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76980
- 條形碼:9787559876980 ; 978-7-5598-7698-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本書特色
發掘經典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法治元素,探討故事情節中所包含的法律文化,在解讀文學經典的同時普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借助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引入法理學的思考。如通過《聊齋志異》《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等探討中國古代與身份、婚姻、家庭有關的法律建制和法律實踐,揭示傳統婚姻家庭的歷史文化特征。透過中外熱門影視劇探討其中潛藏的法律文化。如通過《大宋提刑官》《鶴唳華亭》《長安十二時辰》等探討中國古代與政治、行政有關的法治安排和法律實踐,揭示法律(司法)正義的歷史文化屬性。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本書以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為學術底色,講述經典文學故事和熱門影視話題背后的法律文化,讓讀者可以具象化地走近古人的法律世界,體會古人的法律情感和法治理想,幫助讀者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內涵,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法律文化。
編輯推薦
本書以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為學術底色,探討了文學影視作品中所包含的與法律相關的實踐問題或理論命題,試圖解開其中隱藏的法律文化謎題,呈現法理的迷人和深邃。
在《公主為什么不幸福?》一文中,作者以熱議一時的電視劇《清平樂》為著眼點,講述徽柔公主(以宋朝福康公主為原型)與夫家矛盾的前因后果,并試圖挖掘其婚姻不幸背后的深層原因,認為除了公主本身的性格使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公主所代表的皇權(君為臣綱)與夫家的夫權(夫為妻綱)之間的角逐斗爭決定了公主悲劇的宿命。
《君主該不該使詐術?》一文通過權謀劇《鶴唳華亭》探討了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宋江潯陽樓題詩被定謀反冤枉嗎?》探討了罪刑法定與原心定罪;《宋慈的父親為何自殺?》探討了古代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正義為何令人困惑?》探討了自然正義與司法正義……
作者借助具象化的文學影視故事豐富了人們對法律問題的認知,加深對文學影視作品中文化背景的理解,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經典文學作品和熱門影視劇為研究素材,以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為學術底色,發掘經典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法治元素,解開其中不為人知的法律文化謎題。如通過《聊齋志異》《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等探討中國古代與身份、婚姻、家庭有關的法律建制和法律實踐;借助影視劇《清平樂》《鶴唳華亭》《長安十二時辰》等探討中國古代與政治、行政有關的法治安排和法律實踐。本書在解讀文學經典的同時普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讓讀者可以具象化地走近古人的法律世界,體會古人的法律情感和法治理想,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內涵,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法律文化。
叢書介紹
“趣味法律史”系列(4種)
本叢書旨在從歷史上的法律故事與話題出發,以深入淺出和通俗的語言,將故事中的法律史與法律史中的故事呈現給讀者。
