語》、丁顯《秀才須知》、孫德祖《學齋庸訓》、汪先弼《昌江問俗錄初編》,*后附錄孫德祖《長興縣學文牘》這一縣學文牘專集。茲將各書作者、版本及所據底本略述于下。
一、 謝金鑾《教諭語》四卷
謝金鑾(1757—1820),字巨廷,一字退谷,晚改名灝,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歷任邵武、南靖、嘉義(今屬臺灣)、南平、安溪等縣學教諭。著有《論語讀注補義》《大學古本說》《蛤仔難紀略》《泉漳治法論》《二勿齋文集》等。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目錄
前言
凡例
教諭語謝金鑾撰
序
序
教諭語引言
讀書作文篇**
立身行己篇第二
居官致用篇第三
教學著述篇第四
附錄《教諭語》各本序跋容山教事錄張履撰
敘
序
容山教事錄
容山教事錄書后
容山教事錄跋訓士瑣言牛振聲撰
訓士瑣言
附錄《牛涇村遺著三種》序文、目錄、小傳鐸語柯汝霖撰
像贊
序
鐸語目次
鐸語
跋
演教諭語高繼珩撰
演教諭語
跋
跋
跋秀才須知丁顯編
秀才須知序言
秀才須知臥碑
秀才須知學政全書要條
秀才須知古今格言
秀才須知當讀書籍
學齋庸訓孫德祖撰
學齋庸訓
附刻論文
附刻
昌江問俗錄初編汪先弼撰
自敘
敘
題辭
目錄
稟牘
講義
學說
雜詠
附輯
跋
跋
昌江訓俗錄跋
書昌江問俗錄后
評議
外一種:
長興縣學文牘孫德祖撰
己丑
庚寅
跋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附刻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相關資料
讀書作文篇第一
孔、曾、思、孟,當時未見設施。所存者,其言而已。惟其言為萬世不易之言,士之修身、治家、經理世務者皆于此是賴,而且順之則行無不達,逆之則無所逃于兇咎。故為士者必于此是求,而非借是作八股文以取科名已也。
國家以制藝取士,必于四子書命題,蓋以士通于是書,則其人必賢、其才必可用故也。然則讀《四書》者當思其所以讀之故,為制藝者當思其所以為之故,而非可以茍逐時趨、曲徇世好、等于兒戲之為而已。
有問者曰:“今之讀書者,未嘗有修己力行之志,志為制藝而已;今之為制藝者,不必皆才德可賴之人,志在求售而已。如子之言,則凡讀書作文者必志為圣賢而后可也,不既迂乎?”曰:“固也。請試言之。諸公志固不在圣賢,吾亦不敢以圣賢望諸公。但凡人各有身家,各須應世。身、世之間一有差失,小則辱身,大則喪家,其患可謂至切而非迂矣!要去此患,必求諸圣賢之言。此猶以一人一身而言也。若夫居官治民、經理國事,稍有差謬,其禍更烈。要去此患,更不脫圣賢之言。所以讀《四書》之故,全為此也。吾之所以為諸公謀者,意在救患而已,何暇言圣賢哉?至于制藝,則文之佳者必售。求文之佳,必徹于《四書》之旨。書旨了徹,則無論清平奇古、秾纖肥瘦,其文皆佳。文佳而不售者,吾見亦罕矣!諸公志在求售,顧欲以不佳之文覬其僥幸乎?是為制藝者,必先專力于《四書》也。然《四書》之旨,非身體力行,則其說必不能精。此又文行一本之道。故為秀才者,必以讀《四書》為第一義;而讀《四書》者,必以身體力行為主。”
凡少壯讀書,每日課程必先以《四書》為主,其余兼經、兼史、兼古文雜學,隨其力之所及可也。
讀《四書》,于義理則反覆玩味,于典制則旁求博證。短章者,或一日二三章;長章者,或二三日一章:須從容讀之。讀他書可立程限,讀《四書》不必立程限。蓋此是一生不離手工夫,至蓋棺日方罷。
認真讀《四書》者,自然必通經史。不博通經史,不足以發明《四書》之義。《四書》用功深,只見得經史、古文、雜學莫非發明《四書》之用也。
少壯于《四書》用功深,到得老年,不必終日執卷,而圣賢之言只在胸膈。無時無處不見《四書》,便日日自有進境。
仆于《四書》,自十四五歲時閉門用功,每日以為常課、不離手者三十年,放下本子、胸中涵泳者十余年。今年近六十矣,常覺有白文淺說一向懵憧、至今日方解悟者。嗚乎!此事何時可了?
