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42751
- 條形碼:9787517142751 ; 978-7-5171-4275-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 本書特色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是湯月娥撰寫的一本面向領導干部群體、講述立德修身的作品。該作品分為五個部分。(一)史料出處:標明名言或事跡的典籍出處。(二)歷史背景:簡要介紹名言或事跡所出現、發生的歷史背景,旨在從當時的背景之下去把握名言或事跡,設身處地,真切感受到當時的歷史脈動,重在知人論世。(三)經典解讀: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此名言或事跡進行辨析,同時選取歷史上相近的可資鏡鑒的人或事進行比照對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讀史不可不明辨其微。(四)文義闡釋:從學理或思想的層面具體而細致地闡釋所選取的名言或事跡的深刻內涵。有些思想兼顧從學術脈絡上予以分析,要有理有據。(五)現代意義:立足于當下領導干部教育的現實,對所選取的名言或事跡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內涵,服務于當前領導干部的政德修養和治國理政實踐。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 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旨在從二十四史中選取與領導干部立德與修身教育密切相關的名人名言及其事跡,一方面從理論上接續古人強調歷史“記事記言”傳統,立足本來;另一方面從現實層面上結合時代要求突出“聽其言而觀其行”,古為今用的特色。全書分為(一)史料出處、(二)歷史背景、(三)經典解讀、(四)文義闡釋、(五)現代意義這五個方面。
講領導干部立德與修身不能局限在雅的學術層面的闡釋,更要關注在俗的大眾層面的解讀。結合名人名言和具體事跡,旨在打通道理和做事兩個層面,既要明理,也要明事。從縱的層面而言,基于二十四史選取材料,可以看到歷史變遷大勢之中立德與修身有其恒常不變的東西,心同此心,理同此理,值得深信不疑,堅守奉行。從橫的層面而言,各個朝代背景各有不同,為官之道的進退取舍還需與時偕行,能令人洞達隱微,通明世事。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 目錄
001 / 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史料出處:《史記·殷本紀》 006 / 先王燿德不觀兵。——史料出處:《史記·周本紀》 010 / 慎無以國驕人。——史料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 014 / 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史料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019 /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料出處:《史記·商君列傳》001 / 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史料出處:《史記·殷本紀》
006 / 先王燿德不觀兵。
——史料出處:《史記·周本紀》
010 / 慎無以國驕人。
——史料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
014 / 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
——史料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019 /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料出處:《史記·商君列傳》
024 / 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史料出處:《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028 / 不好學問大道,觸情忘行,不祥。
——史料出處:《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033 / 動民以行不以言。
——史料出處:《漢書·蒯伍江息夫傳》
037 / 有言責者盡其忠,有官守者修其職。
——史料出處:《漢書·谷永杜鄴傳》
042 / 承順天心,快百姓意。
——史料出處:《漢書·王莽傳》
046 / 量時度力,舉無過事。
——史料出處:《后漢書·光武帝紀》
049 / 采其一美,不求備于眾。
——史料出處:《后漢書·馬援列傳》
053 / 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
——史料出處:《后漢書·桓譚馮衍列傳》
058 / 賞必行,罰必信。
——史料出處:《三國志·魏志·任城陳蕭王傳》
062 / 知禍將至而留之,非智也;見正不從而疑之,非義也。
——史料出處:《三國志·蜀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066 / 貪于近者則遺遠,溺于利者則傷名。
——史料出處:《晉書》帝紀**
069 / 古今異用,循方必壅,大道隱于小成,欲速或未必達。
——史料出處:《宋書》列傳第二十
072 / 若德允物望,夷貊猶可推心共處;如其失理乖道,金城湯池
無所用也。
——史料出處:《南齊書》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075 / 暫勞永逸,必獲后利。
——史料出處:《梁書》卷八 列傳第二
078 / 愛惠以撫孤貧,威刑以御強猾。
——史料出處:《陳書》卷二 本紀第二
081 / 變法改度,宜為更始。
——史料出處:《魏書》帝紀**
085 / 以德見推,以義見舉。
——史料出處:《北齊書》卷二 帝紀第二
088 / 舉非其人,則大事難集,雖欲立忠建義,其可得乎。
——史料出處:《周書》卷一 帝紀**
091 / 茍利于時,其致一揆,何謂物我之異,無計今古之殊。
——史料出處:《隋書》卷一 帝紀**
094 / 至道深微,惟人是弘。天命無常,惟德是與。
——史料出處:《南史》卷四 齊本紀第四
097 / 不幸而失,寧僭不濫。僭則失罪人,濫乃害善人。
——史料出處:《北史》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100 /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不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
——史料出處:《舊唐書》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103 / 富貴則驕,驕則怠,怠則亡。
——史料出處:《新唐書》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107 / 懲惡勸善,務振紀綱。激濁揚清,須明真偽。
——史料出處:《舊五代史》卷三十 莊宗紀四
111 / 君子之于人也,樂成其美而不求其備。
——史料出處:《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死事傳第二十
