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指導用書(全2冊)
-
>
新東方(2021)十天搞定考研詞匯(便攜版)
-
>
安全生產管理 2019版中級
-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自學考試學習讀本 (2018年版)
-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自學考試學習讀本(2018年版)
-
>
長篇小說:格列佛游記
-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學科專業知識 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042454
- 條形碼:9787510042454 ; 978-7-5100-4245-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科專業知識 化學 本書特色
《中公版·2021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學科專業知識中學化學(全新升級)》(一)本書是中公教育教師招聘考試研究院圖書研發團隊在深入研究全國各地歷年教師招聘考試真題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的。
(二)本書參考全國各地教師招聘考試的考查內容編寫,緊隨考試形式變化,分析命題規律,優化圖書內容,將真題和考點緊密結合起來。
(三)本書詳細講解重難點,層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考題再現、解題技巧欄目,對教材要點進行必要的延伸拓展,對常見題型的解題方法進行歸納,便于考生復習備考。
(四)本書中設置了備考指導、強化練習,學練結合,有效提升考生的應考能力。
另外,本書新增中公題庫(掃碼免費贈送優質備考資料)和中公優課(掃碼免費領199元課程大禮包),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
學科專業知識 化學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21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學科專業知識中學化學(全新升級)》結合教師招聘考試的考試真題,構架起化學學科專業知識、中學化學課程與教學論兩部分有機結合的知識體系,并在書中設置考題再現、解題技巧、強化練習等版塊,是一本針對教師招聘考試中學化學學科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基礎、重要的考點出發,深入淺出地向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能透徹地理解知識點,從而做到爛熟于心。
學科專業知識 化學 目錄
部分化學學科知識
章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
節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
第二節化學用語和常用計量
第三節分散系
第四節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第五節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六節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第七節電解質溶液
第八節電化學
強化練習
第二章無機化學
節鹵素
第二節氧族元素
第三節氮族元素
第四節碳族元素
第五節硼族元素
第六節堿金屬和堿土金屬
第七節幾種重要的金屬
第八節配位化合物
第九節稀有氣體
強化練習
第三章有機化學
節有機化學基本理論
第二節烴
第三節鹵代烴
第四節醇、酚、醚
第五節醛、酮
第六節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七節含氮化合物
第八節糖類、油脂、蛋白質以及高分子化合物
強化練習
第四章化學實驗
節化學實驗的常用儀器和基本操作
第二節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
第三節常見物質的檢驗、分離和提純
第四節實驗小結
第五節化學實驗的綠色化和安全性
第六節化學實驗方案的綜合設計
強化練習
第二部分中學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章中學化學課程知識
節初中化學課程知識
第二節高中化學課程知識
強化練習
第二章化學教學概述
節化學教學過程
第二節化學教學原則
第三節化學教學模式
強化練習
第三章化學學習理論
節中學生學習化學的心理特點
第二節化學學習策略
強化練習
第四章化學教學設計
節化學教學設計概述
第二節化學教學設計的背景分析
第三節化學教學目標的設計
第四節化學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設計
第五節化學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設計
第六節化學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七節化學教學板書的設計
第八節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強化練習
第五章化學教學評價
節化學教學評價概述
第二節學生學習評價
第三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
第四節教學與評價案例
強化練習
第六章化學實驗與化學實驗探究教學
節化學實驗
第二節化學實驗探究教學
強化練習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表
學科專業知識 化學 相關資料
部分化學學科知識
考情分析與備考指導本部分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實驗四部分內容。本部分所涉及的內容是中學化學教科書中的重點內容,是對教科書的歸納、總結與拓展,是中學化學教師的學科基礎知識。從歷年真題的情況來看,本部分的出題形式多樣,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實驗題和推斷題等多種題型,并且往往多個知識點綜合考查。本部分大多數內容需要考生進行準確記憶并深刻理解掌握,因此考生在復習時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做好歸納總結。章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節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一、物質的組成
考點1原子
原子的概念初是由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來的。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目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小粒子。確切地說,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只有核外電子發生變化。
1.構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AZX)原子核質子(Z)——決定元素的種類中子(A-Z)在質子數確定后決定原子種類同位素核外電子——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2.原子內的等量關系
質量數(A)=中子數(N) 質子數(Z)
質子數(Z)=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AZXn±m中各符號的含義及應用
(1)
(2)AZXn 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陽離子的電荷數=Z-n;AZXn-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陰離子的電荷數=Z n。
