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高維濱電針十六絕——神經病針刺新療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47415
- 條形碼:9787521447415 ; 978-7-5214-47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維濱電針十六絕——神經病針刺新療法 本書特色
我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總結出了“電針十六絕”。之所以稱為“絕”,是因為它對很多中、西醫治療無明顯效果的神經疑難病有良好的效用,治療1~3次即顯效,令人拍案叫絕。 一個醫學學者的學術水平和對學科理論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是否創造出新的學說、新的治法,是否能提高臨床療效,是否有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是否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在中醫針灸治療神經病的領域,《高維濱電針十六絕》將給讀者一個滿意的回答。現將“龍江醫派寒地高氏針灸流派”的電針16項絕招簡要介紹如下。 **絕:項針治療延髓麻痹 延髓麻痹是神經科常見的疑難重癥,西醫目前只能用鼻飼營養維持生命。1991年,筆者開始深入研究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療,依據針灸“近部取穴”的原則,選取項頸部腧穴,因此稱此項療法為“項針療法”。當時主要是對項頸部原有腧穴的療效進行臨床觀察,經過兩年研究,發現風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等穴位對該病癥有一些療效,但總有一部分較重的鼻飼患者療效不滿意。分析后認為,治療該病首先應改善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恢復神經功能,再重新建立吞咽反射和構音功能。于是根據解剖圖譜,分析項頸部的各層次結構、血管和神經分布,提出了治本的腧穴為風池、供血、翳明,可以改善腦血液循環;治標的腧穴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嗆、吞咽1、發音穴,可以改善和恢復吞咽和發音功能。其中,供血、治嗆、吞咽1、發音穴為創新穴。同時觀察到大部分患者經兩周治療后,后頭部的白發轉黑或生長出新發,老花眼有明顯好轉,證實了該組穴位確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功效。在此基礎上,1994年立項,對項針治療假性延髓麻痹進行臨床和機制研究,納入10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總有效率達96%。這一成果于1997年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真性延髓麻痹的治療是難中之難,治療假性延髓麻痹的穴位對真性延髓麻痹療效不顯著。從1997年開始,我到解剖室解剖并觀察了項頸部的結構,又在X線下觀察到真性延髓麻痹病變部位在咽腔吞咽期,而假性延髓麻痹病變部位在口腔吞咽期,治療假性延髓麻痹的穴位解決不了咽腔吞咽期的吞咽功能障礙。于是我又提出了治嗆、提咽、治反流3個新穴,并且觀察到真性延髓麻痹病變部位多為單側,無須針刺雙側,針刺雙側反而不利于病側的恢復。經對60例患者的臨床研究,總有效率達96.66%,結束了真性延髓麻痹不能治愈的歷史。2000年,“項針治療真性延髓麻痹的臨床與機制研究”成果榮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因其學術水平居國內外領先地位而得到國內中西醫專家的一致認可;2004年此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5月,該項技術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批中醫臨床適宜技術,向全國推廣。其治法已被收入《中醫臨床路徑》。 第二絕:腦部電場療法治療腦病 腦部電場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療法。在顱外施加恒定的低強度交流脈沖密波電流,可形成腦部電場,透過顱骨刺激大腦皮質,經皮質腦干束對內囊、基底節、間腦的神經環路有調節作用,可以用于治療腦病。腦部電場療法是一項中西醫結合的電針新療法,是中醫現代化的新成果,其理論基礎是“腦深部電刺激技術”。該療法拓展了電針治療優勢病種的范圍,為中醫藥針灸學術發展做出了新貢獻。 取穴依據:大腦半球的皮質有腦各部位功能的投影區,通過皮質腦干束調節皮質下各部位功能,通過皮質脊髓束調節脊髓功能。在顱外用交流脈沖密波電流產生的電磁場及電磁波刺激時可以穿透骨質,作用于腦頂各部位功能的投影區,通過皮質傳導束調節皮質下及脊髓各部位的功能而有治療作用。因此,在頭部選取相應的功能投影區,取顱底項部的天柱、下天柱或吞咽2、提咽,導線連接以形成回路,不間斷地重復刺激腦部病灶,有治療作用。 