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總論
**章 腫瘤皮膚病學概論
**節 皮膚病學概述及發展
第二節 腫瘤學概述及發展
第三節 腫瘤皮膚病學概念的形成
第四節 腫瘤皮膚病學的定義
第二章 皮膚病的癥狀
**節 皮膚病的自覺癥狀
第二節 皮膚病的他覺癥狀
一、皮膚病的原發性損害
二、皮膚病的繼發性損害
第二篇 惡性腫瘤皮膚轉移
第三章 惡性腫瘤皮膚轉移概述
第四章 乳腺癌皮膚轉移
一、概述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
四、治療
第五章 肺癌皮膚轉移
一、概述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
四、治療
第六章 消化系統腫瘤皮膚轉移
一、概述
二、食管癌皮膚轉移
三、胃癌皮膚轉移
四、膽道腫瘤皮膚轉移
五、結直腸癌皮膚轉移
六、肝癌皮膚轉移
七、胰腺癌皮膚轉移
第七章 MaryJoseph結節
第八章 皮膚原發腫瘤的皮膚轉移
一、惡性黑色素瘤
二、黑變病
三、皮膚鱗癌
第九章 其他惡性腫瘤及血液系統腫瘤皮膚轉移
一、血液系統腫瘤皮膚轉移
二、胃腸道間質瘤皮膚轉移
三、甲狀腺髓樣癌皮膚轉移
四、膀胱癌皮膚轉移
五、卵巢癌皮膚轉移
六、原發性腹膜透明細胞癌皮膚轉移
第三篇 副腫瘤性皮膚病
第十章 副腫瘤性皮膚病概述
第十一章 副腫瘤性天皰瘡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第四節 臨床表現
一、口腔病變
二、繼發性黏膜病變
三、皮膚病變
四、肺部表現
第五節 組織病理
第六節 免疫學特征和免疫檢查
第七節 診斷
第八節 鑒別診斷
第九節 治療
第十節 預后
第十二章 副腫瘤性皮肌炎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第四節 臨床表現
第五節 診斷
第六節 治療
第十三章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病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一、肺鱗癌細胞誘導的Th2細胞免疫轉移
二、鱗癌產生的生長因子
三、腫瘤相關抗原的免疫反應
第四節 臨床表現
第五節 組織病理
第六節 診斷
第七節 治療
一、口服補骨脂素加長波紫外線療法
二、皮質類固醇激素
三、依曲替酯和依曲替酸
第十四章 Sweet綜合征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臨床表現
一、大皰性Sweet綜合征
二、蜂窩織炎樣Sweet綜合征
三、壞死性Sweet綜合征
四、手部中性粒細胞性皮膚病與廣泛性膿皰性Sweet綜合征
第四節 組織病理
一、隱球菌樣Sweet綜合征
二、組織細胞樣Sweet綜合征
三、皮下型Sweet綜合征
第五節 診斷
第六節 鑒別診斷
第七節 治療
第十五章 壞疽性膿皮病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第四節 臨床表現
第五節 組織病理
第六節 診斷
第七節 治療
第十六章 脂溢性角化病合并內臟腫瘤
第十七章 掌跖角化癥合并食管癌
第十八章 壞死松解性游走性紅斑
第十九章 匐行性回狀紅斑
第二十章 惡性黑棘皮病
第二十一章 獲得性魚鱗病
第二十二章 獲得性多毛癥
第二十三章 環狀糠疹
第二十四章 牛肚掌
第四篇 抗腫瘤治療所致皮膚損害
第二十五章 抗代謝類化療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一、嘧啶類拮抗物
二、嘌呤類拮抗物
三、葉酸還原酶抑制劑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一、氟尿嘧啶類藥物
二、嘌呤類拮抗物
三、葉酸還原酶抑制劑
第二十六章 抗腫瘤植物藥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一、喜樹堿類抗腫瘤植物藥
二、長春堿類抗腫瘤植物藥
三、鬼臼毒素類抗腫瘤植物藥
四、紫杉烷類抗腫瘤植物藥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一、喜樹堿類
二、長春堿類
三、鬼臼毒素類
四、紫杉烷類
第二十七章 抗生素類抗腫瘤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一、博來霉素
二、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一、博來霉素
二、蒽環類抗腫瘤抗生素
第二十八章 烷化劑類細胞毒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一、氮芥及其衍生物類
二、乙撐亞胺類
三、甲烷磺酸酯類
四、亞硝脲類
第二十九章 三氧化二砷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第三十章 化療藥物外滲
**節 化療藥物外滲簡介
一、發皰性藥物
二、刺激性藥物
三、非發皰性藥物
第二節 化療藥物外滲所致皮膚損害
第三節 藥物外滲損害的分級
第四節 藥物外滲的處理
一、滲出處理
二、外滲的處理
第三十一章 抗腫瘤激素類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節 藥物簡介
一、芳香化酶抑制劑
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四、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抑制劑
五、抗雄激素類藥物
六、雄激素合成抑制劑
七、雄激素受體拮抗劑
八、生長激素抑制劑