本書以經典文學作品和熱門影視劇為研究素材,以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為學術底色,發掘經典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法治元素,解開其中不為人知的法律文化謎題。如通過《聊齋志異》《醒世姻緣傳》《紅樓夢》等探討中國古代與身份、婚姻、家庭有關的法律建制和法律實踐;借助影視劇《清平樂》《鶴唳華亭》《長安十二時辰》等探討中國古代與政治、行政有關的法治安排和法律實踐。本書在解讀文學經典的同時普及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讓讀者可以具象化地走近古人的法律世界,體會古人的法律情感和法治理想,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文化內涵,也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法律文化。
叢書介紹
“趣味法律史”系列(4種)
本叢書旨在從歷史上的法律故事與話題出發,以深入淺出和通俗的語言,將故事中的法律史與法律史中的故事呈現給讀者。
張田田《木蘭無名,緹縈無蹤:法律史視野下的女性悲喜劇》;夏婷婷《表象背后:文藝作品中的法律小史》;趙進華《故事正義:文藝影視中的法律文化》;景風華《意義之網:中國法律史的文化之旅》。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前言
導 言
除了存在于人類共同的想象之外,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
——《人類簡史》
法律與文學研究屬于法理學的一個分支,在法理學研究的大家庭中,法律與文學研究即便算不上一枝獨秀,至少也是獨樹一幟、楚楚動人了。
法律與文學研究的繁榮興盛來自于作為異質學科的法學和文學的交互滋養和彼此啟發,反映出法律與文學之間天然的緊密聯系。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目錄
導言 1
壹
在古代,表兄妹到底能不能結婚? 11
十三妹的身份是妾嗎? 22
姻緣如何能醒世? 37
嚴法能奈悍妻何? 53
宋朝男人為何鐘情娶小姨子? 66
公主為什么不幸福? 85
裘千尺為什么想不通? 101
賈寶玉挨打反映了什么? 112
貳
為什么說宋朝是中國古代法治的頂峰? 125
范仲淹的好友尹洙因何而死? 139
君主該不該使詐術? 149
太子為什么多不得善終? 156
林九郎是法治派嗎? 163
古人為什么喜歡敲登聞鼓? 170
匿喪為什么行不得? 182
夏竦為何沒能獲謚“文正”? 194
叁
中國古代的理想法官是什么樣子的? 203
包公是靠什么斷案的? 211
宋江潯陽樓題詩被定謀反冤枉嗎? 221
為親復仇難題如何解? 234
大宋提刑官為何那么牛? 245
宋慈的父親為何自殺? 256
中國古代的“宰白鴨”是怎么一回事? 265
提利昂的審判為何能打動人心? 276
肆
在古代,庸醫會是什么下場? 287
“傷人*少”的俠義之道有什么問題? 294
冤案的邏輯是什么? 305
反殺兇徒何罪之有? 317
世間有天生犯罪人嗎? 324
分歧終端機具有何種隱喻? 332
古墓派為何如此另類? 341
正義為何令人困惑? 356
后記 362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相關資料
公主為什么不幸福?
電視劇《清平樂》的前身是米蘭Lady的言情網文《孤城閉》。與《清平樂》的宏大敘事不同,《孤城閉》從個體的視角將故事的重心放在福康公主和內侍梁懷吉的凄美愛情上。故事取材于宋朝福康公主的真人真事,又做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堪稱以今釋古之佳例。歷史上的福康公主(劇中名徽柔)是宋仁宗趙禎的長女,是不折不扣的天潢貴胄、金枝玉葉,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可是她的婚姻生活卻只能用“失敗”來形容。本來,公主的婚后生活幸與不幸,均無關國政,無傷大雅,頂多作為一種皇家秘聞,成為街談巷議的閑謔之資。然而,似乎是受到某種不可抗力的裹挾,福康公主的婚姻家庭糾紛竟一發不可收,以致超出禮、法的邊界,引得廟堂喧騰,各方關注,不僅由家事上升為國事,而且留給后人無限感慨遐思。
嫁給表叔
據史籍記載,宋仁宗趙禎前后共生育十六個子女,可是只有四個女兒長到了成年,其他三個兒子、九個女兒均早夭(帝王家尚如此,可見當時國人壽命之短)。福康公主既是長女,又最得仁宗喜愛。按照《宋史·公主傳》的說法,福康公主自幼聰慧乖巧,很懂得討仁宗的喜歡。一次,仁宗生病,福康公主親侍湯藥,不離左右,而且赤足散發向天禱告,愿以己身代仁宗之病。仁宗非常感動,于是更加疼愛福康公主。
公主為什么不幸福?
