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學(八年制/配增值)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58811
- 條形碼:9787117358811 ; 978-7-117-3588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麻醉學(八年制/配增值) 本書特色
本教材介紹麻醉學包括臨床麻醉學、危重病醫學、疼痛診療學的核心理論和技術,包括麻醉學科發展、麻醉學科專業范圍、組織結構和工作任務、麻醉學科領域的科學研究、術前病情評估與準備、臨床監測、氣道管理、麻醉實施、重要臟器功能維護和治療、疼痛診療等,以使八年制及“5+3”一體化臨床醫學生豐富并完整掌握臨床醫學知識體系,并將麻醉學相關理論和技術應用于臨床實踐,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并發癥,整體改善患者預后。
1.內容借鑒了國內外*新的麻醉學優秀教材與專著,突出臨床實際與需求,努力使本教材系統、全面、教學實用、可讀性強,每章都附有簡答或病例分析形式的思考題,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2.編寫本書的原則是以臨床實用為導向,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保持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麻醉學(八年制/配增值)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麻醉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重要器官系統功能的監測、調控與支持,麻醉風險評估與術前準備,氣道管理,主要麻醉方法,圍手術期常見并發癥,麻醉重癥監護治療,急性與慢性疼痛診療概況,藥物依賴與戒斷以及麻醉治療學概況等。內容借鑒了國內外近期新的麻醉學優秀教材與專著,突出臨床實際與需求,努力使本教材系統、全面、教學實用、可讀性強,每章都附有簡答或病例分析形式的思考題,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短的時間內掌握麻醉學的核心理論與技術。
麻醉學(八年制/配增值) 目錄
**章 緒論/ / 1
**節 麻醉學定義/ 1
一、 麻醉的基本概念/ 1
二、 麻醉概念的發展/ 1
第二節 麻醉學的發展歷程/ 2
一、 古代麻醉學的發展/ 2
二、 近代麻醉學的發展/ 3
三、 我國麻醉學的發展/ 6
第三節 麻醉科的組織結構與工作任務/ 8
一、 麻醉科門診/ 8
二、 臨床麻醉學/ 8
三、 重癥醫學/ 9
四、 疼痛診療學/ 9
五、 麻醉學教研室/10
六、 麻醉學研究室/10
七、 麻醉科建設/10
八、 麻醉科安全與質量管理/11
九、 職業相關知識(倫理、法律問題)/ /12
第四節 臨床麻醉的分類/13
一、 按麻醉方法分類/13
二、 按專科手術的麻醉分類/13
第五節 麻醉學的前沿與熱點問題/14
一、 麻醉學與腦科學研究/14
二、 衰弱給麻醉學帶來的挑戰/14
三、 臨床麻醉方法與藥物對惡性腫瘤患者術后轉歸和預后的影響/15
四、 精準麻醉與患者遠期預后/16
五、 麻醉對疾病、免疫與圍手術期重要器官損傷及保護/ /16
六、 急性術后疼痛與慢性術后疼痛/17
七、 新型麻醉藥以及有關技術在圍手術期的應用/18
八、 麻醉學與人工智能/18
第二章 麻醉手術風險評估與術前準備/20
**節 術前訪視和麻醉科門診/20
一、 術前訪視/20
二、 麻醉科門診/21
第二節 麻醉風險評估/21
一、 術前病情評估內容/21
二、 術前病情評估方法/21
三、 各器官系統的術前評估/22
四、 麻醉專科評估/27
第三節 麻醉前患者的準備/28
一、 麻醉前準備的目的/28
二、 體格和精神的準備/28
三、 呼吸系統的準備/28
四、 心血管系統的準備/28
五、 胃腸道準備/29
六、 麻醉前治療用藥的調整/29
七、 其他方面準備/30
第四節 麻醉選擇的原則及麻醉前用藥/31
一、 麻醉選擇的原則/31
二、 麻醉前用藥目的/31
三、 麻醉前常用藥物/31
第五節 麻醉實施的準備與檢查/32
一、 麻醉實施的準備/32
二、 麻醉器械的準備/32
三、 麻醉藥及急救藥物的準備/33
第三章 生命功能的監測與調控/34
**節 呼吸功能監測與調控/34
一、 呼吸功能基本監測方法/35
二、 通氣功能監測與調控/35
三、 氧合功能監測與調控/37
四、 呼吸力學監測與調控/38
第二節 循環功能監測與調控/39
一、 心電圖監測/39
二、 血流動力學監測/40
三、 循環功能的調控/43
第三節 體溫監測與調控/44
一、 體溫的生理調節/44
二、 圍手術期影響體溫的因素/44
三、 圍手術期體溫異常對機體的影響/45
四、 圍手術期體溫監測/46
五、 圍手術期體溫管理措施/46