技術要點:①取腦頂部相應的腦功能投影區和顱底項部的天柱、下天柱,或取吞咽和提咽。要上下一對一配對。②導線連接后要閉環形成回路。③交流脈沖密波電流要不間斷地重復刺激腦部病灶。 適應證:腦卒中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延髓麻痹、震顫麻痹、原發性震顫、梅杰綜合征、舞蹈癥、認知障礙、失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禁忌證:腦內有金屬物(如人工耳蝸、動脈瘤夾或支架)、顱內感染、嚴重心臟疾病、癲癇病史、視網膜脫落、妊娠期、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尚未吸收、血壓160/100mmHg以上者。 第三絕:夾脊電場療法治療脊髓不完全性截癱 受國外脊髓電場療法治療脊髓損傷的啟發,筆者首創中醫夾脊電場療法,從理論到實踐證明了脊髓神經在電場作用下是可以再生的。首次提出治療脊髓性不完全性截癱伴有排尿障礙必須用兩臺電針儀。一臺用夾脊電場療法的密波治療脊髓的病灶(改變了過去腰段損傷軟癱用疏波的治法),另一臺用疏波治療截癱及排尿障礙,取得了良好療效,已使幾十名脊髓損傷、脊髓炎、脊髓發育不良等疾病所致的不完全性截癱患者重新站立起來,獨立或依靠幫助行走,并且大部分恢復或改善了二便功能。課題“夾脊電針治療脊髓性截癱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獲2002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四絕:局部電場療法 局部電場療法也稱為周圍神經電場療法,分治療周圍神經疾病和局部組織器官疾病的兩種情況。治療周圍神經疾病時,將毫針刺入人體某一腦神經或脊神經循行部位的兩側上下端,同側上下連接兩根導線,通以交流脈沖密波電流,在神經纖維附近產生微小的電磁場及電磁波,有效地重復刺激周圍神經,產生治療效果。治療局部組織器官疾病時,毫針刺入局部組織或器官的兩側,連接1~2組導線,通以交流脈沖密波電流,重復刺激。臨床上治療多種腦神經病和脊神經病療效顯著。 第五絕:電項針療法治療多種腦項頸部疾病 筆者以項頸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的理論為依據,結合電針脈沖電流的治療作用,新針法,因采用項部腧穴風池、供血為主,配以頭穴通以脈沖電流,故稱為“電項針療法”。該法對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有興奮作用,能活化大腦皮質神經元,使變性的黑質細胞在脈沖電流的刺激下被重新激活,發揮協調肢體運動的功能。能使椎-基底動脈血流量增加,改善腦部血液、腦脊液循環,松動頸椎關節,加用不同輔穴,能夠治療腦項頸部多種疾病,如延髓麻痹、耳鳴、頭昏、眩暈、失眠、腦積水、良性顱內壓增高癥、早期認知障礙等,均有良效。還治愈了20余名顱壓高、腦積水患者,避免了手術帶來的疾苦。本法已成為治療腦項頸部疾病的新療法,越來越多的醫者將風池、供血穴作為治療腦病的基礎穴。 第六絕:電針治療神經源性排尿障礙、前列腺增生性排尿障礙 以往臨床以針灸或中藥治療腦卒中后二便失禁或排尿困難患者,療效多不滿意。筆者在研究神經源性排尿障礙的機制后,化繁為簡,選穴少而精,使用電針治療,一般1~3次治療后獲得顯效,7~10次基本治愈。根據治療機制,舉一反三,異病同治,將這一方法應用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障礙、性功能低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了以往認為需要手術才能治療這種疾病的看法。已使10余名前列腺增生患者免受了手術之苦。 第七絕:電眼針治療眼外肌麻痹 筆者在電針交流脈沖密波電流產生的電磁場形成的電磁波能促進人體周圍神經再生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電眼針治療眼外肌麻痹的臨床研究。主要有兩點創新。 一是創新腧穴。①眼部5個新穴——外明、內明、上明、下明、提瞼。 ②在眼肌麻痹相關神經走行的病灶體表相應部位取穴。腦神經從中腦發出后經過海綿竇,再經過眶上裂入眶。走行中任何一支神經纖維都可能發生病變,導致眼肌麻痹。海綿竇外側壁的內層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展神經和視神經。海綿竇體表標志為蝶骨及顳骨的前部,在顳骨前部處取太陽1,再取新穴太陽2。 二是首次將電磁波骨傳導與電場學說在針灸領域應用。太陽1、太陽2穴通電后也能進行骨傳導,海綿竇內神經組織匹配地接收電磁波后產生諧振,進而發揮治療作用。 第八絕:電眼針治療視力障礙 視力障礙是指視網膜分辨影像的能力下降或喪失,單眼或雙眼的中心視力減退或喪失。眼的屈光介質(如角膜、晶狀體、玻璃體等)變得混濁或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散光等)時,即使視網膜功能良好,視力也會下降。眼部的炎癥、血管病、外傷、變性等均可導致視力下降或喪失。 電眼針治療視力障礙分兩步。一是將直徑0.20~0.25mm、長40mm的毫針刺入眼眶內的2個新穴——內明、球后。