讀書作文篇第一
孔、曾、思、孟,當時未見設施。所存者,其言而已。惟其言為萬世不易之言,士之修身、治家、經理世務者皆于此是賴,而且順之則行無不達,逆之則無所逃于兇咎。故為士者必于此是求,而非借是作八股文以取科名已也。
國家以制藝取士,必于四子書命題,蓋以士通于是書,則其人必賢、其才必可用故也。然則讀《四書》者當思其所以讀之故,為制藝者當思其所以為之故,而非可以茍逐時趨、曲徇世好、等于兒戲之為而已。
有問者曰:“今之讀書者,未嘗有修己力行之志,志為制藝而已;今之為制藝者,不必皆才德可賴之人,志在求售而已。如子之言,則凡讀書作文者必志為圣賢而后可也,不既迂乎?”曰:“固也。請試言之。諸公志固不在圣賢,吾亦不敢以圣賢望諸公。但凡人各有身家,各須應世。身、世之間一有差失,小則辱身,大則喪家,其患可謂至切而非迂矣!要去此患,必求諸圣賢之言。此猶以一人一身而言也。若夫居官治民、經理國事,稍有差謬,其禍更烈。要去此患,更不脫圣賢之言。所以讀《四書》之故,全為此也。吾之所以為諸公謀者,意在救患而已,何暇言圣賢哉?至于制藝,則文之佳者必售。求文之佳,必徹于《四書》之旨。書旨了徹,則無論清平奇古、秾纖肥瘦,其文皆佳。文佳而不售者,吾見亦罕矣!諸公志在求售,顧欲以不佳之文覬其僥幸乎?是為制藝者,必先專力于《四書》也。然《四書》之旨,非身體力行,則其說必不能精。此又文行一本之道。故為秀才者,必以讀《四書》為第一義;而讀《四書》者,必以身體力行為主。”
凡少壯讀書,每日課程必先以《四書》為主,其余兼經、兼史、兼古文雜學,隨其力之所及可也。
讀《四書》,于義理則反覆玩味,于典制則旁求博證。短章者,或一日二三章;長章者,或二三日一章:須從容讀之。讀他書可立程限,讀《四書》不必立程限。蓋此是一生不離手工夫,至蓋棺日方罷。
認真讀《四書》者,自然必通經史。不博通經史,不足以發明《四書》之義。《四書》用功深,只見得經史、古文、雜學莫非發明《四書》之用也。
少壯于《四書》用功深,到得老年,不必終日執卷,而圣賢之言只在胸膈。無時無處不見《四書》,便日日自有進境。
仆于《四書》,自十四五歲時閉門用功,每日以為常課、不離手者三十年,放下本子、胸中涵泳者十余年。今年近六十矣,常覺有白文淺說一向懵憧、至今日方解悟者。嗚乎!此事何時可了?
諸家《四書》講說,能體會義理、探討語氣者,自以王罕皆《匯參》為佳,但于考據上全靠不得。汪武曹《大全》頗有考據,然皆未得其精。陸稼書《大全》只錄《蒙》《存》《淺》《約》四家,是蚤年課功抄本,門人收而刊之,非稼書著述也。任翼圣《四書約旨》經制上考據最好,考《孟子》從《竹書紀年》,甚確。吾鄉張惕庵《翼注》亦頗有考證,《鄉黨》則無逾江慎修矣。他如江慎修《四書古人典林》、閻百詩《四書釋地》及近日坊刻《四書經疏集證》《四書典故辨證》,皆可參閱。初讀《四書》,此數部皆須涉歷。至能會通解悟,則非但多在經史,雖雜家小說、市井常談,皆有《四書》的解在焉。
身事、家事、世事,每有進退艱難、不可著手處,偶記得一句《四書》,便立地解脫,沛然行之。
.........
晚清州縣學官訓士書八種(外一種)(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一輯)) 作者簡介
謝金鑾(1757—1820)字巨廷,一字退谷,晚改名灝,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歷任邵武、南靖、嘉義、南平、安溪等縣學教諭。
張履(1792—1851)原名生 洲,字淵甫,一字子踐,號履初,江蘇震澤(今江蘇蘇州)人。道光十四年(1834)至咸豐元年(1851),任句容縣學教諭。
牛振聲字涇村,陜西涇陽人。任城固縣學教諭。
柯汝霖(1792—1879)字巖臣,號春塘,浙江平湖人。歷任錢塘、武義、富陽、東陽、烏程等縣學教諭。
高繼珩(1797—1865)字寄泉,直隸遷安(今河北遷安) 人,寄籍寶坻(今天津)。歷任欒城、河間、大名等縣學教諭及廣東博茂鹽場大使。
丁顯(1819—?)字韻漁,一字鞠生,號西圃,又號再生翁,江蘇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任 睢寧縣學訓導、教諭。
孫德祖(1840—1908)字彥清,一字峴卿,號寄龕,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歷任長興、淳安縣學教諭及右玉知縣。
汪先弼字計人,湖南安福(今 湖南臨澧)人。任平江縣學訓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