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80761
- 條形碼:9787559680761 ; 978-7-5596-8076-1
- 裝幀:平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本書特色
1.史鐵生、汪曾祺、豐子愷、沈從文、梁實秋、周國平等19位文學大家,集體分享生命從容的智慧。
2.史鐵生筆下的親情、沈從文筆下的往事、朱自清筆下的背影、魯迅筆下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豐子愷筆下的閑居生活、汪曾祺筆下的人間煙火、老舍筆下的春節(jié)、梁實秋筆下的自在獨處……無不傳達著人生的種種滋味,令人回味無窮,原來生命如此美好而遼闊。
3.董宇輝、余華、莫言、梁曉聲集體高贊推薦史鐵生!
4.本書內(nèi)容將大主題“生命的從容”細分為六個小主題,每個小主題對應一個方面:親情的懷念(如《背影》《我的母親》《母親的時鐘》)、往事的回味(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我的中學生時代》《北京的春節(jié)》)、友情的緬懷(如《回憶魯迅》《敬悼許地山先生》《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獨處的沉思(如《閑居》《荷塘月色》《“春朝”一刻值千金》)、山川的見聞(如《翡冷翠山居閑》《白馬湖》《西溪的晴雨》)、人生的感悟(如《大賬簿》《忙》《說話》),帶給人感動和啟迪。
5.作家們的文字樸實無華、不事雕琢,將心中細微的感動娓娓道來,書寫著人間*珍貴的感情和*深沉的眷戀。句句發(fā)自肺腑,字字動人心弦!筆端充滿溫情與愛,感人淚下!
6.本書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上海三聯(lián)書店、花城出版社、岳麓書社等出版過的名家全集、散文集版本為底本,選錄其中的原文,精心點校,更正市場上流傳版本的錯訛。為了讓讀者閱讀無障礙,本書對生僻難解和存在地方差異、時代差異的字詞都詳加了注釋,進一步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門檻,讓小學生、初高中生也能學習優(yōu)秀散文。
7.本書特邀人氣插畫師舟蒲麥手繪6幅彩插,畫風溫暖,場景鮮活,色調(diào)明亮,散發(fā)出濃烈的情緒感染力,同時以書中作家的文字作為說明,在打破時代感的同時,使得經(jīng)典文字與流行插畫互為映襯補充,美不勝收。
8.人生之路,走走停停是閑適,邊走邊看是從容,邊走邊忘是豁達。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由史鐵生、汪曾祺、豐子愷、沈從文、梁實秋、周國平等19位名家聯(lián)袂奉獻的關于生命從容的散文合集。在本書中,既有感人肺腑的親情,也有念念不忘的往事、知心知意的友情、自在的獨處沉思、閑適的山水旅行,更有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讀來發(fā)人深思。人生之路那么漫長,我們何必步履匆匆?沿途都有風景,沿路都有花開,我們何妨停下來駐足欣賞,將人生不如意事全都拋諸腦后,讓它們隨風消散?人生之路那么美好,我們又何必躊躇不前?短暫停留過后,我們大可以昂首闊步,繼續(xù)前行,走向更加廣闊的未來。人生本就是一段旅程,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健康地活著,平靜地過著,開心地笑著,適當?shù)孛χ秃芎谩?/p>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前言
父親的死
/周國平
我的這個感覺,是在父親死后忽然產(chǎn)生的。我說忽然,因為父親活著時,我絲毫沒有意識到父親的存在對于我有什么重要。從少年時代起,我和父親的關系就有點疏遠。那時候家里子女多,負擔重,父親心情不好,常發(fā)脾氣。每逢這種情形,我就當他面抄起一本書,頭也不回地跨出家門,久久躲在外面看書,表示對他的抗議。后來我到北京上學,**封家信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對父親的教育方法進行了全面批判。聽說父親看了后,只是笑一笑,對弟妹們說:“你們的哥哥是個理論家。”
年紀漸大,子女們也都成了人,父親的脾氣是愈來愈溫和了。然而,每次去上海,我總是忙于會朋友,很少在家。就是在家,和父親好像也沒有話可說,仍然有一種疏遠感。有一年他來北京,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他突然提議和我一起去游香山。我有點惶恐,怕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言,彼此尷尬,就特意把一個小侄子也帶了去。
我實在是個不孝之子,*近十余年里,只給家里寫過一封信。那是在妻子懷孕以后,我知道父母一直盼我有個孩子,便把這件事當作好消息報告了他們。我在信中說,我和妻子都希望生個女兒。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目錄
輯一 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消逝的鐘聲·史鐵生 /002
父親的死·周國平 /007
我的母親·汪曾祺 /010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節(jié)選)·梁實秋 /016
背影·朱自清 /021
我的母親·胡適 /025
回聲·李廣田 /032
