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5759
- 條形碼:9787229155759 ; 978-7-229-15575-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本書特色
1.理解社會、人生、自我的新起點和路徑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都受社會影響。面對各種社會現象,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挑戰,懂點社會學才能豁然開朗、少些迷惘。
人為什么會為了名分而拼盡全力?這可由“社會身份”得到解答。為什么畢業于名校的人做事不難?這可用“社會分層”來解釋。同一個事物,給它好的名稱,就能神化它;給它壞的名稱,就能污名化它。這是“社會命名”的作用。為什么同一張卷子、同一個標準,“自主招生”選拔出來的都是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這是“社會戲法”的秘密。
2.復旦大學知名教授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佳作
作者于海教授是復旦大學知名的社會學教授,一位始終關注生活、關注周遭、關注社會的大學者。在撰寫專業著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將社會學知識通俗化、普及化,以提升大眾的人文素養。他極擅長以社會人的眼光,為社會而寫作,為大眾而著述。
3.卓越的社會學想象力和獨到的見解
于海教授在社會學名家闡述的基礎上向前一步,以卓越的社會學想象力提煉出“不可見社會”一詞,提醒讀者是物理上看不見的部分如意義、觀念、制度等決定了社會的運轉,并予以系統論述,揭示了“不可見”的文化世界。
4.深入淺出、獨特新穎的知識科普方式
《看見不可見社會》既有宏觀的社會和制度層面的分析,又有個體間微觀互動的描繪。在分析敘述時,于海教授旁征博引著名學者的經典論述,又巧妙結合日常生活、文學作品和流行電影,深入淺出又極有文采,把艱深枯燥的社會學理論以一種極具可讀性的方式呈現給讀者。無論是用去快餐店用餐分析何為“不可見社會”,還是從一個人不同的微信群揭示社會分層,用生活實例來說明,貼己又易懂;而《楚門的世界》《手機》等流行電影的引入,則加深了讀者對社會學知識的理解。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內容簡介
社會當然是可見的,我們每天見到的人與組織,都有著很強的實在感。但社會尚有一大塊不可見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們是人在與情境遭遇、與他人互動中創造出來的身份、分層、命名、戲法等,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文化世界。它們并非現成的,而是不斷生成和變化的;有時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運作機制,有時是超越日常的超驗體驗。如此種種,在物理上都不可見。
《看見不可見社會》圍繞“不可見社會”這一核心議題,從社會實在、社會結構、社會游戲、社會主體、社會建構、社會互動等方面揭示了社會的不可見部分。作者憑借深厚的專業素養,自由游走于社會學、東西方哲學、心理學、腦科學之間,將康德、尼采、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韋伯、涂爾干、布爾迪厄等社會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的經典觀點信手拈來,論述有理有據、層層推進,另結合人們熟知的生活場景、文學作品和電影等深入探討,分析通俗易懂、細致生動。其卓越的社會學想象力和獨到的見解,為讀者提供了極好的理解日常生活的路徑和思考現實社會的起點。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前言
人面對一個宇宙,卻生活在無數社會里。宇宙,包括人,是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因此,人不僅面對且屬于同一個宇宙。勉強可說,社會由同一種生物構成,但讓社會結合、運轉、繁盛和解體的,并非赤裸的肉身,而是被意義滲透、道德規訓、價值引導和信念驅動的肉身。意義、道德、價值、信念等既不是物理上可見的東西,也不是自然律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它們是人的心智能力及其產物,而且千差萬別,彼此競短爭長。這就是有無數社會的原因,也是要說“不可見社會”的理由。