連接導線,輸出密波電流,改善眼肌痙攣,加快眼部血液循環,加速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內容物的循環代謝,促進異物排泄,減輕晶狀體老化,使眼的屈光介質恢復原來的形態,眼球內各變性組織恢復和再生,修復視力。二是取太陽1、太陽2,通以密波電流,對眼眶內、海綿竇處的組織起到活血通絡、消炎散結的作用,對晶狀體混濁、玻璃體混濁、眼底動靜脈阻塞、視神經炎、眼底黃斑病變等能異病同治,療效顯著。 第九絕:電眼針治療干眼癥 干眼癥是淚液質或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和(或)眼表組織病變特征的疾病的總稱,又稱角結膜干燥癥,發病率為21%~30%,女性和老年人患病率較高。干眼癥的常見癥狀包括眼睛干澀、易疲勞、眼癢、有異物感、分泌物黏稠、怕風、畏光、對外界刺激很敏感等。有時眼睛太干,基本淚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淚液分泌,導致常常流淚。較嚴重者眼睛紅腫、充血、角質化,角膜上皮破損而有絲狀物黏附,日久則可造成角結膜病變,并會影響視力。目前,中、西藥物治療無顯效。筆者創新的電眼針療法取穴少,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已達到一次顯效,3~5次臨床治愈的水平。其治療機制同前。 第十絕:電針拮抗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 1984年,筆者經臨床觀察,將腦卒中后偏癱分為3個階段,即軟癱期、硬癱期、恢復期,認為針刺治療應分別采用不同方法。1989年筆者學習了Brunntrom提出的偏癱恢復過程分為3期6個階段的理論,更進一步認清了偏癱的本質。偏癱主要是拮抗肌肌力和肌張力同時低下,不能拮抗癱瘓的主動肌肌力,肌張力增高而造成的異常運動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采取電針拮抗法,選用疏波增強拮抗肌的肌力、肌張力,同時降低主動肌肌力、肌張力。既能使偏癱肢體的大關節自主活動,又能用電針拮抗法來進一步糾正肢體小關節的異常運動模式,使足內翻、前臂內旋、手指伸屈困難、偏癱肩等獲得滿意的療效。這一治法非常符合偏癱的恢復過程,既可以加速解除癱瘓肌的休克期,又有利于癱瘓肌的肌力、肌張力恢復,從而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促進患者盡快糾正異常運動模式,避免出現或加重誤用綜合征。這是針刺治療偏癱的新理論、新方法,是傳統針刺方法與現代康復醫學理論的完美結合。 第十一絕:電針乳突組穴為主治療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 該療法是在掌握疾病病理學的基礎上,根據腧穴解剖學的主治作用和電場學說探索出來的新技術。其有兩點創新。 一是在乳突處取穴。面神經的血管供應來源于內聽(迷路)動脈,分布到乳突內側的內耳道周圍。內耳道上緣有面神經、耳蝸神經、前庭神經走行。莖乳孔以內無傳統腧穴分布,故面神經麻痹療效明顯差。現在乳突處取乳突組穴,用密波穿透乳突,作用于面神經,可較好地治療莖乳孔以內的缺血和炎癥病變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及其后遺癥。 二是治療機制是電場學說。面癱早期使用密波治療,能促進面神經組織和功能的恢復,針后患者有局部發熱、舒適感。同樣的方法治療面肌痙攣療效也十分顯著。異病同治,其機制尚需探討。 第十二絕:電針乳突組穴為主治療耳鳴、耳性眩暈、前庭性共濟失調 該療法是在掌握疾病病理學的基礎上,根據腧穴主治作用和電場治療作用探索出來的新治法,創新點同前。從基底動脈分出的小腦下前動脈向后下方走行時又分出內聽(迷路)動脈,分布到乳突內側的內耳道周圍。內耳道上緣有耳蝸神經、前庭神經、面神經走行。內聽動脈較細長,易因內耳道周圍受寒而痙攣、缺血,導致周圍組織發炎,引起耳蝸神經、前庭神經、面神經發生病變,產生耳鳴、耳聾、眩暈、前庭性共濟失調、面癱等臨床癥狀。電針治療時取乳突組穴和耳門、聽宮、風池、供血。用導線分別連接乳突二穴,均選用密波,電流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針后,再將毫針刺入翳風穴,針尖刺向鼻尖方向,快速捻轉10秒后出針,患者有耳部發熱、舒適、透亮、耳鳴減輕感。 第十三絕:電場療法治療脫髓鞘疾病 脫髓鞘疾病是一組中樞神經原發性髓鞘脫失疾病,病理改變為髓鞘脫失,神經軸突、神經節細胞、膠質等改變輕微或相對完整。髓鞘脫失病灶散在于腦和脊髓白質。脫髓鞘疾病主要有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及彌散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在我國的發病率較其他病種高。根據臨床類型可分別選用腦部電場療法和夾脊電場療法,并選小腦平衡區、視區、太陽1、太陽2穴,以密波刺激,療效顯著。 第十四絕:項針治療喉肌麻痹 喉肌麻痹或稱聲帶麻痹、喉返神經麻痹,表現為發音障礙,目前中、西藥物及手術均無顯效,而針刺治療確有獨到的優勢。在治療延髓麻痹過程中,筆者發現發音穴有明顯的治療聲音低下的作用。