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8540
- 條形碼:9787521228540 ; 978-7-5212-2854-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 本書特色
旨在講真話,述真情,求真理!
通俗自然的批評語言、審慎嚴謹的批評態度、溫暖寬厚的整體風格
通過本書,可以掌握中國文藝界近四十余年的歷史發展脈絡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 內容簡介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是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到當下,四十多年對文藝界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方面的評論結集,是對自己培根鑄魂精神歷程的復現。力求記錄新時期、新時代文藝發展的軌跡,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藝發展的面貌。名為“藝壇追光”,是想表達作者在文藝評論的范圍內能夠捕捉到更多優秀作品,并使之傳播得更廣更遠,以此照亮更多的人民大眾,讓文藝更切實地為人民服務。此外,還有追逐跟隨《光明日報》之意,本書是作者在此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合集,是一種值得紀念的榮耀,也希望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光明日報》一直以來肯定的感謝。其內容涉及的體裁多樣化,從小說、電視劇本、電影、話劇、戲劇的評論到對頒獎活動、文化思潮的感悟再到對前輩、恩師的感謝、懷念等,通過對作品的細讀與再解讀,客觀中肯地評論,希望對文藝發展能夠有所助益,也從中看到文藝界辛勤耕耘、代代相傳的文人風骨。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 目錄
目 錄
目錄
上 輯
好處說好 壞處說壞 003
故事好編 零件難找 007
漫談作家與文學批評 011
奮進青年的奮進之作——評長篇小說《蹉跎歲月》 015
“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評馬識途的諷刺小說新作 020
評中篇小說《桔香,桔香》 024
文化意識的強化——評北影《良家婦女》 027
民族題材影視藝術的新開拓 030
清新明捷 別具一格——喜看青影新片《珍珍的發屋》 033
“他人是自己的天堂”——評電影《死神與少女》 036
“東南風”與“主旋律”——第八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隨感 039
一次成功的改編——評電視連續劇《黃河東流去》 044
“飛天獎”電視單本劇一等獎為何空缺 047
愿天下“魯冰花”競相吐艷——看電視劇《魯冰花》有感 049
“文若春華 思若涌泉”——讀電視系列劇文學劇本《僅次于上帝的人》札記 051
正確導向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慶祝建黨70周年全國優秀電視劇展播觀后有感 058
選材嚴 開掘深——電視劇《半邊樓》二題 061
改革大潮中普通女工的“心史”——評電視劇《看不懂啦,女人們》 065
電視劇怎樣走向市場 068
這樣的頒獎晚會值得提倡——參加第十三屆“飛天獎”頒獎活動感言 072
“老歌”與“老戲”的啟示 074
為何游戲人間? 076
從倪萍的一番自白說起 078
《三回娘家》與《三星高照》 080
弘揚主旋律 熒屏更生輝——1993年度“五個一工程”入選電視劇漫評 082
反腐力作——寫在電視連續劇《蒼天在上》開播的時候 088
第十六屆“飛天獎”評委認為:電視劇——寧肯少些也要好些 091
第十八屆“飛天獎”評選札記 093
努力實現有藝術的思想與有思想的藝術的和諧統一 097
也談潘小揚的創作道路 099
下 輯
《咱老百姓》啟示錄 105
繁榮電視文藝與發展先進文化 108
幽默進取 笑對人生——評短篇電視劇《輕松一點》 113
《延安頌》的標志性意義 116
2003年中國電視劇創作回眸 121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125
傳承與變異——電視藝術美學研究管窺 127
《記憶的證明》究竟證明了什么 131
文化權益與和諧發展 135
民族題材影視創作的一次突破 137
京劇藝術的普及之路 139
“堂會”辦到百姓家 141
堅守人類精神家園的“圣地”——評30集電視連續劇《西圣地》 144
國防意識與文化自覺 148
為現實題材優秀電視劇鳴鑼開道 151
思想文化才是主持人的靈魂 154
電視連續劇《彭雪楓》觀后感言 157
健康的大發展大繁榮離不開科學的文藝評論 160
美是體育與文化藝術共同追求的至境 163
“龍脈”之斷與國脈之續 166
《祈望》:通過真與善而達到美 168
綠色家園的歌行——評電視連續劇《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2》 170
文藝力量振奮人心 173
一部生動的解放戰爭形象史 175
為世博注入審美精神 177
生命絕唱 醒世佳作 179
《兵峰》:樹立精神高峰 182
調控民族文化生態環境——在戲曲晉京展演會上的發言 185
異中有同 同中有異——觀電視劇《黎明前的暗戰》有感 187
藝術學成為獨立學科門類隨想 189
從哲學思維根除“過度娛樂化” 192
新農村的和諧畫卷——看電視劇《青山綠水紅日子》 194
生命不息 思維不止——痛悼恩師朱寨先生 197
馬老及其新作給我們的啟示 202
形丑而質美的趙青山啊——評《丑角爸爸》 204
世俗情態中的精神堅守——評電視連續劇《青瓷》 206
文藝要化人養心 209
用優秀劇目營造文化鑒賞氛圍 210
思維的創新讓整個劇立起來 212
引領風尚的軍旅劇 214
元帥的傳奇人生——33集電視連續劇《劉伯承元帥》觀后 216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北京國際電影節感言 218
科技與藝術的成功結緣 224
我看“趙氏孤兒”的諸多改編 226
電影《正骨》:正人正心 229
“至今滄海上,無處不馨香”——評長篇神話電視劇《媽祖》 231
“四個講清楚”與“河北現象” 234
骨肉天親 原鄉情長——評31集電視連續劇《原鄉》 236
師友遠去 山高水長——追思鐘惦棐與吳天明的電影情緣 239
