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41828
- 條形碼:9787544741828 ; 978-7-5447-4182-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本書特色
★新加坡開國元老、“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親筆自傳
★簡體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權
★du家大量圖片,完整呈現作者生平
★整本回憶錄作者不自覺地透露出成功領導者迥異于失敗領導者的特質:智慧、支配力、自信、知識及活動力。李光耀對新加坡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判斷,他對變化著的世界的判斷等等都充滿了睿智。他的支配力可以從一些小事上就可窺出端倪。李先生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他推行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都是堅定不移的,不為眾人左右。他的特質決定了他具有神召一樣的影響力,有表現奇跡和預見未來的超凡能力。
★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 李光耀天生對時勢具有極度的敏感,他在律師事務所當見習律師時能順勢而上,立刻組建人民行動黨,提出符合人民實際意愿的行動綱領,經過曲折的過程取得政權。他作為天才的領導人,又能率領新加坡人民勇往直前,化危機為轉機,從而創造了新加坡今日輝煌的成就,造就了驕人的“時勢”:
1954—1959 反殖民統治;
1960—1961 人民行動黨黨內斗爭與分裂;
1963—1965 新、馬合并與分裂;
1965 獨立建國;
1965—1971 經濟蓬勃發展;
1980至今 領導權轉移并繼續發揮強勢的影響力
★該回憶錄充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的治國理念:
1.精英主義 新加坡受限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匱乏,所能憑借的只有人力資源。李光耀認為政府必須由國家的精英來領導,治國者必須是**秀的人才。書中可見,為他提出種種報告書、受命成立專門委員會的都是極其優秀的人物:吳慶瑞、杜進才、黃慶新、何品等等。
比如,李光耀和自己的精英團隊幾十年在教育領域精心打造的十幾所特學小學、特選中學,也都是在為國家培養未來的精英團隊。★新加坡開國元老、“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親筆自傳
★簡體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權
★du家大量圖片,完整呈現作者生平
★整本回憶錄作者不自覺地透露出成功領導者迥異于失敗領導者的特質:智慧、支配力、自信、知識及活動力。李光耀對新加坡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判斷,他對變化著的世界的判斷等等都充滿了睿智。他的支配力可以從一些小事上就可窺出端倪。李先生的自信主要表現在,他推行經過深思熟慮的政策都是堅定不移的,不為眾人左右。他的特質決定了他具有神召一樣的影響力,有表現奇跡和預見未來的超凡能力。
★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 李光耀天生對時勢具有極度的敏感,他在律師事務所當見習律師時能順勢而上,立刻組建人民行動黨,提出符合人民實際意愿的行動綱領,經過曲折的過程取得政權。他作為天才的領導人,又能率領新加坡人民勇往直前,化危機為轉機,從而創造了新加坡今日輝煌的成就,造就了驕人的“時勢”:
1954—1959 反殖民統治;
1960—1961 人民行動黨黨內斗爭與分裂;
1963—1965 新、馬合并與分裂;
1965 獨立建國;
1965—1971 經濟蓬勃發展;
1980至今 領導權轉移并繼續發揮強勢的影響力
★該回憶錄充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的治國理念:
1.精英主義 新加坡受限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匱乏,所能憑借的只有人力資源。李光耀認為政府必須由國家的精英來領導,治國者必須是**秀的人才。書中可見,為他提出種種報告書、受命成立專門委員會的都是極其優秀的人物:吳慶瑞、杜進才、黃慶新、何品等等。
比如,李光耀和自己的精英團隊幾十年在教育領域精心打造的十幾所特學小學、特選中學,也都是在為國家培養未來的精英團隊。
2.賢能制度 李光耀回憶錄用很多篇幅向讀者詳盡展示了他為了貫徹精英主義,如何將新加坡構建成一個任人唯賢的社會,如何在政府體系中建構獨特的成就去向的業績政治,如何通過會考制度、獎學金輔助、出國深造等方式讓表現優異、學有專精的優秀分子得以在出國留學后,進入政府機關服務。
3.實用主義 回憶錄處處彰顯了李光耀在其領導行為中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一切都要對新加坡的發展有用、有利。這一原則確保了新加坡在冷戰期間能夠避免東西方意識形態對立下產生的各種干擾,致力于本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建設。
4.亞洲價值 回憶錄中,李光耀一直通過各種事例(例如長子李顯龍的成長過程)強調,新加坡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管理,絕不學習他們的頹廢之風。他一直致力于通過華文和華文化來保持自己人民的根和血脈,讓全民保持堅忍不拔和積極進取的中華優秀美德。他極力提倡儒家思想和倫理,甚至從幼稚園和小學就開始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
★ 雙語政策極大提升了新加坡的經濟和國力。這不僅是教育興國的成功范例,更是李光耀先生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洞見了的凝聚社會人心的利器!