當喉返神經與喉上神經外支受到損害時,即會出現聲帶外展、內收不能或肌張力松弛型的麻痹。左側喉返神經行程較長,故左側聲帶麻痹多見。發音穴處有支配環甲肌、咽下縮肌的喉上神經外支走行,治反流穴處有喉返神經上段(又叫喉下神經,支配環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走行,增音穴處也在喉下神經上段走行,刺激這幾個穴位都對發音功能障礙有治療作用,療效十分顯著。 第十五絕:夾脊電針治療頸椎病及頸源性疾病、腰椎病及脊柱相關性疾病 電針的脈沖電流疏波能拉動頸部、腰部椎旁肌肉、椎體,使椎間關節松動,椎間盤復位,緩解對神經根或脊髓的壓迫,一般1~3次即顯效,使90%以上的患者免去了手術之苦,證明了小小銀針是可以治療大病的。該法是保守治療方法中的很好選擇,操作簡單、療效確切、安全可靠。 第十六絕:電針治療呃逆 呃逆中樞在延髓網狀結構、腦干呼吸中樞及頸髓3~5前角細胞,呃逆反射弧的傳入神經為迷走神經和膈神經的向心纖維,傳出神經為至聲門和膈肌的迷走神經和膈神經的離心纖維,其神經纖維在頸3~5椎間孔發出,經縱隔下行至膈肌,其反射弧上任何一處的病灶刺激均可引起呃逆。膈神經興奮使膈肌收縮,迷走神經興奮使膈肌松弛。當膈神經興奮,迷走神經功能低下,膈肌會不自主地痙攣性收縮,胸腔擴大,肺內壓力變小,大量空氣通過口鼻經聲門時產生短促而特殊的“嗝”聲和身體跳動,俗稱打嗝。呃逆持續48小時以上即為病理性。在頸3~5的夾脊穴處用電針疏波產生的微電流干擾,膈神經產生的興奮呃逆即可停止。在雙腎俞、雙會陽穴針刺后,同側連腎俞、會陽穴,用電針疏波產生的微電流興奮副交感神經,呃逆也可立止,屢治屢驗。 高維濱 2024年3月
高維濱電針十六絕——神經病針刺新療法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介紹腧穴現代研究、針刺現代研究、針刺配穴處方方法、常用新穴及針刺新療法的基礎上,以作者48年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為主,重點介紹了神經病的常見癥狀及120余種疾病的病因、診斷和治法,探討了針刺治療神經病的機制及規律。書中的“針刺十絕”治法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完全是自主創新的針刺新技術,多次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獨具特色,讀后令人耳目一新,用后讓人拍案叫絕。本書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學術價值高,實用性強,可供針灸科、康復科、神經科、疼痛科醫師在臨床、教學及科研中參考。
高維濱電針十六絕——神經病針刺新療法 目錄
高維濱電針十六絕——神經病針刺新療法 作者簡介
高維濱,男,漢族,1944年3月7日生于哈爾濱市。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70年7月畢業于黑龍江中醫學院(現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系。曾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針灸科)主任。榮譽:榮獲2004年度 科技進步二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及三等獎1次。享受 特殊津貼,榮獲 名老中醫藥專家、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黑龍江省 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首屆名醫、黑龍江省第二屆名中醫稱號。學術地位:曾任 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病專業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神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 顧問,新世紀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 規劃教材《經絡腧穴學》副主編, 針灸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學術思想及成果:從事中西醫結合,針灸、中藥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48年。學術上主張以中西醫理論為基礎,辨病辨證相結合,運用現代科技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針刺、中藥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及原理,探索總結中醫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規律、特色和優勢。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