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散文2024精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90185
- 條形碼:9787530690185 ; 978-7-5306-901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散文2024精選集 本書特色
奉行“表達·你的·發現”的編選標準,崇尚優質語言、藝術感知和生命情懷的創造性交融。
秉持清新樸素的散文理念,以正直、寬厚、悲憫之心,與世間萬事萬物平和相處、平等相待,展現溫情善意和人文關懷。
以上,正是《散文》之所以成為《散文》的原因,也是《散文》年度精選集系列歷經二十寒暑所始終持守的重要價值之所在。
散文2024精選集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24年度《散文》所刊發作品之佳作集成,凡五十余篇,依據作品內容及側重面列分四輯。其中既包括歷史人文主題的宏大篇章,亦收錄意趣雅致的閑適小品,更注重飽滿體現生活厚度、深切展現生命體驗的現實題材作品。本書中的大量作品被《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海外文摘》等知名刊物廣泛轉載或入選語文教材教輔、中高考語文閱讀試題!渡⑽摹纺甓染x集系列以其并重文字之美、思想之美與情感之美,全方位地展現當代散文文壇創作面貌,成為越來越多讀者心目中的年度之選。
散文2024精選集 相關資料
朱以撒 | 本來
這家鄉間的小酒樓偏于一隅,門面不彰,菜肴卻很讓人稱贊,材質鮮活,做法也質樸,就是農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們給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嘗的。這也使它的經營沒有什么特別,按家常手法即可—— 一家人的飲食也大抵如此,或者還要簡單一些。
可惜,最后一道甜點還沒有上來我就得走了,時間有時就是算得那么緊,便覺得無可奈何。上一次來覺得如果沒有品嘗到這一道甜點就不算圓滿——那是他們家中用薯粉做出來的,加上他們自己種的蔗糖,便有了田野上青青的香氣?晌疫是起身離開了,有一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都以完整來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只能說下次如果還路過,再坐下來。
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
朱以撒 | 本來
這家鄉間的小酒樓偏于一隅,門面不彰,菜肴卻很讓人稱贊,材質鮮活,做法也質樸,就是農家柴灶上的烹炒,作料也是家常的——他們給客人上的菜,如同自己所要品嘗的。這也使它的經營沒有什么特別,按家常手法即可—— 一家人的飲食也大抵如此,或者還要簡單一些。
可惜,最后一道甜點還沒有上來我就得走了,時間有時就是算得那么緊,便覺得無可奈何。上一次來覺得如果沒有品嘗到這一道甜點就不算圓滿——那是他們家中用薯粉做出來的,加上他們自己種的蔗糖,便有了田野上青青的香氣?晌疫是起身離開了,有一些事情就是沒有辦法都以完整來收束,真的求完整就刻意了,只能說下次如果還路過,再坐下來。
很多事,好像都如此才好。
