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第3版/研究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42063
- 條形碼:9787117342063 ; 978-7-117-3420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急診醫學(第3版/研究生) 本書特色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專科醫師核心能力提升導引叢書。
本教材主要面向急診臨床型研究生及急診專科醫師。在前兩版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急診醫學范疇內常見急危重癥和研究熱點對編寫內容進行擴展,涵蓋急診學科發展、倫理和法律、急診科研、癥狀學、各系統急癥和急診診療技術等方面內容。此外,還增加婦產、兒科急癥內容,以滿足教學和臨床需求。在各章節內容方面繼續按照前兩版教材“回顧-現狀-展望”這一主線進行編寫,注重學生基于臨床實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急診醫學(第3版/研究生) 內容簡介
全套教材共包括五個系列:科研公共學科主要圍繞研究生科研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從*初的科研設計到*終的論文發表的各個環節可能遇到的問題展開;實驗技術與統計軟件系列介紹了SAS統計軟件、SPSS統計軟件、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免疫學實驗技術等常用的統計軟件以及實驗技術;基礎前沿與進展系列主要包括了基礎學科中進展相對活躍的學科;臨床基礎與輔助學科系列包括了臨床型研究生所需要進一步加強的相關學科內容;臨床專業學科系列通過對疾病診療歷史變遷的點評、當前診療中困惑、局限與不足的剖析,以及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探討,啟發和培養臨床診療中的創新。
急診醫學(第3版/研究生) 目錄
**篇 概 論
**章 急診醫學的發展與展望/2
**節 急診醫學的誕生 /2
第二節 急診醫學發展—從1/0 時代到
3/0 時代 /3
第三節 急診醫學的展望—暢想4/0 時代 /4
第二章 急診醫學在醫療系統中的作用
與角色/6
**節 急診醫學—一門日益發展而
又亟待完善的新興學科 /6
第二節 急診大平臺—急診醫學在醫療
系統中的主要作用與角色 /7
第三節 院前急救體系建設的新思路(“大平臺”橫向設計) /8
第四節 院內急診建設新思路(“大平臺”縱向設計) /9
第三章 急診醫師專業能力培養/14
**節 急診醫師專業能力要求 /14
第二節 急診醫師能力培養方案 /15
第四章 急診臨床思維/18
**節 急診臨床實踐思維 /18
第二節 急診臨床科學思維 /20
第五章 急診中的倫理、人道主義精神與法學/22
**節 急診醫學中的倫理與人道主義精神 /22
第二節 急診醫學中的法律問題 /23
第六章 急診醫療安全管理/26
**節 急診診療的質量管理 /26
第二節 急診職業防護 /30
第七章 災難醫學/33
**節 災難的相關概念 /33
第二節 災害的分類分級 /34
第三節 災難醫學概論 /34
第四節 災難的風險評估與醫學管理 /35
第五節 災難醫學救援參與人員與緊急醫學救援隊伍 /37
第六節 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的能力建設 /38
第七節 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后期保障能力建設 /39
第八節 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的演習訓練 /39
第二篇 急診醫學的科研
第八章 急診醫學科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42
**節 急診醫學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42
第二節 急診醫學科研的未來 /43
第九章 急診醫學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設計/48
**節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設計的要點 /48
第二節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設計的原則 /49
第三節 急診醫學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的重點任務 /50
第十章 急診醫學的基礎醫學研究設計/52
**節 基礎研究科學問題的凝練 /52
第二節 基礎研究的實驗設計 /53
第三節 基礎醫學研究設計的應用 /55
第十一章 急診醫學的臨床研究設計/56
**節 臨床研究設計的基本原則 /56
第二節 常用的臨床研究設計方案 /57
第三節 臨床研究設計實施注意事項 /59
第十二章 急診循證醫學/61
**節 循證醫學實踐的方法 /62
第二節 診斷性試驗循證分析與評價 /64
第十三章 中西醫結合在急危重癥研究中的現狀與進展/69
**節 中西醫結合在急診醫學中應用的歷史與現狀 /69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急危重癥醫學的研究熱點與優勢 /70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急診醫學的未來與展望 /72
第十四章 5G 移動通信技術及其在急診醫學應用的展望/74
**節 5G 的概念及特點 /74
第二節 急診醫學概況 /74
第三節 5G 技術支持下的急診醫學應用 /75
第三篇 急診癥狀學
第十五章 發熱/78
**節 發熱的定義 /78
第二節 發熱的病因 /78
第三節 發熱的病理生理學過程 /79
第四節 發熱的臨床類型 /80
第五節 發熱的診斷與發熱待查 /80
第六節 發熱的急診評估 /82
第七節 發熱的急診處置 /82
第十六章 急性胸痛/84