第四節 腦與神經功能的監測與調控/47
一、 麻醉下意識的腦電監測/47
二、 無創腦氧飽和度監測與調控/48
三、 神經電生理功能監測/48
四、 傷害性刺激反應的監測/49
第五節 其他功能的監測與調控/50
一、 神經肌肉功能監測/50
二、 腎功能監測/51
第六節 監測項目選擇和使用的注意事項/52
一、 監測項目選擇和使用/52
二、 注意事項/53
第四章 圍手術期床旁超聲/ /54
**節 超聲成像的基本原理/54
一、 超聲成像的物理原理/54
二、 多普勒超聲原理/55
第二節 超聲在血管穿刺中的應用/56
一、 血管超聲基礎/56
二、 超聲引導下中心靜脈穿刺置管/58
三、 超聲引導下動脈穿刺置管/60
四、 局限性及并發癥/60
第三節 超聲在周圍神經阻滯中的應用/60
一、 神經超聲圖像特點及與其他結構的鑒別/61
二、 臨床常用超聲引導下周圍神經阻滯技術/62
第四節 經胸超聲心動圖和創傷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64
一、 經胸超聲心動圖的基礎知識/64
二、 經胸超聲心動圖的核心切面/64
三、 經胸超聲心動圖在圍手術期的應用/67
四、 創傷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69
第五節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在圍手術期的應用/72
一、 概述/72
二、 TEE 的核心切面/ /73
三、 TEE 在圍手術期的應用/ /79
第六節 床旁超聲在圍手術期的其他應用/83
一、 肺部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83
二、 氣道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85
三、 胃部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86
四、 眼部超聲在圍手術期的應用/87
第五章 圍手術期液體管理/ /89
**節 圍手術期體液的病理生理變化/89
一、 術前體液的變化/90
二、 術中體液的變化/91
三、 術后體液的變化/92
第二節 體液平衡的評估/93
一、 循環血容量的評估/93
二、 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的評估/94
第三節 液體治療原則/99
一、 麻醉手術期間液體需要量/99
二、 液體治療原則/ 101
三、 目標導向液體療法/ 101
第四節 常用液體制劑/ 102
一、 晶體溶液/ 102
二、 膠體溶液/ 104
三、 合理使用晶體和膠體/ 104
第六章 圍手術期血液管理/ / 106
**節 圍手術期慢性貧血和急性失血的危害/ 106
一、 慢性貧血的病理生理特點/ 107
二、 貧血的處理原則/ 107
三、 急性失血的機體應答/ 107
四、 失血性休克與輸血/ 108
第二節 圍手術期血液保護/ 108
一、 外科技術的提高與改進/ 108
二、 麻醉技術的合理應用/ 109
三、 凝血功能監測/ 110
四、 圍手術期患者血液管理多學科聯合模式/ 112
第三節 圍手術期成分輸血/ 113
一、 概述/ 113
二、 圍手術期紅細胞的合理輸注/ 115
三、 圍手術期血小板的合理輸注/ 115
四、 圍手術期血漿的合理輸注/ 116
五、 圍手術期全血的合理輸注/ 116
六、 圍手術期血漿衍生物的合理輸注/ 117
第四節 圍手術期自體輸血/ 118
一、 回收式自體輸血/ 118
二、 稀釋式自體輸血/ 119
三、 貯存式自體輸血/ 121
第五節 圍手術期輸血并發癥/ 122
一、 一般輸血并發癥/ 122
二、 大量輸血并發癥/ 124
第七章 氣道管理/ / 127
**節 影響氣道通暢的原因及處理原則/ 127
一、 氣道的解剖結構/ 127
二、 影響氣道通暢的常見原因及處理原則/ 129
第二節 聲門上氣道管理方法/ 130
一、 維持上氣道通暢的基本方法/ 130
二、 面罩通氣/ 131
三、 喉罩通氣/ 132
第三節 聲門下氣道管理方法/ 133
一、 氣管和支氣管插管術/ 133
二、 食管- 氣管聯合導管/ 141
三、 氣管切開術/ 142
四、 氣管拔管術/ 144
第四節 困難氣道的管理/ 146
一、 困難氣道的定義與分類/ 146
二、 困難氣道的預測和評估/ 147
三、 處理困難氣道的用具和方法/ 147
四、 困難氣道處理流程/ 149
五、 注意事項和總結/ 153
第八章 局部麻醉/ / 155
**節 局部麻醉藥/ 155
一、 分類和構效關系/ 155
二、 局部麻醉藥的作用機制/ 157
三、 局部麻醉藥的臨床藥理學/ 157
四、 輔助用藥/ 158
五、 局部麻醉藥常見不良反應/ 159
第二節 局部麻醉藥全身毒性反應/ 160
一、 常見原因/ 160
二、 臨床表現/ 160
三、 預防和治療/ 160
第三節 局部麻醉方法/ 161
一、 表面麻醉/ 161
