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50843
- 條形碼:9787301350843 ; 978-7-301-35084-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別是此前中國學者較少留意的朝鮮、日本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朱熹、張栻往來書信做了綜合性的疏證與研究。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朱子學對于近八百年東亞社會有著籠罩性的影響。朱子學研究中,朱熹的書信——特別是朱熹與張栻的往來書信,尤為關鍵。朱張往來書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舊說”,以及稍晚的“仁說”“心說”之辯,代表著理學內部的碰撞、融合與轉型,也代表著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結構性成熟;而其中所論時事出處,也體現了理學家共同體的政治考量與追求。數百年來,這批書信一直吸引著中國、朝鮮、日本歷代學者傾力其中。本書亦接續這一傳統,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別是此前中國學者較少留意的朝鮮、日本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朱熹、張栻往來書信做了綜合性的疏證與研究。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 目錄
隆興二年—乾道元年 (1164—1165) / 1
Z1 (別紙) (侯子論語) / 1
S17 (復和仇虜) / 4
乾道二年 (1166) 論中和舊說 / 13
Z3 (人自有生) / 13
Z4 (前書所扣) / 28
Z34 (誨諭曲折數條) / 35
Z35 (前書所稟寂然未發之旨) / 43
乾道二年—乾道三年 (1166—1167) 論程集修訂/ 51
Z6 (不先天而開人) / 51
Z7 (別紙) (稱侄固未安) / 55
Z5 (昨見共父家問) / 57
S15 (辱示書) / 60
Z8 (論程集改字二十七日別紙) (伏蒙垂諭向論程集之誤) / 64
S16 (共甫之召) / 70
S14 (共父相處二年) / 73
乾道四年 (1168) 論祭禮及其他 / 76
S3 (示以所定祭禮) / 76
Z9 (祭說辨訂精審) / 80
Z10 (所示彪丈書) / 83
乾道五年 (1169) 中和新說及其他 / 89
Z49 (諸說例蒙印可) / 89
Z2 (蒙示及答胡彪二書) / 98
Za (昨所惠吳才老諸書) / 100
乾道六年 (1170) 使金求陵寢地事及義理雜說/ 103
Z11 (春秋正朔事) / 103
S33 (某黽勉為州) / 104
Z12 (竊承政成事簡) / 106
Zb (垂諭曲折) / 109
Zc (今日既為此舉) / 115
Zd (奏草已得) / 118
Z13 (示喻黃公灑落之語) / 121
S34 (某出入省戶) / 124
Z14 (伯恭想時時相見) / 125
S35 (日自省中歸) / 128
S36 (祈請竟出疆) / 129
S38 (西銘之論甚精) / 131
S39 (某邇來思慮) / 133
Z15 (建陽一二士人歸自臨安) / 134
S37 (某出入省戶日愧亡補) / 135
乾道七年 (1171) 論張栻臨安出處 / 139
S40 (某備數于此) / 139
Ze (昨陳明仲轉致手書) / 141
S41 (某十三日被命出守) / 145
S65 (某自附陳明仲書后) / 146
乾道八年 (1172) 論觀過知仁、 中說、《中庸章句》 初稿 / 148
S28 (知言疑義反復甚詳) / 148
Z16 (類聚孔孟言仁處) / 150
S4 (近伯逢方送所論觀過之說來) / 154
Z17 (大抵觀過知仁之說) / 157
S29 (比聞刊小書版以自助) / 158
Z18 (細看言仁序云) / 160
Z19 (中字之說甚善) / 162
S5 (中字之說甚密) / 165
S6 (天命之謂性) / 166
S7 (示及中庸首章解義) / 168
Z21 (所引家語) / 171
S13 (來書披玩再四) / 172
乾道九年 (1173) 仁說之辯 / 176
Z43 (論仁說) (天地以生物為心) / 176
S21 (某幸粗安) / 181
Z44 (又論仁說) (昨承開諭仁說之病) / 184
S9 (仁之說) / 187
Z45 (又論仁說) (熹再讀別紙所示三條) / 191
Z46 (又論仁說) (來教云) / 195
S10 (觀所與廣仲書) / 197
Z47 (答欽夫仁疑問) (仁而不佞章) / 198
S12 (某幸粗安) / 203
Z48 (答欽夫仁說) (仁說明白簡當) / 205
淳熙元年 (1174) 心說之辯及其他 / 208
Z36 (心具眾理) / 208
Z37 (熹謂感于物者心也) / 210
Z38 (遺書有言) / 212
S1 (示及諸君操舍出入之說) / 214
Z39 (熹謂存亡出入固人心也) / 217
Z40 (人心私欲之說) / 218
S31 (某食飲起居皆幸已復舊) / 220
S56 (游掾后來曾相見否) / 223
S8 (按固陵錄) / 224
淳熙二年 (1175) 后 張栻赴任靜江府后事 / 226
S42 (某黽勉南來) / 226
S45 (某黽勉所職) / 227
S43 (某守藩倏八閱朔矣) / 230
Z28 (熹窮居如昨) / 233
S30 (晦叔留此旬余) / 236
Z33 (諸諭一一具悉) / 239
參考文獻 / 243
朱熹張栻往來書信疏證與研究 作者簡介
湯元宋
----------------------------
湯元宋,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并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宋代思想史、宋代政治史。曾在慕尼黑大學、史語所、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于《哲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中國哲學史》《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