**節 胸痛概述 /84
第二節 胸痛的救治現狀—中外有別 /84
第三節 急性胸痛救治理念 /85
第四節 胸痛中心建設 /88
第十七章 呼吸困難/89
**節 呼吸困難的定義 /89
第二節 呼吸困難的病因和臨床類型 /89
第三節 呼吸困難的急診評估和嚴重
程度分級 /90
第四節 呼吸困難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90
第五節 呼吸困難的治療 /92
第十八章 咯血/94
**節 咯血的定義和程度分級 /94
第二節 咯血的急診評估、病因和診斷 /94
第三節 咯血的治療 /95
第四節 治療研究進展 /97
第十九章 急性腹痛/98
**節 概述 /98
第二節 評估、診斷和鑒別診斷 /98
第三節 治療現狀 /103
第二十章 嘔吐/106
**節 病因 /106
第二節 臨床表現 /106
第三節 診斷 /106
第四節 輔助檢查 /107
第五節 鑒別診斷 /107
第六節 治療 /108
第七節 預后 /109
第二十一章 腹瀉/110
**節 腹瀉的定義、病因及發病機制 /110
第二節 腹瀉的診斷 /110
第三節 腹瀉的治療 /112
第二十二章 嘔血與便血/114
**節 嘔血與便血的概念 /114
第二節 嘔血與便血的病因 /114
第三節 嘔血與便血的臨床表現 /115
第四節 實驗室檢查 /115
第五節 鑒別診斷 /115
第六節 嘔血與便血的治療 /116
第二十三章 血尿/118
**節 病因 /118
第二節 臨床特征 /118
第三節 診斷與鑒別診斷 /119
第四節 急診處理原則 /120
第二十四章 頭痛/122
**節 頭痛的定義和類型 /122
第二節 頭痛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122
第三節 頭痛的診斷思路 /123
第四節 常見頭痛的特點 /125
第二十五章 暈厥/128
**節 現狀 /128
第二節 暈厥診療的局限性及展望 /133
第二十六章 頭暈和眩暈/135
**節 頭暈與眩暈概念的歷史和發展 /135
目 錄 | 21
第二節 頭暈病因的演變 /135
第三節 頭暈的診斷思路 /136
第四節 頭暈的治療與展望 /138
第二十七章 抽搐/139
**節 抽搐的概念—中英文迷局 /139
第二節 抽搐的分類—病因與臨床分類差異 /139
第三節 抽搐的發生機制—病理生理學認識 /139
第四節 抽搐的診療—四步法 /140
第二十八章 意識狀態改變和昏迷/142
**節 什么是意識狀態改變和昏迷? /142
第二節 意識狀態改變和昏迷的分類 /142
第三節 意識狀態改變和昏迷的診斷流程及要點 /143
第四節 急診評估與處置策略 /144
第四篇 急危重癥
第二十九章 急危重癥監護/148
**節 急危重癥監護的概述 /148
第二節 急危重癥監護的應用現狀 /148
第三十章 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155
**節 心搏驟停 /155
第二節 心肺復蘇 /156
第三十一章 膿毒癥/161
**節 膿毒癥的定義與診斷 /161
第二節 膿毒癥的急診治療 /163
第三十二章 休克/169
**節 休克的概述 /169
第二節 低血容量性休克 /170
第三節 感染性休克 /173
第四節 心源性休克 /174
第五節 梗阻性休克 /176
第三十三章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78
**節 概念的提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歷史沿革 /178
第二節 常見病因和病理生理機制 /178
第三節 評估與診斷 /180
第四節 治療 /182
第五節 預后 /184
第六節 展望 /184
第三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86
**節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概述 /186
第二節 病因、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 /186
第三節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診斷 /188
第四節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治療 /189
第五篇 心血管系統急癥
第三十五章 急性冠脈綜合征/194
**節 概念的提出—冠心病認識史上的重大進步 /194
第二節 發病機制—易損斑塊再認識,不斷前進 /194
第三節 危險評分和風險分層—成功與挑戰并存 /195
第四節 治療策略的演變與思考 /196
第五節 治療新思路的展望 /199
第三十六章 急性心律失常/201
**節 急性心律失常的概念、分類及診治原則 /201
第二節 常見急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特點和急診處理 /202
第三節 急性心律失常治療進展 /203
第三十七章 高血壓急癥/205
**節 高血壓急癥的概念和認識歷程 /205
第二節 高血壓急癥發病機制 /205
第三節 高血壓急癥的病情評估 /206
第四節 高血壓急癥優化治療 /206
第五節 不同類型高血壓急癥的管理新進展 /207
第六節 高血壓治療未來的發展趨勢 /210
第三十八章 急性主動脈綜合征/212
**節 急性主動脈綜合征的概述 /212
第二節 臨床表現和并發癥 /213
第三節 急性主動脈綜合征的診斷 /213
第四節 急性主動脈綜合征的治療 /215
第五節 展望 /216
第三十九章 暴發性心肌炎/218
**節 暴發性心肌炎—前世與今生 /218
第二節 暴發性心肌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現狀 /219
第三節 暴發性心肌炎病理生理—非線性關系 /219
第四節 診斷方法—通過細致的臨床評估發現隱匿而危險的殺手 /219
第五節 治療方案—全方位打擊與全系統支援 /221
第六節 探索方向—關于未來 /223
第四十章 感染性心內膜炎/225
**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分類—變化及流行病學特征 /225
第二節 病因學—病原微生物的變遷 /225