3.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
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1)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
部分化學學科知識
考情分析與備考指導本部分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化學實驗四部分內容。本部分所涉及的內容是中學化學教科書中的重點內容,是對教科書的歸納、總結與拓展,是中學化學教師的學科基礎知識。從歷年真題的情況來看,本部分的出題形式多樣,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實驗題和推斷題等多種題型,并且往往多個知識點綜合考查。本部分大多數內容需要考生進行準確記憶并深刻理解掌握,因此考生在復習時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做好歸納總結。章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節物質的組成、性質和分類一、物質的組成
考點1原子
原子的概念初是由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來的。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目前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小粒子。確切地說,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不變,只有核外電子發生變化。
1.構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AZX)原子核質子(Z)——決定元素的種類中子(A-Z)在質子數確定后決定原子種類同位素核外電子——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2.原子內的等量關系
質量數(A)=中子數(N) 質子數(Z)
質子數(Z)=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AZXn±m中各符號的含義及應用
(1)
(2)AZXn 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陽離子的電荷數=Z-n;AZXn-的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陰離子的電荷數=Z n。
3.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
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1)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學說。
(2)1904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并建立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3)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核式模型。
(4)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建立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
(5)20世紀20年代建立了現代量子力學模型。
考點2分子
分子是能夠獨立存在并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小粒子。
1.分子的種類
分子單原子分子:He、Ne、Ar、Kr等雙原子分子:O2、H2、HCl、NO等多原子分子:H2O、P4、H2SO3、C6H12O6等高分子:CH2CH2、CH2—CHCH—CH2等
2.分子的特點
分子具有以下特點:①分子在不斷地運動,如在廚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聞到香味;②分子之間有間隙,如100 mL酒精加100 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 mL;③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小,如1 mL水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④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⑤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
【2018·河南·單選】用分子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結成冰,是因為水分子停止了運動
B.變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體積變大
C.加入糖的水變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D.1 L大豆與1 L水混合后總體積小于2 L,是由于分子間有間隙
【答案】C。解析:水結成冰,是因為溫度降低后水分子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A項錯誤。變癟的乒乓球放入熱水中能鼓起來,是由于溫度升高,分子的間隔變大,分子本身體積不變,B項錯誤。加入糖的水變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C項正確。大豆是宏觀的物質,不能說明分子間有間隔,D項錯誤。
考點3離子、基、根
1.離子
離子是指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其中,帶正電荷的離子叫陽離子,如Na 、Al3 等;帶負電荷的離子叫陰離子,如Cl-、SO2-4等。原子、分子失去或得到電子以及電解質的電離均可以生成離子。
2.基
“基”是指分子中失去一個原子或原子團以后剩下的原子團(也可能是單個原子),它是電中性的,通常不能穩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寫成—HSO3)。
3.根
“根”是帶電的原子團,能夠穩定存在,如“NO-2”——亞硝酸根離子,“HSO-3”——亞硫酸氫根離子,它們各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根”與“基”的區別在于是否帶電荷。考點4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之間的比較(見表1-1-1)
表1-1-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之間的比較
項目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本質質子數(即核電核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統稱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原子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核素同種元素形成的不同單質范疇同類原子,存在游離態和化合態兩種形式原子原子單質特性只有種類,沒有個數化學反應中小的微粒由同位素組成的單質,化學性質相同,物理性質不完全相同由同一種元素組成,可獨立存在決定因素質子數質子數、中子數質子數、中子數組成元素、結構舉例H、C、O三種元素11H、21H、31H三種核素23492U、23592U、23892U互為同位素石墨與金剛石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之間的聯系(見圖1-1-1)
圖1-1-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之間的聯系
