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76046588
- 條形碼:9787576046588 ; 978-7-5760-465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cè)數(shù):暫無(wú)
- 重量:暫無(wú)
- 所屬分類:>
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 本書特色
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又稱歌詩(shī)之學(xué)、聲歌之學(xué),音樂與文學(xué)高度融合,是中國(guó)傳統(tǒng)文化綜合學(xué)問。全書凡十二章。前五章為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原理:聲歌之道、情感論、語(yǔ)感論、樂感論、美感論;后七章為中國(guó)歷代歌詩(shī):先秦歌詩(shī)、漢蜀魏晉南北朝隋歌詩(shī)、唐歌詩(shī)、五代南唐歌詩(shī)、北宋歌詩(shī)、南宋歌詩(shī)、金元明清歌詩(shī)。各章之前置導(dǎo)論,介紹歌詩(shī)的時(shí)代背景和藝術(shù)特色。選經(jīng)典詩(shī)譜、詞譜、曲譜210首,附有作者、解題、注釋、音譜、曲情、詞選若干項(xiàng),并附有音頻和視頻。本書力圖將兩千多年來(lái)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傳統(tǒng)音樂文學(xué)與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dòng)以后百年間形成的白話音樂文學(xué)相結(jié)合,傳承和發(fā)展?jié)h語(yǔ)言聽覺審美,推動(dòng)當(dāng)代聲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傳承民族經(jīng)典,弘揚(yáng)中華美育。
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 內(nèi)容簡(jiǎn)介
本書從音樂與文學(xué)相結(jié)合的角度,梳理了從先秦到清代的音樂文學(xué)經(jīng)典歌詩(shī)作品。**至五章為理論研究,第六至十二章收錄從先秦到明代的歌詩(shī)計(jì)200首,取自古歌謠、《詩(shī)經(jīng)》、漢樂府、唐宋詩(shī)詞、元曲、新體歌詩(shī)等,體量宏大,內(nèi)容豐贍。其中,歌詩(shī)體例包括本文、作者、解題、注釋、音譜、曲情六部分,能夠全面、多角度地呈現(xiàn)歌詩(shī)面貌。圖書既闡述了中國(guó)古譜詩(shī)詞表演藝術(shù)的音樂美學(xué)特征,也從具體的藝術(shù)技術(shù)技藝進(jìn)一步探索音律、音樂中的文學(xué)意境和情感表達(dá),*后又上升到音樂哲學(xué)的高度來(lái)加以概括與總結(jié)。
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 目錄
序言1
前言1
**章 聲歌之道1
**節(jié) 古音樂文學(xué)2
第二節(jié) 新音樂文學(xué)5
第二章 情感論10
**節(jié) 樂本心術(shù)11
第二節(jié) 陶染情性13
第三節(jié) 悲天憫人14
第四節(jié) 意與境合15
第五節(jié) 神與物游16
第六節(jié) 人情物理17
第三章 語(yǔ)感論21
**節(jié) 交代清楚22
第二節(jié) 虛詞實(shí)唱24
第三節(jié) 詞感詞腔25