第三節 病理—特征性贅生物,脫落更危險 /226
第四節 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充滿挑戰 /226
第五節 并發癥—結合發病機制,全面理解 /227
第六節 輔助檢查—尋找證據,辨別真偽 /228
第七節 診斷和鑒別診斷—警惕臨床線索,驗證還需標準 /229
第八節 治療—指南、爭議與共識 /230
第九節 預后—重視隨訪 /231
第十節 預防—預防性抗生素使用仍有爭議 /231
第四十一章 心臟瓣膜病/232
**節 心臟瓣膜病的概述 /232
第二節 二尖瓣病變 /232
第三節 主動脈瓣病變 /235
第四節 三尖瓣病變 /237
第五節 聯合瓣膜病變 /237
第四十二章 急性心力衰竭/239
**節 急性心力衰竭的概念與分級 /239
第二節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誘發因素 /240
第三節 急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表現 /240
第四節 急性心力衰竭的診斷 /240
第五節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療 /241
第六篇 呼吸系統急癥
第四十三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8
**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定義 /248
第二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臨床易混淆概念 /248
第三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急診評估 /248
第四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249
第五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 /249
第四十四章 自發性氣胸/251
**節 自發性氣胸的定義和類型 /251
第二節 自發性氣胸的病因和臨床分型 /251
第三節 自發性氣胸的急診評估 /252
第四節 自發性氣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253
第五節 自發性氣胸的治療 /253
第四十五章 支氣管哮喘/255
**節 哮喘的歷史與現狀 /255
第二節 哮喘的發病機制 /255
第三節 診斷和鑒別診斷 /257
第四節 哮喘的治療 /257
第五節 展望 /260
第四十六章 支氣管擴張癥/262
**節 概述 /262
第二節 病因和發病機制 /262
第三節 評估與診斷 /263
第四節 治療 /264
第五節 預防與展望 /267
第四十七章 肺炎/268
**節 肺炎相關的診斷標準 /268
第二節 肺炎相關輔助檢查 /271
第三節 治療 /274
第四十八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277
**節 概述 /277
第二節 病因和發病機制 /277
第三節 臨床表現 /277
第四節 診斷與鑒別診斷 /278
第五節 治療 /279
第四十九章 肺栓塞/282
**節 歷史與現狀 /282
第二節 發病機制 /282
第三節 診斷與鑒別診斷 /283
第四節 治療 /286
第五十章 急性肺損傷與呼吸功能衰竭/289
**節 概念的提出—艱辛的漫漫長路 /289
第二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和病因—探索中不斷前進 /289
第三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臨床標準統一但仍不完善 /290
第四節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原則明確但措施有限 /290
第五節 治療新策略的展望 /293
第七篇 消化系統急癥
第五十一章 食管急癥/296
**節 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 /296
第二節 食管異物 /297
第三節 食管穿孔 /298
第五十二章 消化性潰瘍和胃炎/300
**節 消化性潰瘍 /300
第二節 胃炎 /305
第五十三章 消化道出血/308
**節 消化道出血的基本概念 /308
第二節 危險性消化道出血的特點 /308
第三節 消化道出血的診治流程 /308
第四節 二次評估 /310
第五節 治療 /313
第六節 三次評估 /314
第五十四章 腸梗阻/315
**節 腸梗阻的概念及認識過程 /315
第二節 腸梗阻的分類及機制 /315
第三節 腸梗阻的診斷 /316
第四節 腸梗阻的治療 /317
第五節 腸梗阻的進展及難點 /317
第五十五章 缺血性腸病/319
**節 缺血性腸病的概念及認識 /319
第二節 缺血性腸病分類及臨床表現 /319
第三節 缺血性腸病的診斷 /320
第四節 缺血性腸病的治療 /321
第五節 缺血性腸病的展望 /322
第五十六章 急性闌尾炎/324
**節 急性闌尾炎的認識歷程 /324
第二節 急性闌尾炎的病因及分類 /324
第三節 急性闌尾炎的臨床癥狀及診斷 /325
第四節 急性闌尾炎的治療 /326
第五節 急性闌尾炎治療進展 /326
第五十七章 膽道急癥/328
**節 急性膽囊炎 /328
第二節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332
第五十八章 急性胰腺炎/336
**節 急性胰腺炎的概述 /336
第二節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336
第三節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與評估 /337
第四節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 /337
