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美國海洋戰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29621
- 條形碼:9787802329621 ; 978-7-80232-962-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海洋戰略研究 本書特色
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策劃、主編的《美國-亞太地區國家海洋戰略研究》叢書共計八本,全面展示了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印度以及澳大利亞這八個國家的海洋安全戰略、海洋管理戰略、海洋經濟戰略、海洋環保戰略、海洋教科文戰略以及海洋國際政治與外交戰略等,一方面促進了我們對周邊各國具有更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制定我國的海洋戰略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楊毅海軍少將為本叢書撰寫了總序。《美國海洋戰略研究》針對不同時期美國海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過程開展對比分析,探索影響其調整的客觀條件、主觀動因,剖析其戰略調整對全球的影響,以期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提供有益參考。時事出版社聯合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推出亞太地區國家海洋戰略叢書: 菲律賓海洋戰略研究 越南海洋戰略研究 日本海洋戰略研究 韓國海洋戰略研究 印度海洋戰略研究 俄羅斯海洋戰略研究 澳大利亞海洋戰略研究
美國海洋戰略研究 目錄
第五章美國海洋戰略的影響分析() 節美國海洋戰略的影響() 一、國際海上安全困境凸顯() 二、深刻影響地緣政治格局() 三、島鏈封鎖的地理不利加劇() 四、有可能刺激海上軍事競賽升級() 第二節應對美國戰略東移的海洋戰略思考() 一、未來一個時期的國內外形勢() 二、爭取有限海權() 三、堅持和平發展()
美國海洋戰略研究 相關資料
前言古希臘海洋學者地米斯托克利早就預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這個預言后來被許多國家的政治家強調并為歷史經驗所印證。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大國和強國,走向海洋是這些國家共同的國家戰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世界性問題的凸顯,海洋越來越顯示出在資源、環境、空間和戰略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海洋將成為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成為影響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因素,“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已成為全球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廣泛共識。作為當今世界上的頭號強國,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上看,美國都與海洋有著不解之緣。美國本土三面環海,是世界上海岸線長的國家之一,其專屬經濟區內海域面積達340萬平方海里,超過50個州土地面積的總和。200多年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緊密地同海洋聯系在一起,“美國的誕生、存在依賴于海洋,美國的大部分歷史自然是海上活動的人和船的歷史”。美國的海洋發展經歷了從陸權大國到海權大國、海權強國以及綜合性海洋強國的變遷,前不久發布的新的美國國家海洋戰略《21世紀海權合作戰略》報告又提出了諸多新的思想和觀點。美國海洋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思路,既有其獨特性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其他國家實現海上力量崛起和建設海洋強國可以借鑒的共性特征。中國是陸海兼備的國家,自古以來海洋就與華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國家的統一強大、社會的穩定繁榮、人民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早先的統一強盛之勢、近代的衰落挨打之危、現代的海洋權益之爭,無一不折射出海洋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走向海洋、拓展海疆則盛,閉關鎖國、喪失海權則衰。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也明顯上升,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顯得尤為緊迫。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重要的雙邊關系,美國將海洋事務視為把握、調整中美關系以及對華施加戰略性影響的重要抓手,中國未來戰略走向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海洋戰略息息相關。“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好美國海洋戰略的研究是知己知彼的關鍵策略。本書針對不同時期美國海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過程開展對比分析,探索影響其調整的客觀條件、主觀動因,剖析其戰略調整對全球的影響,以期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提供有益參考。美國海洋戰略研究前言本書由李雙建和于保華主持編著,楊瀟、劉佳、祁冬梅參與編寫,并受國內外諸多同行專家的觀點和成果啟發形成。海洋軟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范式和研究結論也眾說紛紜,書中主要觀點和主張,是筆者長期以來對世界海洋發展形勢、美國海洋發展態勢和國內海洋事務發展情況進行研究而得出的一些認識,其立場僅代表作者本人。由于水平和時間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與同行不吝賜教。著者章美國海洋戰略的思想來源“戰略”一詞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頻繁出現于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而且日益運用于商業競爭和體育競技場,但凡為特定目標而設定具體實施手段的設想和規劃,都被冠以“戰略”一詞。樊吉社、張帆:《美國軍事——冷戰后的戰略調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有關“戰略”概念的定義也是層出不窮。目前國際上較為通行的戰略學觀點將國家戰略體(nationalstrategybody)劃分為戰略運作(strategyoperating)、分類戰略(categorizedstrategy)以及總體戰略(totalstrategy)或國家戰略(nationalstrategy)三個層面。AndréBeaufre,AnIntroductiontoStrategy,NewYork:Praeger,1965,pp30-31國家海洋戰略是國家戰略在地理空間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在海洋領域的延伸和細化,對今后較長時期內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戰略措施等作出的長遠和全面的謀劃。國家海洋戰略是處理國家海洋事務的全局性方略,總體而言,其性質主要體現為綜合性和雙重性。綜合性源于海洋發展領域的綜合性,海洋事務涵蓋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社會、文化、科技、生態環境等眾多領域。