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75754
- 條形碼:9787559875754 ; 978-7-5598-7575-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本書特色
清晰易懂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講述有關人類道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彩故事。本書探討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種,成為今天的人類,并對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以經典道德辯題為切口,引人入勝,通俗好讀。本書以“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典道德辯題為切口,通過引導讀者進行道德思考,來展開對人類道德心理進化歷程的敘述,讓讀者在暢快的閱讀體驗中收獲知識。
聚焦現實議題,體現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思考。除了講述人類道德心理的進化歷史,本書還聚焦于性別平等、階級平等、階級平等、氣候公平等現實議題,展現對于人類社會未來將走向何方的思考。
科普作家殷融精心翻譯。像小說一般的人類進化史,譯文精準流暢,生動有趣。本書譯者是知名科普作家殷融,其譯文精切確當,語言風格生動活潑,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為原文增添了諸多智識性趣味。
編輯推薦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與敵人進行和平協商,并創造出更包容、更平等的社會;然而,人類也是唯一會妖魔化素昧平生的‘圈外人’、自詡有原則卻口惠而實不至、以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凌駕于他人之上的動物。
“我們算得上是好的猿類嗎?
“很難說。但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超越猿類》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
庫馬爾和坎貝爾的這本《超越猿類》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從人類與黑猩猩共有的利他傾向和情感特征入手,以時間為線索,探討更復雜的道德心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德進步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人類物種,從而成為今天的人類。
清晰易懂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講述有關人類道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彩故事。本書探討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種,成為今天的人類,并對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
以經典道德辯題為切口,引人入勝,通俗好讀。本書以“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典道德辯題為切口,通過引導讀者進行道德思考,來展開對人類道德心理進化歷程的敘述,讓讀者在暢快的閱讀體驗中收獲知識。
聚焦現實議題,體現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思考。除了講述人類道德心理的進化歷史,本書還聚焦于性別平等、階級平等、階級平等、氣候公平等現實議題,展現對于人類社會未來將走向何方的思考。
科普作家殷融精心翻譯。像小說一般的人類進化史,譯文精準流暢,生動有趣。本書譯者是知名科普作家殷融,其譯文精切確當,語言風格生動活潑,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為原文增添了諸多智識性趣味。
編輯推薦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與敵人進行和平協商,并創造出更包容、更平等的社會;然而,人類也是唯一會妖魔化素昧平生的‘圈外人’、自詡有原則卻口惠而實不至、以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凌駕于他人之上的動物。
“我們算得上是好的猿類嗎?
“很難說。但我們可以變得更好。”
——《超越猿類》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
庫馬爾和坎貝爾的這本《超越猿類》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從人類與黑猩猩共有的利他傾向和情感特征入手,以時間為線索,探討更復雜的道德心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德進步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人類物種,從而成為今天的人類。