第五節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展望 /339
第五十九章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341
**節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的概述 /341
第二節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的發病機制及分類 /341
第三節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的診斷 /342
第四節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的治療 /343
第五節 急性肝損傷與肝功能衰竭的難點及展望 /345
第八篇 泌尿系統急癥
第六十章 尿路感染/348
**節 尿路感染的概述 /348
第二節 無癥狀菌尿 /349
第三節 非復雜性尿路感染 /349
第四節 復雜性尿路感染 /350
第五節 復發型尿路感染 /351
第六節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 /351
第七節 泌尿道真菌感染 /352
第六十一章 尿石癥/353
**節 尿石癥的形成機制及危險因素 /353
第二節 尿石癥的診斷 /353
第三節 尿石癥的治療進展 /354
第六十二章 急性睪丸炎與睪丸扭轉/356
**節 急性睪丸炎 /356
第二節 睪丸扭轉 /358
第六十三章 急性腎損傷與腎功能衰竭/362
**節 從尿閉癥到急性腎損傷概念提出的歷史過程 /362
第二節 急性腎損傷—近年來不斷發展與完善的臨床認識 /362
第三節 急性腎損傷—基于不同分期標準的診斷演變 /363
第四節 臨床治療策略 /365
第五節 急性腎損傷新型生物標志物—早期識別AKI 新的希望 /365
第九篇 代謝及內分泌系統急癥
第六十四章 酸堿平衡紊亂/368
**節 酸堿平衡的調節 /368
第二節 酸堿失調 /369
第六十五章 水電解質平衡紊亂與液體復蘇/374
**節 脫水 /374
第二節 鈉離子紊亂 /376
第三節 鉀離子紊亂 /378
第四節 鈣離子紊亂 /379
第六十六章 糖尿病急癥/381
**節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381
第二節 高滲性高血糖狀態 /382
第三節 糖尿病低血糖癥 /383
第四節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384
第六十七章 痛風/387
**節 痛風的概念和發病率 /387
第二節 痛風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387
第三節 痛風的診斷 /388
第四節 痛風的治療與預防 /388
第五節 診療相關進展 /389
第六十八章 內分泌危象/392
**節 垂體危象 /392
第二節 甲亢危象 /393
第三節 甲狀腺功能減退危象 /394
第四節 甲狀旁腺危象 /395
第五節 腎上腺危象 /396
第十篇 免疫系統急癥
第六十九章 速發型變態反應/400
**節 變態反應的定義和分型 /400
第二節 速發型變態反應的發病機制 /400
第三節 速發型變態反應的臨床表現 /401
第四節 速發型變態反應的診斷 /401
第五節 速發型變態反應的預防和治療 /402
第七十章 彌漫性結締組織病/404
**節 定義和類型 /404
第二節 系統性紅斑狼瘡 /404
第三節 系統性硬化癥 /406
第四節 風濕熱 /408
第十一篇 血液系統急癥
第七十一章 貧血/410
**節 貧血的概念 /410
第二節 貧血的分類及病因 /410
第三節 貧血的臨床表現 /411
第四節 貧血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412
第五節 貧血的急診評估與治療 /413
第七十二章 出血性疾病/414
**節 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414
第二節 正常止血機制 /414
第三節 急診出血性疾病的臨床思維 /416
第七十三章 血栓性疾病/421
**節 血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及認識過程 /421
第二節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 /421
第三節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 /422
第四節 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與治療方法的展望 /423
第七十四章 白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425
**節 概述 /425
第二節 發病機制 /425
第三節 臨床診斷思路 /425
第四節 治療 /426
第七十五章 輸血與造血干細胞移植/428
**節 急診輸血治療的變遷與思考 /428
第二節 常見輸血反應 /432
第三節 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輸血 /433
第十二篇 急性感染與傳染性疾病
第七十六章 急性感染與傳染性疾病總論/438
**節 急性感染性疾病概述 /438
第二節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 /439
第三節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療 /440
第四節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預后及評價 /441
第五節 總結 /442
第七十七章 流行性感冒/443
**節 病原學 /443
第二節 流行病學 /444
第三節 臨床表現 /445
第四節 病原學檢測 /445
第五節 流感急診早期診斷策略 /446
第六節 治療 /447
第七節 預防 /449
第七十八章 結核急性期/451
