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指導用書(全2冊)
-
>
新東方(2021)十天搞定考研詞匯(便攜版)
-
>
安全生產管理 2019版中級
-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學考試學習讀本 (2018年版)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學考試學習讀本(2018年版)
-
>
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 高級中學 2025新版(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10342
- 條形碼:9787519210342 ; 978-7-5192-1034-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 高級中學 2025新版(全2冊) 本書特色
《中公版·2025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高級中學)》具有以下特色:
中公教師資格考試團隊研發:凝聚中公教師資格專業團隊的集體智慧。
適用對象明確:專為國家教師資格考生量身定做。
契合真題編寫:題目命制規范,考點分布合理。
特色精華內容:答案詳細專業,題目解析詳盡。
沖刺復習佳品:承前啟后,及時進入臨考狀態。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 高級中學 2025新版(全2冊) 內容簡介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高級中學》由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編著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 高級中學 2025新版(全2冊) 目錄
目錄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1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13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22
2022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精選)/34
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42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精選)/1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11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22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33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43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1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8
2023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15
2022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精選)
參考答案及解析/23
2022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29
2021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精選)
參考答案及解析/38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44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51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56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參考答案及解析/62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一)/1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二)/11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三)/23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34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五)/45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一)參考答案及解析/1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二)參考答案及解析/9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三)參考答案及解析/17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四)參考答案及解析/24
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標準預測試卷(五)參考答案及解析/30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歷年真題及標準預測試卷 高級中學 2025新版(全2冊) 相關資料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照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我國地域文化鮮明,傳統民居各具特色,其建筑設計風格往往反映當地自然環境的某些特性和地域文化差異。下圖為不同地區的民居景觀。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民居與其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匹配正確的一項是()。
①甲—黃土堆積較厚 ②乙—四季變化明顯
③丙—全年高溫多雨 ④丁—草原面積廣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四處民居中,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往往會利用等高線認識地形。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據此,完成3~4題。
3.由甲至乙繪制一幅地形剖面圖,其中最低處的海拔可能是()。
A.750米
B.850米
C.950米
D.1050米
2023年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照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我國地域文化鮮明,傳統民居各具特色,其建筑設計風格往往反映當地自然環境的某些特性和地域文化差異。下圖為不同地區的民居景觀。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民居與其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匹配正確的一項是()。
①甲—黃土堆積較厚 ②乙—四季變化明顯
③丙—全年高溫多雨 ④丁—草原面積廣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四處民居中,位于我國南方地區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往往會利用等高線認識地形。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示意圖(單位:米)。據此,完成3~4題。
3.由甲至乙繪制一幅地形剖面圖,其中最低處的海拔可能是()。
A.750米
B.850米
C.950米
D.1050米
4.如果乙地在丙地的正西,則丁地位于甲地的()。
A.東北 B.西北 C.西南 D.東南
下圖為某地地質構造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
5.地層的地質年代從老到新排序正確的是()。
A.奧陶紀—寒武紀—侏羅紀 B.寒武紀—奧陶紀—侏羅紀
C.寒武紀—侏羅紀—奧陶紀 D.侏羅紀—奧陶紀—寒武紀
6.圖中奧陶系與侏羅系的地層接觸關系是()。
A.整合 B.平行不整合
C.角度不整合 D.假整合
下圖為我國南方某地某月2日—7日的氣溫、氣壓及日降水量示意圖。據此,完成7~8題。
7.影響該地的天氣系統是()。
A.反氣旋 B.暖鋒
C.氣旋 D.冷鋒
8.與該天氣系統過境有關的天氣現象可能是()。
A.連續性降水 B.強風
C.沙塵暴 D.干熱風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增至3.76億人,較2010年增長約70%。下圖為“我國不同年份流動人口占比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9~10題。
9.2005年以來,我國流動人口的變化特點是()。
A.省內流動人口比例穩步提升
B.中部地區省際流動人口比例先減后增
C.西部地區省際流動人口比例先增后減
D.省際流動人口比例先增后減
10.形成東部地區人口流動特點的原因是()。
①全國交通條件改善 ②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③各地落戶政策放寬 ④東部地區就業機會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北京時間2016年6月25日20時00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據此,完成11~12題。