二、 局部浸潤麻醉/ 162
三、 靜脈局部麻醉/ 162
四、 神經干與神經叢阻滯/ 163
第九章 椎管內麻醉/ / 169
**節 椎管內麻醉的基礎知識/ 169
一、 椎管內麻醉相關的解剖/ 169
二、 椎管內麻醉的機制及對機體的影響/ 173
第二節 蛛網膜下隙阻滯/ 174
一、 適應證與禁忌證/ 174
二、 蛛網膜下隙阻滯穿刺技術/ 174
三、 蛛網膜下隙阻滯常用藥物/ 175
四、 影響麻醉平面的因素/ 176
五、 連續蛛網膜下隙阻滯/ 177
第三節 硬膜外阻滯/ 177
一、 適應證與禁忌證/ 177
二、 硬膜外阻滯穿刺及置管技術/ 177
三、 常用藥物/ 178
四、 影響阻滯平面的因素/ 179
五、 骶管阻滯/ 179
第四節 蛛網膜下隙與硬膜外間隙聯合阻滯/ 180
一、 適應證與禁忌證/ 180
二、 蛛網膜下隙與硬膜外間隙聯合阻滯的常用技術與用藥方案/ 180
第五節 椎管內麻醉的常見并發癥及其防治/ 181
一、 穿刺與置管相關并發癥/ 181
二、 椎管內阻滯相關并發癥/ 182
三、 藥物毒性相關并發癥/ 183
第十章 全身麻醉/ / 185
**節 全身麻醉對機體的影響/ 185
一、 全麻效應/ 185
二、 神經系統生物電活動/ 186
三、 突觸傳遞及可塑性/ 186
四、 心肺功能/ 186
五、 內分泌功能/ 186
六、 其他功能/ 187
第二節 全身麻醉藥/ 187
一、 吸入麻醉藥/ 187
二、 靜脈麻醉藥/ 190
三、 阿片類藥物/ 192
四、 肌肉松弛藥/ 196
第三節 全身麻醉的實施/ 197
一、 全身麻醉的誘導/ 198
二、 全身麻醉的維持/ 199
三、 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斷/ 200
四、 全身麻醉的蘇醒/ 203
第四節 全身麻醉聯合椎管內或周圍神經阻滯/ 204
一、 全身麻醉聯合椎管內阻滯/ 204
二、 全身麻醉聯合周圍神經阻滯/ 205
第十一章 診療性操作的鎮靜與麻醉/ 207
**節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的一般問題/ 207
一、 人員要求/ 207
二、 環境特點和設備要求/ 208
三、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的特殊性/ 208
四、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的指南與專家共識/ 208
第二節 患者選擇和麻醉前評估與準備/ 209
一、 診療性操作患者選擇/ 209
二、 鎮靜與麻醉前評估與準備/ 209
第三節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的實施/ 209
一、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的常用方法/ 209
二、 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深度的評估/ 210
第四節 常見診療性操作鎮靜與麻醉特點/ 210
一、 影像診療的鎮靜與麻醉/ 210
二、 消化內鏡診療的鎮靜與麻醉/ 212
三、 (支)氣管鏡診療的鎮靜與麻醉/ 213
四、 宮腔鏡診療的鎮靜與麻醉/ 214
五、 人工流產的麻醉/ 214
六、 電休克的麻醉/ 215
七、 電復律的麻醉/ 215
第五節 術后管理/ 215
一、 鎮靜與麻醉后蘇醒/ 215
二、 離院標準/ 215
第十二章 麻醉后監護治療/ / 217
**節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設置與管理/ 217
一、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任務/ 217
二、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建制/ 218
三、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設備/ 219
四、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藥品配置/ 219
第二節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患者的管理/ 220
一、 患者進入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轉運與交接/ 220
二、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患者的監測與治療內容/ 222
三、 氣管拔管/ 223
四、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患者的轉出及去向/ 224
第三節 麻醉后監護治療室的未來展望/ 226