**節 我國結核病的流行病學現狀與變遷 /451
第二節 重癥結核病及結核病急性并發癥 /451
第三節 結核病的診斷進展 /453
第四節 結核病急性期的治療進展及注意事項 /455
第五節 問題和展望 /455
第七十九章 狂犬病/458
**節 犬咬傷與狂犬病 /458
第二節 急診處置時的困惑及應對 /458
第三節 診斷與治療 /459
第四節 重在預防的標準化預防程序 /459
第八十章 破傷風/461
**節 破傷風的概述 /461
第二節 破傷風的發病機制 /461
第三節 破傷風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461
第四節 破傷風的治療 /463
第五節 破傷風的預防 /464
第十三篇 神經系統急癥
第八十一章 缺血性腦卒中/468
**節 缺血性腦卒中的概述 /468
第二節 缺血性腦卒中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468
第三節 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表現 /468
第四節 缺血性腦卒中的急診管理 /469
第五節 展望 /471
第八十二章 腦出血/474
**節 腦出血的概況 /474
第二節 腦出血院前急救與急診處理 /474
第三節 腦出血的診斷 /475
第四節 腦出血的治療 /475
第八十三章 顱內高壓癥/479
**節 顱內高壓癥的概述 /479
第二節 顱內高壓癥的病因與分型 /480
第三節 顱內壓監測的發展與應用 /481
第四節 顱內高壓癥的治療策略 /482
第八十四章 癲癇/486
**節 癲癇的定義及流行病學 /486
第二節 癲癇的病因 /486
第三節 癲癇的分類及臨床表現 /487
第四節 癲癇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488
第五節 癲癇的治療 /489
第六節 癲癇持續狀態 /490
第七節 癲癇的預防與預后 /491
第八十五章 神經肌肉接頭疾病/493
**節 重癥肌無力 /493
第二節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 /495
第三節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 /496
第四節 周期性癱瘓 /497
第十四篇 精神行為急癥
第八十六章 急性精神行為異常/502
**節 急性精神行為異常的概述 /502
第二節 急性精神行為異常的臨床特征 /502
第三節 急性精神行為異常的急診評估 /502
第四節 急性精神行為異常的急診干預 /503
第八十七章 腦器質性病變與軀體疾病
所致精神行為異常/506
**節 腦器質性病變所致精神行為異常 /506
第二節 軀體疾病所致精神行為異常 /509
第十五篇 婦產科急癥
第八十八章 異位妊娠/514
**節 異位妊娠的概述 /514
第二節 異位妊娠的危險因素 /514
第三節 異位妊娠的分類 /516
第四節 異位妊娠的臨床表現 /518
第五節 異位妊娠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519
第六節 異位妊娠的治療 /522
第八十九章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527
**節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概述 /527
第二節 病因與病理生理機制 /527
第三節 病理生理機制與臨床表現 /527
第四節 分類和診斷 /527
第五節 治療 /528
第六節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與HELLP綜合征 /530
第七節 注意事項 /530
第九十章 常見婦科急癥/532
**節 羊水栓塞 /532
第二節 產后出血 /535
第三節 產褥感染 /537
第十六篇 兒科急癥
第九十一章 識別危重癥患兒/542
**節 兒科急診的現狀和思考 /542
第二節 小兒常見危重癥狀 /543
第三節 小兒危重癥的早期識別 /544
第九十二章 常見兒科急癥/547
**節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547
第二節 小兒呼吸道異物 /548
第三節 小兒重癥手足口病 /548
第四節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549
第五節 中毒性菌痢 /550
第六節 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缺氧發作的緊急處理 /550
第七節 急性腎小球腎炎 /551
第八節 溶血性尿毒綜合征 /552
第十七篇 創 傷
第九十三章 急診創傷總論/554
**節 創傷學科發展史 /554
第二節 *新急診創傷救治理念 /555
第三節 急診創傷救治原則—創傷高級生命支持 /556
第九十四章 多發傷與復合傷/560
**節 多發傷 /560
第二節 復合傷 /563
第三節 急診創傷救治的展望 /565
第九十五章 特殊人群創傷/567
**節 兒童創傷 /567
第二節 孕產婦創傷 /568
第三節 老年創傷 /569
第四節 特殊人群創傷救治面臨的幾個問題 /570
第九十六章 顱腦創傷/572
**節 顱腦創傷的定義和概述 /572
第二節 顱腦創傷的病因與病理 /573
第三節 顱腦創傷的評估 /573
第四節 顱腦創傷的病情監測 /574
第五節 顱腦創傷的早期治療 /576
第六節 展望 /578
第九十七章 頜面與頸部創傷/580
**節 頜面部創傷 /580
第二節 頸部創傷 /581
第九十八章 胸部創傷/583
**節 胸部創傷的概論 /583
第二節 胸部創傷的應用解剖與病理生理 /583
第三節 胸部創傷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584
第四節 胸部創傷的治療 /584
第五節 展望 /585
第九十九章 腹部創傷/587
**節 腹部創傷的概述 /587
第二節 腹部創傷的病理生理 /587
第三節 腹部創傷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587
第四節 腹部創傷的治療 /589