第四節(jié) 四聲平仄26
第五節(jié) 句韻必清28
第六節(jié) 板眼節(jié)奏29
第七節(jié) 緩急頓挫30
第八節(jié) 本色當(dāng)行31
第四章 樂感論33
**節(jié) 人聲為主34
第二節(jié) 聲氣有形36
第三節(jié) 角色音色39
第四節(jié) 和聲美聽40
第五節(jié) 操縵吹合42
第五章 美感論47
**節(jié) 情節(jié)生動(dòng)48
第二節(jié) 形象鮮明49
第三節(jié) 時(shí)空流轉(zhuǎn)50
第四節(jié) 情景交融52
第五節(jié) 隨物賦形53
第六節(jié) 韻味無(wú)窮54
第六章 先秦歌詩(shī)57
**節(jié) 上古歌詩(shī)58
歌詩(shī)1[堯] 古辭《大唐歌》59
歌詩(shī)2[堯] 古辭《康衢歌》60
歌詩(shī)3[堯] 古辭《擊壤歌》61
歌詩(shī)4[舜] 古辭《南風(fēng)歌》61
歌詩(shī)5[夏] 古辭《夏訓(xùn)》63
歌詩(shī)6[先秦] 古辭《滄浪歌》64
第二節(jié) 商歌詩(shī)65
歌詩(shī)7[商] 古辭《詩(shī)經(jīng)·商頌·玄鳥》66
歌詩(shī)8[商] 古辭《詩(shī)經(jīng)·商頌·那》67
歌詩(shī)9[商] 古辭《詩(shī)經(jīng)·商頌·長(zhǎng)發(fā)》68
第三節(jié) 周歌詩(shī)71
歌詩(shī)10[周] 古辭《詩(shī)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71
歌詩(shī)11[周] 古辭《詩(shī)經(jīng)·魏風(fēng)·伐檀》73
歌詩(shī)12[周] 古辭《詩(shī)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75
歌詩(shī)13[周] 古辭《詩(shī)經(jīng)·小雅·鹿鳴》76
歌詩(shī)14[周] 古辭《詩(shī)經(jīng)·周頌·思文》77
第七章 漢蜀魏晉南北朝隋歌詩(shī)79
**節(jié) 漢樂府歌詩(shī)80
歌詩(shī)15[漢] 劉徹《秋風(fēng)辭》80
歌詩(shī)16[漢] 劉徹《天馬歌》82
歌詩(shī)17[漢] 劉徹《齊房》84
歌詩(shī)18[漢] 張衡《四思歌》85
歌詩(shī)19[漢] 卓文君《白頭吟》88
歌詩(shī)20[漢] 古辭《長(zhǎng)歌行》90
歌詩(shī)21[漢]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節(jié)選)91
歌詩(shī)22[漢] 古辭《上留田》93
歌詩(shī)23[漢] 古辭《君馬黃》94
歌詩(shī)24[漢] 古辭《陌上桑》(節(jié)選)95
第二節(jié) 蜀魏歌詩(shī)97
歌詩(shī)25[蜀] 諸葛亮《梁甫吟》97
歌詩(shī)26[魏] 曹丕《燕歌行》99
歌詩(shī)27[魏] 曹植《箜篌引》102
第三節(jié) 晉歌詩(shī)104
歌詩(shī)28[晉] 傅玄《壽酒》105
歌詩(shī)29[晉] 陸機(jī)《短歌行》106
歌詩(shī)30[晉] 王獻(xiàn)之《桃葉歌》109
歌詩(shī)31[晉] 陶淵明《歸去來(lái)兮辭》(節(jié)選)110
歌詩(shī)32[晉] 劉妙容《宛轉(zhuǎn)歌》112
第四節(jié) 南朝歌詩(shī)113
歌詩(shī)33[宋] 劉鑠《壽陽(yáng)樂》114
歌詩(shī)34[宋] 陶弘景《寒夜怨》116
歌詩(shī)35[宋] 汝南王《碧玉歌》118
歌詩(shī)36[齊] 徐孝嗣《白雪曲》118
歌詩(shī)37[梁] 蕭衍《江南弄》119