二、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考點1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比較(見表1-1-2)表1-1-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比較
類別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區別微觀(本質)無新分子生成有新分子生成,舊鍵斷裂、同時新鍵形成宏觀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特征物質的形狀、狀態改變吸熱或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產生沉淀等區別實例水的三態轉化、石油的分餾、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物理變化過程中可能發生化學鍵的斷裂或者化學鍵的生成,如NaCl晶體熔化,就是破壞晶體中的離子鍵;而液態NaCl降溫變成晶體時,又形成了離子鍵鐵釘生銹、白磷自燃、石油裂化、煤干餾等聯系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往往同時發生,例如,點燃蠟燭時,石蠟受熱熔化是物理變化,石蠟燃燒生成CO2和H2O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中一定發生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不一定發生化學變化與組成、性質的關系組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組成、結構;性質決定變化,變化反映性質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方法
圖1-1-2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判斷方法
【2020·陜西·單選】下列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A.水果電池B.酸雨的形成
C.碘的升華D.石油的裂化分解
【答案】C。
考點2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作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熔點、沸點、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質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一般指不涉及物質化學組成改變的一類性質。
2.化學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作化學性質。化學性質也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是化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是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化學性質主要包括氧化性、還原性、酸堿性、穩定性和絡合性等。
3.影響化學性質的因素
①物質結構。物質結構是影響化學性質的重要因素,物質結構決定物質的主要化學性質。物質結構包括原子結構、分子結構、離子結構、晶體結構等。
②物質的濃度。物質的濃度對化學性質也有影響,如濃H2SO4與稀H2SO4的性質不同,濃HNO3與稀HNO3的性質不同等。
Cu 2H2SO4(濃)△CuSO4 SO2↑ 2H2O
Cu H2SO4(稀)——不反應
Cu 4HNO3(濃)Cu(NO3)2 2NO2↑ 2H2O
3Cu 8HNO3(稀)3Cu(NO3)2 2NO↑ 4H2O
三、物質的分類考點1物質的初步分類按物質的成分,物質可以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具體總結如下所示。
物質(按成分)純凈物(同種物質)單質(同種元素)金屬——K、Ca、Na、Mg…非金屬——H2、O2、Si、C…化合物(不同種元素)無機化合物氫化物氧化物堿酸鹽有機化合物烴烴的衍生物混合物(不同種物質)考點2有關物質類別間的比較和聯系
1.純凈物和混合物(見表1-1-3)
表1-1-3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比較
類別純凈物混合物宏觀區別由一種物質組成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微觀區別由同種分子構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特征具有固定的組成,有相應固定的性質沒有固定組成,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質所含元素含一種元素,如O2、N2等(單質);含多種元素如KClO3等(化合物)含多種元素,如合金;含一種元素,多種單質,如O2和O3、白磷和紅磷等的混合物實例氧氣、冰水混合物、氯酸鉀空氣、海水聯系純凈物混合分離混合物2.單質
單質可分為金屬單質與非金屬單質兩大類。
金屬單質一般具有金屬光澤、導電、導熱,固態時有延展性;在化學反應中一般是還原劑。金屬晶體內含有自由電子。在自然界中,少數金屬如金、銀、鉑等以游離態形式存在;絕大多數金屬以化合態形式存在,如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硫酸鹽、碳酸鹽、硅酸鹽等。
非金屬單質一般沒有金屬光澤,質脆易碎,除個別(石墨)外不善于導電、傳熱。
3.化合物
不同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它又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兩大類。無機化合物包括以下幾種。
(1)氫化物
氫化物是指由氫元素和另一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由非金屬元素與氫形成的,其固體屬于分子晶體,熔點較低,常溫呈氣態,稱為氣態氫化物;堿金屬(ⅠA族)及堿土金屬(ⅡA族)與氫形成的氫化物則屬于離子型氫化物,其中氫元素為-1價。
(2)氧化物
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和另一種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根據其性質不同可進一步分為以下幾類(見表1-1-4)。
表1-1-4氧化物的分類
項目概念組成性質酸性氧化物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數是非金屬氧化物(交叉關系)①與水反應生成可溶性含氧酸(SiO2除外);
②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都是金屬氧化物(從屬關系)①與水反應生成可溶性堿(Fe2O3除外);
②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兩性氧化物既能跟酸起反應又能跟堿起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Al2O3、ZnO、BeO等①與酸反應生成鹽和水;
②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不成鹽氧化物既不與酸反應也不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NO、CO、N2O、MnO2等—(3)酸
酸狹義上指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廣義上則認為反應中能提供質子的是酸。
①按酸根分,酸可分為無氧酸與含氧酸。
無氧酸(酸根不含氧元素)是酸性氣態氫化物的水溶液,稱氫某酸,如氫氯酸(HCl)、氫碘酸(HI)、氫硫酸(H2S)、氫氰酸(HCN)等;含氧酸(酸根中含氧元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