社會當然可見,我們每天見到的各色人等,或擦肩而過,或寒暄致意,或共處一室,生活共事,或兵戎相見,你死我活。面對面互動構成常人強烈的社會實在感。
社會更有一大塊不可見部分,相較之下,可見社會或許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唯名論也說社會不可見,可見的只是個人。唯名論用不可見來否定社會的實在性,這自然是缺乏想象力的實在論。設想一個普通場景:迎面過來的路人,我們能直接看見其容貌、體態和服飾,而看不見其身份,難道身份就沒有實在性?身份是社會建構物,在物理上不可見,但身份可通過可見的服飾和公認的象征標志而被人猜測或辨認,我們對路人身份的了解至多也就止于猜測。怎樣的服飾象征怎樣的身份,不是物理公式,而是文化公式。社會學家將人們的衣著比喻為社會分層的化裝舞會道具,其潛臺詞是,可見的外表和裝飾,是為不可見的文化密碼和社會規范所設計。一個人在街頭的簡單現身,都是一個結合了可見表現與不可見符號的互文性存在。這也反證辨析“不可見社會”之必要。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目錄
前言 .....i
壹 社會實在篇
不可見社會 .....4
社會實在與自然實在 .....16
名言的世界 .....32
社會的神性及自我神化 .....48
貳 社會結構篇
人以群分 .....72
社會分層: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82
“牛橋人”為何做事不難? .....91
社會分層的空間化:讀《住在武康大樓》 .....97
叁 社會游戲篇
會變戲法的社會 .....109
人為什么演戲 .....123
看清人生荒誕,仍要認真演戲 .....139
游戲的世界 .....153
肆 社會主體篇
身體自我 .....172
社會自我 .....186
人心模擬是否可能 .....203
“活出自我”辨 .....213
伍 社會建構篇
猶太人大屠殺的悲劇敘事 .....237
空間品牌的社會命名 .....250
自甘如此的子承父業 .....261
物化之幻覺 .....270
陸 社會互動篇
互動生成自我 .....287
蹺蹺板互動與善惡報應理由 .....298
恩義互動 .....311
從人機互動到“人際”互動?由GPT引出的主體性問題 .....319
柒 生死篇
人為什么怕死 .....336
任生死、超生死的思考 .....342
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360
珍惜生命的三重論說 .....367
后記 .....379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相關資料
不可見社會
社會不容易看明白,一個重要原因是除了可見社會,還有不可見社會。不可見社會實在比可見社會更大更重要。
為理解不可見社會,美國哲學家約翰·R.塞爾(John R. Searle)在《社會實在的建構》一書中設想了自己走進巴黎一家咖啡館的情景:他找了一個位子坐下,用法語要了一杯啤酒,服務員端來啤酒,他喝完,在桌上留下一些錢后離去。從這樣一個平常情景中,哲學家讀出了它的形而上學的復雜性。首先,物理學語言對描述這個場景無能為力,沒有任何物理—化學的描述能適合于定義“餐館”“服務員”“法語”“錢”,甚至“椅子”“桌子”,盡管所有這一切都是物理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以上敘述的場景背后還有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本體論:服務員給“我”的啤酒不歸他所有,但他受雇于擁有啤酒的這家餐館;餐館應當張貼一張所有服務項目的價目表,即便“我”從沒有看到它,也要按表上的價格付賬;餐館的所有者是經法國政府批準經營這個餐館的,因此,他必定遵守了成百上千個規則和規定;“我”之所以有資格在那里用餐,“只是因為我是一個美國公民,是有效護照的持有者,我是合法地進入法國的”。
塞爾說的這個不可見的本體論,幾乎全都關乎權利和規則,如所有權、經營權、審批權、外國人入境權,及由權利和規則建構的身份和資格,如消費者、合法勞工、餐館所有者、經營許可證、有效護照等。只有通過這些權利、身份和規則語言,我們才能定義諸如“餐館”“服務員”“桌子”等社會的可見部分。