第五節 展望 /589
**百章 泌尿生殖系統創傷/590
**節 泌尿生殖系統創傷的定義及概述 /590
第二節 泌尿生殖系統創傷的急診評估 /593
第三節 泌尿生殖系統常見創傷的早期治療 /596
第四節 展望 /599
**百零一章 周圍血管神經創傷/600
**節 周圍血管損傷 /600
第二節 周圍神經損傷 /608
**百零二章 四肢創傷/620
**節 四肢創傷的概述 /620
第二節 四肢創傷的病理生理 /620
第三節 四肢創傷的影像學診斷 /621
第四節 四肢創傷的治療 /621
第五節 展望 /624
**百零三章 骨盆創傷/625
**節 骨盆創傷的定義及概述 /625
第二節 骨盆創傷的急診評估 /626
第三節 骨盆創傷的早期治療 /626
第四節 展望 /627
**百零四章 脊柱創傷/629
**節 脊柱創傷的概述 /629
第二節 脊柱創傷的解剖與分類 /629
第三節 脊柱創傷的診斷與評估 /630
第四節 脊柱創傷的治療 /630
第五節 展望 /632
**百零五章 關節創傷/634
**節 概念及臨床表現—不同年齡段病因、病情顯著差異 /634
第二節 關節創傷的影像學檢查—影像技術進步促進臨床診斷 /634
第三節 關節創傷的治療—新技術進展帶來更好的功能預后 /634
第四節 骨質疏松的預防—預防高齡患者關節創傷的重中之重 /635
第五節 股骨頭壞死的診療進展—再生技術具有廣闊前景 /635
第六節 創傷性關節炎診療進展—關節創傷治療的難隱之痛 /636
第七節 關節假體周圍感染診斷的研究進展—尋找新的敏感性、特異性更高的生物標志物 /636
**百零六章 燒燙傷/639
**節 燒傷的概述 /639
第二節 燒傷的病理生理 /639
第三節 燒傷的診斷與評估 /640
第四節 燒燙傷的治療 /642
第五節 燒傷的展望 /644
**百零七章 擠壓綜合征/645
**節 擠壓綜合征的定義 /645
第二節 擠壓綜合征病因的認知過程 /645
第三節 擠壓綜合征的病理生理學機制 /645
第四節 擠壓綜合征的診斷 /646
第五節 擠壓綜合征的臨床治療 /646
第六節 擠壓綜合征治療展望 /648
第十八篇 急性中毒
**百零八章 急性中毒總論/652
**節 中毒的歷史回顧與臨床面臨的挑戰 /652
第二節 中毒原因 /653
第三節 毒物動力學與急性中毒 /653
第四節 毒物的體內過程與毒理機制 /653
第五節 急性中毒的臨床表現 /654
第六節 急性中毒的診斷 /655
第七節 急性中毒的病情評估 /656
第八節 急性中毒的救治 /657
第九節 急性中毒診斷治療的注意事項 /660
**百零九章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662
**節 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歷史和現狀 /662
28 | 目 錄
第二節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診斷和評估 /662
第三節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實驗室檢查 /663
第四節 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治療 /664
第五節 藥物治療新進展 /665
**百一十章 除草劑中毒/667
**節 除草劑的歷史和現狀 /667
第二節 除草劑急性中毒機制的再認識 /667
第三節 急性除草劑中毒診治的現狀與挑戰 /668
**百一十一章 殺鼠劑中毒/672
**節 抗凝血殺鼠劑 /672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類殺鼠劑 /674
**百一十二章 酒精中毒/676
**節 酒精中毒的概述 /676
第二節 酒精中毒的毒理機制 /676
第三節 酒精中毒的臨床表現 /676
第四節 酒精中毒的診治思路及措施 /677
第五節 酒精中毒的診治注意事項 /678
**百一十三章 藥物中毒/679
**節 藥物中毒流行病學 /679
第二節 藥物中毒概述 /679
第三節 常見藥物中毒 /680
**百一十四章 毒品中毒/684
**節 毒品中毒的概述 /684
第二節 毒品分類及機制 /684
第三節 診斷及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 /685
第四節 治療 /686
第五節 毒品研究展望 /688
**百一十五章 植物中毒/690
**節 毒蕈中毒 /690
第二節 其他植物中毒 /695
**百一十六章 氣體中毒/699
**節 氣體中毒的歷史與現狀 /699
第二節 常見氣體急性中毒及機制 /699
第三節 氣體中毒診治的現狀與挑戰 /700
**百一十七章 工業毒物中毒/704
**節 工業毒物的發展史和分類 /704
第二節 常見的工業毒物中毒 /704
**百一十八章 動物毒中毒/708
**節 毒蛇咬傷 /708
第二節 毒蟲咬傷 /710
第三節 河鲀毒素中毒 /711
第四節 魚膽中毒 /711
第五節 蜂蜇傷 /712
第十九篇 物理因素所致急癥
**百一十九章 淹溺/716
**節 淹溺的概述 /716
第二節 淹溺的病理生理機制 /716
第三節 淹溺的評估與診斷 /717
第四節 淹溺的治療 /717
第五節 淹溺的預后與展望 /718
**百二十章 中暑/720
**節 中暑的基本病因 /720
第二節 中暑的臨床表現 /720
第三節 中暑的熱射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721
第四節 中暑的急救處理 /721
第五節 中暑的預后 /722
第六節 預防 /722
**百二十一章 電擊傷/724
**節 電擊傷的歷史與現狀 /724
第二節 電擊傷的致病機制 /724
第三節 臨床表現及診斷 /725
第四節 治療 /726
第五節 兒童電擊傷 /727
**百二十二章 冷傷/728
**節 冷傷的歷史與現狀 /728
第二節 冷傷的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 /728
第三節 凍結性凍傷的治療 /729
**百二十三章 高山病/731
**節 高山病的歷史與現狀 /731
第二節 高山病的發病機制 /732
第三節 急性高山病的診斷 /732
