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37655
- 條形碼:9787220137655 ; 978-7-220-13765-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本書特色
探索儒學精髓,揭示儒學如何在歷史上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解讀歷史脈絡,闡釋儒學如何影響文學的創作和傳播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刻探討儒學與古典文學關系的學術著作,從多個維度分析了儒學與古典文學的交融,包括儒學獨尊的歷史背景、儒教與國家宗教的關系、以及儒學思想在文學創作中的體現。
本書研究范圍從秦漢儒學到明清小說戲曲,如周公遺范與儒家禮樂文化的發展模式、朱熹新《詩》學確立之具體年代及學術淵源考證、歷代屈原形象之分析、北宋的通俗滑稽詞、宋代文人詞的俚俗化、徐渭的藝術精神、明朝詩作民間傳說“白蛇故事”中的儒釋道觀念、南宋流言到晚明小說之間的聯系、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事跡辨疑等。通過對屈原、朱熹等歷史人物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儒學精神的蛻變與文學形象的塑造,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目錄
目錄
儒學獨尊的文化背景說/001
儒教:中國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013
儒學獨尊的歷史真相與儒家學者的精神蛻變/026
周公遺范與儒家禮樂文化的發展模式/044
論屈原形象的塑造/066
劉向著述與漢代政治之聯系考略/086
論朱熹《詩》說與毛鄭之學的異同及歷史意義 /098
試論朱熹的“美刺”之辨 /115
朱熹“淫詩”之說評議 /130
關于朱熹《詩》說的兩條考辨 /145
論北宋的通俗滑稽詞/160
論宋代文人詞的俚俗化/171
歐陽修艷詞緋聞辨疑/184
游于藝:徐渭的藝術精神/199
論明末文人阮大鋮的墮落/212
復古與創新:尋找失落的“真詩” /226
詞中故事:明末士風與清初科場案/236
論“度柳翠”雜劇的兩個系統/245
小說文本:中國文化的另一種解讀/260
白蛇傳:民間傳說的三教演繹/270
朱熹與嚴蕊:從南宋流言到晚明小說 /281
吳敬梓等人修復先賢祠質疑/295
吳敬梓“不赴廷試”辨析/301
龐德:中國詩的“發明者” /313
初版后記/322
再版后記/325
002 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相關資料
儒教:中國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
現代學者討論儒教或儒家, 一般總是從流行的宗教定義出 發,并以基督教、佛教或道教等宗教作為參照,據此來衡量儒教 或儒家是不是宗教。其實,宗教定義不過只是某些學者對宗教現 象的一般概括。早在19世紀,宗教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學者麥克 斯 ·繆勒在其《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就曾經列舉過多種 互相矛盾的宗教定義,并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上有多少種宗 教,就會有多少種宗教的定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暫時采用 通常的定義,即宗教是對超自然的神靈的信仰與崇拜,來對中國 傳統的宗教與儒教作一番定性分析。
說到中國的宗教,人們自然首先想到佛道二教。盡管儒家經 典中充斥著鬼神觀念,而且古代就已經有“三教同源”“三教合 一”之類的說法,但現代學者還是更傾向于將儒教視為教化之 教, 而不是宗教之教。毫無疑問,儒家注重人倫, 注重道德教 化,講求修齊治平的“內圣外王”之學,講求“忠君孝親”的綱 常倫理;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儒家的代表人物那里,找出一大堆 與宗教觀念完全相反的思想,例如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等。總之,根據通常的宗教定義,我們 很難得出儒教或儒家是宗教的結論。儒家之學是倫理之學,是中 國歷代王朝尊奉的正統之學,這似乎已成定論。
但是,只要我們翻翻歷代的正史,就不難發現除佛道二教之 外,中國還存在另外一種宗教現象,而且其歷史比佛道二教還要 悠久得多。這就是秦漢以來歷代漢民族甚至非漢民族王朝如清朝 列為國家祭典的郊廟制度。郊,是祭祀天神地祇的宗教儀式, 因為分別在國都的南北郊舉行,所以稱為“郊”。廟即宗廟,是 祭祀祖宗的所在,因此也代指祭祀祖宗的宗教儀式。《周禮 ·考 工記》:“左祖(宗廟)右社(社稷)。”歷代的郊廟制度非常復 雜,其儀式也非常煩瑣,而且都有專用的樂舞,這些都詳細記載 于歷代正史的《郊祀志》或《禮樂志》之中,是歷代王朝主要的 禮樂制度。