電視劇《清平樂》的前身是米蘭Lady的言情網文《孤城閉》。與《清平樂》的宏大敘事不同,《孤城閉》從個體的視角將故事的重心放在福康公主和內侍梁懷吉的凄美愛情上。故事取材于宋朝福康公主的真人真事,又做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堪稱以今釋古之佳例。歷史上的福康公主(劇中名徽柔)是宋仁宗趙禎的長女,是不折不扣的天潢貴胄、金枝玉葉,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可是她的婚姻生活卻只能用“失敗”來形容。本來,公主的婚后生活幸與不幸,均無關國政,無傷大雅,頂多作為一種皇家秘聞,成為街談巷議的閑謔之資。然而,似乎是受到某種不可抗力的裹挾,福康公主的婚姻家庭糾紛竟一發不可收,以致超出禮、法的邊界,引得廟堂喧騰,各方關注,不僅由家事上升為國事,而且留給后人無限感慨遐思。
嫁給表叔
據史籍記載,宋仁宗趙禎前后共生育十六個子女,可是只有四個女兒長到了成年,其他三個兒子、九個女兒均早夭(帝王家尚如此,可見當時國人壽命之短)。福康公主既是長女,又最得仁宗喜愛。按照《宋史·公主傳》的說法,福康公主自幼聰慧乖巧,很懂得討仁宗的喜歡。一次,仁宗生病,福康公主親侍湯藥,不離左右,而且赤足散發向天禱告,愿以己身代仁宗之病。仁宗非常感動,于是更加疼愛福康公主。
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其實,這是平頭百姓的想當然之詞,實際情況可能正好相反。為什么?原因可能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齊大非偶。中國傳統觀念最重視婚姻的門當戶對,可是放眼天下,又哪里能再找出第二個可以和皇家望衡對宇的家族?即便適當放寬標準,適合與皇家聯姻的家族的范圍也十分有限。超越階級階層的愛情不能說絕無可能,但現實生活中肯定是鳳毛麟角,況且在中國古代禮制的社會背景下,婚姻尚未締結,又何談愛情呢?一方面,公主出閣即為下嫁(是以名“出降”),皇家自不愿過分紆尊降貴。另一方面,任憑你什么樣的高官權貴之門,與皇家相比都相形見絀,娶公主自屬高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其二,得不償失。娶公主自然有很多好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增耀門楣,提高家族的社會地位,同時也有很多不利之處。如,公主身份尊貴,娶進門后,夫為妻綱的家庭秩序不易理順。再如,歷朝為了避免外戚篡權干政,通過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限制外戚參政的權力,尚公主者自然在此列。如劇中徽柔對懷吉所說:“在國朝,任何男子娶了公主,便不可以做朝廷的大官,管朝廷的大事了,只能做個游手好閑的駙馬都尉。”這確是宋朝的祖宗家法之一。是以,在劇中,仁宗固然不愿意把女兒嫁給曹評(表面原因是曹評的風評不佳,真實原因是仁宗擔心皇后的娘家勢力坐大),曹評似乎對娶公主也充滿了顧慮。曹評出身將門,文武雙全,他有他的政治抱負,怎么會甘心做一個吃閑飯的駙馬都尉呢?
為公主擇婿的確成了仁宗的一塊心病,正如劇中所演的那樣。經過慎重的考慮,仁宗決定把福康公主嫁給國舅李用和的兒子李瑋。對于指婚的經過,《宣和畫譜》卷二〇提供了簡要的線索:
(李瑋)字公炤,其先本錢塘人,后以章懿皇太后外家,得緣戚里,因以進至京師。仁宗召見于便殿,問其年,曰十三。質其學,則占對雍容,因賜坐與食。瑋下拜謝而上,舉止益可觀。于是仁宗奇之,顧左右引視中宮,繼宣諭尚兗國公主。瑋善作水墨畫,時時寓興則寫,興闌輒棄去,不欲人聞知,以是傳于世者絕少,士大夫亦不知瑋之能也。平生喜吟詩,才思敏妙,又能章草、飛白、散隸,皆為仁祖所知。
