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藥學概論(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87880
- 條形碼:9787030787880 ; 978-7-03-078788-0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藥學概論(第二版) 內容簡介
中醫藥學概論這門課程系統講授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診法、辨證、防治原則、常用中藥、方劑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中醫藥學概論這門課程系統講授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陰陽五行、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診法、辨證、防治原則、常用中藥、方劑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本教材適用于藥學、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制藥工程、護理、管理類專業等專業本科生及熱愛中醫藥的社會人員。
中醫藥學概論(第二版) 目錄
目錄導論 1一、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3三、中醫藥學的主要思維方式 5四、中醫藥學概論的主要內容 7**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9**節 氣一元論 9一、氣的基本概念 9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9三、氣一元論對中醫學的影響 10第二節 陰陽學說 11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12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2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5第三節 五行學說 17一、五行的概念 17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8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20第二章 藏象 23**節 藏象學說概述 23一、藏象學說的形成 23二、藏象學說的特點 24三、臟腑的分類及特點 25第二節 五臟與六腑 25一、心 25二、脾 27三、肝 30四、肺 33五、腎 35第三節 奇恒之腑 39一、腦 39二、女子胞 39第四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40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40二、六腑之間的關系 43第三章 氣血津液 44**節 氣 44一、氣的基本概念 44二、氣的生成 45三、氣的運動 45四、氣的生理功能 46五、氣的分類 47第二節 血 48一、血的基本概念 48二、血的生成 48三、血的運行 48四、血的生理功能 49第三節 津液 49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49二、津液的代謝 49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50第四節 氣血津液的關系 51一、氣與血的關系 51二、氣與津液的關系 52三、血與津液的關系 52第四章 經絡 53**節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53一、經絡的概念 53二、經絡系統 53第二節 十二經脈 55一、名稱 55二、分布、交接規律及流注次序 55三、表里關系 56第三節 奇經八脈 57一、奇經八脈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57二、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及各自功能 57第四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 58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 58二、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 59三、感應傳導 59四、調節機能平衡 59第五節 腧穴 59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59二、腧穴的分類 59三、腧穴的主治規律 60四、腧穴的定位法 60五、常用經穴及經外奇穴 61六、毫針針法 70七、針灸的治療原則 71第五章 體質 73**節 體質的形成 73一、先天因素 73二、后天因素 73三、其他因素 74第二節 體質的分類 74一、陰陽平和質 74二、偏陽質 75三、偏陰質 75第三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77一、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77二、闡釋發病原理 77三、解釋病理變化 77四、指導辨證 77五、指導治療 78六、指導養生 78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 79**節 病因 79一、六淫 79二、癘氣 82三、內傷七情 83四、水濕痰飲、瘀血 84五、其他病因 85第二節 發病原理 86一、邪正與發病 86二、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87第七章 病機 88**節 基本病機 88一、邪正盛衰 88二、陰陽失調 89三、氣血失常 92四、津液代謝失常 95第二節 內生五邪 96一、風氣內動 96二、寒從中生 97三、濕濁內生 97四、津傷化燥 97五、火熱內生 98第三節 疾病傳變 98第四節 疾病轉歸 98一、痊愈 98二、死亡 99三、遷延 99四、后遺 99第八章 診法 100**節 望診 100一、望神 100二、望色 101三、望形態 102四、望頭面五官 103五、望頸項 104六、望軀體 105七、望皮膚 106八、望排出物 106九、望小兒食指絡脈 107十、望舌 107第二節 聞診 110一、聽聲音 110二、嗅氣味 111第三節 問診 112一、問寒熱 112二、問汗 113三、問疼痛 113四、問二便 114五、問飲食與口味 115六、問睡眠 115七、問耳目 116八、問經帶 116九、問小兒 116第四節 切診 117一、脈診 117二、按診 119第九章 辨證 121**節 八綱辨證 121一、表里辨證 121二、寒熱辨證 122三、虛實辨證 124四、陰陽辨證 125第二節 氣血津液辨證 126一、氣病辨證 127二、血病辨證 127三、氣血同病辨證 128四、津液病辨證 129第三節 臟腑辨證 130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30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32三、脾與胃病辨證 135四、肝與膽病辨證 138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41六、臟腑兼病辨證 142第四節 其他辨證 144一、病因辨證 144二、六經辨證 146三、衛氣營血辨證 147四、三焦辨證 149第十章 防治原則 150**節 預防 150一、未病先防 150二、既病防變 151第二節 治則 151一、治病求本 152二、扶正與祛邪 153三、調整陰陽 154四、調理氣血 154五、三因制宜 155第三節 治法 156一、汗法 156二、吐法 156三、下法 156四、和法 157五、清法 157六、溫法 157七、補法 157八、消法 157第十一章 中藥 158**節 中藥的基本知識 158一、中藥的采集 158二、中藥的炮制 158三、中藥的性能 159四、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161五、中藥的用量與用法 163第二節 常用中藥 164一、解表藥 164二、清熱藥 168三、瀉下藥 176四、祛濕藥 178五、祛風濕藥 182六、溫里藥 184七、行氣藥 186八、消導藥 188九、化痰止咳平喘藥 189十、止血藥 193十一、活血化瘀藥 196十二、補益藥 199十三、安神藥 208十四、平肝息風藥 210十五、固澀藥 212第十二章 方劑 215**節 方劑的基本知識 215一、方劑與治法 215二、方劑的組成 215三、方劑的劑型 217第二節 常用方劑 218一、解表劑 218二、清熱劑 220三、瀉下劑 223四、祛濕劑 224五、溫里劑 225六、和解劑 227七、理氣劑 228八、消食劑 230九、祛痰劑 230十、理血劑 232十一、補益劑 234十二、安神劑 238十三、治風劑 239十四、固澀劑 240中藥索引 242方劑索引 244思考題 244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