第四節 急性高山病的防治 /733
第五節 慢性高山病 /734
第六節 急性高山病進展 /735
第二十篇 急診診療技術
**百二十四章 緊急氣道管理/738
**節 緊急氣道管理的概念、發展歷史和意義 /738
第二節 緊急氣道的初步評估與臨床決策流程 /739
第三節 緊急氣道管理的新進展 /743
**百二十五章 機械通氣/745
**節 機械通氣的發展歷史 /745
第二節 機械通氣的基本工作原理和連接方式 /746
第三節 機械通氣的生理學效應 /747
第四節 機械通氣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748
第五節 機械通氣應用的基本步驟與撤離 /749
第六節 無創正壓通氣 /751
第七節 機械通氣的研究進展 /753
**百二十六章 呼氣末二氧化碳監測技術/756
**節 測量原理和監測方法 /756
第二節 臨床應用 /757
第三節 進展和展望 /758
**百二十七章 急診床旁纖維喉鏡、支氣管鏡技術/759
**節 支氣管鏡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759
第二節 支氣管鏡檢查的準備 /759
第三節 支氣管鏡在急診科的應用 /760
第四節 總結 /761
**百二十八章 心臟除顫與心臟復律/762
**節 心臟除顫與心臟復律的概述 /762
第二節 心臟除顫和心臟復律的歷史 /762
第三節 心臟除顫和同步心臟復律的應用 /763
第四節 體外自動除顫儀的應用 /764
第五節 展望 /764
**百二十九章 臨時心臟起搏術/766
**節 人工起搏器的發展歷史 /766
第二節 起搏器原理 /766
第三節 臨時起搏器適應證和禁忌證 /766
第四節 臨時心臟起搏器的植入方法 /767
第五節 經靜脈入路臨時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操作方法 /767
第六節 臨時心臟起搏器的植入并發癥和注意事項 /768
第七節 臨時心臟起搏術臨床應用的進展 /768
**百三十章 心包穿刺與引流/770
**節 刺入心臟的救命針 /770
第二節 心包穿刺術的合理應用 /770
第三節 心包穿刺的流程 /771
第四節 心包穿刺的注意事項 /771
第五節 心包穿刺的常見并發癥及處理 /772
第六節 評價和展望 /772
**百三十一章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774
**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發展史 /774
第二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工作原理 /774
第三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775
第四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氣囊導管置入的操作過程 /775
第五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撤機指征和撤機操作 /775
第六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并發癥和注意事項 /775
第七節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的局限性和爭議 /776
**百三十二章 中心靜脈穿刺術及進展/778
**節 中心靜脈穿刺術的發展史及應用特點 /778
第二節 急診中心靜脈穿刺術的具體應用 /778
第三節 急診中心靜脈穿刺術應用進展 /781
**百三十三章 動脈穿刺術/783
**百三十四章 骨通道輸液技術/788
**節 骨通道輸液技術概述 /788
第二節 骨通道輸液技術的適用范圍與
禁忌證 /788
第三節 骨通道輸液技術的優勢 /788
第四節 骨通道輸液技術的并發癥 /788
第五節 骨通道輸液技術的操作方法 /789
**百三十五章 血流動力學監測/791
**節 血流動力學監測概論 /791
第二節 脈搏指示連續心輸出量監測 /794
第三節 無創心輸出量測定 /797
**百三十六章 全胃腸道灌洗/800
**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概念 /800
第二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適應證 /800
第三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禁忌證 /800
第四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操作步驟 /800
第五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并發癥 /801
第六節 全胃腸道灌洗的注意事項 /801
**百三十七章 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術/802
**節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術的發展歷史 /802
第二節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術的臨床應用方法 /802
第三節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術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803
**百三十八章 急診介入技術/805
**節 概述 /805
第二節 急診介入術的基本操作流程 /805
第三節 急診介入技術在急診大出血救治中的應用 /806
第四節 急診介入技術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應用 /806
第五節 急診介入技術在急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 /808
第六節 急診介入技術在急性肺動脈栓塞中的應用 /808