歌詩(shī)38[梁] 蕭衍《采蓮曲》121
歌詩(shī)39[梁] 柳惲《江南曲》123
歌詩(shī)40[梁] 古辭《江陵樂》124
歌詩(shī)41[陳] 陳叔寶《估客樂》125
歌詩(shī)42[陳] 江總《姬人怨》127
第五節(jié) 北朝歌詩(shī)128
歌詩(shī)43[北魏] 溫子昇《敦煌樂》129
歌詩(shī)44[北魏] 溫子昇《白鼻》130
歌詩(shī)45[后魏] 古辭《瑯琊王》131
歌詩(shī)46[北齊] 古辭《紫騮馬》132
歌詩(shī)47[北周] 庾信《昭夏樂》133
第六節(jié) 隋歌詩(shī)135
歌詩(shī)48[隋] 楊廣《望江南》135
歌詩(shī)49[隋] 牛弘《述帝德》137
第八章 唐歌詩(shī)139
**節(jié) 唐歌詩(shī)140
歌詩(shī)50[唐] 孟浩然《聽琴》141
歌詩(shī)51[唐] 杜甫《玉臺(tái)觀》142
歌詩(shī)52[唐] 張志和《漁歌子·本意》144
歌詩(shī)53[唐] 元結(jié)《欸乃曲》146
歌詩(shī)54[唐] 劉長(zhǎng)卿《平蕃曲》147
歌詩(shī)55[唐] 劉長(zhǎng)卿《秋風(fēng)清》148
歌詩(shī)56[唐] 盧綸《思?xì)w樂》148
歌詩(shī)57[唐] 孟郊《游子吟》150
歌詩(shī)58[唐] 劉禹錫《紇那曲》151
歌詩(shī)59[唐] 劉禹錫《浪淘沙》152
歌詩(shī)60[唐] 柳宗元《楊白花》153
歌詩(shī)61[唐] 柳宗元《極樂吟》155
歌詩(shī)62[唐] 王建《江南三臺(tái)》156
歌詩(shī)63[唐] 張祜《思?xì)w樂》157
歌詩(shī)64[唐] 古辭《嘆疆場(chǎng)》158
第二節(jié) 王維歌詩(shī)159
歌詩(shī)65[唐] 王維《隴頭吟》160
歌詩(shī)66[唐] 王維《陽(yáng)關(guān)曲》161
歌詩(shī)67[唐] 王維《伊州歌》163
歌詩(shī)68[唐] 王維《終南山》164
歌詩(shī)69[唐] 王維《大同殿》165
第三節(jié) 李白歌詩(shī)166
歌詩(shī)70[唐] 李白《清平調(diào)》167
歌詩(shī)71[唐] 李白《清平樂》169
歌詩(shī)72[唐] 李白《關(guān)山月》170
歌詩(shī)73[唐] 李白《沐浴子》172
歌詩(shī)74[唐] 李白《憶秦娥·秋思》173
歌詩(shī)75[唐] 李白《桂殿秋》174
歌詩(shī)76[唐] 李白《秋風(fēng)清》175
歌詩(shī)77[唐] 李白《子夜吳歌》176
第四節(jié) 白居易歌詩(shī)177
歌詩(shī)78[唐] 白居易《長(zhǎng)相思·錢塘閨怨》178
歌詩(shī)79[唐] 白居易《花非花》179
歌詩(shī)80[唐] 白居易《憶江南》179
第五節(jié) 溫庭筠歌詩(shī)181
歌詩(shī)81[唐] 溫庭筠《菩薩蠻》181
歌詩(shī)82[唐] 溫庭筠《定西番》183
歌詩(shī)83[唐] 溫庭筠《南歌子》184
歌詩(shī)84[唐] 溫庭筠《河瀆神》185
歌詩(shī)85[唐] 溫庭筠《荷葉杯》186
第九章 五代南唐歌詩(shī)187
**節(jié) 韋莊歌詩(shī)187
歌詩(shī)86[前蜀] 韋莊《河傳》188
歌詩(shī)87[前蜀] 韋莊《天仙子》189
歌詩(shī)88[前蜀] 韋莊《小重山》190
第二節(jié) 花間詞191
歌詩(shī)89[前蜀] 張泌《河瀆神》192
歌詩(shī)90[前蜀] 毛文錫《醉花間》193
歌詩(shī)91[前蜀] 李珣《南鄉(xiāng)子》194
歌詩(shī)92[后蜀] 歐陽(yáng)炯《更漏子》194