全書脈絡清晰而又充滿故事性。作者以“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典的道德辯題為切口,引導讀者由淺入深進行道德思考,展現了人類獨有的道德心理特征,從而敘寫了一部人類道德心理進化的歷史。除了回顧過去,《超越猿類》還將目光落到了現在、投向了未來,它關注時下人們熱切討論的性別平等、階級平等、種族平等以及氣候公平等議題,體現了對于現實的關懷。此外,它還就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它告訴人們,我們應如何成為更好的猿類。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內容簡介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
本書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探討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種,成為今天的人類;并且對道德在技術革命和社會進化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索,對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作者運用極具畫面感的開篇,以及“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典道德辯題,帶領讀者走入這段蕩氣回腸的人類進化史;同時,作者又將關注的目光落到性別平等、階級平等、氣候不公等現實議題上。本書以簡明易懂的語言告訴人們,人類是如何進化的,人類又該如何繼續走向未來。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前言
序言:起源
起初,一縷縷有機物漂浮于深海表面。在橫行無忌的自然野蠻力量面前,它們全無抵抗之力。然而,一旦細胞堡壘建立起來,它們就擺脫了被任意蹂躪的命運。于是,生命的種類和數量日漸繁盛。
簡單細胞生物書寫了地球生命史一半的篇幅。20億年前,出現了一些細胞吞噬其他細胞的現象。細胞群中的細胞被賦予了不同的專業任務,如存儲設計藍圖或生成能量。又過了5億年,復雜細胞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超級有機體。
慢慢地,多細胞生命走向了不同軌道,于是出現了植物、真菌、蠕蟲和魚類。在幾億年的時間內,所有這些生物都獲得了離開海洋、定居陸地的必要條件。
從三四千萬年前開始,一些動物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它們建立了社會群體,群體成員會互相保護、分享食物以及共同撫養后代。大象、狼、海豚、鯨、猴子和猿等動物應運而生。
*終,在生命之樹的一小個分支上(準確地說,是靈長類動物這個小分支上的某個更小的分支)進化出了一種超級合作動物。大自然于浩瀚生命史的*后一瞬間創造了人類。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目錄
序言:起源 001
引言:道德 005
**部分 道德猿類
**章 利他 027
第二章 情感 054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
第三章 規范 087
第四章 多元化 117
第五章 推理 144
第三部分 道德文化
第六章 部族 173
第七章 制度 201
第四部分 道德進步
第八章 進步 233
第九章 包容性 263
第十章 平等 285
結語:生存 317
參考文獻 321
索引 370
譯后記 387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相關資料
規范與最后通牒游戲
為什么規范具有生物和文化適應性?也就是說,它們如何能幫助晚期人類增加后代和學生數量?最初,除了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感和隨之而來的社會行為,規范幾乎沒有提供什么其他東西。和情感一樣,規范也能激發幫助和合作行為。然而,情感是一種生物適應機制,與生物進化相比,文化進化要快得多,也要靈活得多。當人類祖先面臨某種新的社會挑戰時,如果我們要完全依賴基因編碼的行為策略解決這一問題,在合適的基因出現前,群體可能就已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假設一類新的兇猛捕食者開始侵犯特定人類群體領地。為了保護自身,將猛獸趕走,群體中的所有人必須協調一致。此時,如果某種突變能讓我們成為更具凝聚力的群體,從而使得我們免于淪為獵物,它當然會成為一種優秀的適應機制。遺憾的是,捕食者靠近的腳步可比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的過程要快得多。一旦一群智慧人類有了規范和語言能力,他們就能更快地實施一種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規范,以抵御捕食者。因此,就像其他的文化適應機制一樣,規范讓人類可以以一種靈活的方式協調有益的社會行為。
除了有助于靈活應對新環境壓力,規范的適應性意義還可以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畢竟,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們靈活應對環境壓力(上一章我們介紹過,道德情感的排他性和不平等性是可塑的,會依據具體環境發生改變)。但相比情感,規范對社會行為標準的要求更明確,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協調有益行為(此外,我們稍后還會強調,道德情感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規范)。
在多個維度上,道德情感都會表現出大量差異性。雖然人們會具有一些共同的情感反應,如同情或信任,但其具體觸發情境可能因人而異,一部分人可能會因特定事件而體驗到同情和信任感,另一部分人則可能對相似事件無動于衷。而且,即使每個人都體驗到相同的道德情感,它們的強度也可能不同,或者它們所導致的行為模式會有微弱區別,又或者它們的表達形式會引起社群中人們不同的反應,一些形式為人所稱許,另一些形式則為人所反對。
