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9029
- 條形碼:9787559869029 ; 978-7-5598-6902-9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本書特色
本書賣點
一部極簡版中華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陳俊、趙晶、張向榮一致推薦,繼《洞穴奇案》《電車難題》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實驗。
以古代真實“食人案”為原型,原創性極強的法學虛構寫作。本書以中國古代的“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通過對虛構案件的辯論,進而深入探究傳統中國法哲學究竟可以如何應對“絕境之下殺死、食用一個人,以保全更多人”的這類司法審判難題;此外,作者大膽地將思想實驗這種目前在中國法學界尚很少見的方法運用于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創性極強。
深諳中華法系的精髓,復活歷史中國異彩紛呈的思想流派。本書以“朝堂辯論”的形式,萃取匯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相關重要思想和觀念,展示“時人”圍繞該案應當如何判決而發生的論戰,討論的范疇不僅涵蓋罪與罰、對與錯等問題,更包含了禮與法、世俗倫理與儒家統治、民間輿論與司法審判等價值沖突。
嚴謹的法律推理,用14份辯詞展現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諸多方面。在“食人案”的審判中,十四位虛構的古代人物輪番上場給出了不同的判決方案,各方觀點正面交鋒,法律推理層層展開,逐步演進,讓“善”與“惡”的定義有了更為豐富的外延,且書中并沒有提供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呈現了一種開放式的理性辯論。
一部生動有趣,激發思辨的通識讀本。本書探討的雖然是中華法系內部那些影響深遠的獨特價值觀念,但作者文筆簡潔流暢,獨白式的行文(14份陳詞)塑造了一場如電影般精彩的“朝堂辯論”,生動有趣,啟發思辨,有著極強的閱讀快感。
為了更好地貼合本書的主題,設計師結合了漢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繪的形式,呈現了“食人案”的犯罪現場。
編輯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書以東漢末年的“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古代中華法系思想實驗。一場罕見的災難襲擊了邊遠縣城,一對父子與陌路人受困洞穴。為了挽救凍餒將死的老父,孝子在種種嘗試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殺死陌路人,割取血肉喂食救活老父,并在脫困之后投案自首。這樁離奇的案件激發了朝堂的爭辯,引爆了民間的輿論,更對古老王朝的法律與倫理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賣點一部極簡版中華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陳俊、趙晶、張向榮一致推薦,繼《洞穴奇案》《電車難題》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實驗。
以古代真實“食人案”為原型,原創性極強的法學虛構寫作。本書以中國古代的“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通過對虛構案件的辯論,進而深入探究傳統中國法哲學究竟可以如何應對“絕境之下殺死、食用一個人,以保全更多人”的這類司法審判難題;此外,作者大膽地將思想實驗這種目前在中國法學界尚很少見的方法運用于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創性極強。
深諳中華法系的精髓,復活歷史中國異彩紛呈的思想流派。本書以“朝堂辯論”的形式,萃取匯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相關重要思想和觀念,展示“時人”圍繞該案應當如何判決而發生的論戰,討論的范疇不僅涵蓋罪與罰、對與錯等問題,更包含了禮與法、世俗倫理與儒家統治、民間輿論與司法審判等價值沖突。
嚴謹的法律推理,用14份辯詞展現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諸多方面。在“食人案”的審判中,十四位虛構的古代人物輪番上場給出了不同的判決方案,各方觀點正面交鋒,法律推理層層展開,逐步演進,讓“善”與“惡”的定義有了更為豐富的外延,且書中并沒有提供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呈現了一種開放式的理性辯論。