母親的時鐘·魯彥 /039
輯二 后來重溫往事,方覺歲月如風
私塾生活·豐子愷 /050
童年生活·梁實秋 /056
端午的鴨蛋·汪曾祺 /060
阿長與《山海經(jīng)》·魯迅 /064
我的中學生時代·夏丏尊 /071
從雕花匠到畫匠(一八七八——一八八九)·齊白石 /080
北京的春節(jié)·老舍 /097
輯三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友情·沈從文 /104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 /111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115
回憶魯迅(節(jié)選)·郁達夫 /121
敬悼許地山先生·老舍 /128
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林徽因 /137
永在的溫情·鄭振鐸 /145
輯四 與獨處相安,與萬事言和
閑居·豐子愷 /156
藝術三昧·豐子愷 /161
荷塘月色·朱自清 /164
秋夜·魯迅 /168
一片陽光·林徽因 /171
“春朝”一刻值千金·梁遇春 /177
寂寞·梁實秋 /184
這幾個月的生活·老舍 /187
輯五 山不來見我,我自去見山
翡冷翠山居閑話·徐志摩 /194
白馬湖·朱自清 /198
西溪的晴雨·郁達夫 /202
濟南的冬天·老舍 /206
山西通信·林徽因 /209
月夜之話·鄭振鐸 /213
輯六 歲月歡喜一步步,成就人間朝與暮
好運設計(節(jié)選)·史鐵生 /222
鬧市閑民·汪曾祺 /232
大賬簿·豐子愷 /236
歷史是一條河·沈從文 /243
談時間·梁實秋 /246
忙·老舍 /251
說話·朱自清 /254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相關資料
我從《我與地壇》中找到了從未有過的平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董宇輝 鐵生給我寫過一封信,信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他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怨言,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每個文字背后,都是他用生命在歌唱。 ——余 華 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杰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如果中國作協(xié)只養(yǎng)一個人,那也該是史鐵生。 ——莫 言消逝的鐘聲
/史鐵生
我記事早。我記事早的一個標記,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親把一個黑色鏡框掛在墻上,奶奶抱著我走近看,說:斯大林死了。鏡框中是一個陌生的老頭兒,突出的特點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讀三聲。我心想,既如此還有什么好說,這個“大林”當然是死的呀!我不斷重復奶奶的話,把“斯”讀成三聲,覺得有趣,覺得別人竟然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點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一九五三年,那年我兩歲。
終于有一天奶奶領我走下臺階,走向小街的東端。我一直猜想那兒就是地的盡頭,世界將在那兒陷落、消失——因為太陽從那兒爬上來的時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沒有。誰料,那兒更像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的開端。那兒交叉著另一條小街,那街上有酒館,有雜貨鋪,有油坊、糧店和小吃攤;因為有小吃攤,那兒成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處。那兒還有從城外走來的駱駝隊。“什么呀,奶奶?”“啊,駱駝。”“干嗎呢,它們?”“馱煤。”“馱到哪兒去呀?”“馱進城里。”駝鈴一路叮鈴當啷叮鈴當啷地響,駱駝的大腳蹚起塵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頭駱駝不緊不慢招搖過市,行人和車馬都給它讓路。我望著駱駝來的方向問:“那兒是哪兒?”奶奶說:“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兒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樣兒?”“行了,別問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領我朝另一個方向走。我說“不,我想去城外。”我說“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來。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帶你去個更好玩兒的地方不好嗎?那兒有好些小朋友……”我不聽,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亂,住戶也漸漸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磚墻走了好一會兒,進了一個大門。啊,大門里豁然開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靜的樹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間。滿地的敗葉在風中滾動,踩上去吱吱作響。麻雀和灰喜鵲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覓食。我止住哭聲。我平生第一次看見了教堂,細密如煙的樹枝后面,夕陽正染紅了它的尖頂。