而規范則可以更具體,因為它明確界定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作為人們共同認可并遵守的準則,規范更能有效確保社會協調。例如,兩個互相信任的人可能避免對彼此撒謊,然而,如果他們還接受了一個共同準則,即撒謊是禁忌,撒謊者應遭受懲罰,那么即使他們之間的信任感削弱了,他們可能還是會盡量對彼此保持誠實。更精確的規范內容大大強化了人類的合作穩固性。
規范的另一個關鍵特點是,它為制裁或懲罰頒發了“許可證”。[58]即使沒有負責監管和懲罰的“第三方”,當一個人不遵守群體社會規范時,其他人也會積極地對其加以懲戒。有時,人們為了實施對違規者的懲罰,甚至甘愿犧牲自身利益。接下來我們會看到,規范之所以能進化,不僅僅是因為它能以一種比情感更靈活且更精確的方式指導行為,還因為它與懲罰相關聯。規范與最后通牒游戲
為什么規范具有生物和文化適應性?也就是說,它們如何能幫助晚期人類增加后代和學生數量?最初,除了與生俱來的道德情感和隨之而來的社會行為,規范幾乎沒有提供什么其他東西。和情感一樣,規范也能激發幫助和合作行為。然而,情感是一種生物適應機制,與生物進化相比,文化進化要快得多,也要靈活得多。當人類祖先面臨某種新的社會挑戰時,如果我們要完全依賴基因編碼的行為策略解決這一問題,在合適的基因出現前,群體可能就已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假設一類新的兇猛捕食者開始侵犯特定人類群體領地。為了保護自身,將猛獸趕走,群體中的所有人必須協調一致。此時,如果某種突變能讓我們成為更具凝聚力的群體,從而使得我們免于淪為獵物,它當然會成為一種優秀的適應機制。遺憾的是,捕食者靠近的腳步可比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的過程要快得多。一旦一群智慧人類有了規范和語言能力,他們就能更快地實施一種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規范,以抵御捕食者。因此,就像其他的文化適應機制一樣,規范讓人類可以以一種靈活的方式協調有益的社會行為。
除了有助于靈活應對新環境壓力,規范的適應性意義還可以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畢竟,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們靈活應對環境壓力(上一章我們介紹過,道德情感的排他性和不平等性是可塑的,會依據具體環境發生改變)。但相比情感,規范對社會行為標準的要求更明確,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協調有益行為(此外,我們稍后還會強調,道德情感的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規范)。
在多個維度上,道德情感都會表現出大量差異性。雖然人們會具有一些共同的情感反應,如同情或信任,但其具體觸發情境可能因人而異,一部分人可能會因特定事件而體驗到同情和信任感,另一部分人則可能對相似事件無動于衷。而且,即使每個人都體驗到相同的道德情感,它們的強度也可能不同,或者它們所導致的行為模式會有微弱區別,又或者它們的表達形式會引起社群中人們不同的反應,一些形式為人所稱許,另一些形式則為人所反對。
而規范則可以更具體,因為它明確界定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作為人們共同認可并遵守的準則,規范更能有效確保社會協調。例如,兩個互相信任的人可能避免對彼此撒謊,然而,如果他們還接受了一個共同準則,即撒謊是禁忌,撒謊者應遭受懲罰,那么即使他們之間的信任感削弱了,他們可能還是會盡量對彼此保持誠實。更精確的規范內容大大強化了人類的合作穩固性。
規范的另一個關鍵特點是,它為制裁或懲罰頒發了“許可證”。[58]即使沒有負責監管和懲罰的“第三方”,當一個人不遵守群體社會規范時,其他人也會積極地對其加以懲戒。有時,人們為了實施對違規者的懲罰,甚至甘愿犧牲自身利益。接下來我們會看到,規范之所以能進化,不僅僅是因為它能以一種比情感更靈活且更精確的方式指導行為,還因為它與懲罰相關聯。
懲罰建立在反應性情感之上。怨恨、憤慨和蔑視等情感促使早期人類對其他違規群體成員做出負面回應,隨著規范的出現,這些感覺又進一步驅使人們對不道德行為實施更廣泛的制裁,比如扣留福利、損毀聲譽和社會排斥等。因此,道德的情感核心促進了規范核心的構建。
為什么懲罰機制“需要”進化?要想搞清楚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再次轉向進化博弈論。之前的章節已經論述了人們在獵鹿游戲和囚徒困境中的合作傾向,除此之外,行為經濟學家還會使用許多不同的博弈任務來評估參與者的懲罰意愿。研究顯示,人們樂于讓他人遭受應有之懲罰,哪怕這需要個體再付出額外的代價。
在最后通牒游戲(ultimatum game)中,兩個玩家先一起完成某項任務,之后一個玩家得到一筆獎金,實驗員告訴他必須將其中一部分給另一個玩家,第二個玩家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分配方案。如果他接受,那就按照方案領取獎金,如果他拒絕,雙方都拿不到錢。假定人們都是完全理性的,假定他們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且假定人人都能意識到這一切,那么分配人(第一個玩家)會盡可能將更少的獎金分給響應人(第二個玩家),而響應人會接受任何分配方式,只要自己所得不為零。然而在大多數社會的最后通牒游戲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分配人會提出將大約50%的獎金分給對方,而當響應人得到的獎金遠不足50%時,他們會拒絕分配方案。為什么?