歌詩(shī)93[后蜀] 歐陽(yáng)炯《三字令》195
歌詩(shī)94[后蜀] 歐陽(yáng)炯《赤棗子》197
歌詩(shī)95[后唐] 和凝《春光好》197
歌詩(shī)96[后蜀] 顧夐《添聲楊柳枝》199
歌詩(shī)97[后蜀] 顧夐《甘州曲》200
歌詩(shī)98[后唐] 孫光憲《風(fēng)流子》201
歌詩(shī)99[后唐] 孫光憲《竹枝》202
歌詩(shī)100[后唐] 李存勗《陽(yáng)臺(tái)夢(mèng)》203
第三節(jié) 馮延巳歌詩(shī)204
歌詩(shī)101[南唐] 馮延巳《搗練子》204
歌詩(shī)102[南唐] 馮延巳《謁金門》205
歌詩(shī)103[南唐] 馮延巳《長(zhǎng)命女》207
歌詩(shī)104[南唐] 馮延巳《蝶戀花》207
第四節(jié) 李璟歌詩(shī)209
歌詩(shī)105[南唐] 李璟《望遠(yuǎn)行》210
歌詩(shī)106[南唐] 李璟《山花子》211
歌詩(shī)107[南唐] 李璟《采桑子》212
第五節(jié) 李煜歌詩(shī)213
歌詩(shī)108[南唐] 李煜《虞美人·感舊》214
歌詩(shī)109[南唐] 李煜《浪淘沙令·懷舊》215
歌詩(shī)110[南唐] 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218
歌詩(shī)111[南唐] 李煜《菩薩蠻》219
歌詩(shī)112[南唐] 李煜《臨江仙》220
第十章 北宋歌詩(shī)222
**節(jié) 北宋歌詩(shī)222
歌詩(shī)113[宋] 寇準(zhǔn)《秋風(fēng)清》223
歌詩(shī)114[宋] 林逋《長(zhǎng)相思·惜別》224
歌詩(shī)115[宋] 林逋《山園小梅》225
歌詩(shī)116[宋] 范仲淹《蘇幕遮》227
歌詩(shī)117[宋] 張先《天仙子》228
歌詩(shī)118[宋] 晏殊《浣溪沙》230
歌詩(shī)119[宋] 晏幾道《梁州令》231
歌詩(shī)120[宋] 宋祁《鷓鴣天》232
歌詩(shī)121[宋] 宋祁《玉樓春·春景》233
歌詩(shī)122[宋] 毛滂《惜分飛》235
歌詩(shī)123[宋] 毛滂《八節(jié)長(zhǎng)歡·送孫守公素》235
歌詩(shī)124[宋] 程顥《偶成》237
歌詩(shī)125[宋] 朱熹《憶秦娥》238
第二節(jié) 歐陽(yáng)修歌詩(shī)240
歌詩(shī)126[宋] 歐陽(yáng)修《朝中措》240
歌詩(shī)127[宋] 歐陽(yáng)修《漁家傲》242
歌詩(shī)128[宋] 歐陽(yáng)修《臨江仙》243
歌詩(shī)129[宋] 歐陽(yáng)修《珠簾卷》244
歌詩(shī)130[宋] 歐陽(yáng)修《浪淘沙·懷舊》245
第三節(jié) 柳永歌詩(shī)246
歌詩(shī)131[宋] 柳永《雨霖鈴·秋別》247
歌詩(shī)132[宋] 柳永《玉蝴蝶》248
歌詩(shī)133[宋] 柳永《八聲甘州》250
歌詩(shī)134[宋] 柳永《望海潮·中秋夜作》251
第四節(jié) 蘇軾歌詩(shī)253
歌詩(shī)135[宋] 蘇軾《水調(diào)歌頭》254
歌詩(shī)136[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257
歌詩(shī)137[宋] 蘇軾《永遇樂》259
歌詩(shī)138[宋] 蘇軾《八聲甘州》261
歌詩(shī)139[宋] 蘇軾《卜算子》263
歌詩(shī)140[宋] 蘇軾《定風(fēng)波·詠紅梅》264
歌詩(shī)141[宋] 蘇軾《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265