如果自己坐在書房里信手寫寫,上午的陽光從外邊大量地鋪展進來,那真是讓善感的文士視為舒適的日子。我看了一些五代時的日常,文士都不富裕,大抵維持每日基本的生存,便沒有太多的瑣屑,日子緩慢,生存簡單,掙錢的門路無多,便也消停下來。整個環境如午后的氛圍,慵懶徐緩。文士都不是快速奔跑的兔子,不是他們跑不動,而是沒有催促他們奔跑的鞭子,這也使一個人在書齋或者茅舍里的日子簡淡了不少,不是心緒亂亂糟糟的那一種,不是讓人手足無措的紛紜之狀。這也是我一直覺得時人與古人相遠的地方——如果大家奔競無休,這個世道還會安寧嗎?一個人的學識終究是漸漸地提高了,懂了不少道理,說起話來不時會引用古人云來印證,更懂得讀書養心、明理、陶情。在不斷上升之際,自然的程度卻不斷下降。這不是別人感覺出來的,是自己覺察出來的,便有些不安。想想,“孤芳自賞”這幾個字還是很清雅的——如果一個人寫下來的字和文章只是給自己看,那就會簡單得多,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寫完張于自家粉墻上,近看遠看,挺開心的。事實上也有這樣的人,像我的一位學生,寫無輟,卻秘不示人。真要看他寫了什么,得登門才得窺一二——其實他寫得挺不錯的,我也勸他參加一些書法展覽,卻始終無效,真應了我老家的一句俚語:“自個兒歡喜就好。”封閉有封閉的好處,在開口閉口國際化的時日,封閉的個人化照樣存在,不被國際潮流推搡。就像那些庭院深深深幾許的人家,在深處也全然可以自樂,可以創造精神財富,絕沒有想穿過深院到外邊去張揚,讓更廣大空間的人群識賞。這樣,有許多文字就不可能為人所識,錦繡爛在室內。我們看到的舊日名家、名作,未必真是當時的真實,只是因為沒有流失,走到了今日,被我們奉為至寶,而孤芳自賞者總是走不遠的。這便不禁要問:一位文士的書寫是為什么?我想更多的還是自適,有所觸及便奔涌而出,于是把筆縱橫,讓字面兜住。南朝的劉勰認為世上的知音是很少的,像伯牙與鐘子期那般的關系是上蒼特地安排的,但最后也不能持續到底。既然知音少有,更多的書寫還是不求知音,是為自己寫的,就像飲食困眠。文士書寫的癖好是天生的,不必他人提醒,亦不必說與他人知,每個人每日去做便可,日子水波不興。甚至客人來了,喝茶,說的也是其他話題,并不打算讓他看到剛才興起時揮就的一幅草書。露與藏,在文士中常是大藏大露,露習慣了藏不住,藏習慣了也不愿露,各極其樂。藏露只能說是個人對世界的一種態度,談不上高下對錯,就像有人常在酒桌上觥籌交錯,有的人卻躲在家里喝稀粥快意。
我是偏向躲在家里喝稀粥的人。喝稀粥的氛圍肯定是冷清一點的、純乎一點的日常。如果一個人想脫離日常,以另一種狀態出現,那就是非日常了。從外表來看,只是一個人的言說舉止生出變化,細究則是內部發生變化,有意識地用另一種形式來表現——每個人都有應世應景的方式,適時而用,有的自己沒有察覺,但外人還是看出來了。陳涉起事成功后,舊日一起的山村伙伴去見他,感嘆宮殿盤郁,樓觀飛驚,真是堂皇。陳涉的處境變了,再也不是過去的質樸粗糙了,而他的小伙伴卻沒有變,他們所能說的就是少年時代的趣事,那是多么無拘的時光啊,其中就包含了陳涉的種種薄劣,上不了臺面的過往。這些小伙伴當然沒有注意到陳涉已不是當年的感覺了,于是為敘舊付出了代價。這也使陳涉身邊的人小心翼翼,心提起來,不敢隨意,時日久了,這些人在行止上就全然是另一種做派,合于廟堂上的要求——畢竟安全地生存才是最要緊的,裝就裝吧。我想到有一段時期人們對柳亞子的評說,甚至從詩中看出他的貪欲,看出他對于聲名的不舍不棄,大凡有不滿足,便要發作一番,而如果得到安撫,又會開懷之至。一名文士有志于學又有志于仕,便生出種種的矛盾來,心事越發復雜難解。柳亞子并不滿足于與同道唱和,現在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幾首詩,都不是和尋常人交流的,便覺此人非一般清高文士。一經對比,還是寂寞的陳寅恪來得自守。很簡單,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一名文士自己堅持讀書、寫字、寫文章已經足夠,哪里會有閑情閑工夫向外馳騖。