我們再用這種社會本體論來看麥當勞中國的不可見結構。同塞爾走進巴黎咖啡館的情況一樣,筆者走進上海麥當勞快餐店,迎面走來的服務員手里托著漢堡包加飲料的快餐,我很容易知道,這份快餐的所有權不是我的。即使我為自己的快餐付了錢,我多半還是不清楚,這家店尚在加工或還未售出的食物的確切的所有者是誰。你或可籠統地說屬于這家店的資方。但資方是誰?是美國麥當勞公司嗎?麥當勞的確是美國品牌,但麥當勞中國已非全資美國公司,它現在最大的股東是中信資本和中信股份,另兩家是凱雷集團和麥當勞全球。想不到吧,美方的麥當勞全球卻是最小的股東。所以,若說這家上海麥當勞餐廳,乃至中國近五千家麥當勞的漢堡包、薯條和飲料,其產權屬于美國人,就是一個錯誤的判斷。現代多主體的股權制度,若要由看得見的商品來判斷所有權歸屬,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樣的股權構成,產生了麥當勞中國的領導構成,董事長當然由最大的出資方擔任,事實上中信系獲得了二十年麥當勞中國的運營權;凱雷集團貢獻了副董事長,而首席執行官則來自麥當勞全球公司。以上的知識,是筆者上網查到的,而不是在快餐店從我享用的快餐上或為我服務的餐廳工作人員的行為上看到的。不知道麥當勞中國的股權結構和管理層構成,無礙進店的顧客來吃美國快餐。然而,這在麥當勞的物理空間里看不到的股權關系和權力關系,卻是支配麥當勞幾千家中國餐廳運營及麥當勞中國版圖發展的真正決定性力量。
不可見社會
社會不容易看明白,一個重要原因是除了可見社會,還有不可見社會。不可見社會實在比可見社會更大更重要。
為理解不可見社會,美國哲學家約翰·R.塞爾(John R. Searle)在《社會實在的建構》一書中設想了自己走進巴黎一家咖啡館的情景:他找了一個位子坐下,用法語要了一杯啤酒,服務員端來啤酒,他喝完,在桌上留下一些錢后離去。從這樣一個平常情景中,哲學家讀出了它的形而上學的復雜性。首先,物理學語言對描述這個場景無能為力,沒有任何物理—化學的描述能適合于定義“餐館”“服務員”“法語”“錢”,甚至“椅子”“桌子”,盡管所有這一切都是物理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以上敘述的場景背后還有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本體論:服務員給“我”的啤酒不歸他所有,但他受雇于擁有啤酒的這家餐館;餐館應當張貼一張所有服務項目的價目表,即便“我”從沒有看到它,也要按表上的價格付賬;餐館的所有者是經法國政府批準經營這個餐館的,因此,他必定遵守了成百上千個規則和規定;“我”之所以有資格在那里用餐,“只是因為我是一個美國公民,是有效護照的持有者,我是合法地進入法國的”。
塞爾說的這個不可見的本體論,幾乎全都關乎權利和規則,如所有權、經營權、審批權、外國人入境權,及由權利和規則建構的身份和資格,如消費者、合法勞工、餐館所有者、經營許可證、有效護照等。只有通過這些權利、身份和規則語言,我們才能定義諸如“餐館”“服務員”“桌子”等社會的可見部分。
我們再用這種社會本體論來看麥當勞中國的不可見結構。同塞爾走進巴黎咖啡館的情況一樣,筆者走進上海麥當勞快餐店,迎面走來的服務員手里托著漢堡包加飲料的快餐,我很容易知道,這份快餐的所有權不是我的。即使我為自己的快餐付了錢,我多半還是不清楚,這家店尚在加工或還未售出的食物的確切的所有者是誰。你或可籠統地說屬于這家店的資方。但資方是誰?是美國麥當勞公司嗎?麥當勞的確是美國品牌,但麥當勞中國已非全資美國公司,它現在最大的股東是中信資本和中信股份,另兩家是凱雷集團和麥當勞全球。想不到吧,美方的麥當勞全球卻是最小的股東。所以,若說這家上海麥當勞餐廳,乃至中國近五千家麥當勞的漢堡包、薯條和飲料,其產權屬于美國人,就是一個錯誤的判斷。現代多主體的股權制度,若要由看得見的商品來判斷所有權歸屬,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樣的股權構成,產生了麥當勞中國的領導構成,董事長當然由最大的出資方擔任,事實上中信系獲得了二十年麥當勞中國的運營權;凱雷集團貢獻了副董事長,而首席執行官則來自麥當勞全球公司。以上的知識,是筆者上網查到的,而不是在快餐店從我享用的快餐上或為我服務的餐廳工作人員的行為上看到的。不知道麥當勞中國的股權結構和管理層構成,無礙進店的顧客來吃美國快餐。然而,這在麥當勞的物理空間里看不到的股權關系和權力關系,卻是支配麥當勞幾千家中國餐廳運營及麥當勞中國版圖發展的真正決定性力量。
不可見社會構成當然不止股權。仍以麥當勞為例,如今大多數門店都可線上點餐、使用在線平臺或數字貨幣支付,數字化應用大大便利了麥當勞的消費者。支持這便利的,不只是復雜的數字網絡,這是可以用數字工程學了解的系統,更有復雜的信用關系,這只能用社會學才能“看到”和了解的系統。這里所說的信用網絡,不是由光纖編織的,而是由行動者構成的,涉及商家(麥當勞)、消費者和第三方(銀行、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等多方行動主體。而若沒有實時和有力的監管,交易信用是可能隨時被破壞的,而監管方通常是代表公權力的行政部門。這種看不見的社會本體論,雖不為絕大多數的就餐者所知,卻是保證數字化交易順暢的關鍵因素。
