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廣州的探索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75058
- 條形碼:9787218175058 ; 978-7-218-17505-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幸福廣州的探索與實踐 本書特色
心有所安、居有所定、病有所療;
飯碗常滿、社區和睦、行路無虞。
你心目中的幸福城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現實。這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也是美好未來的歸宿。
幸福廣州的探索與實踐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索廣州“幸福密碼”的經濟類書籍。廣州是改革開放先行地,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擁有幸福感城市”。作者結合自己職業生涯的經歷,分析、梳理了近20年來廣州在增進群眾福祉、解決城市問題(老舊社區微改造與活化利用、舊樓加裝電梯、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問題、老城區水浸街和黑臭河涌治理問題等)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以期對廣州率先形成共建、共享、共治格局,建設“幸福廣州”的有益啟示進行總結。力求通過廣州鮮活生動的大膽探索與實踐經驗,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經驗和借鑒。
幸福廣州的探索與實踐 目錄
河涌“變身記” 水清河綠中的“幸福密碼”
用“繡花功夫”治水,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147條國管河涌告別黑臭,實現“長制久清”
“廠—網—河”一體化管理實現河涌“長制久清”
重點解決跨界河涌治污“頑疾”
過去“十年九浸”,如今終于告別“水浸街”
“智慧排水”項目可以對內澇風險點進行預警
老有所養 托起幸福“夕陽紅”
具有廣州特色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初見成效
社區居家養老,讓老人“老有頤養”
讓長者在家門口舒坦養老,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可獲20萬元補貼
群眾“用腳投票”,廣州養老居家服務滿意度達96.65%
離家15分鐘以內的長者飯堂吃出幸福感
午餐想吃啥,志愿者上門送到家
養老護理員也能入戶廣州,照護老人更加有積極性
政府搭臺,引社會力量“活水”參與養老事業
花大力氣啃下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這塊“硬骨頭”
失智老人換了5個保姆都搞不定,養老院成終極去處
養老院不愿收失能失智老人成難題
養老院設置失能失智老人專區照護,幫老人喚醒記憶
為特殊困難老人織密“保護網”
如何在市場化和公益性之間保持平衡仍有待探索
和諧社區 讓廣州人幸福感“拉滿”
和諧社區建設中的居民幸福體驗感
10年創建和諧社區1046個,構建起和諧廣州“微生態”
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奏響和諧社區新樂章
社工“吹哨”,困擾居民20年的外墻脫落頑疾解決了
社工當“吹哨人”,幫助社區解決外墻脫落難題
5個月“跑斷腿”,“老大難”問題終得解決
街道牽頭 社工助推 居民協商自治共建和諧社區
繁榮社區文化讓社區居民有了“家園感”
一支龍舟隊讓整個社區有了“魂”
廣州創建和諧社區的經驗
廣州和諧社區建設如何持續提升?
老社區“蝶變” “微改造”中的“大幸福”
老城區微改造,記憶中的“老廣州”回來了
老社區改造留得住鄉愁,也展現新活力
社會資本介入讓老城區“微改造” 跑出“加速度”
廣州老舊小區改造的“廣州經驗”
以保障民生為主,讓社區居民成為社區改造的主體
建立起老舊小區微改造的標準體系
住有所居 筑牢“幸福廣州”底座
較低住房成本讓更多青年人選擇“投奔”廣州
廣州住房“高性價比”提升群眾幸福感
推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5年后40%以上居民可享受低成本住房
2025年前新建60萬套保障性住房,確保新市民“住有所居”
鼓勵在城中村規模化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
成立安居集團,廣州城中村改造“提速”
廣州解決“住有所居”難題的途徑
未來要重點解決保障性住房的宜居問題
端穩飯碗多措并舉穩住“就業底盤”
“穩就業”,托起民生幸福夢
就業驛站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把就業服務延伸至村居,在家門口也能上班
廣州出新招打造就業服務品牌
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重點幫扶就業困難群體就業
當好“店小二”,讓企業有工人可用,工人有工作可干
穩住就業“底盤”,促就業“廣州經驗”:“綠馬甲”為失業人員再就業保駕護航
如何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持續推進技能提升讓百姓收獲“穩穩的幸福”
病有所醫讓廣州人“掂過碌蔗”
深化基于大數據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降低群眾看病負擔
DIP改革形成廣州特色
錨定“三減一優”,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多層次醫保制度為居民看病難、看病貴撐起“保護傘”
特殊醫療保險品種為特殊群眾織起“保護網”
“一元看病”模式有望2027年在廣州所有村衛生站推行
廣州街坊筑起“平安廣州”屏障
凝聚各方力量,群防共治守一方平安
組織賦權和資源注入,為“廣州街坊”提供動能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群防共治的積極性
“廣州街坊”的優秀代表——秀全大媽
十年義務幫群眾接送小孩,在大媽眼中只是“小事”
從27人發展到2300人,這個“大媽團”了不得
“大媽隊伍”為廣州社區治理積累出寶貴經驗
口袋公園 裝滿群眾幸福感
城市公園建設讓市民直接有幸福感
廣州城市公園特征分析
廣州城市公園承載的文化活動
廣州公園布局合理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廣州公園數量還需要持續增加
要逐步提高廣州城市公園的設施配置等級
廣州城市公園發展提升策略一:優化公園體系布局
廣州城市公園發展提升策略二:增強可達性,達到環境公平
廣州城市公園發展提升策略三:完善城市公園功能建設
廣州城市公園發展提升策略四:加強公園特色建設
未來綠美廣州讓市民更加幸福
到2035年廣州將規劃新增7個森林公園
1小時生活圈“圈”出居民幸福感
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助力廣州城中村和城市面貌“華麗轉身”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繪就“山青林環、水秀海碧、田廣人和”的美麗廣州藍圖
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構建“三張網”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心1小時通達
綠地系統規劃:“綠美廣州”讓市民感覺生活在城市公園中
商業功能區發展規劃:打造活力千年商都、國潮時尚天堂
廣州地鐵客流量全國**,便捷程度令人稱贊
2025年地鐵里程將達800公里以上,打造“1小時軌道都市圈”
廣州出發通達全球,便利程度令人咂舌
有軌電車:彰顯廣州現代城市特色的“流動名片”
參考書目
展開全部
幸福廣州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
肖歡歡,廣州日報社主任記者,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從業10多年間曾先后采訪多位國際政要,以及一大批經濟、文化、科技領域的名人。曾榮獲國家級和省級新聞獎十多次,2015年入選廣州市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2020年被評為廣州市青年文化英才,著有《名人面對面》《雙循環下的經濟趨勢》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