這當然是決然不同的兩種類型——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差別很大,所求相異。但不舍棄聲名的人也有以真情性處世的,不滿足就直接發牢騷使性子索取,都是擺在臺面上的,而不是表面一套,里面一套,總比一些文士背地里使詭計直白,讓大家都看得到他的陰晴。記得曾國藩也有如此脾性,他向咸豐要官,咸豐不理他的請求,愿望不能實現,曾氏就在家中發脾氣泄不滿。曾國藩是想當圣賢的人了,是想為曾氏家風樹楷模的,卻還是一點也不遮掩,赤裸裸的,甚至也不忌諱讓后人知道。我是從這些例子來看一個人的真實程度的,覺得不虛。
每個人都有一些真實的元素,如草木那般天生地長地存在著,如果不有意遮掩,并不難在交往中見出。只是人的社會屬性強大之后,自然的程度就降低了,便使人面對人事時,會發出真耶偽耶的疑慮,不知自己所見所聞是否為真相。就像一個廟堂文士總有兩套筆墨,一套是場面上用的,另一套是私用的。明代謝榛曾說:“官話使力,家常話省力;官話勉然,家常話自然。”誰不愿意省力和自然呢?但人生不是家常,得適應家常之外的許多場面,也就要有一套使力和勉然的套話,才可應對。曾國藩曾對兒子曾紀澤的行止憂心忡忡,他想兒子走官場之路,認為兒子行走的步履太輕快,口齒太伶俐了,顯得不“壓重”、不“重厚”。那時的曾紀澤最多二十歲出頭,正是鮮活青蔥之時,言行敏捷歡快實屬常態。曾國藩卻早早按官場那一套來規范,不任其橫出旁逸。他一再要求:“以后宜時時留心。無論行坐,均須重厚。”青春年少,卻不能任天性自在抒發,而被帶往另一個走向,目的性是很明確的。少年本快意,這下不得不把快意的天性斂藏起來,做出老成持重的模樣。當然,這不是曾國藩一個人對兒子的要求,也不是曾紀澤一人的不快意,整個時代都如此,而且延續下來了。羅庸在西南聯大講課時認為,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有一段出世的心情,便時時在超悟中體會到一些人生真趣。這樣的生活態度使人輕快地跑動,快捷地言說,能不開懷?
簡單是我喜歡的一種方式,可用于世事。小時候寫字,只是想寫得好看一點,盡一個小學生的義務。想法簡單了,做起事來輕松之至,沒有什么瓜葛相絆,理想更談不上,也就是不斷地寫,以此為樂趣。我的父親和艾略特的父親一樣,從來不夸兒子在這方面會多么有前途,就是親戚朋友贊揚了,父親也不隨之應和,仍是一臉平靜地笑笑。因為父親覺得沒有什么值得夸耀,似乎本應如此。這也使我覺得泯然于眾人,不值一說,與人交流也無多——我小時候就認為與人交流作用不大,可能也是因為我本就不善交流——寫字不是團隊干活,不需要磨合、協調,也就不必交流。真的交流,各自想法也相去太遠,終了還是沿自己思路走下去,少與他人費口舌,也少讓他人想法來干擾自己。自己想法是對是錯,到時候就知道了。況且藝文之思也難有對錯之說,只是差異。自己乘興一以貫之做下去,是很開心的,總會有點收獲,或者教訓。我想,書寫就是一個人的過程,一個人心甘情愿沒完沒了地寫,然后投給某個報刊,接下來苦苦等待,這是何等的心動——在有退稿風氣的時代,這體現了編輯對無名者的關切和評判,退稿終結了作者發表的夢想,一切從頭再來。退稿是顯而易見的,一個鼓鼓的信封,把脫離自己一段日子的文稿又寄了回來。退稿越來越多,周圍的人都知道了,沒有誰說什么,只是覺得癡迷寫作真是荒唐。我只是笑笑,也談不上難過,畢竟是做自己真喜歡的事,就像同宿舍的舍友喜歡喝酒一樣,都是真的。有人說他們喝酒不利身體,他們也是笑笑。笑笑,是最適宜的,也簡單之至,好像表示了態度,又好像懶得搭理,接著再寫,或者再浮一大白。真實不虛的力量是后來才顯示出來的——寫出來的文字終于可以發表了,和退稿相比,無疑是上了一個臺階,表明現在的寫更有一些審美價值,如果多多地發表,有人就稱我為作家了。一個作家的前后表現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真實地寫,覺得沒有比這種個人的消遣更有意思——個人的日常生活沒那么有意義,最多是有意思。想想自己帶了不少研究生,當時在課堂上已經把他們訓練得筆下時出錦繡了,卻在畢業之后大都不寫了。不寫就不寫吧,也是一種真實的生存狀態,不必有意像我這樣。