消逝的鐘聲
/史鐵生
站在臺階上張望那條小街的時候,我大約兩歲多。
我記事早。我記事早的一個標記,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親把一個黑色鏡框掛在墻上,奶奶抱著我走近看,說:斯大林死了。鏡框中是一個陌生的老頭兒,突出的特點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讀三聲。我心想,既如此還有什么好說,這個“大林”當然是死的呀!我不斷重復奶奶的話,把“斯”讀成三聲,覺得有趣,覺得別人竟然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點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一九五三年,那年我兩歲。
終于有一天奶奶領我走下臺階,走向小街的東端。我一直猜想那兒就是地的盡頭,世界將在那兒陷落、消失——因為太陽從那兒爬上來的時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沒有。誰料,那兒更像是一個喧鬧的世界的開端。那兒交叉著另一條小街,那街上有酒館,有雜貨鋪,有油坊、糧店和小吃攤;因為有小吃攤,那兒成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處。那兒還有從城外走來的駱駝隊。“什么呀,奶奶?”“啊,駱駝。”“干嗎呢,它們?”“馱煤。”“馱到哪兒去呀?”“馱進城里。”駝鈴一路叮鈴當啷叮鈴當啷地響,駱駝的大腳蹚起塵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頭駱駝不緊不慢招搖過市,行人和車馬都給它讓路。我望著駱駝來的方向問:“那兒是哪兒?”奶奶說:“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兒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樣兒?”“行了,別問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領我朝另一個方向走。我說“不,我想去城外。”我說“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來。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帶你去個更好玩兒的地方不好嗎?那兒有好些小朋友……”我不聽,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亂,住戶也漸漸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磚墻走了好一會兒,進了一個大門。啊,大門里豁然開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靜的樹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間。滿地的敗葉在風中滾動,踩上去吱吱作響。麻雀和灰喜鵲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覓食。我止住哭聲。我平生第一次看見了教堂,細密如煙的樹枝后面,夕陽正染紅了它的尖頂。
我跟著奶奶進了一座拱門,穿過長廊,走進一間寬大的房子。那兒有很多孩子,他們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臉。他們在唱歌。一個穿長袍的大胡子老頭兒彈響風琴,琴聲飄蕩,滿屋子里的陽光好像也隨之飛揚起來。奶奶拉著我退出去,退到門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見了我們但不走過來,唯努力地唱歌。那樣的琴聲和歌聲我從未聽過,寧靜又歡欣,一排排古舊的桌椅、沉暗的墻壁、高闊的屋頂也似都活潑起來,與窗外的晴空和樹林連成一氣。那一刻的感受我終生難忘,仿佛有一股溫柔又強勁的風吹透了我的身體,一下子鉆進我的心中。后來奶奶常對別人說:“琴聲一響,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鬧了。”我多么羨慕我的堂兄,羨慕所有那些孩子,羨慕那一刻的光線與聲音,有形與無形。我呆呆地站著,徒然地睜大眼睛。其實不能聽也不能看了。有個懵懂的東西第一次被驚動了——那也許就是靈魂吧。后來的事都記不大清了,好像那個大胡子的老頭兒走過來摸了摸我的頭,然后光線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沒有了,再后來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樹林里了,還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個紙袋撕開,掏出一個彩蛋和幾顆糖果,說是幼兒園給的圣誕禮物。
這時候,晚祈的鐘聲敲響了——唔,就是這聲音,就是它!這就是我曾聽到過的那種縹縹緲緲響在天空里的聲音啊!