115 / 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
——史料出處:《宋史》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
119 / 善諫者不諫于已然。
——史料出處:《遼史》第七十八卷 列傳第八
123 / 人君之過,莫大于殺無辜。
——史料出處:《遼史》第七十八卷 列傳第八 蕭繼先傳
127 / 應天順人。
——史料出處:《遼史》第七十三卷 列傳第三 耶律曷魯
131 / 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
——史料出處:《遼史》第三十卷 本紀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136 / 晉主聞陛下數游獵,意請節之。
——史料出處:《遼史》第四卷 本紀第四 太宗下
140 / 淫侈可以為戒,勤儉可以為師。
——史料出處:《遼史》**百○七卷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耶律
氏常哥
144 / 君以民為體,民以君為心。人主當任忠賢,人臣當去比周。
——史料出處:《遼史》**百○七卷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耶律氏常哥
148 / 辭親入仕,當以裕國安民為事。枉道欺君,以茍貨利,
非吾志也。
——史料出處:《遼史》**百○五卷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耶律鐸魯斡傳
153 / 肆叛逆,致亂亡,皆是人也。有國家者,可不深戒矣乎。
——史料出處:《遼史》**百一十四卷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157 / 先王柔遠,以德而不以力,尚矣。
——史料出處:《遼史》**百一十五卷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高麗
161 / 求人之失,雖小而可恕,謂重如泰山。身行不義,雖入大惡,
謂輕于鴻毛。
——史料出處:《遼史》**卷 本紀** 太祖耶律阿保機上
167 / 善惡判于跬步,禍患極于懷襄。
——史料出處:《金史》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叛臣》
171 / 故為政于天下,雖方伎之事,亦必慎其所職掌,而務旌別其賢
否焉。
——史料出處:《金史》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宦者》
176 / 夫藩籬之固,當守信義。如不務此,雖長江之險,亦不可恃,
區區兩淮之地,何足屏蔽而為國哉!
——史料出處:《金史》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181 / 在上位者所見有不可,順而從之,在下位者所見雖當,則遽不
從乎?豈可以與己相違而蓄怒哉。如此則下位者誰敢復言?
——史料出處:《金史》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李石傳
186 / 敬慎之心無時或怠。
——史料出處:《金史》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張汝霖傳
191 / 勿謂小善為無益而弗為,小惡為無傷而弗去。
——史料出處:《金史》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下
196 / 茍利國家,豈敢私邪。
——史料出處:《金史》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五 撻懶傳
201 / 義豈知于歸美,意專在于要君。
——史料出處:《金史》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守貞傳
206 / 但務修德,余何足慮。
——史料出處:《金史》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宗京傳
210 / 養其威而用之,畏可以教愛。慎其法而行之,恥可以立廉。
——史料出處:《金史》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刑
214 / 古者進賢受上賞,進不肖有罰,其立定賞罰條格,庶使人不敢
徇私也。
——史料出處:《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選舉四
218 / 不明賞罰,何以示勸勉也。
——史料出處:《金史》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選舉四
223 / 今鄉里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
而人不從。可依漢制置鄉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范者,使教
導之。
——史料出處:《金史》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227 / 九思所守清約,然急于進取,一切以功利為務,率意任情不恤
百姓。
——史料出處:《金史》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張九思傳
231 / 今凡賞功罰罪,皆具事狀頒告之,使君子知勸以遷善,小人知
懼以自警。
——史料出處:《金史》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236 / 方今宜崇節儉,不急之務、無名之費,可俱罷去。
——史料出處:《金史》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241 / 孝弟敬慎,則為君子。暴戾隱賊,則為小人。自今以往,毋狃
于故習,國有明罰,吾不得私也。
——史料出處:《金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246 / 朕于庶官曷嘗不慎,有外似可用而實無才力者,視之若忠孝而
包藏悖逆者。
——史料出處:《金史》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九
251 / 事若合理,自當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況截手乎!
——史料出處:《元史》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255 / 養心莫善于寡欲,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
——史料出處:《明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258 / 通識時變,勇于任事。——史料出處:《明史》卷二百三 列傳**百一
展開全部
二十四史中的立德與修身 作者簡介
湯月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中國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儒家文化研究。參與編著《為政以德十二講》(獲評濟寧市2020年優秀社科普及獎,領導干部學國學推薦書籍)。主持并參與省市級課題6項,在《學習時報》、《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北京行政學院學報》等發表十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