不可見社會,在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舉的法國“標致公司”的例子中,是以標致公司何以存在的問題表達出來的。是靠路上跑的標致車,生產標致車的裝配線、廠房,還是標致公司的員工、經營團隊和股東?赫拉利說都不是!就算全世界所有的標致汽車同時被回收打成廢鐵,標致公司也不會消失。即使毀了所有的裝配線和辦公室,失去了先前所有的員工,標致公司還是可以借貸,重新雇用員工,重新蓋起廠房,重新購買機器。就算解散經營團隊,股東也售出所有股票,標致公司本身依然存在,因為這些人加起來也不等于標致公司。
這些實體物質和實在的人都不代表標致公司,那么什么才代表標致公司?法律擬制(legal fiction)。標致公司不是一個物理意義的實體對象,“而是以一種法律實體的方式存在”,“標致公司只是我們的一個集體想象”,一種法律上稱為“法律擬制”的集體想象。因此,只要有個法官下令強制解散標致公司,雖然公司的工廠仍然存在,員工、經理、股東也繼續活著,但標致公司就不復存在了。公司法人,如同前面說的股權和信用,都是法律建構的不可見實在。
繼續麥當勞的例子,這次要講的是意義創造的實在。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中外快餐的大戰中,中式快餐店最終敗給麥當勞等洋快餐店,按人類學家閻云翔的說法是敗在了“社會空間”上。西式快餐店創造了一個多元和多義的開放的社會空間,讓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可以進入同一個用餐場所,不必擔心丟面子,并且都能找到一種更好地自我定位的新方式。“比如,白領可以展示他們新的階層地位,年輕人可以顯示他們特殊的休閑風格,家長可以讓他們的子女更具有現代眼光。各年齡層的女性當她們選擇獨自用餐時也能夠體驗到獨立感和中式正規飯店所不能提供的性別平等。”這里所說的階層地位、休閑風格、現代眼光、獨立意識、性別平等,全是觀念性、符號性、表演性和審美性的,沒有一項是可用物理語言定義和描述的。而相比之下,中式快餐店只把飯店當作就餐場所,采用的是低價位、地方風味策略,全是看得見的東西,而沒有社會空間的概念,即不懂得如何營造讓各階層就餐者都能在這里找到自我認同的氛圍和環境。不是食物的競爭,而是社會空間的競爭,或曰象征空間的競爭,讓本土快餐店落敗。象征空間也是不可見空間,并非象征空間可脫離物理空間單獨存在,而是人在特定物理空間中所創造的意義空間。韋伯說,人是懸掛在由他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那么,社會就是此意義之網。不可見社會正是意義的世界。
由韋伯的概念可知,不可見社會指向的正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的文化世界。社會學家齊美爾直接把社會視為由各種符號和互動形式構成的不可見世界,社會的自身規律可以在“文化之流—語言、技術、社會體制、藝術—中找到,這些文化在時間的流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并體現在人們之間互動的各種形式和模式中,而這會對個體性的活動產生影響”。但互動形式也是行動者在社會交往中創造的,更確切地說,構成社會運轉機制的國家、家庭、經濟和階級結構,“只是男人和女人在街上、商店、辦公室和聚會上所進行的日常互動的擴展。因此,通過研究更為短暫性交往情境的正式結構,我們就能理解我們的不可見社會的本質”。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贊揚齊美爾的這一觀點是深具震撼力的社會學洞見。
……
(精裝)看見不可見社會 作者簡介
于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北歐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社會思想史、城市社會學、社區與志愿組織研究、全球化研究與發展研究。著有《西方社會思想史》(獲國家教育優秀教材一等獎)、《社會空間視角的上海紀事》等。
鄒華華,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上海健康醫學院講師。曾參與多項上海城市更新實證研究和國際都市發展比較研究,主持參與的課程《名畫中的瘟疫史》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著有Shanghai Narrative: A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第二作者)。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