一部生動有趣,激發思辨的通識讀本。本書探討的雖然是中華法系內部那些影響深遠的獨特價值觀念,但作者文筆簡潔流暢,獨白式的行文(14份陳詞)塑造了一場如電影般精彩的“朝堂辯論”,生動有趣,啟發思辨,有著極強的閱讀快感。
為了更好地貼合本書的主題,設計師結合了漢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繪的形式,呈現了“食人案”的犯罪現場。編輯推薦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書以東漢末年的“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古代中華法系思想實驗。一場罕見的災難襲擊了邊遠縣城,一對父子與陌路人受困洞穴。為了挽救凍餒將死的老父,孝子在種種嘗試均告失敗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殺死陌路人,割取血肉喂食救活老父,并在脫困之后投案自首。這樁離奇的案件激發了朝堂的爭辯,引爆了民間的輿論,更對古老王朝的法律與倫理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盡管“食人案”的案情陳述只有4頁,但設計非常精巧,為論證的多向發展提供了可能。譬如殺人者陳祥,其“善”與“惡”的邊界非常模糊,他在犯案前進行過多次激烈的心理斗爭,且一度割肉救父,并打算犧牲自己與父親以命換命。但其父陳千秋以“無后為大”以死相逼,斷送了陳祥殺身成仁的念頭。陳祥動手殺人后,用死者楊釋的肉救助了神志不清的父親和陌路人醫士孫佗,自己卻只肯吃泥土、喝雪水勉強活命。在幾人獲救后,他**時間去官府自首。
與以往影視劇中全員“惡”人的設定不同,該書的案件,幾乎是全員“善”人,尤其是殺人者陳祥,以“善”(孝)之名行“惡”之舉。如果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那一旦審判貫穿了倫理的維度,我們與“惡”的距離又該如何丈量?
不夠“善良”的我們
不論是經典案例“洞穴奇案”,還是“電車難題”,功利主義的取向結果往往都是“愛有差等”“人命排序”。在本書“食人案”中也有類似討論,如陳祥殺人行為不僅成全孝子之義,而且“一命換多命”,滿足了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此外,書中還有一個“亂世的犯罪,責任主要在國家”的觀點,將極端情況下不夠“善良”的我們歸責于國家。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因案情中預設了當時背景:饑荒和雪災。在太學生顧登龍看來,天災與人禍沒有為當事人營造為“善”的環境,洞穴中的幾人本就處在逃荒的路上,隨時可能喪命。既然國家已然失責,就應放寬對“惡”的衡量尺度。書中此類的討論比比皆是,寓意深刻,發人深思。
“正義”的算法
對“洞穴奇案”,羅翔曾說,“生命不能比較”“道德是一種自律而不是他律”。但“愛有差等”“人命排序”并不是本書討論的核心(雖然有涉及)。
如果說,“洞穴奇案”討論的是一個關乎“正義”“道德”“法律”“倫理”的問題,本書討論的范疇更為復雜,因為該案發生在禮法并重的古代中國,世俗對“禮”的價值追求,有時候甚至高于對“法”的遵守。殺人者陳祥明知“殺人償命”,并且做好了“坦然赴死”的準備,但糾結之后還是成全現實的緊迫的“孝”(之后陳被判自盡,無后亦為大不孝,實際上也違背了“孝”)。“法”與“禮”(或者說“法律”與“正義”)究竟代表著什么?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不僅困擾著許多法界人士,也及于一般公眾。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更本土化,更接地氣,也更適合中國讀者閱讀,它會為我們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視野。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內容簡介
本書杜撰了一個中國式的“洞穴奇案”,書中以中國古代的“管秋陽食人案”為原型,塑造了一場如電影般精彩的“朝堂辯論”。十四位虛構的古代人物圍繞該案應如何判決產生激烈討論,內容涵蓋禮與法、世俗倫理與儒家統治、民間輿論與司法審判等價值沖突。通過對虛構案件的辯論,進而深入探究傳統中國法哲學究竟可以如何應對“絕境之下殺死、食用一個人,以保全更多人”的這類司法審判難題,也展現了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膽地將思想實驗這種目前在中國法學界尚很少見的方法運用于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創性極強。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目錄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相關資料