第二節 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一、芳香化酶抑制劑
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三、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四、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抑制劑
五、抗雄激素類藥物
六、雄激素合成抑制劑
七、雄激素受體拮抗劑
八、生長激素抑制劑
第三十二章 靶向藥物所致皮膚損害
**節 抗HER2藥物
第二節 抗EGFR藥物
第三節 ALK、ROS1抑制劑
第四節 MET抑制劑
第五節 VEGF抑制劑
一、手足皮膚反應
二、炎癥性皮疹
三、毛發變化
四、生殖器累及
五、其他
第六節 KIT和BCR-ABL抑制劑
第七節 RAF/MEK抑制劑
第八節 多靶點抑制劑
第三十三章 免疫治療所致皮膚損害
**節 單克隆抗體類免疫治療藥物及其所致皮膚損害
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發生機制
二、常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其所致的皮膚不良反應類型及發生率
第二節 免疫細胞療法及其所致皮膚不良反應
一、自然殺傷細胞療法
二、嵌合抗原受體自然殺傷細胞療法
三、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療法
四、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
五、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療法
六、樹突狀細胞聯合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療法
七、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
八、T細胞受體嵌合T細胞療法
第三節 免疫治療所致的皮膚毒性反應及管理
一、概述
二、免疫治療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分類及處理原則
第三十四章 放射治療所致皮膚損害
**節 急性放射性皮炎
一、概述
二、病理生理學
三、臨床表現
四、預防和治療
第二節 慢性放射性皮炎
一、發病率
二、風險因素
三、病理生理學
四、臨床表現
五、診斷與評估
六、預防
七、治療
第三十五章 引起皮膚損害的抗腫瘤藥物
**節 引起色素沉著的抗腫瘤藥物
一、皮膚色素沉著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四、需鑒別的可引起色素沉著的非抗腫瘤藥物
第二節 引起斑丘疹的抗腫瘤藥物
一、斑丘疹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第三節 引起甲溝炎的抗腫瘤藥物
一、甲溝炎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四、抗腫瘤藥物所致甲溝炎的防治措施
第四節 引起皮膚皸裂的抗腫瘤藥物
一、皮膚皸裂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第五節 引起皮膚水皰的抗腫瘤藥物
一、皮膚水皰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四、免疫治療相關的大皰性類天皰瘡的處理
第六節 引起扁平苔蘚樣反應的抗腫瘤藥物
一、扁平苔癬的表現
二、發生部位
三、抗腫瘤藥物
第七節 引起放射回憶的抗腫瘤藥物
一、放射回憶的概念
二、抗腫瘤藥物
第五篇 腫瘤及抗腫瘤治療相關重癥皮膚病
第三十六章 史蒂文斯-約翰遜綜合征/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
**節 概述
第二節 發病率
第三節 病因
第四節 臨床表現
第五節 診斷
第六節 治療
第三十七章 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全身癥狀的藥物反應
**節 發病率
第二節 病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第四節 組織病理學
第五節 臨床表現
第六節 診斷
第七節 治療
第三十八章 急性泛發性膿皰病
**節 流行病學
第二節 病因
一、抗生素類藥物
二、羥氯喹
三、其他抗微生物藥物
四、抗腫瘤藥物
五、其他藥物
六、感染因素
七、疫苗接種
八、醫源性因素和其他誘因
第三節 發病機制
第四節 臨床表現
第五節 診斷
第六節 治療
第六篇 典型病例
第三十九章 免疫治療相關性大皰性類天皰瘡病例
第四十章 免疫治療相關性銀屑病病例
第四十一章 副腫瘤性肢端角化癥病例
第四十二章 以丹毒樣皮膚損害為唯一轉移表現的胃癌病例
附錄 常見原發性皮膚腫瘤
**章 惡性黑色素瘤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臨床表現
第三節 診斷
第四節 治療原則
第二章 基底細胞癌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臨床表現
第三節 診斷
第四節 治療
第三章 鮑溫病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臨床表現
第三節 診斷
第四節 治療
第四章 皮膚鱗狀細胞癌
**節 發病概況
第二節 臨床表現
第三節 診斷
第四節 治療原則
第五節 隨訪和監測
第五章 皮膚良性腫瘤
**節 脂肪瘤
第二節 神經纖維瘤與神經纖維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