是雙語教育對新加坡人民影響至深,幫助巨大。掌握英語,可以打開全球視野,沒有語言障礙,順利地與不同國家的朋友打交道、做生意;掌握母語,則能增強他們對文化與根的認同,特別是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品格與價值觀,令人終身受益。這是李先生的洞見。
中國的崛起已經帶動世界經濟向亞洲轉移,掌握華文華語無疑是一種優勢。此書的出版,不僅讓大家全面了解50年來政府制定雙語政策的苦心,也更加佩服李光耀先生過人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他堅持不懈學習華文的精神,值得年輕一代效仿、追隨。
★另外書中還用相當的篇幅顯示了李光耀其他一些治國之道,例如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維護種族和諧,對外開放,全民教育等等。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內容簡介
李光耀先生從曾祖父母和自己的童年時代開始回憶,上私塾、小學、中學,出國留學,回國后當律師,終于踏上政治道路,自己組建人民行動黨,提出符合人民實際意愿的行動綱領,經過曲折的過程取得政權。他作為天才的領導人,率領新加坡人民勇往直前,化危機為轉機,從而創造了新加坡今日輝煌的成就。在里程碑一樣的歷史事件中(1954—1959反殖民統治;1960—1961人民行動黨黨內斗爭與分裂;1963—1965新、馬合并與分裂;1965獨立建國;1965—1971經濟蓬勃發展;1980至今領導權轉移并繼續發揮強勢的影響力)作者不自覺地透露出成功領導者迥異于失敗領導者的特質:智慧、支配力、自信、知識及活動力。該回憶錄充分展示了李光耀先生的治國理念——精英主義、賢能制度、實用主義和亞洲價值,生動表現了他的一些治國之道,例如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維護種族和諧,對外開放,全民教育等等。當然李光耀在書中也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復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從而造就了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形勢。李光耀自豪地將雙語政策稱為“建國基石之一”。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目錄
序
部分:一波一波的挑戰
章 歷史洪流塑造我的語文觀
第二章 雙語政策終于起步
第三章 南洋大學興與敗的啟示
第四章 時勢造就了特選學校
第五章 華語運動32年細說從頭
第六章 調整又調整 改革又改革
第七章 中國崛起帶來的大氣候
第八章 我的經驗總結
第二部分 殊途同歸
索引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相關資料
我觀察這個人幾十年,他的預言從來就沒有錯過。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
四分之一世紀以前,李光耀領導新加坡這個多元文化、多種族和缺乏資源的小島取得獨立。然后,憑著高瞻遠矚的眼光、智慧和毅力,把新加坡塑造成一個國家。他領導這個國家和地區,取得和平與繁榮。李光耀這個名字將世世代代受后人敬仰。
——美國前總統布什
李光耀的國際思想顯示他能夠擺脫他個人對當前和過去的不滿,而專心對世界的本質作一番思考。這才是他真正偉大的地方。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李光耀先生是當代*創新能力很*成功的領袖之一,他這本回憶錄敘述了他推動國家雙語政策的歷程,是他人生中精彩的一頁歷史。此書內容坦率而具有啟發性,為很多在前所未有的移民涌入浪潮中苦苦掙扎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真知灼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新加坡具有全世界*好的教育體系,在處理語言課題上也是佼佼者。新加坡成功地把焦點放在讓每個人通曉至少兩種語言,是它在過去四十五年來一直是全球*成功國家的一個原因。
——金融投資家羅杰斯
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作者簡介
李光耀,生于1923年9月16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為新加坡前任總理,曾任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2011年5月14日,他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十二歲(1935年)時考入當地的萊佛士書院,后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留學。1949年畢業,獲得“雙重di一榮譽學位”。1950年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1950年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954年,李光耀率領同道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新加坡獨立后,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今天的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平較其他亞洲國家高出許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