本書杜撰了一個中國式的“洞穴奇案”。借由這一思想實驗,作者讓虛構的古代人物輪番上場,互相駁難,據以展示古人的法律理念與關切。在作者筆下,這些引經據典的古代論辯被轉化為現代人熟悉的語言,從而令讀者在領略中國古代法律智慧、感受其魅力和獨特性的同時,也對其現代意義有所了解。本書構思巧妙,語言生動,敘述引人入勝,不但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味,而且啟人思考。 ——梁治平(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中西書院&光華法學院全職兼任教授) 作者將中國法律思想史重要內容融匯交織一處,全書基于唐人編纂《意林》收錄西晉傅玄《傅子》這部亡佚書籍留存一件“管秋陽食人案”,作者開始鋪陳這件“通過虛擬法律案例,來研討實際的法律難題”的傳統中國法律“公案”,進而深入探究傳統中國法哲學究竟可以如何應對“絕境之下殺死、食用一個人,以保全更多人”的這類司法審判難題。借助“管秋陽食人案”典故,作者宣稱要將西方法系內生的“洞穴奇案”脫胎變成中華法系內生的“洞穴公案”。于是,作者假想有件“華朝本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男子陳祥向洞陽縣廷自首犯有殺人、肢解”罪行引發的司法大案,在送達一位“年輕而審慎的皇帝”之后,為應對這件“備受天下人矚目”的大案,皇帝與重臣商議決定頒下詔書,開啟了一次由宰相主持的“集議”行動,然后“大司寇、太學生、御史、經博士、刑部尚書……”等人物逐一登場,依序對本案發揮包含十四種中國法哲學觀點的慷慨陳詞,全書結尾再補上“最終判決”并還附加一篇“華朝法律往事”。作者強調這部“洞穴公案”不是“洞穴奇案”的山寨與舶來,他其實是想大膽嘗試另類風格的《中國法思想史》。有幸先睹為快,我不禁想起作者早先出版另一部專書《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2012),覺得這兩本書肯定都會是中國法律史的佳作,同樣言之有據、奇妙有趣,并且都能夠給人重要啟發! ——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此書并非在寫作形式上簡單模仿美國法學家朗·富勒在上世紀中期虛構的“洞穴奇案”及其不同裁判理由之間的精彩論爭,而是大膽地將思想實驗這種目前在中國法學界尚很少見的方法運用于對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通過對真實發生于中國古代的“管秋陽食人案”之案情加以改編,“發明”一個虛擬案例,然后萃取匯集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相關重要思想和觀念,再巧妙地將其折疊并置在一個架空的王朝背景之下,展示“時人”圍繞該案應當如何判決而發生的唇槍舌戰和相互駁難,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精彩呈現了中華法系內部那些影響深遠的獨特價值觀念及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的潛在沖突。 ——尤陳。ㄖ袊嗣翊髮W法學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 開卷之初,讀者應能感受到作者“六經注我”的雄心,而在邂逅若干匠心獨運的經典解讀后,自然又會為作者“我注六經”的姿態而拊掌擊節。在對話中放飛思想,在實驗里恪守家法,作者的確深諳中華法系的精髓。 ——趙晶(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本書的“洞穴公案”并非西方“洞穴奇案”的中國版本。這個思想實驗展現了作者思考與寫作的獨特、豐富和趣味性,犀利探討了禮與法、律令與經學、世俗與統治的沖突;而且歷史感十足,列國和帝國時代的諸子、經師、君主和官僚們都坐在了集議的朝堂上,讀者不妨一一指出他們的真面目。 ——張向榮(《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作者、書評人)
洞穴公案:中華法系的思想實驗 作者簡介
秦濤,江蘇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博士、教師,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專家。研究領域為秦漢法制史、中國法律史學史。已出版學術專著《律令時代的“議事以制”:漢代集議制研究》等三種、普及讀物《別笑!這才是中國法律史》《秦亡漢興九十年》等七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朝聞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