第十三章 圍手術期常見并發癥的防治/ 228
**節 反流、誤吸及吸入性肺炎/ / 228
一、 病因與病理生理/ 228
二、 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 230
三、 預防和治療/ 230
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231
一、 舌后墜/ 231
二、 喉痙攣/ 232
第三節 支氣管痙攣/ 233
一、 病因/ 233
二、 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 234
三、 預防和治療/ 234
第四節 低氧血癥/ 235
一、 病因/ 235
二、 預防和治療/ 237
第五節 低血壓與高血壓/ 238
一、 低血壓及其防治/ 238
二、 高血壓及其防治/ 239
第六節 術后惡心嘔吐/ 240
一、 病因及危險因素/ 240
二、 鎮吐藥的種類/ 241
三、 預防和治療/ 242
第七節 惡性高熱/ 242
一、 定義/ 242
二、 病因/ 242
三、 臨床表現及診斷/ 243
四、 鑒別診斷/ 243
五、 預防和治療/ 245
第八節 術中知曉/ 245
一、 病因/ 245
二、 臨床表現及診斷/ 246
三、 預防和治療/ 246
第九節 蘇醒延遲/ 246
一、 病因/ 246
二、 臨床表現及診斷/ 247
三、 預防和治療/ 247
第十節 圍手術期神經認知障礙/ 247
一、 圍手術期神經認知障礙的定義及分類/ 247
二、 病因及發病機制/ 248
三、 風險控制及預防/ 249
四、 診斷與治療/ 250
第十四章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 252
**節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病房/ 252
一、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病房建設要求/ 252
二、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病房人員配備要求/ 253
三、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的質量控制/ 254
四、 麻醉重癥監護治療病房收治的主要對象/ 254
第二節 AICU 患者的管理/ / 255
一、 AICU 患者的監測/ / 255
二、 AICU 危重患者的管理/ / 257
三、 AICU 常見的臨床問題/ / 260
第三節 AICU 中常用的診療技術/ / 262
一、 重癥超聲/ 262
二、 纖維支氣管鏡的應用/ 266
三、 氣管切開術/ 267
四、 非傳統的通氣措施/ 268
五、 血液凈化技術/ 272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支持技術/ 274
**節 氧療/ 274
一、 缺氧和低氧血癥/ 274
二、 氧療的適應證/ 275
三、 氧療的方法和裝置/ 275
四、 高壓氧治療/ 277
第二節 胸部物理療法/ 280
一、 胸部物理療法的目的與適應證/ 280
二、 胸部物理療法的方法/ 280
三、 胸部物理療法的并發癥與注意事項/ 282
第三節 機械通氣/ 282
一、 呼吸機的基本結構/ 282
二、 適應證與禁忌證/ 286
三、 機械通氣的模式/ 286
四、 通氣參數的設置與調整/ 290
五、 呼氣末正壓/ 291
六、 機械通氣的脫機/ 292
七、 機械通氣的并發癥及防治/ 293
八、 無創正壓通氣/ 295
九、 肺保護性通氣策略/ 295
第十六章 循環功能支持技術/ 297
**節 心臟電復律/ 297
一、 心臟電復律的原理/ 297
二、 心臟電復律的裝置/ 298
三、 電除顫/ 298
四、 同步電復律/ 299
第二節 人工心臟起搏/ 301
一、 人工心臟起搏的原理/ 301
二、 起搏方式的選擇/ 301
三、 人工心臟起搏的適應證/ 303
四、 起搏器的安裝/ 303
五、 人工心臟起搏的并發癥與處理/ 304
第三節 體外膜氧合/ 305
一、 ECMO 的原理及對循環、呼吸的支持/ / 305
二、 ECMO 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 306
三、 ECMO 在循環衰竭領域的應用/ / 307
四、 ECMO 的并發癥與防治/ / 308
第四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 309
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原理與基本結構/ 309
二、 適應證與禁忌證/ 310
三、 IABP 的具體實施/ / 311
四、 IABP 的并發癥與防治/ / 312
第五節 機械循環支持技術/ 313
一、 心室輔助裝置的原理與常見類型/ 313
