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履祥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60381
- 條形碼:9787507560381 ; 978-7-5075-6038-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履祥評傳 本書特色
岳麓書院學者撰寫,還原理學家張履祥的一生經歷和學術活動,權威可靠。 探究張履祥的學術成就和學術影響,有學術價值。
張履祥評傳 內容簡介
本書是明代遺民理學家張履祥的一部評傳。張履祥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字考夫,別號念芝,浙江嘉興府桐鄉縣人,學者稱楊園先生。張履祥是劉宗周(1578—1645)的重要弟子,與黃宗羲(16l0—1695)、陳確(1604—1677)并稱為蕺山門下三杰,作為明清之際的“理學真儒”,他是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驅和“踐履篤實”的民間理學代表,在中國儒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明末清初“尊朱辟王”的先驅,是清初朱子學的先導,是清代民間理學的主要代表,是清初經世實學思潮之中的代表人物,在清代從祀孔廟。為張履祥作傳,對于闡明中國經世實學思潮的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有一定學術價值。
張履祥評傳 目錄
引言 / 1
**章 亂世:鼎革之際的“困頓”與“艱貞”
**節 明清之際的社會與文化 / 14
第二節 張履祥的人生境遇 / 18
第二章 身份:遺民之“遺世”與儒者之“濟世”
**節 張履祥的雙重身份及其對明、清兩朝的態度 / 29
第二節 明之遺民:張履祥遺世的一面 / 33
第三節 清之大儒:張履祥濟世的一面 / 47
第四節 張履祥的名節觀、出處觀及其人生抉擇 / 63
第三章 溯源:朱子四書學與張載“知禮為先”的關中之教
**節 祖述孔孟,憲章程朱:張履祥對朱子四書學的新詮 / 73
第二節 志存《西銘》,行準《中庸》:張履祥對張載“知禮為先”
的繼承 / 101
第四章 交游:從問學蕺山到成為浙西學術圈之核心人物
**節 張履祥所受劉宗周學術影響及其師門“補救”之功 / 120
第二節 張履祥與清初的浙西學術圈 / 140
第五章 理學:“敬義夾持”的工夫論
**節 從“主靜”到“主敬” / 162
第二節 從“窮理”到“約禮” / 174
敬義夾持:“主敬”與“約禮”的內外交養/ 18第六章 農學:《補農書》與張履祥的蠶桑論
**節 《補農書》概述 / 186
第二節 《補農書》中的蠶桑論 / 198
第七章 家訓:《訓子語》與張履祥的孝悌觀
**節 《訓子語》概述 / 213
第二節 《訓子語》中的孝悌觀 / 231
第八章 學風:“尊朱辟王”與“崇實黜虛”的雙重轉向
**節 張履祥與清初學風的轉向 / 246
第二節 張履祥對王學的批判與“尊朱辟王”思潮的興起 / 262
第三節 張履祥的“實學”與清初學術的“崇實黜虛” / 274
第九章 學派:“楊園學派”考辨
**節 所謂“楊園學派” / 285
第二節 以私淑弟子祝洤為代表看“楊園學派” / 294
第十章 學社:從“楊園學社”看理學的現代意義
**節 “楊園學社”考 / 305
第二節 張履祥理學的現代意義 / 316
結語 / 322
附錄一 張履祥年表 / 331
附錄二 張履祥研究資料索引 / 338
附錄三 張履祥友人、弟子考 / 364
主要參考文獻 / 450
后記 / 455
張履祥評傳 相關資料
1000字內文