郊廟禮樂祭祀的是天神、地祇、人鬼,這是歷代王朝轉相尊 奉的三元系列神。天神以上帝為尊,次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之 神;地祇以社稷(漢以后改為后土)為尊,次以山川林澤、江河 湖海之神;人鬼以始祖為尊,次以列祖列宗、先公先妣。這一三 元神崇拜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商代,現代學者陳夢家在《殷墟卜辭 綜述》中曾將商民族祭祀的諸神歸為三大系列:
甲、天神系列:上帝、日、東母、西母、云、風、 雨、雪;
儒教:中國歷代王朝的國家宗教
現代學者討論儒教或儒家, 一般總是從流行的宗教定義出 發,并以基督教、佛教或道教等宗教作為參照,據此來衡量儒教 或儒家是不是宗教。其實,宗教定義不過只是某些學者對宗教現 象的一般概括。早在19世紀,宗教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學者麥克 斯 ·繆勒在其《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就曾經列舉過多種 互相矛盾的宗教定義,并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上有多少種宗 教,就會有多少種宗教的定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暫時采用 通常的定義,即宗教是對超自然的神靈的信仰與崇拜,來對中國 傳統的宗教與儒教作一番定性分析。
說到中國的宗教,人們自然首先想到佛道二教。盡管儒家經 典中充斥著鬼神觀念,而且古代就已經有“三教同源”“三教合 一”之類的說法,但現代學者還是更傾向于將儒教視為教化之 教, 而不是宗教之教。毫無疑問,儒家注重人倫, 注重道德教 化,講求修齊治平的“內圣外王”之學,講求“忠君孝親”的綱 常倫理;而且,我們還可以從儒家的代表人物那里,找出一大堆 與宗教觀念完全相反的思想,例如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等。總之,根據通常的宗教定義,我們 很難得出儒教或儒家是宗教的結論。儒家之學是倫理之學,是中 國歷代王朝尊奉的正統之學,這似乎已成定論。
但是,只要我們翻翻歷代的正史,就不難發現除佛道二教之 外,中國還存在另外一種宗教現象,而且其歷史比佛道二教還要 悠久得多。這就是秦漢以來歷代漢民族甚至非漢民族王朝如清朝 列為國家祭典的郊廟制度。郊,是祭祀天神地祇的宗教儀式, 因為分別在國都的南北郊舉行,所以稱為“郊”。廟即宗廟,是 祭祀祖宗的所在,因此也代指祭祀祖宗的宗教儀式。《周禮 ·考 工記》:“左祖(宗廟)右社(社稷)。”歷代的郊廟制度非常復 雜,其儀式也非常煩瑣,而且都有專用的樂舞,這些都詳細記載 于歷代正史的《郊祀志》或《禮樂志》之中,是歷代王朝主要的 禮樂制度。
郊廟禮樂祭祀的是天神、地祇、人鬼,這是歷代王朝轉相尊 奉的三元系列神。天神以上帝為尊,次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之 神;地祇以社稷(漢以后改為后土)為尊,次以山川林澤、江河 湖海之神;人鬼以始祖為尊,次以列祖列宗、先公先妣。這一三 元神崇拜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商代,現代學者陳夢家在《殷墟卜辭 綜述》中曾將商民族祭祀的諸神歸為三大系列:
甲、天神系列:上帝、日、東母、西母、云、風、 雨、雪;
乙、地祇系列: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
丙、人鬼系列:先王、先公、先妣、諸子、諸母、舊臣。
因為商民族將始祖當作至尊神,所以上帝既是眾神之主,又 是商民族的始祖,是商民族的保護神。商民族的宗教以天地祖宗 三元神為崇拜物,是一種多神教。周武王克商后,基本沿襲了這 一宗教傳統。《周禮 ·春官》所載西周的宗教祀典如下:
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 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 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 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 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 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但周人對商民族的上帝觀念進行了改造,即將始祖神與至尊 神一分為二,將上帝與天聯系起來,使其成為超越某一民族或 氏族的最高神,稱為“昊天上帝”,并將其始祖后稷尊為五谷之 長,與“社”合并為“社稷”,居于地祇之首。這就是孔子所謂 “周因于殷禮”而又有所“損益”者。而周文化在中國文化上的 典范意義,又決定了歷代大一統王朝國家宗教的發展模式。