歌詩(shī)142[宋] 蘇軾《蝶戀花》267
第五節(jié) 秦觀歌詩(shī)268
歌詩(shī)143[宋] 秦觀《憶王孫·春景》268
歌詩(shī)144[宋] 秦觀《滿庭芳·晚景》269
歌詩(shī)145[宋] 秦觀《海棠春》271
第六節(jié) 蘇門歌詩(shī)272
歌詩(shī)146[宋] 黃庭堅(jiān)《少年心》272
歌詩(shī)147[宋] 晁補(bǔ)之《鹽角兒·亳社觀梅》274
歌詩(shī)148[宋] 晁補(bǔ)之《金鳳鉤》275
歌詩(shī)149[宋] 秦覯《蝶戀花》276
第七節(jié) 賀鑄歌詩(shī)277
歌詩(shī)150[宋] 賀鑄《青玉案·題橫塘路》277
歌詩(shī)151[宋] 賀鑄《感皇恩·記別》279
歌詩(shī)152[宋] 賀鑄《眼兒媚》280
歌詩(shī)153[宋] 賀鑄《梅花引》281
第八節(jié)周邦彥歌詩(shī)282
歌詩(shī)154[宋] 周邦彥《應(yīng)天長(zhǎng)》283
歌詩(shī)155[宋] 周邦彥《少年游》284
歌詩(shī)156[宋] 周邦彥《隔浦蓮》285
第十一章 南宋歌詩(shī)288
**節(jié) 南宋歌詩(shī)288
歌詩(shī)157[宋] 陸游《朝中措》289
歌詩(shī)158[宋] 唐婉《擷芳詞》290
歌詩(shī)159[宋] 范成大《三登樂》292
歌詩(shī)160[宋] 范成大《宜男草》293
歌詩(shī)161[宋] 張孝祥《歸字謠》294
歌詩(shī)162[宋] 方岳《鵲橋仙》295
歌詩(shī)163[宋] 吳文英《江城梅花引》297
歌詩(shī)164[宋] 文天祥《念奴嬌·驛中言別友人》299
歌詩(shī)165[宋] 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301
歌詩(shī)166[宋] 張炎《解連環(huán)·孤雁》302
第二節(jié) 李清照歌詩(shī)304
歌詩(shī)167[宋] 李清照《鳳凰臺(tái)上憶吹簫·離別》305
歌詩(shī)168[宋] 李清照《醉花陰·九日》306
歌詩(shī)169[宋] 李清照《聲聲慢·秋詞》308
歌詩(shī)170[宋] 李清照《武陵春》309
第三節(jié) 辛棄疾歌詩(shī)310
歌詩(shī)171[宋] 辛棄疾《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311
歌詩(shī)172[宋] 辛棄疾《青玉案》312
歌詩(shī)173[宋] 辛棄疾《摸魚兒》314
展開全部
中國(guó)音樂文學(xué) 作者簡(jiǎn)介
楊賽,上海音樂學(xué)院中國(guó)儀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為比利時(shí)根特大學(xué)藝術(shù)哲學(xué)博士后,復(fù)旦大學(xué)文藝學(xué)博士后,上海音樂學(xué)院藝術(shù)學(xué)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主要從事音樂美學(xué)、中國(guó)古代文學(xué)、音樂文學(xué)研究,兼治藝術(shù)哲學(xué)、音樂史學(xué)。主持并完成了國(guó)家社科基金中華學(xué)術(shù)外譯項(xiàng)目、國(guó)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xiàng)目、國(guó)家藝術(shù)基金項(xiàng)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