可見,仁宗對駙馬的人選是經過了認真的考察的,而李瑋的表現也十分令人滿意,不僅應對得體,舉止可觀,而且富于才華,書、畫皆佳,只是為人低調,不喜張揚,作品多隨興創作,作完就扔在一邊,是以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宣和畫譜》收錄了李瑋的《水墨蒹葭圖》《湖石圖》),名氣也不大顯。
當然,仁宗之所以決定與李氏結親,不僅僅基于對李瑋人才的認可,更主要的其實是出于“親上加親”的情感需求和利益考量。按輩分,李瑋是福康公主的表叔,二人的親屬關系是很近的。按照當代中國婚姻法的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李瑋和福康公主的關系剛剛超出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的范圍,因而即便放到今天也不違法,不過還是難免亂倫的嫌疑,所以社會一般觀念并不認可,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很少見。奇怪的是,中國古代社會雖極為重視倫理,卻推許此種“親上加親”的做法。至少,仁宗在為福康公主指婚李氏時,他應該是非常滿意的。據仁宗朝大臣張方平的描述:
仁宗之仁,周于萬物,而仁之所施,常自親始,肆其眷待宗室,恩禮隆密,朝政之暇,佳辰令節,合族綴親,宴于內朝,如家人禮。(《樂全集》卷三八)
仁宗得享“仁”的謚號,與其情感豐富、重視親情倫理是分不開的。綜觀仁宗一生,無論對宗親還是外戚,都是恩禮有加。由于未能盡孝于生母李太后于生前,仁宗一直耿耿于懷,是以對李家尤其照顧,不斷給舅舅李用和加官晉爵,一直給他加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的頭銜。至此,猶嫌未足,于是才有指婚李氏之事。對此種補償心理,《清平樂》有充分的表現,此不贅述。
嘉祐二年(1057)八月,兗國公主(仁宗為了表達慈父之愛,在福康公主出嫁前特意進其為兗國公主,并破例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典禮)出降李瑋。仁宗不惜花費數十萬緡錢為公主建造府邸,同時,指令禮官仿照古禮專門為公主設計了隆重而典雅的皇家婚禮。和平常人家的爹爹一樣,仁宗此番嫁女也是不遺余力了。
從仁宗為福康公主賜婚李氏一事不難看出,即便貴為公主,也難享婚姻的自由。身為皇帝的女兒,嫁給誰不由自己,而由君父說了算,要服從于君父的利益和意愿。仁宗鐘愛福康公主,拒絕了遼國的和親提議,卻把她配給自己的表弟,覺得這是天作之合,殊不知已經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夜扣禁門
兗國公主為了皇家的利益下嫁李瑋,可能一開始就是不情愿的。因為李瑋雖然有一副藝術家的靈魂,但是軀殼并不匹配,甚至有些寒酸。史書上明白記載,李瑋“貎陋性樸”。這是不是說李瑋很丑?想來應該不會太丑,否則仁宗也不會舍得把女兒嫁給他。只能說李瑋的相貌很一般,性格也拘謹,總之,與瀟灑風流不沾邊。所以,兗國公主非常不喜歡這個駙馬。看來,公主和她的爹爹仁宗一樣,是個標準的顏控。
好好色是人之常情,但又是很多婚姻不幸福的起因。對于皇帝爹爹賜給自己的這個駙馬,兗國公主是半只眼也瞧不上。史書上記載:“公主常傭奴視之。”并且連帶輕視駙馬的家人。此時的李家,家主李用和已去世多年,李瑋與兄長李璋分府別居,平日里自家過自家日子,倒是井水不犯河水,可是李瑋的生母楊氏隨同李瑋、公主共同生活,婆媳關系十分不融洽,這使得公主和李瑋本就不和諧的夫妻關系生出更多變數來。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在駙馬與公主夫妻交惡的過程中,公主身邊親信沒能正面引導和規勸,甚至還挑撥離間、推波助瀾。兗國公主出降時,身邊跟了一大幫隨侍人員,包括公主的乳母韓氏和以梁全一、梁懷吉、張承照為首的一批內臣。史書上“韓氏復相離間”“為家監梁懷吉、張承照所間”一類的說法反映出這些人在公主的婚姻生活中發揮了很壞的作用,當然這也可能是曲筆,目的是通過卸責于下人,減輕公主的責任。但是不管怎么說,公主的夫妻、婆媳矛盾的集中爆發確實與梁懷吉等人有關。