我在《儒學獨尊的文化背景說》 a一文中,曾經對西漢王朝 的文化路線作過一番探討,認為漢文化的建設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即秦文化、楚文化和周文化,每一種模式西漢統治者都曾經 嘗試過,而最后選擇了繼周的文化路線。如果說漢武帝在建立漢 家大一統宗教時還深受楚文化的影響的話,例如以“太一”而不 是“昊天上帝”為至尊神,那么在元、成之際,漢家大一統宗教 就開始全面恢復西周古制,其高潮就是王莽在漢平帝元始年間發 動的“元始改制”a。“元始改制”的依據就是古文經《周禮》。 光武中興,其郊廟制度基本上是采用“元始故事”,即以王莽以 漢平帝名義頒布的宗教祀典為依據。清代學者秦蕙田指出:“西 漢所謂郊祀天地者,乃是祀五畤及甘泉太一、汾陰后土之類,皆 出于方士祈福之說,而非古人報本反始之意也。”(《五禮通考》 卷七)而“元始故事”則是西周古制,這正符合漢王朝在文化建 設上繼周的基本路線。這樣,以商周三元神崇拜為中心的郊廟制 度就正式作為大一統王朝的宗教祀典確立了下來。漢以后歷代王 朝的宗教祀典,盡管因時因地而有所變化,但卻保持了這種三元 神崇拜的基本格局,其崇拜祭祀的對象不出天、地、人三界,于 是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祭祀天地祖宗的郊廟制度。根據儒教的傳 統,帝王建國君民,第一等大事就是制禮作樂,即建立本朝以郊 廟制度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郊廟制度是國家祀典,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同時也是一種 政治制度。例如,只有天子才有祭天的特權,臣民只能祭祀自家 的祖宗。中國傳統的“上帝”似乎只是帝王家的保護神, 這也 許就是中西方“上帝”的最大區別。人間帝王才是獨一無二的“天子”,并非人人都是上帝的“選民”,所以在一般百姓的心 目中,這個上帝是非常遙遠的。中國人上帝觀念的淡薄,忠君觀 念的濃厚,也許可以從這里得到解釋。事實上,在古代中國人的 心目中,帝王絕非凡人,而是“天子”,而是人神,尤其是那些 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更是神圣。古代帝王感生的神話,就是這種 宗教觀念的產物。而且,盡管臣民可以祭祀自家的祖宗,但宗廟 制度也有等級之分。《禮記 ·王制》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 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大夫三 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清代學 者孫希旦認為,這種廟制乃出于漢儒,非西周古制(參見《禮記 集解》卷五十三)。也許,西周廟制不一定如此,但通過廟制體 現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則自古皆然。這種以三元神崇拜為基礎的 郊廟制度,不僅體現了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而且也體現了傳統 道德的最高觀念即“忠君”與“孝親”。宗廟之祭就是為了“慎 終追遠”,而“忠君”不只是“孝”的擴展,也有其宗教基礎, 即帝王乃“天子”的觀念。總之,作為歷代王朝國家祀典的郊廟 制度,有著三層意義,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與倫理觀念。
這一套祭祀天地祖宗的宗教祀典,是中國歷代王朝奉行的傳 統。即使在佛道二教流行之際,甚至朝廷也舉行水陸道場或齋醮 等祈福禳災儀式,但從沒有廢棄這一套宗教祀典,而且其重要性 遠遠在佛道儀式之上。歷代都有人排斥佛道二教,但卻從沒有人 出來排斥這一套宗教祀典。原因非常簡單,這才是中國本土源遠 流長的傳統宗教,是商周立國的根本信仰,是自西漢以來歷代王 朝奉為正統的國家宗教。
(精裝)儒學與古典文學論集 作者簡介
謝謙,四川宣漢人,生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先后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獲工學學士、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訪問學者。四川大學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著譯有《經學與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國學詞典》《國學分類辭典》《中國詩歌藝術》《中國文學(明清卷)》《晚明清初勸善文化與白話短篇小說創作》《清代儒學的世俗化與民間文化心理》《短長集》《論諷刺》《鐘與鼓》及散文集《結婚記》《種豆得瓜集》等。國家精品課程“中國詩歌藝術”負責人,四川省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文學”負責人。先后獲省部級獎勵五項。二〇一一年榮獲四川大學首屆最受學生歡迎教師獎,二〇一五年榮獲四川大學首屆卓越教學獎一等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