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分子遺傳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808615
- 條形碼:9787030808615 ; 978-7-03-080861-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分子遺傳學 內容簡介
本書較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分子遺傳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并力求反映該學科的*新進展。全書涉及的內容包括遺傳物質及相關研究技術;基因組及其研究技術;DNA復制及其研究技術;RNA轉錄、加工及其研究技術;蛋白質合成及其研究技術;基因表達調控及其研究技術;基因突變與DNA修復及其應用;遺傳重組;表觀遺傳學基礎;動植物分子育種基礎;分子進化與資源保護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醫學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動物科學、動物醫學、水產科學、智慧牧業、植物保護、農學、園藝、草業科學等生命學科各有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時也是從事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科研人員的一本有益參考書。
分子遺傳學 目錄
目錄前言**章 緒論 1一、分子遺傳學的定義 1二、分子遺傳學的誕生 1三、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史 2四、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內容 5五、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策略與方法 6六、分子遺傳學的作用和地位 9七、分子遺傳學的分支學科 9八、分子遺傳學的應用 11本章小結 12思考題 13第二章 遺傳物質及相關研究技術 14**節 遺傳物質的發現 14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14二、噬菌體的侵染實驗 16三、煙草花葉病毒感染實驗 17四、金魚與鯽魚遺傳性狀的定向轉化 18五、DNA作為遺傳物質的間接證據 18第二節 基因組上兩種不同的遺傳信息 19一、遺傳信息的物質條件 19二、DNA上兩種不同的遺傳信息 19第三節 核酸的一級結構 20一、核酸的化學組成 20二、DNA的一級結構 20三、RNA的結構 21第四節 DNA的二級結構及其影響因素 22一、DNA的二級結構 22二、決定雙螺旋結構狀態的因素 23三、影響因素的應用 24第五節 DNA結構的不均一性 24一、反向重復序列 24二、富含A/T的序列 25三、嘌呤和嘧啶排列順序 25第六節 DNA雙螺旋結構的呼吸作用 26第七節 DNA的變性、復性與分子雜交 26一、變性 26二、復性 27三、分子雜交 28第八節 DNA二級結構的多形性 31第九節 DNA超螺旋與拓撲異構現象 32一、DNA超螺旋 32二、DNA的拓撲異構現象 33第十節 常見的DNA分子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34一、常見的DNA分子形式 34二、不同DNA分子形式的相互關系 35第十一節 DNA多態性及其檢測的分子技術 36一、單核苷酸多態性 36二、插入缺失突變 40三、拷貝數變異 41本章小結 42思考題 43第三章 基因組及其研究技術 44**節 基因組與C值 44一、基因組及其進化 44二、C值及C值悖論 49第二節 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及其基因特征 50一、病毒基因組結構及其基因特征 50二、細菌基因組結構及其基因特征 53第三節 真核生物的染色體組及其特征 56一、真核生物染色質的結構與分類 56二、染色質三維結構與染色質重塑 57三、從染色質到染色體的變化 63四、真核生物染色體組的一般特征 66第四節 真核生物核基因組及其特征 68一、真核生物DNA序列特征 68二、衛星DNA及其起源進化 69三、真核生物的基因組特征 71四、真核生物的基因特征 72第五節 核外基因組及其特征 76一、質粒基因組及其特征 76二、線粒體基因組及其特征 78三、葉綠體基因組及其特征 81第六節 基因組研究技術 82一、基因組測序方法學 83二、基因組的組裝 85三、遺傳圖譜構建與基因功能注釋及數據庫 86四、動植物基因組計劃 89第七節 基因組研究技術的應用 91一、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91二、泛基因組學研究 94本章小結 96思考題 96第四章 DNA復制及其研究技術 97**節 DNA的半保留復制 97一、概念 97二、DNA半保留復制的意義 97三、半保留復制過程 97第二節 復制原點、方向和方式 98一、復制原點 98二、復制方向 98三、復制方式 99第三節 DNA復制的酶系 100一、DNA聚合酶類 100二、解旋、解鏈酶類 103三、引發酶 105四、DNA連接酶 105五、端粒酶 106第四節 DNA復制的不連續性 108一、概念 108二、不連續復制模型的提出與完善 108第五節 RNA引物與引發酶 109一、RNA引物 109二、引發酶 110第六節 原核生物DNA復制模型 110一、凱恩斯模型 110二、滾環復制模型 110第七節 真核生物DNA復制模型 111一、多復制子 111二、復制的一致性 111三、避免5′端縮短的機制 111四、與原核生物DNA復制的異同點 112第八節 體外DNA復制技術及其應用 112一、體外DNA復制技術原理 112二、PCR技術 