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脈經》入門導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46869
- 條形碼:9787521446869 ; 978-7-5214-468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脈經》入門導讀 本書特色
《脈經》為晉代醫家王叔和所著,是我國現存*早的一部脈學專著。全書共10卷(97篇),內容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脈,二十四脈,脈法,傷寒、熱病、雜病、婦兒病證的脈證治療等。先取《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別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系臨床實際,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并擇取魏晉以前歷代脈學精華撰集而成。*早見于《隋書·經籍志》著錄,刊行之后,自晉至唐歷三百余年流傳不絕,宋代校正醫書局曾對此書進行校勘,以后歷代多有刊印出版,是中醫入門必讀經典著作。 本書的主要學術貢獻在于:首次將脈象歸納為浮、沉、滑、數等24種,并對每種脈象均作了詳細的描述,確立標準,統一規范;并將晉以前的診脈方法、脈象所反映的病理變化以及脈診的臨床意義等許多重要文獻資料,如《脈法贊》《四時經》,以及扁鵲、華佗等古代名醫論脈之作,在《脈經》中收集、保存下來,是研究中醫古典脈學的重要文獻資料。 本次《脈經》整理編寫,以現存*接近宋版的明·佚名氏影刻南宋何大任本(公元1981年日本《東洋善本醫學叢書》內影印收錄的靜嘉堂藏本)為底本,參校本有《脈經校釋》《脈經校注》《脈經語譯》《醫經病源診法名著集成》《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針灸甲乙經》《千金方》等。底本中繁體字、異體字經改為簡化字,方位詞左、右改為下、上。如“右新撰”,徑改為“上新撰”。 本書編寫體例,依據底本首做題解,次錄經文,再加注釋,*后是語譯和導讀。題解部分對于本段經文的題目進行簡單解釋,包括題目的含義、本段經文基本內容以及臨床意義;原文部分對于各個版本有出入但無傷大雅的原文,則以底本為準;在注解的過程中,對部分經文進行了適當勘定,對生僻疑難的字詞,均進行了注音、訓詁及解釋,以闡明字詞音調及含義,注釋過程中力求論據充足,據理不確或無以為解者,不妄加注說;語譯部分按照現代漢語文字習慣,結合中醫學專業特點,采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式,將經文原文翻譯成為現代白話文;*后的導讀部分,簡名扼要地說明本段經文的重要意義,闡發經文要旨,指導中醫臨床實踐,以供讀者參考學習。 由于編者知識有限,書中難免出現疏漏,請讀者不吝賜教。
《脈經》入門導讀 內容簡介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紀,共10卷。是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 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后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并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脈經》卷一載醫論15篇,將人體脈象歸納為24種,于每一脈象性狀均有明確描述,并舉相似之脈,分八組排列比較。以下各篇,脈理與脈法互闡,備述診脈時間、診脈部位、辨陰陽脈大法及疾病將瘥、難愈之脈候。卷2~3共有醫論9篇,論“關前”“關后”“關上”三關及人迎、神門、氣口等部位脈象變化、所主臟腑經絡病變;寸、關、尺各部脈象所主病證及其治療;奇經八脈之脈象主病;臟腑平脈、病脈及死脈。卷4醫論8篇,凡舉三部九候脈證與40余種雜病脈候。并論四時相反脈證、百病死生之脈。卷5收扁鵲、張仲景、華佗有關診法醫論5篇。卷6為五臟六腑病證,共11篇。卷7~9分49篇討論脈證、治療,包括傷寒、雜病、婦兒病證。卷十為《手檢圖三十一部》。
《脈經》入門導讀 目錄
《脈經》入門導讀 作者簡介
宋健,博士研究生,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脾胃病)專業,獲得博士學位,職稱:講師/主治醫師。先后師從于陜西省名中醫沈舒文(二級教授)、廣東省名中醫劉友章(二級教授),現工作陜西中醫藥大學,主要從事《中醫內科學》的臨床、教學、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先后參與5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