明崇禎十七年(1644),即清順治元年,發生了甲申之變。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出生的張履祥在明末經歷了孤困的三十四年求學為主的人生,又在清初經歷了貧病的三十年治學為主的人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逝世。孤、困、貧、病的一生,也造成了張履祥身前的凄涼,與身后的蕭條。不過,他又以自己的一點“迂拙”,做到“窮通俟命,出處時義”。
一、孤困的求學階段
張履祥童年時代家境還算不錯,也可以算是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張晦庵(?—1630)宅心仁厚而且好成人之美,不習舉業卻酷好讀書,對經史傳記、醫卜雜家,無不博覽。父親張明俊(1582—1618),號九芝,明萬歷邑增廣生,生性至孝,室中長掛一聯:“行己率由古道,存心常畏天知。”張履祥五歲時,他父親就教授《孝經》,七歲入塾,從余姚孫臺衡先生就學,父親給他命名為履祥,并且對人說:“欲其異日學金仁山先生也。”②元代理學家金履祥(1232—1303),號仁山,是金華朱學的代表人物,這一命名激勵著幼年的張履祥“志希圣賢”。
九歲時,父親去世,張履祥痛哭哀傷如同成年人,母親沈孺人教導說:“孔子、孟子亦是兩家無父之子,只因有志向上,便做到大圣大賢。汝若不肯學好,便流落無底。”從此更加自勉自愛,發奮攻讀。十一歲時,到錢店渡外祖家從陸時雍(字昭仲,號澹我,桐鄉人,撰有《詩鏡總論》等)先生就學,次年開始學習《易經》。十五歲時,到甑山錢氏鶴堂,從諸董威(字叔明,桐鄉人)先生就學,并且在當年應童子試,補縣學弟子員。后來,在他二十九歲那年,他兄長張履禎(1608—1677),字正叟,也成為邑庠生,邑中人公舉沈孺人節孝,旌表門閭。縣令盧國柱贈額“鄒國遺風”。十八歲時,行冠禮,改字考夫(十五歲時前輩字其為吉人)。娶妻諸氏,即諸叔明先生兄長的女兒。①
關于張履祥求學,還應該提到的是黃道周(1585—1646)與劉宗周(1578—1645)。三十二歲時,張履祥赴杭州參加鄉試,遇黃道周,黃以淡泊守志、勿圖近名相勸,張履祥銘記終生。②三十四歲時,與好友錢寅一起到山陰(今浙江紹興)蕺山,拜著名理學家劉宗周為師。張履祥選擇其札記《愿學記》的部分向劉請教,得到劉的批點,回去后錄成《問目》;又以劉的《人譜》《證人社約》等書教示門人,后來從劉先生遺書中摘錄近于程朱之學的純正條目,編為《劉子粹言》。③
回顧張履祥前半生,因為父親的早逝,家境早就已經陷入貧困。到了他二十歲和二十一歲,祖父與母親又相繼去世,家境就越來越差,田產也因添置葬地而逐漸賣完了。為了生計,二十三歲的張履祥就開始了他長達四十多年的處館生涯。④
1000字內文
明崇禎十七年(1644),即清順治元年,發生了甲申之變。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出生的張履祥在明末經歷了孤困的三十四年求學為主的人生,又在清初經歷了貧病的三十年治學為主的人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逝世。孤、困、貧、病的一生,也造成了張履祥身前的凄涼,與身后的蕭條。不過,他又以自己的一點“迂拙”,做到“窮通俟命,出處時義”。
一、孤困的求學階段
張履祥童年時代家境還算不錯,也可以算是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張晦庵(?—1630)宅心仁厚而且好成人之美,不習舉業卻酷好讀書,對經史傳記、醫卜雜家,無不博覽。父親張明俊(1582—1618),號九芝,明萬歷邑增廣生,生性至孝,室中長掛一聯:“行己率由古道,存心常畏天知。”張履祥五歲時,他父親就教授《孝經》,七歲入塾,從余姚孫臺衡先生就學,父親給他命名為履祥,并且對人說:“欲其異日學金仁山先生也。”②元代理學家金履祥(1232—1303),號仁山,是金華朱學的代表人物,這一命名激勵著幼年的張履祥“志希圣賢”。
