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藝術人類學名家訪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51617
- 條形碼:9787519051617 ; 978-7-5190-5161-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藝術人類學名家訪談 內容簡介
藝術人類學引入中國后,經歷了一個由譯介西方著述到不斷學習研究范式,逐步追求本土化理論建構和進行國際對話的過程。通過爬梳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術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有一批卓有理論建樹的學者帶領自己的學術團隊深耕于此,他們自覺地運用人類學的研究范式,在田野實踐與理論研究上皆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梢哉f,這一批代表性的學者及其學術文本是學術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該文集精選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發展歷程中有突出理論貢獻的十三位學者,對他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學術訪談,主要圍繞著他的求學與學術研究發展歷程、理論貢獻、研究經驗與心得、如何帶學術團隊等。這些訪談中流露著他們的現場感和經驗過程,對于我們而言是十分難得的。所有的訪談并不是一次完成,多是經過了多次的循環往復增補、修訂,方可定稿。這本文集中的訪談文章,均已陸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現將它們集結出版,以期在整體上呈現給學界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的學術思想智慧。
藝術人類學引入中國后,經歷了一個由譯介西方著述到不斷學習研究范式,逐步追求本土化理論建構和進行國際對話的過程。通過爬梳中國藝術人類學的學術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有一批卓有理論建樹的學者帶領自己的學術團隊深耕于此,他們自覺地運用人類學的研究范式,在田野實踐與理論研究上皆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梢哉f,這一批代表性的學者及其學術文本是學術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該文集精選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發展歷程中有突出理論貢獻的十三位學者,對他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學術訪談,主要圍繞著他的求學與學術研究發展歷程、理論貢獻、研究經驗與心得、如何帶學術團隊等。這些訪談中流露著他們的現場感和經驗過程,對于我們而言是十分難得的。所有的訪談并不是一次完成,多是經過了多次的循環往復增補、修訂,方可定稿。這本文集中的訪談文章,均已陸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現將它們集結出版,以期在整體上呈現給學界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者的學術思想智慧。
中國藝術人類學名家訪談 目錄
——方李莉研究員訪談
走進藝術人類學:兼談20世紀80年代的學術思潮
——靳大成研究員訪談
民間文藝與藝術人類學研究
——劉錫誠研究員訪談
面向普通民眾的中國藝術人類學
——周星教授訪談
城市中的藝術田野與音樂上海學的生發與實踐
——洛秦教授訪談
由民族學視角介入藝術人類學研究
——色音研究員訪談
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彭兆榮教授訪談
跨界與融合:民族學與藝術人類學研究
——王建民教授訪談
走向田野的審美人類學研究
——王杰教授訪談
田野調查、藝術史與藝術人類學研究
——王廷信教授訪談錄
在藝術與民俗之間搭建橋梁
——張士閃教授訪談
跨學科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廖明君教授訪談
藝術與文學交織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徐新建教授訪談錄
中國藝術人類學名家訪談 作者簡介
王永健,男,1981年生,山東安丘人,藝術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先后涉足音樂學、工藝美術、藝術人類學等領域的學習與研究,參與編寫《中國皮影戲全集·唱腔卷》、 “201 2年度中國文論研究報告”等。在 核心期刊和重要報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主持 社科基金、省部級研究項目兩項,參與 社科基金重點課題、 科技司委托課題、 外國專家局項目、部級課題四項。近年來主要研究集中在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與田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兩次榮獲 博士研究生 獎學金(2012、2013年度),有兩篇論文分獲“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三等獎和“全國藝術學學會 論文獎”。主要社會兼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兼秘書。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