嘉祐五年(1060)九月的某天晚上,秋涼初上,公主與家監梁懷吉于月下對酌。(駙馬哪里去了?)這情景有沒有讓你聯想到《清平樂》中徽柔與懷吉的兩小無猜、心心相印?那畫面一定是極美的。按照司馬光的說法,“梁懷吉等給事公主閣內,公主愛之”(《孤城閉》的藝術靈感可能即來源于此)。這種愛未必是男女之愛,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基于長期陪伴而形成的類似于親情的感情。不過,在婆婆楊氏眼中,那場面一定是非常刺眼的,可又憚于公主之尊,不敢發作,只能忍氣吞聲,在一邊探頭探腦地偷窺。公主對楊氏的偷窺行為非常惱怒,當場痛打了楊氏一頓,打完還不解氣,連夜敲開皇城門,跑到皇帝爹爹那里去告狀。
看到寶貝女兒受了委屈,仁宗也很生氣。事后,李瑋“惶恐自劾”,狠作自我檢討。于是,仁宗下旨,將駙馬都尉、安州觀察使李瑋降為和州防御使,讓他到外地任官。轉過天來,仁宗冷靜下來,免去了對李瑋降官的處罰,只罰銅三十斤,仍然將其留在京師。
然而,風波并沒有就此止息。兗國公主毆打婆母、夜闖禁門的新聞不脛而走,朝野間早已傳得沸沸揚揚。言官們的彈章很快就遞到了仁宗的御前,公主是皇帝的心頭肉,不好直接彈劾,他們把炮火對準了皇城門的守衛和公主府的內臣。右正言王陶、知諫院唐介、殿中侍御史呂誨等人要求追究皇城、宮殿內外監門使臣守衛不嚴之責,仁宗沒有搭理。言官們還指出,公主府的內臣數量過多,其中頗有不守規矩儀制者,對公主的失范,這些內臣難辭其咎。仁宗“不欲深究其罪”,只是下旨,縮減公主府內臣的人員編制,重新選拔一批老成持重的內臣到公主府任事,而之前的那批通通被換掉,梁懷吉被“分流”到西京灑掃班。此外,公主乳母韓氏也被查出來有監守自盜的行為,被削去了“昌黎郡君”的封號。
身邊親信被驅逐后,公主的精神狀態一落千丈,一會兒要自盡,一會兒要縱火焚屋,顯是受了極大的刺激。仁宗不忍心,于是將梁懷吉等人又召回公主府。諫官楊畋、司馬光、龔鼎臣等人堅決反對仁宗的召回決定。司馬光不客氣地指出,“公主生于深宮,年齒幼稚,不更傅姆之嚴,未知失得之理”,所以,應當嚴格遴選公主身邊的侍從,而梁懷吉等人恰是反面的樣板,“此二人(當指梁懷吉、張承照)向在主第,罪惡山積,當伏重誅”。他還舉太宗處罰兗王乳母和齊國大長公主(仁宗姑母,劇中的魏國大長公主)謙恭率禮的故事,建議“陛下教子,以太宗為法,公主事夫,以獻穆(指齊國大長公主)為法”,仁宗不予理會。
令人擔憂的是,公主對駙馬李瑋始終愛不起來,甚至可以說充滿了厭惡。夜扣宮門事件之后,公主雖然又回到了公主府,但是動不動就要尋死覓活,夫妻關系已經名存實亡。公主的生母苗賢妃(劇中的苗娘子)想結束公主這段不死不活的婚姻,于是與宮中好姐妹俞充儀(劇中的俞婕妤)商量,派遣內臣王務滋到駙馬府任總管,實則是伺察駙馬的過錯,可是李瑋行事謹慎,始終沒讓王務滋抓到把柄。王務滋沒轍,向苗、俞二妃建議:“只要皇帝下一道圣旨,務滋拿一杯卮酒(指毒酒)就把這事兒了結了。”苗、俞請示仁宗,仁宗不置可否。過了幾天,仁宗和曹皇后同坐,俞充儀又提出了這個建議,結果被曹皇后否決。
就這樣折騰了一年多,至嘉祐七年(1062)二月,仁宗終于決定讓公主和駙馬正式分居,兗國公主搬入禁中,駙馬都尉李瑋知衛州,內臣梁懷吉勒歸內侍省。李瑋之兄李璋上書仁宗,請求解除李瑋和公主的婚姻關系,仁宗有意批準。在此過程中,朝臣頗有異議。御史傅堯俞上疏說:“主恃愛薄其夫,陛下為逐瑋而還隸臣,甚悖禮,為四方笑,后何以誨諸女乎?”司馬光亦上書:“瑋既蒙斥,公主亦不得無罪。”為了平息物議,仁宗于三月下詔,將公主的封號由兗國降為沂國,改李瑋為建州觀察使,免去他駙馬都尉的頭銜,依舊知衛州,還多次派人犒賞李氏,賜李瑋金二百兩,撫慰他說:“凡人富貴,亦不必為主婿也。”
公主之死