112三、分子克隆技術 114四、應用 114本章小結 116思考題 117第五章 RNA轉錄、加工及其研究技術 118**節 RNA轉錄 118一、轉錄的概念 118二、轉錄的基本特征 118第二節 RNA聚合酶 119一、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119二、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120第三節 轉錄的不對稱性 121第四節 轉錄起始的啟動子結構 122一、原核生物的啟動子 122二、真核生物的啟動子 123第五節 轉錄的過程 125一、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 125二、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 127第六節 RNA轉錄后的加工 128一、原核生物RNA轉錄后的加工 128二、真核生物RNA轉錄的調控與加工 129三、RNA編輯 131四、mRNA前體的剪接位點 131五、snRNA催化mRNA前體剪接 132六、mRNA轉錄和加工的耦合 132第七節 RNA的可變剪接 133一、可變剪接 133二、真核生物RNA可變剪接 133三、可變剪接轉錄本表達量鑒定 135四、可變剪接轉錄本差異表達 136第八節 逆轉錄及其應用 136一、逆轉錄的概念 136二、逆轉錄的基本特征 137三、逆轉錄酶的特性 137四、逆轉錄的應用 138第九節 轉錄組學研究技術 138一、mRNA轉錄組研究 138二、非編碼mRNA組學研究 142第十節 基因轉錄表達研究方法 142一、RNA的分離與分子鑒定 142二、Northern印跡法 143三、實時熒光定量PCR 143四、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 144五、RIP技術 144本章小結 145思考題 145第六章 蛋白質合成及其研究技術 146**節 mRNA的結構與功能 146第二節 遺傳密碼及其特征 147一、起始密碼子和終止密碼子 148二、通用性和特殊性 148三、方向性 149四、連續性 149五、簡并性與擺動性 149六、偏好性 150第三節 tRNA的結構與功能 150一、一級結構 150二、二級結構 150三、三級結構 151第四節 核糖體的組成與作用 153第五節 肽鏈的合成 156一、原核生物蛋白質的合成 156二、真核生物蛋白質的合成 159三、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蛋白質合成 162四、蛋白質合成的保真機制 162第六節 蛋白質合成后的加工 162一、多肽鏈的剪接 162二、蛋白質的化學修飾 163三、蛋白質的折疊 165第七節 蛋白質的研究方法 166一、蛋白質組學研究 166二、Western印跡法 168三、免疫組織化學 168四、蛋白質的體外表達與純化 169本章小結 172思考題 172第七章 基因表達調控及其研究技術 173**節 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173一、DNA水平的調控 173二、轉錄水平的調控 173三、翻譯水平的調控 180第二節 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180一、概述 180二、DNA水平的調控 182三、轉錄水平的調控 189四、轉錄后的調控 193第三節 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方法 197一、Northern印跡法 197二、足紋法 198三、二相雜交檢測法 198四、三相雜交檢測法 198五、Western印跡法 199本章小結 199思考題 199第八章 基因突變與DNA修復及其應用 200**節 基因突變的概念與分類 200一、基因突變的概念 200二、基因突變的類型 200三、基因突變的表型效應 202第二節 基因突變的分子機制 203一、堿基序列的改變 203二、分子結構的改變 204第三節 突變的蛋白質效應 208一、無義突變 208二、錯義突變 208三、同義突變 208四、移碼突變 208五、整碼突變 209六、中性突變 209第四節 突變的發生過程 209一、堿基類似物的誘發突變 209二、使DNA化學結構改變的化學誘變劑 210三、結合到DNA分子上的誘變化合物 212四、高能射線或紫外線引起DNA結構或堿基的突變 212五、轉座成分的致突變作用 213六、生物因素 213第五節 DNA突變的抑制 214一、密碼子的簡并性 214二、回復突變 214三、基因內突變的抑制 214四、基因間突變的抑制 214五、其他方式 214第六節 DNA損傷的修復 215一、DNA的復制修復系統 215二、DNA損傷修復途徑 216第七節 突變的研究與應用 218一、基因突變的意義 218二、基因突變研究的發展 218三、基因突變的檢測方法 219四、基因突變的應用 223本章小結 226思考題 227第九章 遺傳重組 228**節 概述 228第二節 同源重組 230一、同源重組模型的共同特點 230二、同源重組模型舉例 230三、同源重組的細胞學基礎——聯會復合體 234四、同源重組的酶學基礎 236第三節 位點特異性重組 241一、λ噬菌體的整合與切除 242二、λ噬菌體整合的分子機制 243第四節 異常重組 244一、原核生物轉座子 245二、真核生物轉座子 246三、轉座機制和遺傳學效應 248第五節 同源重組在遺傳操作中的應用 249一、利用同源重組原理獲得融合基因或者DNA片段 249二、利用同源重組原理構建載體 250三、利用Cre/lox系統進行靶向重組和基因敲除 250本章小結 251思考題 251第十章 表觀遺傳學基礎 252**節 表觀遺傳學的概念與現象 252一、表觀遺傳學基本概念 252二、表觀遺傳學發展歷史 252三、表觀遺傳的特點 253四、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