二、 心室輔助裝置的適應證/ 313
三、 心室輔助裝置的并發癥/ 314
四、 全人工心臟原理與適應證/ 314
第十七章 危重患者鎮痛藥、鎮靜藥和肌松藥的應用/ / 316
**節 危重患者鎮痛藥的應用/ 316
一、 危重患者疼痛的原因/ 316
二、 危重患者疼痛評估/ 317
三、 常用鎮痛藥與鎮痛方法選擇/ 318
第二節 危重患者鎮靜藥的應用/ 321
一、 鎮靜的目的和適應證/ 321
二、 危重患者鎮靜與躁動的評估/ 322
三、 常用鎮靜藥物與方法選擇/ 324
四、 鎮靜的管理和注意事項/ 325
第三節 機械通氣患者肌松藥的應用/ 326
一、 機械通氣患者肌松藥應用的適應證/ 326
二、 機械通氣患者肌松藥選擇與應用方法/ 327
第十八章 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 331
**節 營養支持概述/ 331
一、 營養支持的臨床意義/ 331
二、 臨床營養狀態評估/ 331
三、 危重患者的營養/ 333
第二節 危重患者的腸內營養/ 335
一、 腸內營養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335
二、 危重患者腸內營養時機/ 335
三、 腸內營養配方的種類和選擇/ 335
四、 腸內營養支持的管理/ 336
第三節 危重患者的腸外營養/ 338
一、 腸外營養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338
二、 腸外營養的主要營養素及其應用原則/ 338
三、 腸外營養的支持途徑與選擇原則/ 340
四、 腸外營養支持的并發癥/ 340
第十九章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342
**節 流行病學和病因/ 342
一、 流行病學/ 342
二、 病因/ 343
第二節 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改變/ 343
一、 發病機制/ 343
二、 病理生理改變/ 344
第三節 臨床表現/ 344
一、 癥狀和體征/ 344
二、 影像學檢查/ 345
三、 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 345
第四節 診斷與鑒別診斷/ 346
一、 診斷與分期/ 346
二、 鑒別診斷/ 347
第五節 治療原則/ 347
一、 病因治療/ 347
二、 呼吸支持治療/ 347
三、 其他對癥支持及藥物治療/ 348
第六節 預后/ 350
第二十章 休克/ / 351
**節 概述/ 351
一、 休克的分類/ 351
二、 病理生理學改變/ 352
三、 休克的臨床表現和分期/ 353
四、 休克的診斷和臨床監測/ 354
五、 休克治療的基本原則/ 355
第二節 低血容量性休克/ 356
一、 病因/ 356
二、 病理生理學改變/ 356
三、 臨床表現/ 356
四、 診斷/ 357
五、 治療原則/ 357
第三節 過敏性休克/ 358
一、 病因/ 358
二、 病理生理學改變/ 358
三、 臨床表現/ 358
四、 診斷/ 359
五、 治療原則/ 359
第四節 膿毒癥休克/ 360
一、 病因/ 360
二、 病理生理學改變/ 360
三、 臨床表現/ 360
四、 診斷/ 361
五、 治療原則/ 362
第二十一章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364
**節 病因和分型/ 365
一、 病因/ 365
二、 發病過程與分型/ 366
第二節 發病機制/ 367
一、 缺血再灌注損傷與MODS/ / 367
二、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MODS/ / 367
三、 腸道動力學說與MODS/ / 369
四、 基因多態性與MODS/ / 369
第三節 臨床診斷與病情評估/ 369
一、 MODS 的臨床診斷/ / 369
二、 MODS 的臨床分期與特征/ / 373
三、 MODS 的臨床評估與監測/ / 374
第四節 防治原則/ 374
一、 MODS 的預防/ / 374
二、 MODS 的治療/ / 376
第二十二章 心肺腦復蘇/ / 380
**節 心肺腦復蘇的基本概念/ 380
一、 心搏驟停的原因/ 381
二、 心搏驟停的類型/ 381
三、 生存鏈/ 382
第二節 基礎生命支持/ 382
一、 盡早識別心搏驟停和啟動緊急醫療服務系統/ 382
二、 盡早開始高質量的CPR/ / 383
三、 電除顫/ 385
第三節 高級心血管生命支持/ 385
一、 維持呼吸道通暢和有效人工呼吸支持/ 385
二、 恢復和維持自主循環/ 386
三、 心動過緩和心動過速的處理/ 388
四、 CPR 期間的用藥/ / 389
五、 CPR 期間的監測/ / 390
第四節 復蘇后治療/ 390
一、 呼吸管理/ 390