雙重性是指國家海洋戰略涉及的地域空間、作用對象和相關問題跨越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就地域空間而言,海洋戰略既涵蓋管轄海域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也涵蓋管轄海域以外的海區。就作用對象和相關問題而言,海洋戰略既要對國內涉海事務進行指導和規劃,如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科技創新、海洋安全等,又要對如何處理海洋方向的涉外關系及事務進行謀劃,處理與有關國家的海洋爭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可以說,國家海洋戰略是一項高度綜合的戰略,是統籌國家海洋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美國海洋戰略研究章美國海洋戰略的思想來源美國是海洋大國,擁有很強的海洋意識,建國不久就形成了走向海洋的國家戰略。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后,經濟實力已超過老牌強國。此時,在馬漢“海權論”的影響下,美國由大陸擴張走向海外擴張,美國逐漸走上稱霸海洋的道路。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海軍力量迅速增長,到戰爭結束時,其海軍實力僅次于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發展了馬漢奪取制海權的思想,將科貝特的戰略理論作為其海軍發展的行動指南。冷戰時期,美國執行“全球性遠洋進攻戰略”,遏制蘇聯在世界海洋的擴張,與蘇聯爭奪世界海洋的控制權。美國還吸納了斯皮克曼、萊曼、布熱津斯基等人的海洋戰略思想,強調控制世界海洋16個咽喉要道,謀劃提出爭霸全球海洋的戰略和布局,以及由海向陸的海軍戰略,從而迅速發展成為稱霸全球的海洋強國。節馬漢海權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1870年以后,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工業生產的擴大以及新交通工具的建造,像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帝國以及德國、日本等新興殖民帝國開始大范圍瓜分世界,導致許多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新老殖民帝國都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擴張理念來引導其實現對外擴張的意愿,并指導即將到來的帝國主義戰爭,尤其是海上戰爭,以便奪取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另外,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迅猛發展,海軍武器裝備從風帆時代進入蒸汽鐵甲艦船時代,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為新的海軍思想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此時的美國剛剛結束內戰,因關注國內的西部開發和南部重建而忽視了對海外利益的拓展和海陸軍隊的建設,致使其軍力遠遠落后于英、法、德、俄等歐洲大國。這在當時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強烈不滿,要求發展海外貿易和扭轉本國在軍事上的落后局面的訴求日趨強烈。國際和國內的雙重需求締造了海權論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這一重要理論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ThayerMahan,1840—1914年)是美國海軍歷史學家、海軍戰略理論家。他出生在丹麥一個移民家庭,父親丹尼斯·哈特·馬漢是美國西點軍校的教授。良好的家庭背景孕育了馬漢對軍事領域的興趣愛好。他14歲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后轉入安那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1859年畢業后馬漢在美國海軍服役,先后擔任炮艦和巡洋艦艦長之職。在此期間,馬漢對軍事和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85年,受美國海軍學院院長盧斯將軍之邀,馬漢進入海軍學院出任海戰史和海軍戰略及戰術課程講師。張煒:《國家海上安全》,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頁。馬漢潛心學術,一生致力于海軍戰略理論研究,其思想深受古希臘雅典海軍統帥地米斯托克利和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影響,共有137篇(部)論文問世,被后人公認為海權論的鼻祖,其著名的是海權論三部曲,即《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年)》(1890年出版)、《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年)》(1892年出版)、《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系》(1905年出版)。馬漢的著作主要通過對17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兩個半世紀的海軍史、海上戰爭史以及海洋區域戰略形勢的綜述,闡明海權理論。其反復強調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甚至能否稱雄世界,取決于它是否能通過海上力量來控制海洋。馬漢的“海權論”為美國的海洋政策、海軍戰略提供理了論準備,為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服務。一、海權的基本概念1884年,馬漢在秘魯利馬一家英國俱樂部中閱讀到英國海軍軍官蒙森的《羅馬史》,當讀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時,他對漢尼拔進軍羅馬的路線提出了質疑,為什么漢尼拔舍近求遠,不取道海路直取意大利半島,而是繞道先占領伊比里亞半島,再沿地中海北岸打擊羅馬?深入研究后馬漢發現,迦太基人缺少一支強大艦隊,缺乏對地中海的制海權。
美國海洋戰略研究 作者簡介
李雙建,男,1978年生,碩士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現任海洋政策研究室主任,首屆海洋領域優秀科技青年。主要從事海洋戰略規劃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主要國家海洋戰略調整對我國影響研究”(10CGJ002),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子專題“廣東省海洋發展戰略”(GD-908-JC-11)及國家海洋軟科學項目3項。參與國家“十一五” “十二五”海洋領域規劃編制與戰略研究工作,包括《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海洋人才發展規劃》等。出版著作4部,其中作者身份出版《世界主要沿海國家海洋戰略研究》《區劃海洋——提高海洋管理成效(譯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譯)文20余篇。
于保華,女,1955年生,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海洋軟科學領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世界主要海洋國家戰略、規劃、情報跟蹤分析,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國際海洋管理政策等。作為主要參加人完成了國家海洋專項《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我國海洋資源戰略研究報告》,主持或參與編寫了《中國海洋政策》《國別海洋政策(分主要國家)》《海洋領域國際合作態勢》《周邊國家和地區海洋管理體制與實踐》《國外海洋管理規劃體系》《國外海洋產業經濟發展與統計狀況》等研究(調研)報告。參與編寫著作5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譯)文20余篇。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