“它在哪兒呀,奶奶?”
“什么?你說什么?”
“這聲音啊,奶奶,這聲音我聽見過。”
“鐘聲嗎?啊,就在那鐘樓的尖頂下面。”
這時我才知道,我一來到世上就聽到的那種聲音就是這教堂的鐘聲,就是從那尖頂下發(fā)出的。暮色濃重了,鐘樓的尖頂上已經(jīng)沒有了陽光。風過樹林,帶走了麻雀和灰喜鵲的歡叫。鐘聲沉穩(wěn)、悠揚、飄飄蕩蕩,連接起晚霞與初月,擴展到天的深處,或地的盡頭……
不知奶奶那天為什么要帶我到那兒去,以及后來為什么再也沒去過。
不知何時,天空中的鐘聲已經(jīng)停止,并且在這塊土地上長久地消逝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兒園在我們?nèi)ミ^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當年帶我到那兒去,必是想在那幼兒園也給我報個名,但未如愿。
再次聽見那樣的鐘聲是在四十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個小時飛機,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麗的城市,一走進那座城市我就聽見了它。在清潔的空氣里,在透徹的陽光中和涌動的海浪上面,在安靜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隨時都聽見它在自由地飄蕩。我和妻子在那鐘聲中慢慢地走,認真地聽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個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對于故鄉(xiāng),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xiāng),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jīng)喚起,就是你已經(jīng)回到了故鄉(xiāng)。
且停且忘且隨風,且行且看且從容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10)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
周國平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安靜》等。
沈從文(1902—1988)
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邊城》《長河》《湘行散記》等。
汪曾祺(1920—1997)
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受戒》《蒲橋集》等。
梁實秋(1903—1987)
史鐵生(1951—2010)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
周國平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安靜》等。
沈從文(1902—1988)
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邊城》《長河》《湘行散記》等。
汪曾祺(1920—1997)
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受戒》《蒲橋集》等。
梁實秋(1903—1987)
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學者。代表作《雅舍小品》《槐園夢憶》等。
豐子愷(1898-1975)
中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散文家。代表作《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等。
齊白石(1864—1957)
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家、書法篆刻家。主要繪畫作品有《墨蝦》《牧牛圖》《蛙聲十里出山泉》等,詩集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散文作品有《白石老人自述》。
朱自清(1898—1948)
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蹤跡》《背影》《歐游雜記》等。
夏丏尊(1886—1946)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語文學家、出版家和翻譯家。代表作《白馬湖之冬》《文藝論ABC》《現(xiàn)代世界文學大綱》等。
郁達夫(1896—1945)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徐志摩(1897—1931)
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代表作《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等。
老舍(1899—1966)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代表作《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等。
胡適(1891—1962)
中國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代表作《嘗試集》《容忍與自由》《四十自述》等。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代表作《朝花夕拾》《吶喊》《彷徨》《野草》等。
魯彥(1901—1944)
王魯彥,筆名魯彥,中國現(xiàn)代著名鄉(xiāng)土小說家。代表作《柚子》《黃金》《菊英的出嫁》等。
林徽因(1904—1955)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建筑學家、詩人、作家。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等。
梁遇春(1906—1932)
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其散文風格獨樹一幟,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代表作《春醪集》《淚與笑》。
李廣田(1906—1968)
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家。代表作《雀蓑集》《圈外》《回聲》《日邊隨筆》等。
鄭振鐸(1898—1958)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代表作《中國俗文學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