展示平民中國夢的一個樣本 243
文學與視聽思維融合的成功范例 245
文藝要為核心價值觀建設凝魂聚氣 246
電視劇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250
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嘗試 252
“美美與共”的成功范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公演50周年斷想 254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257
繼承中發展 發展中繼承——“福建戲曲文化現象”芻議 263
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266
中華美學是一座亟待開采的富礦 268
創建當代的中華美學精神是我們的使命 269
觀《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三思 270
《傘頭和他的女人》:化人養心之作 273
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譜寫中華民族抗戰史詩 276
《穿越硝煙的歌聲》:用音樂去戰斗 280
推進文藝繁榮發展的理論指南 283
關于文藝與哲學關系的斷想 285
治理電視文化生態的一劑良方 290
不忘初心方能勇攀“高峰” 292
《小鎮》之“大” 295
開創從高原勇攀高峰的文藝新局面——寫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
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 297
理想之美 信仰之美 精神之美——贊電影《血戰湘江》 303
為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點贊 306
譚門藝術的啟示——京劇電影《定軍山》觀后 309
知識繪成風景 民心鑄就偉業——河北梆子現代戲《李保國》感言 312
習近平文藝思想:時代的召喚 人民的需要 316
為優秀作品鼓與呼 320
對中華戲曲的自信與自覺——人文新淮劇《半紙春光》啟示錄 321
《紅海行動》:在世界舞臺展現中國軍人的使命擔當 324
民族歌劇《英·雄》三題 327
《畫的畫》:小之大 330
用心用情用功謳歌生態文明建設——贊話劇《塞罕長歌》 333
逐夢40年:在文藝中觸摸時代脈搏 337
《閃亮的名字》:英雄是民族*閃亮的坐標 341
多樣交流 互鑒發展 344
為時代畫像 為時代立傳 為時代明德 346
《麥香》:新農村建設的生動畫卷 349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形象教材——評電視連續劇《可愛的中國》 352
革命歷史題材的新突破 356
吸取“活水” 以文化人 357
《攀登者》:向著電影藝術的高峰攀登 359
提供正能量,攀登文藝新高峰 362
文藝創作需要長征精神 364
《尋找英雄》:禮贊楷模 培根鑄魂 366
《我為你犧牲》:為武警戰士樹碑立傳 369
中國前行需要文學力量的推動 372
培根鑄魂 守正創新 374
通過對人生的回顧培根鑄魂 376
頂天立地 融會貫通 實現新的創造 379
人心 詩意 愛情——觀詩韻越劇《鳳凰臺》 385
人民需要為時代明德的好作品——評電視劇《*美逆行者》 389
真正大寫的“京劇人” 392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評話劇《今夜星辰》 395
尊重藝術規律 壯大主流聲音 398
汲傳統之神,以童心再現英雄——評兒童京劇《少年英雄王二小》 400
為人民立傳 為歷史畫像 為時代明德 403
《中流擊水》:藝術表達與歷史邏輯和諧統一 408
《濟公之降龍降世》:把老故事講出新情趣 411
用理想觀照創作 開辟電視短劇新生路 415
《對你的愛很美》:構建和諧家庭的積極探索 418
為共和國輝煌歷史畫像 421
《故事里的中國》:鮮活歷史物證 豐富講述維度 422
《我們的歲月》:向熱血青春致敬 425
《太湖之戀》: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 428
根深葉茂 守正創新——讀汪守德的《夢見——周振天創作藝術論》 431
《人生第二次》:體現中國人骨子里的韌性 434
電視節目《好好學習》:以電視藝術賦能“大思政課” 437
電視劇《大博弈》:中國重工業的光榮與夢想 440
人性之善 心靈之美 勇氣之堅——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影視作品縱橫談 443
紀錄片《大泰山》:壯美泰山的影像畫卷 446
現實主義創作需“掘一口深井” 448
《美麗河北》慢直播:“云賞”祖國大美風光 451
以史為鑒 警世之聲——觀黃梅戲《舞衣裳》 453
《驕楊之戀》《楷模村》《生命的綠洲》晉京演出:陜西戲曲“三部曲”
唱響新時代 456
《我中國少年》:以音樂美育培根鑄魂 459
電視劇《丁寶楨》:以人帶史,史中覓詩 461
一代偉人的青春鑄夢——贊電視劇《鯤鵬擊浪》 463
“書里事、夢里事,無非親身事 筆中人、園中人,盡皆心上人”——觀越劇《織造府》四題 467
后記 藝壇追光 培根鑄魂 472
展開全部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 作者簡介
仲呈祥
1946年生于滬、長于蜀,新時期求學求職于北京,曾從師朱寨學過中國當代文學史、從師鐘惦棐學過電影美學,任過中國文聯第八屆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首屆主席、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副總編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組召集人等職。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研究員。
著有《當代文學散論》《“飛天”與“金雞”的魅力》《自厚天美》《仲呈祥演講錄》《審美之旅》《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文苑問道——我與三十年》《藝苑問道》等20余種,力倡“以文化人、以藝養心、以美塑像、貴在自覺、重在引領、勝在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