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溫熱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40429
- 條形碼:9787550640429 ; 978-7-5506-4042-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熱論 內容簡介
《溫熱論》為清代臨床醫學家葉桂攜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顧景文執筆著錄;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溫證論治》。 葉桂的學術特色在于他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方法,既簡潔明了,又邏輯嚴密,抓住了溫熱病發展的幾個關鍵性環節,十分便于臨床醫生的學習使用,有著極高的臨床適用性。
溫熱論溫熱論 前言
《溫熱論》爲溫病通論著作!稖刈C論治》是《溫熱論》的另一種傳本,實爲同一著作的兩種表現形式。全文十分簡短,僅四千餘字,卻是溫病學説的奠基性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臨牀指導意義。
一、 作者與成書
該書作者葉桂(一六六七—一七四六),字天士,號香巖,江蘇吳縣人,清代著名的臨牀醫家。葉氏出身於世醫之家,自幼隨父習醫。十四歲喪父,立下業醫之志,探求醫學,孜孜不倦。凡有擅長醫術者,無論遐邇,均上門行以弟子禮。據説十年之間,從師凡十七人。葉氏博採衆家,以成己説,終成顯赫醫名,求治者絡繹不絶,‘治病多奇中’(《清史稿》)。但是葉氏也因此而忙於診務,無暇著書立説,一生少有著作存世!稖責嵴摗纺巳~桂攜徒弟遊於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顧景文執筆著錄。本是葉氏師徒之間的問答授課,原無書名,後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兩種傳本。由華岫雲修改整理者,名《溫熱論》,收入《續刻臨證指南醫案》,首刊於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七);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溫證論治》,收入《吳醫匯講》,首刊於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但是由於葉桂逝世於一七四六年,故所有後人整理的葉氏遺著,成書年均定爲一七四六年。
溫熱論 目錄
前言一
凡例一
序一
溫熱論
溫證論治
附錄
幼科要略
伏氣
風溫
夏熱
受熱厥逆
疳
口疳
脹
吐瀉霍亂
食瓜果泄瀉
瘧
痢
秋燥
冬寒
看三關法
痧疹痧子吳音瘄子浙江疹北音丹
痘
驚
疳
春溫風溫
暑熱
溫熱經緯卷三
葉香巖外感溫熱篇
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
溫熱論 相關資料
溫邪上受,【邪從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溫冬時伏寒藏於少陰,遇春時溫氣而發,非必上受之邪也。則此所論溫邪乃是溫風、濕溫之發於春末夏初者也!渴紫确阜危鎮餍陌。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裏,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風:兩種衛生堂刻本與經鋤堂刻本均作‘濕’,今據崇文書局《溫熱經緯》本改。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爲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癥,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爲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卽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爲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主:兩種衛生堂刻本均作‘王’,今據經鋤堂刻本改。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與汗併,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卽成脫癥。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癥。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爲氣脫之癥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裏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癥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辛涼開肺便是汗劑,非如傷寒之用麻、桂辛溫也。】到氣,纔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至慌張矣。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卽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裏濕素盛,外邪入裏,裏濕爲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
溫邪上受,【邪從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溫冬時伏寒藏於少陰,遇春時溫氣而發,非必上受之邪也。則此所論溫邪乃是溫風、濕溫之發於春末夏初者也。】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裏,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蛲革L風:兩種衛生堂刻本與經鋤堂刻本均作‘濕’,今據崇文書局《溫熱經緯》本改。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摶,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乾,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爲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癥,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以此爲辨。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卽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爲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主:兩種衛生堂刻本均作‘王’,今據經鋤堂刻本改。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與汗併,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卽成脫癥。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癥。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爲氣脫之癥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裏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癥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辛涼開肺便是汗劑,非如傷寒之用麻、桂辛溫也!康綒,纔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至慌張矣。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卽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裏濕素盛,外邪入裏,裏濕爲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裏結。裏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裏,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摶,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爲邪已盡,不可再.......
溫熱論 作者簡介
張志斌,醫學史博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資深醫史文獻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主任委員,專攻中醫醫史文獻,尤擅中醫疾病證候史研究。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