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學術選派傳承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42762
- 條形碼:9787521442762 ; 978-7-5214-427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學術選派傳承研究 本書特色
——立足三峽守初心.傳承文化擔使命 中醫藥學術流派是中醫藥學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具有獨特學術思想或學術主張及獨到臨床診療技法,有其清晰學術傳承脈絡和一定影響力與社會公認度的學術派別。研究有代表性的中醫藥學術流派,具有挖掘中醫藥原創思維、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提高中醫臨床水平、繼承中醫藥學術經驗等重要意義和價值。 眾多學者認為,醫學流派的構成必須具備文化底蘊深厚、學術成就突出、名醫著述眾多、歷史影響深遠、區域特色明顯五大要素。而長江三峽中醫藥學術流派(以下簡稱“三峽醫派”)正是在世代醫家影響下、深得長江三峽地區獨特歷史文化滋養、具有鮮明區域特征的地域性醫學流派。 開展長江三峽地區代表性醫學流派研究,其初心在于繼承三峽本土中醫學術經驗,挖掘三峽本土中醫原創思維,提高三峽本土中醫臨床診療水平,促進三峽本土中醫學術發展。因為,它是三峽本土名醫名家治醫治學經驗積累之結晶,是理論產生之土壤,是學術發展之動力,是人才培養之搖籃,亦是吾輩傳承、弘揚三峽本土中醫藥文化之使命。 一、三峽醫派之名緣起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近年來,團隊年輕教師總是時不時向筆者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關于“長江三峽中醫藥文化”選題的來源問題。樹有根,水有源,任何事物和現象概莫如是。我在想,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長江三峽特殊區位說起。其實,長江三峽并不是一個行政區劃概念,而是一個地域概念。按照《中國長江三峽大辭典》所載,它是武漢與重慶兩個特大城市之間,華中經濟區和西南經濟區的聯系“紐帶”,是全國生產布局中處于“承東啟西、南北交流的結合部位”,是我國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推移的一個重要“接力站”。客觀地講,既往是沒有“三峽醫派”這一說法的。那么,是什么機緣產生出這一選項的呢?說來話長,是20世紀90年代初因跨越世紀、超越山河,重量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大壩的修建。面對大工程、大搬遷、大發展,新三峽、新庫區、新家園,目睹一座座淹沒線下城池異地重建,千年古跡消失眼前,吾輩兒女豈能旁觀。記載歷史一瞬間,見證三峽不等閑之歷史性背景是三峽中醫人的責任,身為三峽中醫人此時應該和其他行業的人一樣為庫區文化傳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搶救保護三峽地區中醫藥文化的問題,按照學必有問、研必有向的思維定式,于是便提出了“長江三峽中醫藥歷史文化搶救與保護研究”這一重大選題,也就首次產生出了“長江三峽中醫藥”這一學術性命題。隨著史料挖掘與研究工作地不斷深入,原始積累地不斷增多,便孕育出了以“三峽中醫藥”為母體的眾多子項目,這些子項目在市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獲得了不少項目立項,有的已結題獲獎,有的還正在加緊完成之中,“三峽醫派研究”便是其眾多子項目之一。正是因為有了豐厚的原始積累,才贏得學校領導的重視及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支持,也才有了由原來的自娛自樂、孤軍奮戰,變為如今團隊協同作戰的喜人場面,也就有了“三峽醫派研究”之選題的亮相。從而也證明,為了三峽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筆者曾經自訂的“不惜腿力、不惜心力、不惜物力、不遺余力”的功夫沒白費。所以說,無論是“三峽中醫藥”之命題,還是“三峽醫派研究”之選項都是發端于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因為這一歷史性機緣才成就了筆者學習研究之志向。