二、 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 391
三、 維持內環境穩定/ 391
四、 腦復蘇/ 392
五、 心肺復蘇后預后評估/ 393
第五節 腦死亡/ 394
一、 腦死亡判定的先決條件/ 395
二、 腦死亡的臨床判定/ 395
三、 腦死亡確認試驗/ 395
四、 判定步驟/ 395
第二十三章 疼痛診療學概述/ 397
**節 疼痛的基本知識/ 397
一、 疼痛的定義/ 397
二、 疼痛的分類/ 398
三、 疼痛的認知/ 399
第二節 疼痛的評估/ 400
一、 疼痛評估的內容/ 400
二、 疼痛評估的方法/ 401
三、 特殊患者的疼痛評估/ 403
第三節 疼痛的診斷/ 404
一、 病史采集/ 404
二、 體格檢查/ 405
三、 實驗室檢查/ 405
四、 影像學檢查/ 406
五、 其他輔助檢查/ 406
六、 診斷性治療/ 406
第四節 疼痛的治療原則/ 406
一、 急慢性疼痛的治療原則/ 406
二、 疼痛治療的非藥物方法/ 407
三、 疼痛治療的藥物方法/ 408
四、 疼痛治療的不良反應與并發癥/ 408
第二十四章 急性疼痛診療學/ 410
**節 急性疼痛的概述/ 410
一、 急性疼痛的神經解剖和病理生理/ 410
二、 急性疼痛對機體的影響/ 410
第二節 術后急性疼痛的管理/ 411
一、 術后急性疼痛的臨床表現與評估/ 411
二、 術后急性疼痛的診療原則/ 412
三、 術后急性疼痛治療的常用藥物/ 412
四、 患者自控術后鎮痛/ 414
五、 圍手術期多模式鎮痛/ 414
六、 小兒及特殊人群的術后疼痛管理/ 416
七、 術后急性疼痛治療的常見問題與處理/ 417
第三節 分娩鎮痛/ 418
一、 分娩鎮痛的概述/ 418
二、 分娩疼痛的機制及其影響/ 418
三、 分娩疼痛的臨床表現與評估/ 418
四、 分娩鎮痛的常用方法/ 419
五、 分娩鎮痛的常見問題與處理/ 422
第二十五章 慢性疼痛診療學/ 424
**節 慢性疼痛的概述/ 424
一、 慢性疼痛的概念/ 424
二、 慢性疼痛的評估/ 424
三、 慢性疼痛的診斷/ 425
四、 慢性疼痛的治療/ 426
第二節 慢性術后疼痛或慢性創傷后疼痛的診療/ 428
一、 慢性術后疼痛或慢性創傷后疼痛的相關因素/ 428
二、 慢性術后疼痛或慢性創傷后疼痛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429
三、 慢性術后疼痛或慢性創傷后疼痛的預防和治療/ 430
第三節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診療/ 430
一、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分類/ 430
二、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發生機制/ 432
三、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432
四、 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的預防和治療/ 433
第四節 慢性癌癥相關性疼痛的診療/ 433
一、 概述/ 433
二、 慢性癌癥相關性疼痛的原因與類型/ 433
三、 慢性癌癥相關性疼痛的評估/ 434
四、 慢性癌癥相關性疼痛的治療/ 435
第五節 慢性繼發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診療/ 436
一、 概述/ 436
二、 慢性繼發性肌肉骨骼疼痛的發生機制/ 436
三、 慢性繼發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437
四、 慢性繼發性肌肉骨骼疼痛的預防和治療/ 437
第六節 其他常見慢性疼痛的診療/ 437
一、 慢性原發性疼痛的診療/ 437
二、 慢性繼發性內臟痛的診療/ 438
三、 慢性繼發性頭痛或頜面痛的診療/ 439
第二十六章 藥物依賴與戒斷/ 441
**節 概述/ 441
一、 藥物依賴相關的基本概念/ 441
二、 藥物依賴的流行病學和危害/ 442
三、 依賴性藥物的管理/ 443
第二節 依賴性藥物分類與臨床藥理作用機制/ 444
一、 依賴性藥物分類/ 444
二、 依賴性藥物臨床藥理作用機制/ 444
第三節 藥物依賴產生的機制/ 445
一、 藥物依賴相關的神經解剖學基礎/ 445
二、 藥物依賴相關的神經遞質/ 受體機制/ 445
三、 藥物依賴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446
第四節 藥物依賴的臨床表現和診斷/ 446
一、 藥物依賴的臨床表現/ 446
二、 藥物依賴的診斷/ 448
第五節 藥物依賴的治療/ 449
一、 藥物依賴的治療原則/ 449
二、 藥物依賴患者的麻醉管理/ 450
第二十七章 麻醉治療學概述/ 452