**百三十九章 急診床旁消化道內鏡技術/810
**節 概論 /810
第二節 急診內鏡檢查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812
第三節 急診內鏡的臨床應用 /812
**百四十章 止血包扎固定及搬運術/818
**節 止血 /818
第二節 包扎 /819
第三節 骨折固定 /820
第四節 搬運 /820
**百四十一章 清創縫合術/822
**節 清創縫合術的發展史 /822
第二節 清創縫合術的概念 /822
第三節 病理生理學 /822
第四節 傷口修復和再生 /822
第五節 清創方法 /822
第六節 傷口的清創處理 /823
第七節 傷口愈合的輔助治療 /824
**百四十二章 胸腔穿刺與引流技術/825
**節 胸腔穿刺與引流技術概述 /825
第二節 置管引流 /825
第三節 影像引導穿刺 /825
第四節 胸腔測壓 /826
第五節 總結 /826
**百四十三章 腹腔穿刺與引流技術/827
**節 腹腔穿刺與引流技術的發展史及應用特點 /827
第二節 腹腔穿刺與引流技術的具體應用 /827
第三節 腹腔穿刺與引流技術的國內外應用進展 /828
**百四十四章 腰椎穿刺術/829
**節 概述 /829
第二節 腰椎穿刺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829
第三節 腰椎穿刺術的方法 /829
第四節 腰椎穿刺術的并發癥及防治 /830
第五節 腰椎穿刺術的注意事項 /830
**百四十五章 主動脈球囊阻斷術/832
**節 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的概述 /832
第二節 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的應用現狀 /833
第三節 主動脈球囊阻斷術的進展與演變 /835
**百四十六章 急診腔鏡技術/837
**節 急診腔鏡技術的概述 /837
第二節 腔鏡手術系統的基本組成 /838
第三節 腹腔鏡在外科急癥中的應用 /839
第四節 胸腔鏡在外科急癥中的應用 /841
第五節 小結與展望 /841
**百四十七章 急診床旁血液凈化技術/843
**節 回顧和展望 /843
第二節 床旁血液凈化模式 /843
第三節 主要血液凈化模式的原理 /844
第四節 臨床應用 /845
第五節 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的抗凝問題 /847
第六節 血液凈化的并發癥 /847
**百四十八章 體外膜氧合/849
**節 體外膜氧合的基本概念 /849
第二節 體外膜氧合治療的患者選擇 /850
第三節 體外膜氧合治療的模式 /850
第四節 體外膜氧合治療的基本流程 /851
第五節 體外膜氧合治療的常見并發癥 /852
第六節 展望 /853
**百四十九章 急診床旁超聲技術/855
**節 急診床旁超聲技術的發展史及應用特點 /855
第二節 急診床旁超聲檢查的應用 /855
第三節 國內外急診超聲的應用現狀 /860
**百五十章 急診床旁即時檢測/862
**節 即時檢測的概念及發展 /862
第二節 即時檢測與急診醫學建設 /863
第三節 即時檢測常用的檢測方法與技術 /863
第四節 即時檢測在急診臨床中的應用 /864
第五節 即時檢測在急診醫學其他領域的應用 /868
第六節 即時檢測的展望 /868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869
登錄中華臨床影像庫步驟/879
展開全部
急診醫學(第3版/研究生) 作者簡介
于學忠,男,1958年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醫學系主任、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會長、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八屆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急診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在急危重癥領域牽頭頒布多項指南及規范,主編多本急診醫學相關教材及專著,獲數十余項國家及國際專利。
呂傳柱,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海南醫學院黨委書記。兼任急救與創傷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海島急救醫學創新單元主任、海南省創傷與災難救援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海南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急診與創傷)主任、海南省急危重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創傷醫學院士工作站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急診醫學科)專業負責人。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8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7項;主編、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4部;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40余篇;授權專利8項。國內外多本研究領域雜志主編、副主編。創辦了海南省首家急救中心,并在全國率先通過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創建了海南省第一家創傷中心;組建了海南醫學院急診創傷學院,該學院是目前中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首家以急救急診為專業方向的專科學院,并擔任專業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