節氣很多,節日很多——我小時候對老家的印象就是如此。我在山區當農民和工人時,正月通常是不回老家的,只有清明來了,我才會請上一個月的假,回到那個有些古典氣味的小城。我是不適宜在場面上說道的人,而這個小城在正月里的一項俗常活動就是四處拜訪,進進出出表達情意,人聲鼎沸,端的是熱鬧之至。關心過頭的親友總會問我前程幾何,還在山區插隊嗎,怎么還沒分配工作。并說張三李四家的孩子因為表現好都分配到地區最大的鋼鐵廠了,轉為城鎮戶口。我真是無言可答。記得杜月笙說人生就是三碗面——體面、場面、情面,我連場面都應對不了,更不消說其他兩碗了。后來我改在清明時節返回老家。清明和春節是兩種不同的場面,清明凄清枯寂,加上細雨霏霏,讓人清靜了許多,想到流逝、過往,還有那些長眠地下的先人。這時串門的人要少得多,我漸漸寬松起來,覺得人逢其時是多么適意。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對應感,就像到報恩寺,一個出家人說,每個人都可以在眾多羅漢中找到一個和自己很相似的。天下與自己有對應的理應不少,一個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和許多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想,在天道上,清明是使我暫時解脫的一種時空關系。清明回來除了感受清靜,少去許多場面上的應對,還可以給逝去的長輩掃墓,回味過往的那些好時光。墓碑上的紅漆經過一年的風雨,不是脫落就是淡化了,于是用準備好的鋼絲刷子反復刷動,弄干凈了,再蘸上新鮮的紅漆,有若描紅。這是一個比較細心的過程,加上幾方墓碑的字比較多,也使我們每一次掃墓的時間都比別人長了不少。一個人蹲著描,時間久了膝蓋就酸得不行,便換另一個人來描——我們這個家族是產生書法家的,除了心細,還有手穩。想著土壤里邊的前輩,有的是撫養自己長大的,有的從未謀面,卻都是同一根綿延長藤的某一個段落,現在以這樣的形式相遇。待我們一切做好,墓園已經見不到其他人了。山風大了起來,是暮色就要來了,有一些荒颯之氣涌動。想想是清明這樣的節氣,乍暖還寒,又兼細雨,使人更沉穩地安放一些動作。
有人來家里送了一沓用舊報紙包裹的箋譜,南方的潮濕讓它們渾身布滿黃色的斑點,像老去的茭白。他順口說了箋譜的年齡,讓人吃了一驚。想想這幾年送紙品給我的人,都會讓我驚詫,以示這些紙品的價值,讓我記住。既然年齡都大得驚人,我就放入密封袋中收藏,似乎這輩子也用不著這些寶貝——自己書房里的宣紙多得要命,寫都寫不完。有的紙是用來揮灑的,有的則應該用以收藏傳之后人——我以前的想法還是有個界限的。幾年過去,我會想到另外一些問題,覺得自己甚是酸腐。現在子承父志的心思都是空的,各干各的,想法沒有承傳,都是旁逸而出,談不到一塊兒。箋譜再美好,也需要有人懂,不如自己享用。于是把這些箋譜連同自己以前藏了一些時日的老舊宣紙,都用之腕下。想著這些紙的年齡與價值,心中生出敬畏和躊躇,便都沒有寫好——總是有一些放不開和不自在,有點小心翼翼了。記得清代的袁枚說:“不徇人,不矜己,不受古欺,不為習囿。”看來自己是為古所欺了,盡管不是遠古。這讓自己不太像平素那般適意,這種感覺有時還真不少,看一些古籍、古玩,要恭恭敬敬地戴上雪白的手套,很有讓人揪心的儀式感,很小心、很卑微,好像自己不名一文,是得到抬舉才有這樣的機會。