“強扭的瓜不甜”,在今天,這已是廣為大眾所認可的婚戀原則。可是,在傳統社會,人們對這一樸素的原理似乎還沒有充分的體認。以現代視角來看,福康公主和李瑋的婚姻中,誰對誰錯可以不論,既已不相安諧,離婚對于雙方當事人都是一種解脫,未嘗不是很好的選擇。然而,在仁宗這個慈父的心中,愛女的婚姻失敗始終是需要盡力彌補的遺憾。于是,在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之際,仁宗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讓兗國公主和李瑋復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七載:
(嘉祐七年)十一月己巳,進封沂國公主為岐國公主,建州觀察使、知衛州李瑋改安州觀察使,復為駙馬都尉。
轉過年來的三月,仁宗就駕崩了,而岐國公主則重新陷入婚姻的泥沼。此后的幾年,婚姻的痛苦一如往常,而慈父不在,公主再沒有了御前哭訴的機會,就這樣在煎熬和苦悶中早早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正月九日,楚國長公主(神宗即位后,封岐國公主為楚國大長公主)薨,享年三十三歲。據說,臨終前公主的衣服、飲食、藥物多有短缺,似乎受到了李瑋的虐待(有網友認為李瑋沒有能力和膽量虐待公主,頂多是對公主不夠關心而已),以致衣服上長了虱子,由于沒有下人侍奉,自己動手取炭生火,還燙傷了臉。神宗痛惜姑母早亡和晚景的凄涼,以“奉主無狀”為由將李瑋貶為郴州團練使、陳州安置。不過,李瑋后來遇赦還朝,一直活到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
作為世間最尊貴的女子,公主為何得不到想要的幸福,卻要被困在婚姻的牢籠中苦苦掙扎?不少人受小說的影響,認為是砸缸的司馬光“砸”了公主的幸福。對此,司馬光是不會認賬的,在司馬光等士大夫看來,“不睦之咎皆由公主”。而在朝廷降封沂國公主的制書中,則將“閨門失歡”的原因歸結為“保傅無狀”。那么,這場人間悲劇到底誰司其咎?劇中,仁宗有感于姑母魏國大長公主遇人不淑,發誓一定要給女兒徽柔選一個疼她愛她的好丈夫,哪知事與愿違,竟似冥冥中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決定了公主婚姻悲劇的宿命。那么,這股看不見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造成福康公主婚姻不幸的諸多因素中,公主的性格缺陷是不可忽視的主觀原因。古語有云:“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此乃物之常理,人情亦然。從史籍所述福康公主毆打婆母、夜扣禁門、以死邀君諸般表現來看,其性格中任性使氣、魯莽沖動、偏執狂躁的成分顯而易見,甚至有精神障礙的跡象。當然,此種性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教育和環境決定的。司馬光指責公主“縱恣胸臆,無所畏憚,數違君父之命,陵蔑夫家”,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公主自幼錦衣玉食,頤指氣使慣了,很容易養成自私、狹隘的性格,不懂得隱忍和退讓,更不懂得“夫為妻綱”的禮法社會中女子守柔的道理。
當然,把板子都打在福康公主身上是不公平的。實際上,即便公主性格柔和,溫良恭儉讓,很大概率也是不會幸福的。太宗第七女齊國大長公主謙恭知禮、謹守婦道(劇中形象為魏國大長公主,被譽為國朝女子的典范),駙馬李遵勖卻與公主乳母通奸,公主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采佛系心態,最終熬死駙馬才得解脫。福康公主的妹妹永壽公主生性節儉自律,“于池臺苑囿一無所增飭”,然而駙馬曹詩風流放蕩,“數以帷簿不謹,浼撓大主,致悒怏成疾”,公主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時醫治,二十四歲就含恨而終。英宗第二女寶安公主性格寬和,事婆母盡孝,中外稱賢,駙馬王詵卻“不矜細行,至與妾奸主旁”,小妾甚至囂張到當面辱罵公主,最終公主被活活氣死,享年僅三十歲。所以,福康公主的性格缺陷并非她婚姻悲劇的根本原因。作為特殊的群體,公主婚姻的不幸福具有某種必然性,背后起作用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力量。