九歲時,父親去世,張履祥痛哭哀傷如同成年人,母親沈孺人教導說:“孔子、孟子亦是兩家無父之子,只因有志向上,便做到大圣大賢。汝若不肯學好,便流落無底。”從此更加自勉自愛,發奮攻讀。十一歲時,到錢店渡外祖家從陸時雍(字昭仲,號澹我,桐鄉人,撰有《詩鏡總論》等)先生就學,次年開始學習《易經》。十五歲時,到甑山錢氏鶴堂,從諸董威(字叔明,桐鄉人)先生就學,并且在當年應童子試,補縣學弟子員。后來,在他二十九歲那年,他兄長張履禎(1608—1677),字正叟,也成為邑庠生,邑中人公舉沈孺人節孝,旌表門閭。縣令盧國柱贈額“鄒國遺風”。十八歲時,行冠禮,改字考夫(十五歲時前輩字其為吉人)。娶妻諸氏,即諸叔明先生兄長的女兒。①
關于張履祥求學,還應該提到的是黃道周(1585—1646)與劉宗周(1578—1645)。三十二歲時,張履祥赴杭州參加鄉試,遇黃道周,黃以淡泊守志、勿圖近名相勸,張履祥銘記終生。②三十四歲時,與好友錢寅一起到山陰(今浙江紹興)蕺山,拜著名理學家劉宗周為師。張履祥選擇其札記《愿學記》的部分向劉請教,得到劉的批點,回去后錄成《問目》;又以劉的《人譜》《證人社約》等書教示門人,后來從劉先生遺書中摘錄近于程朱之學的純正條目,編為《劉子粹言》。③
回顧張履祥前半生,因為父親的早逝,家境早就已經陷入貧困。到了他二十歲和二十一歲,祖父與母親又相繼去世,家境就越來越差,田產也因添置葬地而逐漸賣完了。為了生計,二十三歲的張履祥就開始了他長達四十多年的處館生涯。④
二、貧病的治學階段
明崇禎十七年(1644),即清順治元年,張履祥三十四歲,這是明清兩朝的分界線,也是張履祥人生的轉折點。那一年是甲申年,到了五月,張履祥才聽說李自成的農民軍于三月十九日進入北京,大明王朝滅亡,崇禎帝自縊煤山,他身著縞素,茶飯不食,攜帶書籍步行回楊園村。第二年,清軍南下,五月攻克南京,六月攻克杭州,他帶著全家避亂吳興。閏六月,張履祥的老師劉宗周絕食二十三日而卒,他聽說后痛哭多日。①不過,因為貧困與戰亂,張履祥沒有去參加喪事,直到七年后,應好友兼同學陳確、吳蕃昌之約,到山陰祭劉宗周,并攜肖像而歸,作有《告先師文》。②
在甲申之變后幾年,官府苛斂,盜匪蜂起。張履祥在與好友何汝霖(商隱)的書信里說:“晝則催科之吏如虎,夜則弄兵之子如狼,生人至此,真弗堪為命矣。”③影響張履祥生活更大的是連年盜匪橫行。與親友書信里多有記述:“五月初,虜騎經過,騷劫殊苦。敝里幸不大掠,然室無居人者十數日而復。”④“盜勢日熾,百里以內往往沮隔,不敢出門。前月十八之夜,敝里受劫,十家而九,弟亦不免。”⑤而且為害的不只是盜匪,還有官兵:“初以盜警,繼以擒盜之兵為害復甚于盜。”⑥不過,即使如此,張履祥還是堅持一邊處館,一邊治學。另外他還是少數特別重視農耕的理學家之一,他在處館、治學之余親自從事農耕活動,不過因為他體弱多病,農耕只能適可而止,他留下的《補農書》卻為當地農業生產與經營的經驗作了很好的總結。處館則“寒士不失職一也,蒙養以端一也,教人居學之半一也”⑦。他后來對處館有多方論辯,指出處館雖然不失為士人治生的良策,但也有種種弊端,因為沒有別的治生之法,所以處館講學還是其主要的職業。
張履祥評傳 作者簡介
張天杰,浙江桐鄉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現為杭州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致力于研究宋明理學以及明清思想史、文化史等相關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研究,獲得湖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浙江省政府哲社獎等。出版《張履祥與清初學術》《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蕺山學派研究》等,并在《中國哲學史》《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