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4604452
- 條形碼:9787574604452 ; 978-7-5746-0445-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 本書特色
本書為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零先生學術力作,兼具趣味性。李零在書中專文論述700多年來北京中軸線從沒變過,就是由明清北京城繼承的元大都中軸線發展而來。
本書的研究方法,一是查證文獻資料,一是實地踏查。“反復讀(文獻),反復走,反復改”,風乎舞雩,行走北京,閱讀北京,玩得不亦樂乎。深厚的文獻學功底讓李零老師對材料的運用和解讀全面而細致,假設和求證嚴謹又新穎。
除了中軸線,李零教授還在本書中重點討論大都水系和大都五十坊兩個問題。討論大都水系時,李零老師研究生張南金撰文《地安門景山西河的形成與變遷》,形成有趣的師生互動。復原元大都五十坊時,“類似拼圖游戲,既用串并法,也用排除法,反復嘗試,反復調整,不敢以為必是,目的只是提供材料,提供思路。”。
誠如李零老師在序言中所說:元大都是明清北京城的基礎。不了解元大都,就不懂北京城。……玩也是學問,玩就是學問。 北京太好玩了。
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北京歷史地理的學術考證著作,兼具趣味性。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一是中軸線——平分元大都主體建筑的南北軸線。重點討論鐘鼓樓與中心臺、中心閣的關系,萬寧橋與萬寧宮、萬寧寺的關系。二是大都水系:高梁河、金水河、通惠河。重點討論金水河從和義門南水門到太液池的水道流向,以及金水河與高梁河、通惠河的關系。三是大都50坊:重點討論元大都11門的配卦和命名之由,《元一統志》50坊的命名之由和布局,并與《析津志》的記載和明初33坊做比較,辨析異同。作者除了梳理文獻作辨析外,還多次實地踏查相關遺跡遺址,以期還原真實的元大都,并對一些問題提出假設,可以幫助了解今日北京城,并推動相關研究。
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 前言
我是1949年來北京,當時也就一歲,兩歲開始有記憶,新中國的每一步,差不多都有印象。我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度過。北京是一座什么樣的城市?我曾熟視無睹,一切再熟悉不過,還有什么值得去看去想去說,甚至寫本書?
飛快的城市建設,“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大變”,讓這座古老的城市,千變萬化,面目全非,北京還能給后人留下點什么?小時候,10歲前,我住城里,先農壇、海運倉、拈花寺、東四六條、鐵一號,不斷搬家,蓑衣胡同上保育院(當時不叫幼兒園),白米斜街上小學,跟老北京朝夕相處。10歲后搬西郊。當時,一出西直門,坐32路,去頤和園,去香山,這一路,我們叫西郊。我住海淀一帶,一住幾十年。我們說的“海淀”是海淀鎮,不是海淀區。雖然海淀區政府就在海淀鎮。我記得,小時候有個詞叫“新北京”,似乎專指公主墳、五棵松一帶,那是個軍隊大院扎堆的地方。我們這片不一樣,大專院校、科研機關扎堆,是個“文化城”。
當年,毛主席“進京趕考”,他是從清華園火車站下車,直奔香山。那個車站還在,離我現在住的地兒不遠,也就一站。他老人家不想搬到皇帝老兒住的地方住,更愛香山。我曾胡思亂想,假如他老人家真把首都核心功能區建在清朝的三山五園,那我見過的老北京便如元大都廢棄的金中都。歷史上有很多“廢都”。
現在,每年春天,花紅柳綠,我會跟學生春游,順便給父母、老師掃墓,去萬安,去福田,去三山五園,我離我心中的老北京好像越來越遠。
風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記 作者簡介
李零,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鄉縣,師從張政烺先生,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代表作有《兵以詐立》《喪家狗》《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我們的經典》《我們的中國》《入山與出塞》《鑠古鑄今》《萬變》《波斯筆記》《考古筆記》等。
張南金,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李零先生。
王瑞智,圖書策劃人,策劃出版有《造園記》等圖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