“長江三峽中醫藥”命題就是在30年前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大背景下產生的,絕非源于別的旁門左道。 二、三峽醫派深得三峽文化滋養 中醫學作為傳統的醫學科學,蘊含了豐厚的人文特征,離開了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僅僅以醫技行世,注定是行之不遠的。長江三峽地區人文底蘊厚重,醫藥歷史源遠流長,影響深遠,堪稱祖國醫藥學源頭之一。近百年眾多考古資料顯示,長江三峽地區既是亞洲人類發祥地,又是農耕文化、神農醫藥的源頭。這里,人文底蘊厚重,文化元素多樣,既有遠古文化遺址,又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既是三國文化帶,更有中唐詩書文化城池。諸如巫山境內廟宇鎮龍骨坡遺址因發現“巫山人”而被稱為“亞洲人類發祥地”;瞿塘峽東口黛溪是新石器時期甚至更早時期直至今天都從未間斷過人類活動的遺址,是我國乃至世界的特殊文化遺址,在我國原始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被列為長江三峽工程A級文物保護遺址。六世家傳之醫的冉雪峰就是在這一地區出生成長的,他的先祖于明天啟元年(1621)入川,落業黛溪古鎮冉家臺,以“讀耕創業為本,忠孝仁義傳家”之家訓在文化古鎮持續傳承近400年,堪稱三峽醫派中的名門望族。位于奉節瞿塘峽西口的老關廟遺址,是我國考古工作者繼巫山黛溪文化(現多稱大溪文化)之后在渝東地區發現的又一個新的古文化遺址。長江三峽之首的奉節瞿塘(夔門)東西兩端不僅分別有黛溪、老關廟等古文化遺址,更是三峽文化集散中心,燦爛的“黛溪文化”和“老關廟文化”不僅在向人們展示華夏文明之輝煌,這里的三國古戰場也在告訴世人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唐時期,李白、杜甫、劉禹錫等都曾在白帝留下千古絕唱。如今,奉節便以“詩城”這一金字文旅招牌而興,以詩城白帝而名。素以夔門溫病著稱的鄭氏家族便世代寓居在此,深得詩城文化之滋養。在位于鄂西南長陽縣(清江中游)漁峽口發現的香爐石遺址就是一處非常典型的夏商周時期的巴人遺址,有名的女科(婦科)醫派劉氏家族就是從這里走向全國的。在鄂西境內三峽江段還有眾多遺跡以“神農”名世,諸如神農溪、神農洞、神農廟,以及重量原始森林帶神農架林區等。所以,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文化歷史久遠,可謂既具巫巴文化底蘊,又有荊楚文化特征的峽江醫藥文化,也為后來各醫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文化養料。今天,我們接近有理由相信,長江三峽地區的原始文化帶動了三峽本土醫藥衛生的繁榮與發展,人類在創造原始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原始醫藥。 三、三峽醫派之厚學令人矚目 醫派的形成離不開三樣東西,即“源、學、流”三要素。源,指醫文傳承源頭;學,指學術思想或學術主張;流,指傳承過程(世代相傳)。其中,“學”是立派的核心和基礎。縱觀三峽醫派醫家,無不都是飽讀經書、學力深厚、影響深遠的名醫。諸如清代萬縣名醫王文選,他不僅勤學善思,且對中醫藥知識的傳播普及貢獻突出。王氏診治小兒脾胃病和驚風、疳病頗有見地,他認為,“凡食生冷油膩,停滯不化,初起為積,積久成疳,遂致五臟受病……”小兒慢驚風多因小兒吐瀉者多,或急驚風用藥攻伐太甚所致。他重視面部望診,尤其對舌部望診更具心得,他的以舌色辨傷寒之主張為后來梁玉瑜所著《舌鑒辨正》提供了借鑒,他的更多醫學思想均被《中國醫學通史》節選收錄。冉雪峰一貫倡導的“一融三合”集中體現了他治醫治學思想,他發揚“六氣”學說的主張也被《中國醫學通史》節選收錄。冉雪峰治療心系病證(心絞痛)的進步思想和遣藥組方經驗被他在京城的兩位關門弟子(陳可冀、郭士魁)發揮到了很好,據此所形成的系列成果曾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科技獎。名醫李重人有兩方面的主張后來備受關注,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他在萬縣行醫興教時,針對當時民眾對中醫藥的信賴,對院內(民國時期創辦“萬縣起華中醫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帶頭創辦“萬縣市**聯合診所”)醫生提出“簡、便、驗、廉”四字要求。簡,要求醫者用藥盡量做到少而精;便,指所出具藥方必須做到服用方便,優選是自制中藥合劑;驗,指論治精準,療效必須可靠;廉,指醫療費用(病人花錢)要少,要讓患者看得起病。