我對儀式是很發怵的,面對至尊、偉大、久遠,自信喪失了一大半,平常心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F在會說故事的人太多了,故事,就含納一個個的暗示,看起來不動聲色,其實已是某一種指向的引導——故事不是白講給你聽的,就像有人送我古墨、古紙,可以順便舒展出一段故事來。明代小說寫作有“非奇不傳”之說——“奇”是很合于人追新逐異之情性的,大小巨細無不如此。就像對待一泡茶,茶的主人放大了茶的外在,著重說茶的坑澗、品種、樹齡、烘焙,卻遲遲不說價格,但聽者已經明白。其實故事就是故事,故事只會在添加中越來越長,也越發奇異,讓人忘乎所以,以為世界就是由故事構成的。如果一個人不為故事所動,聽了也是漫聽漫應,并不動心,那真算是能把握自己的人了。
水井是許多作家寫過的,由于它向下延伸,便有了不少寓意,不僅僅是供人汲水炊爨那么簡單。我住的這個小區原來是一個依山的村子,許多眼水井波光閃動地錯落在地下。后來開發商來了,原住民都搬走,水井便一眼眼地不見了。也許我的房子下面就是一眼水汪汪的井,可是我再也看不到它的清澈了。水井是我小時候比較忌諱的一種物象,它不是向上長的,讓人看得到,而是向下,毫無聲息,實際上對一些人來說就是陷阱。家中有一位少年,算起來是我表舅,有一天忽然沒了,后來才發現在幽深之處。長輩哀慟之后用石板把井口遮蓋了,好在家中還有兩眼井可以繼續食用和澆灌菜園子。只是后來我見了井口比較大的水井就會顫抖和畏縮,想到它冬暖夏涼的美好背后還有如此恐怖的力量,這也使我汲水時小心翼翼,生怕被水桶的繩索帶了下去。那時的少年,生活簡陋所知甚少,是沒有什么頭腦的,看著大人說著水井溺死人的神情,覺得比自己所經歷過的任何一件事都要嚴重。如果一個小孩子一夜成熟了許多,一定是有一種非常規的力量在粗暴地推進,違背了循時漸進的生長規則,這并不是什么好事。我沒有想到的是,長大之后就沒有怎么見到水井了,自來水代替了井水,水井就成了多余。水井溺人的往事離我越來越遠了,我的心恢復了平靜。
一位藝文愛好者經過幾十年的砥礪,技能達到了可稱嫻熟的程度,不遜莊子筆下的承蜩丈人和賣油翁,便開心之至。技能顯示出個人的能力,在面對一張紙時,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一幅書法,便自稱文士。今日文士的技能甚至比古人嫻熟,比不上古人的,永遠是內在的距離,如何都達不到閑云出岫、清風自在。這也是我千方百計要看一些古人筆墨的原因。自然不自然,不是一個文士的事,而是一個世道、環境的習慣——美感總是相互比較而言的,文人們喜歡粉飾了,便會生出許多花樣來,而粉飾是沒有盡頭的,也就沒完沒了,鏤金錯彩,雕繪滿眼,再也不愿素面行于道途。書寫,無疑是很簡明的一個動作,站著,或者坐著,便寫去,使字和詞組一個個出來。古人常見不擇紙墨、不計工拙之說,并非真如此,而是認為情性比紙墨、功夫更要緊。適興下筆,寫到哪兒算哪兒,失誤的地方還涂抹一下。文士與宮里那些善書者是不同的,不是寫官告,而是為了私享。現在寫一幅字,會有一堆告白——墨汁是何種品牌的,毛穎又是何種動物毫毛,而紙張更是講究。物質材料看重了,自然情性輕看了。其實,很多方面都如此,做得挺好看的,讓人的視覺不至于失望。
有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在老家翻來覆去地看幾幅殘破的北涼寫經,父親也過來掃了一眼,說,啊,寫得太不好看了。的確是太不好看。可父親不知道,把玩的是里邊的滋味。
舉止本色,一個人不裝,真能給人以吸引。
……
散文2024精選集 作者簡介
《散文》編輯部,隸屬于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本次收入作品的作者有朱以撒、李漢榮、王曉莉、徐魯等。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