玩家們共享一個平等分配的規范,因此獎勵應該在兩人間大致平均分配。對響應人來說,這非常重要,以至他愿意通過拒絕方案來懲罰分配人,即使懲罰的代價是他自己也會失去所有獎金。對分配人來說,這也很重要,一方面,他或許認同平等分配的規范;另一方面,他也知道響應人可能會實施報復懲罰,正因如此,他會傾向于向響應人分配一半獎金。
最后通牒游戲不僅僅能夠證明,對于違規者,人們普遍傾向于讓其遭受報復與懲罰。正如同獵鹿游戲和囚徒困境一樣,它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社會行為進化模型。特別是,它闡明了在互惠利他主義背景下實施懲罰的激勵因素。當然,在進化過程中,回報不是一個人能得到多少獎金,而是他產生的后代或學生的數量。
如果我們只進行一次性的最后通牒游戲,假定我扮演分配人的角色,那么對我來說,我越吝嗇、越盡可能少地將獎金分給他人,我就會越成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不分享不會對我的未來利益產生任何影響。假定你扮演響應人的角色,那么對你來說,最成功的選擇是接受所有“非零”的獎金分配,而不是犧牲自我利益來懲罰我的貪婪,懲罰只會使你雪上加霜。
然而,假定你我參與的是重復最后通牒游戲—就像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互動。在這種情況下,長期利益的誘惑開始發揮作用。有時你可能是分配人,有時你可能是響應人。如果我過于吝嗇,那么懲罰我將對你有利,因為這樣做會打消我在隨后互動中的自私念頭。如果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可能會懲罰我,那么我甚至不會試探自己到底能占到多少便宜。
因此,威懾是懲罰進化的原因之一。盡管懲罰在短期內偏離了進化的利己主義精神,但從長遠看,在具有最后通牒博弈結構的重復情境中,懲罰更受互惠利他主義的青睞。然而,懲罰不僅僅符合個體合作者的利益,也符合群體利益,因為懲罰有利于加強合作。
穩定合作的能力是第三方懲罰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征,它往往會違背生物和心理上的利己主義。為了充分理解規范和懲罰進化的原因,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研究第三方懲罰中的利他主義要素。我們還需要拓展進化機制的“菜單”,看看除了互惠利他主義,還有哪些機制對第三方懲罰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自[加]維克多·庫馬爾,[加]里奇蒙·坎貝爾:《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 作者簡介
作者:維克多·庫馬爾(Victor Kumar),波士頓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心智與道德實驗室主任;里奇蒙·坎貝爾(Richmond Campbell),達爾豪西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譯者:殷融,心理學博士,濰坊學院教授,科普作家,中國理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普協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團隊成員。曾翻譯《道德動物》《心智社會》《科學思維的八堂課》及《進化心理學》等作品,科學著作《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入選2021年國家文津圖書獎推薦作品。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