后來重人奉調成都和北京工作后,迅速將其在全國推廣,使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誰也未曾想到,植根于我國的傳統中醫藥今天仍被視為護佑民眾健康無可替代的優勢資源,那樸實無華的“簡、便、驗、廉”四字仍被奉為中醫的四大法寶。第二,主張治學打牢“三基”,即打好文、史、哲基礎,打好中醫理論(醫經典籍)基礎,打好臨床實踐基礎。這是促成優秀中醫人才形成的基石,所以其影響深遠。成都中醫藥大學有名中醫問題研究專家侯占元老先生曾將李重人提出的學好中醫必須具備的“三基”稱為“三步師”,他認為這三步是成為中醫人才的必然路徑。據侯老先生撰文回憶,1954年秋,李重人奉調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時還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是一個學習研究中醫學術的發蒙生。侯占元先生請教重翁(侯占元當年對重人的尊稱)怎樣才能學好中醫?重翁當即告訴他三步學習法,于是侯當場拜重翁為學好中醫學術的三步師。這三步指教使他受益甚多,后來成為侯占元治學的座右銘。婦科名醫劉云鵬在繼承家傳技法的基礎上,提出婦科調肝十一法、治脾九法、補腎五法,并創立眾多臨床效驗藥方,其學術主張不單是在湖北全省得以推廣,且在全國中醫婦科界亦受到廣泛關注。名醫鄭惠伯將名目繁多的溫病簡化為“溫熱”和“濕熱”兩類,提出了“及早防變”和“重劑防變”“顧護正氣”等重要溫病防控主張,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和“急下存陰”等臨證治療思想為出發點,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一直以此指導臨床實踐,收效甚著。 四、三峽醫派堅守“仁、和、精、誠”職業志向 中醫人*基本、*核心的價值觀就是“仁、和、精、誠”四字,因為這四個字集中體現的是醫人之道德修養、職業行為和診療水平等諸多要素。我們在學習、整理、研究三峽名醫相關資料時,發現不少世醫們都是以病人為中心,時不時見到“窮人看病富人給錢”的樸實語言,所表達的是貧窮之人看病拿藥是全免費的,有錢人看病是如實收費的。在他們身上彰顯出的是中醫人仁者愛人,踐行的是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崇尚的是醫患和諧,追求的是醫術至精至微,秉持的是誠信為醫的職業志向。重溫王文選、劉以仁、劉哲人、冉雪峰、李重人、鄭惠伯、龔去非、馮登庸、梁煥然、桑贊元、劉云鵬等古今名醫的習業生涯、成功軌跡,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三峽醫派診療經驗獨特 由于長江三峽地理環境特殊,導致這一地區疾病譜有別于其他省區。這里山高谷深,重崗復嶺,溪谷縱橫,長年霧多濕重,山瘴漫境,因而民眾所患之疾多為脾肺不振,腰腿關節風濕疼痛,甚或時發瘟疫等,所以,劉禹錫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千古之句。據該地區各市、縣、區志書記載,區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8~20℃,年相對濕度在82%左右。正是常年陰雨潮濕的氣候之故,才給區域民眾生產、生活及健康帶來了諸多困擾,也給醫家們的臨床診療帶來諸多 挑戰。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江三峽地區歷代醫家們憑借自己毅力,在臨床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終形成了適合峽江民眾防病治病的地域性尤強的醫療經驗,有效地保障了峽江民眾健康。歸結起來,大致體現在四個方面:①清宣涼潤。這一點在冉雪峰、李重人等脈案、方箋資料中可以得到實證。②用藥力求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醫藥資源是歷代醫家們的一大特色。如王文選在他的醫著中選取本土中草藥就多達200味,其中云陽鹽是他用以治療目疾的常用藥。三峽地區民眾患腰腿痛、關節痛比較多,所以當地醫者多是就地采挖治療風濕的中草藥。據說冉雪峰父親習用飛天蜈蚣(別名蜈蚣草、一枝蒿)治風濕疼痛和跌打損傷,一次在瞿塘峽江邊采集該藥時不幸遇難。③草醫草藥保安康。其實,在民間療傷愈疾就是靠身邊被人瞧不上眼的藤藤草草,如在巫溪縣境幾次調查中發現,該縣民間就有善治風濕關節腫痛的特效草藥,據說還有擅療刀斧傷及腦梗死的“血塞通”。利川柏楊壩鎮有一村醫家傳治食物中毒藥方,巴東譚賢群、廖獻甲師徒常用一種叫“接骨丹”的草藥治腰腿痛及骨外傷。據調查,巴東、長陽、建始、恩施境內從事草醫的人員*多,在長江三峽地區民間長期存在一種中醫、草醫和諧發展的格局。