“三綱五常”起自中國古人對宗法原則的理論概括,卻被宣稱為與天地同久的“道”。“三綱”中,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任何一條都是宗法社會特定領域的最高準則,是無可置疑的金規鐵律。然而,在特殊情境下,三條原則卻可能彼此沖突,出現孰主孰次、孰先孰后的問題。如兒子當了皇帝,老子尚健在,誰當拜誰?這就是君為臣綱和父為子綱在打架。打架的結果是君為臣綱占了上風,于是,劉家太公要為已登九五之尊的劉邦“擁彗(掃帚)卻行”,以示臣子之恭。
而君為臣綱和夫為妻綱的參差抵牾則比較明顯地體現在公主的婚姻中。公主是皇家血脈,代表了君權,所以,駙馬娶公主被稱為“尚主”“奉主”,反映出二者君與臣的關系。《明史·禮志九》記載了公主與駙馬的婚儀:“駙馬黎明于府門外月臺四拜,云至三月后,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于公主前,公主飲食于上,駙馬侍立于旁。”總之,駙馬應當唯公主馬首是瞻,唯公主意志是從。可是另一方面,駙馬是丈夫,公主是妻子,二人又當遵循夫唱婦隨的原則,公主應該雌伏柔順,聽命于駙馬。君為臣綱和夫為妻綱就是兩條無形的繩索,捆縛著公主和駙馬,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用力撕扯。富麗堂皇的公主府就是君權和夫權的角斗場,一日百戰,勢同水火。試問在此情境之下,夫妻關系又如何能夠做到和諧融洽、相敬如賓?
當然,如果公主主動退讓,不擺出一副主子的架子,對駙馬做小伏低,倒是未嘗不可以相安無事,齊國大長公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大長公主下嫁李遵勖,按照太宗、真宗定下的規矩,駙馬“升行”,以祖為父,公主成了與公公婆婆平輩之人,不必對他們行卑對尊之禮。然而,公主卻沒管這些規矩,當駙馬之父生辰之際,仍然堅持以子媳之禮拜賀,贏得當時上下一片好評。史書上沒有明白記載福康公主出降李家后李瑋是否升行,但在《清平樂》劇中,確是升行制度激化了婆媳間的矛盾,楊氏擺出家姑的姿態要教訓徽柔,徽柔怒斥:“什么家姑?敢與我父母平起平坐?再教阿嫂一遍規矩。”楊氏則回懟:“什么糊涂的規矩,皇家的規矩是多,那能大過天理人倫?”想來,在那樣一個時代,楊氏的觀點才代表了主流的價值觀。于是,到了神宗時,干脆廢止了“升行”制度,貌似強大的君權在更為強固的夫權面前終于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由此可見,從根源上講,正是皇權和夫權的斗爭決定了公主悲劇的宿命。歷朝歷代那些高傲的公主們,自覺有皇權的加持,便可以挑戰夫權,實在是高估了皇權的魔力,也低估了夫權的強韌。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福康公主的不幸婚姻故事不僅具有文學審美意義,更具有制度史和文化史的意義。
——選自《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
趣味法律史:故事正義--文學影視中的法律文化(精裝) 作者簡介
趙進華,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傳統法律文化、比較法律文化、經濟法學。曾在《法制日報》《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等專業報刊發表若干文章,并在《東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