**節 麻醉治療學概念與未來發展/ 452
一、 麻醉治療學概念/ 452
二、 麻醉治療學的未來發展/ 453
第二節 睡眠障礙/ 454
一、 睡眠定義和監測/ 454
二、 睡眠生理學/ 455
三、 睡眠障礙的診斷與類型/ 457
四、 麻醉技術治療睡眠障礙/ 458
第三節 姑息醫學/ 459
一、 姑息醫學的定義/ 459
二、 姑息治療的定義和分類/ 460
三、 以患者為中心的姑息治療/ 461
第四節 麻醉技術在其他疑難病例中的治療作用/ 461
一、 吉蘭- 巴雷綜合征/ 461
二、 難治性抑郁癥/ 462
三、 哮喘持續狀態/ 464
四、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465
推薦閱讀/ / 469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 470
展開全部
麻醉學(八年制/配增值) 作者簡介
鄧小明,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吉安,醫學博士,現任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科、麻醉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委兼麻醉學教育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麻醉學專科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醫學計量科學技術委員會手術與麻醉設備質量安全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第四屆全國麻醉學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麻醉學與復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麻醉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麻醉學雜志》和《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副總編輯等。熟練掌握危重病患者的圍術期處理,在嚴重創傷與感染患者的救治與管理中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膿毒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頗有建樹。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與軍隊醫療重點項目等,并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兩項。
從事麻醉學醫教研工作31年,主編或主譯著作或教材20余部,包括《現代麻醉學》(第4版)、《米勒麻醉學》(第6、7、8版)、《危重病醫學》以及《麻醉學新進展》系列等。發表SCI收錄論文50余篇。獲得總后勤部“育才獎”銀獎、上海市“曙光學者”以及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與上海市領軍人才。培養畢業博士生45名、碩士生56名。
趙國慶,男,1965年1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大學副校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麻醉學教育研究會理事,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臨床麻醉質量管理學組委員,全國醫師定期考核麻醉委員會委員,吉林省麻醉學會主任委員,吉林省麻醉質量控制中心主任,長春市麻醉學會主任委員。近5年發表論文約100篇,其中SCI收錄30篇,編寫論著6部。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省部級課題12項。
從事教學工作30余年。近五年指導博士研究生13人,碩士研究生8人。獲吉林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稱號,吉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吉林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承擔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教學改革項目2項,吉林大學教學改革項目1項,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教學改革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