④藥膳調理備受關注。從長江三峽地區的飲食文化可以看出,這一地區人們為驅散風寒濕邪而好將辛香之物入食,其中火鍋是當地常見飲食。此外,多數家庭都有一壺一罐,或一壇一缸藥酒,以備平日強身健體或活血通絡、除濕祛風之用。 六、三峽醫派之傳承生生不息 中醫藥學術流派是中醫各家學說產生的土壤,它既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動力,又是人才培養的搖籃。細究三峽醫派,不單是師出名門、傳承有序,療傷愈疾、取材就地,醫風淳樸、技法精良,更重要的是薪火傳承、生生不息。其中,在清代光緒年間就已形成學術傳承與人才隊伍規模者莫過于王、桑兩家。王,即清初萬縣王秉泰王氏家族,其孫輩王文選便是世傳名醫,也是長江三峽地區眾多名醫中專享獲得慈禧太后御賜銀牌、欽加六品銜龍章寵錫的名醫。文選出身世醫之家,后又師從同邑覺來先生學習幼科和三世業醫的彭宗賢、趙吉華等研習痘科,可謂博學多師。文選始終秉承“仁心壽世,為善*樂”,所以向他求學習術者眾。據他傳世之著《壽世醫鑒》載,王在光緒二年親筆寫下的門人就有27人,大多分布在川鄂及云貴等地。桑,即清初開縣善字山桑氏正骨,其術在長江三峽地區傳承已近300年,可謂術傳10余代,名播川渝鄂。盡管桑氏正骨在第五世前有“傳內不傳外,傳女不傳男”之戒規,但至五世桑天埴時便一改祖上保守思想,積極主動將其術擴大受益面,在做好內傳的同時,廣開外傳之門。光緒三十三年,天埴已74歲,當年他將自己數十年所傳之門人一一列目志之,其中族內傳有9人,外傳文生、武生計有29人,門徒遍及當時的開邑、云邑、萬邑及川北達邑,湖北宜昌、東湖等地。巫山冉雪峰系冉氏醫學第六代傳人,相關資料顯示,他的祖上皆為御醫。由于家學的厚重背景,雪峰本人亦成長為我國有名中醫學家。雪峰老先生門徒遍及我國大江南北,可謂桃李滿天,名醫輩出,有引領我國心腦血管重大疾病研究前沿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有服務一方醫療保健與健康的名醫名宿。長陽名醫劉云鵬是劉氏醫學第五代傳承人,在國家中醫藥傳承政策導向下,劉氏醫學又經劉云鵬再次傳承2~3代,其學術傳承陣容不僅在荊楚大地生根開花,且在全國亦頗具影響力。夔門鄭氏醫派,其傳承方興未艾,正在以其強勁的勢頭屹立于長江三峽醫派之林。 從本書中篇各派傳承脈絡圖可以發現,活態傳承是流派傳承的前提,人才隊伍是使流派延續的關鍵,服務社會、適應社會需求是流派傳承創新發展的命脈。據不接近統計,三峽醫派傳承人中,被國家“兩部一局”確定的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有7人,建有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6個,擁有市級非遺保護項目1項,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1人,省市級名中醫6人。 七、三峽醫派紅色血脈賡續百年 2021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華誕。一百年前,革命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 筆者在梳理長江三峽中醫藥發展歷史時,發現不少三峽名醫并非只專不紅,而是既專又紅。如名醫冉雪峰,1903年他只身一人從巫山乘舟去了武漢,見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成了當時長江中下游的革命中心,民主革命斗爭風起云涌。他以中醫職業為掩護,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加入了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等,積極宣傳革命。1911年10月,他義無反顧,毅然從戎,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他是全國專享參加的有名中醫學家,是中醫學界的光榮。1937年,抗日戰爭事起,冉雪峰憂國憂民,在漢口組織“湖北醫藥界戰地后方服務團”,親任團長。抗戰開始時,中央國醫館應戰時需要,在南京組織了中醫救護醫院與中醫救護大隊。南京淪陷后,中醫救護醫院先遷武漢,并加聘冉雪峰為中醫救護醫院副院長。1938年4月,由國民政府衛生署中醫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郁召集,焦易堂、馮志東、饒聘卿、冉雪峰、胡書城、張鐘岳、時逸人等8人在成都中國制藥廠開會討論中醫學校立案問題,后來擬定《中醫學校暫行通則》交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討論。