11.下列關于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之日的地理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 B.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C.?谡缣柛叨茸钚 D.北極地區能夠看見極光
12.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時,中時區的時間是()。
A.6月24日4時00分 B.6月24日12時00分
C.6月25日4時00分 D.6月25日12時00分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河北設立雄安新區,新區的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接地,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圖為雄安新區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建設雄安新區,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對北京城市的影響是()。
A.擴大服務范圍
B.擴大城市規模
C.改善城市環境
D.豐富城市職能
14.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的是()。
A.促進三地資源優勢互補
B.吸引城市人口趨于集中
C.實現污染物分散化處理
D.引導三地產業結構趨同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往返于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中歐班列”大大促進了中歐貿易往來。下圖為“中歐班列”部分線路示意圖。據此,完成15~16題。
15.從北京發出的“中歐班列”,沿線自東向西經過的氣候類型依次是()。
A.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C.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16.“中歐班列”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是()。
A.輸出農礦產品,輸入新能源 B.調整資源結構,發展高科技
C.擴大經濟腹地,增強影響力 D.減輕環境污染,提高承載力
二十四節氣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反映的物候變化在黃河流域比較典型。下表為二十四節氣時間表。讀表,完成17~19題。
立春
2月3日—5日 雨水
2月18日—20日 驚蟄
3月5日—7日 春分
3月20日—22日 清明
4月4日—6日 谷雨
4月19日—21日
立夏
5月5日—7日 小滿
5月20日—22日 芒種
6月5日—7日 夏至
6月21日—22日 小暑
7月6日—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立秋
8月7日—9日 處暑
8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日—9日 秋分
9月22日—24日 寒露
10月8日—9日 霜降
10月23日—24日
立冬
11月7日—8日 小雪
11月22日—23日 大雪
12月6日—8日 冬至
12月21日—23日 小寒
1月5日—7日 大寒
1月20日—21日
17.以下關于哈爾濱實際物候現象的敘述,正確的是()。
A.驚蟄時提前,霜降時推后 B.驚蟄時推后,霜降時提前
C.驚蟄時推后,霜降時推后 D.驚蟄時提前,霜降時提前
18.下列節氣與當地地理現象對應正確的是()。
A.清明—華北地區播種小麥 B.大暑—長江中游炎熱少雨
C.霜降—江南丘陵油菜花開 D.大寒—西北地區晝長夜短
19.地球繞太陽一周約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為0°,則寒露日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約為()。
A.15° B.105° C.195° D.285°
下圖為巴西示意圖。據此,完成20~21題。
20.以下關于巴西地理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資源豐富且分布較均勻
B.地形復雜多樣且以山地和高原為主
C.工農業地區發展比較均衡
D.熱帶雨林面積大且具有全球環境效應
21.巴西人口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①氣候濕熱,適宜居住
②發展歷史較早,基礎條件好
③礦產資源豐富,工農業發達
④位于平原,地勢平坦廣闊
⑤位于沿海,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22.干旱荒漠按地貌形態與地表組成物質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地勢起伏平緩、地面布滿碎石的是()。
A.礫漠 B.沙漠
C.巖漠 D.泥漠
23.下列屬于暖鋒鋒面系統形成的云的一項是()。
A.波狀云 B.層狀云
C.積狀云 D.絮狀云
24.按人的需求層次劃分,屬于非基本生活文化的是()。
A.飲食文化 B.服飾文化
C.居住文化 D.游憩文化
25.溫帶草原馴化放養羊的技術經過擴散后傳入寒溫帶,當地人將該技術用于馴化放養馴鹿。這種文化擴散類型是()。
A.等級擴散 B.刺激擴散
C.遷移擴散 D.傳染擴散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6題10分,第27題14分,共24分)
26.李老師在每個學期都安排學生進行一些校外參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做法表明李老師落實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關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中的哪一條?請簡述其具體內容。(10分)
27.讀“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下列任務。
(1)簡要說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該圖的教學步驟。(10分)
(2)簡述運用該圖進行教學的意義。(4分)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8題16分,第29題16分,第30題20分,共52分)
28.材料一雪花的形態與形成環境(尤其是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和風力)密切相關,逆溫對雪花形態破壞較大。大型片狀雪花有多級分支且微觀結構豐富,被譽為“最美雪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海林市雙峰林場擁有“雪鄉”的美稱,其自然風光奇特。當地雪堡占地面積大、雪量大、規模大,成為外景采風的熱點基地。
材料二以下左圖為我國部分地區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右圖為雪花形態與溫度、濕度關系示意圖。
問題:
(1)海林、集安兩地中,哪個地方更有利于形成“最美雪花”?試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條件。(8分)
(2)說明海林市擁有“雪鄉”美譽的原因,提出海林市發展冰雪旅游的措施。(8分)
29.材料:
以下是趙老師進行“大氣的受熱過程”微專題復習教學的結課片段。
先安排學生在“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中,填寫出數字代碼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內容;之后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本專題的知識結構,理解大氣保溫作用原理,強化原理的運用。
問題:
(1)簡述“讓學生填寫圖中數字代表的內容”這一環節的教學意義。(6分)
(2)概括該結課方式的主要特色。(10分)
30.材料:
以下是唐老師在“河流地貌”說課中“說教學方法與媒體”的片段。
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擇依據:河流地貌的形成比較抽象,因此我遵循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讓學生以探究法為主,輔以實驗、圖畫、視頻、動畫等多種教學媒體,深入淺出地了解河流地貌的類型,理解其形成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明探究法的操作過程。
探究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河流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的發育過程和地貌特點。
②通過“觀察—操作—設計”的訓練方法,培養探究能力。
探究教學原則:
注意探究實驗的科學、規范。如清楚地呈現河流侵蝕與沉積實驗的材料準備、前提條件、限制因素等;明確實驗目的,設計實驗觀察表,分析實驗過程,歸納實驗結論等。
探究操作過程:
分為兩組,按照“呈現探究目標—布置探究任務—引導探究過程—整理探究結論”四個步驟進行。第一組,侵蝕組。利用實驗和視頻探究河流侵蝕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類型與形態。第二組,沉積組。利用簡單的材料親自動手演示沖積扇的形成過程;嘗試設計一個實驗,演示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分別推測顆粒大小一致和不一致的河流沙粒沉積分布特征,再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驗證,結果可能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驅動學生的深入思考與探究。
問題:
(1)評價該說課片段的優點和不足。(8分)
(2)簡述該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地理實驗的教學意義。(6分)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