為有利于救護工作,他將戰地后方服務團分成四個工作單元,即中醫救護隊、后方診療所、中藥制藥廠、材料供應小分隊,所有工作單元都由冉雪峰統一部署、統一指揮。尤其是戰地后方診療所工作任務特別繁重,資料顯示,當時武漢三鎮共布設了十個診療所,專為難民免費診病施藥。關鍵時刻,冉雪峰發揮出了一個中醫人“短布從軍,上馬殺敵賊,下馬作露布”的應有作用,在武漢保衛戰中充分體現出了中醫人“仁心壽世”的高尚品質。為應急需要,他在百忙之中擬訂篩選有效藥方,他的傳世之作《新定救護方藥注釋》就是在那次武漢救護急需中完成的。當年在漢口府南一路開辦診所的龔去非亦積極報名參加了武漢中醫藥界戰地后方服務團,為抗日軍民送醫送藥,深得贊譽。 有名中醫教育家李重人不僅思想開明,且愛黨愛國。20世紀30年代初,他曾與家父李建之一道成功營救和掩護川東北有名共產黨人王維舟安全脫險;在萬縣行醫興教期間,重人還多次掩護密友、共產黨人劉孟伉,營救進步人士楊吉甫及其他革命人士,因此,他被國民黨特務機關列入逮捕的黑名單。李重人的這種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敢冒生命危險營救、掩護革命人士的大無畏精神,正是他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具體表現,也是長江三峽中醫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期,重人在萬縣創辦了“起華中醫院”和《起華醫藥雜志》,“起華”二字,即蘊含中華民族定當崛起之意,他的這種根深蒂固愛黨、愛國的民族氣節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傳承。萬縣名醫鐘益生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被選派到有名愛國將領馮玉祥身邊當保健醫生,后因叛徒出賣,鐘被迫離開萬縣前往重慶。1947年,巫溪名醫魏濟周、魏金輝父子以行醫為名作掩護,為保護黨組織革命活動做出了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筆者身為光榮在黨50余年的老黨員,要帶領三峽中醫藥文化創新研究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銘記黨的光輝歷史,講好紅色故事,用好長江三峽紅色資源,賡續長江三峽紅色血脈,貢獻長江三峽中醫藥力量,讓長江三峽名醫名家學術精華代代相傳,服務社會,永不停息。 陳代斌 2022年8月于萬州烏龍池
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學術選派傳承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研究”項目*終成果,全書設上、中、下三篇計十章。是書力圖以*小的篇幅優選限度展示長江三峽中醫藥歷史和三峽醫派治醫治學之職業志向與風采。上篇為“三峽醫派形成背景”,重點介紹長江三峽固有的人文底蘊、名醫名藥、醫著醫方,內容涉及古今名醫54人,道地優質藥材12味,殘卷醫著31部,名醫驗方24首(加上中篇29首,全書共計介紹名醫驗方53首)。中篇為“三峽醫派傳承發展”,突出推介巫山冉氏、長陽劉氏、夔門鄭氏、開州桑氏等四個世代家傳醫派生生不息傳承情況及學術特點與技術特色。下篇為“三峽醫派學術萃精”,精選三峽名醫醫論醫話25篇,名醫脈案47則(加上中篇69則,全書共計脈案116則),名醫方箋尺牘77件等。本書可讀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書中內容有利于深度傳承創新,所列各派家傳絕活可師可法;二是書中所示資料史料價值凸顯,為致力于長江三峽中醫藥文化傳承深化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物物證。目睹一幅幅鮮為人知的珍稀圖片,特別是民國時期冉雪峰、李重人、龔去非等名家親筆方箋、信札和執業證照及題詞序跋,更是極具文史研究價值。展讀是書,使人仿佛置身于長江三峽中醫藥歷史之微型博物館;三是書中篇章設置與內容架構注重師承一脈之關聯性,以充分體現家傳或師承促進流派學科建設的有效性、價值性;四是書中內容真實可靠,為有利于讀者檢索利用,書中各條資料文末均標注有“據某某資料整理”字樣,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對資料原載體、原創者的尊重,同時也是對社會、對學界、對讀者負責與擔當。
長江三峽地區中醫藥學術選派傳承研究 目錄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