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宗必讀(隨身聽中醫傳世經典系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29633
- 條形碼:9787521429633 ; 978-7-5214-2963-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宗必讀(隨身聽中醫傳世經典系列) 本書特色
醫宗必讀序 李士材兄著《醫宗必讀》成,未之流布也。嘗掩袂語余曰:先生與先君子交舊矣,先君慷慨有大略,明晰當世之務,方神廟時,有議開吳淞江者,先君詳畫利害若指諸掌,當事者弗能用,費以巨萬計。既乃與袁了凡先生軫念桑梓,定減省賦役之議,雖赍志以歿,未及見諸行事,然是皆經濟之事,得志于時者之所為也。梓不肖,承先君之后,發奮不遂而托于醫以自見,工醯雞之小術,忘先世之大猷,取嘲當世,貽羞地下,其若之何? 余曰:嘻!子固習于禪者,如之何其歧視之也?昔狄梁公再造廬陵,而其未第也,亦嘗假一七以扶危;陸宣公力挽奉天,而其退也,亦嘗集古方以惠世。夫醫亦寧非士君子之經濟也?當子在疚之期,才六齡耳,然余及睹其少成之性,弗事董率,而能自力于文章,令名噪諸生間,所至奪席,所去懸榻,斯已奇矣。已復出其余力,攻長桑之學,而 洞隔垣之照,辨六氣之沴癘,察七情之抑滯,所論著不下數種,而愈出愈奇。當是時,自名公巨卿,以逮賈夫牧豎,靡不引領于車塵之及門,慰藉于刀圭之入口者,榮何必減擁彗,澤何必遜澍濡也? 且夫士君子亦會其時耳,幸而達則以其石畫起斯民之罷癃;不幸而窮則以金篦救斯人之夭札。如之何其歧視之也? 今丁丑之歲,會新安友人吳約生、君如,見是書而悅之,亟欲公世,選美材、征楷畫,而付之梓人。于是士材復語余曰:劑施之用有限,而法施之用無窮。余抱此書久矣。微兩吳君者,徒作枕中之玩而已,何能傳之通邑大都,為初學者立程哉。夫事固有無所為而為,不相謀而相成者,是不可無傳也。先生其為余志之。 余既悲士材之志,匯次前語;而又感兩吳君之能相與有成也。復為之申曰:震瀛公之經濟非洪業,而士材兄之醫術非薄技也,一諸其能拯溺也;士材兄之著述非巨力,而兩吳君之壽梓非小惠也,一諸其能啟蒙也。通于一之說者,可以論三君子之際矣。 眉公陳繼儒 醫宗必讀序 自余兄弟客云間,奉晨昏之歡,視膳之余,佐以湯藥,因獲交于李士材先生。先生學博而養邃,其于身中,鵲橋黃道,大海曲江,九宮三要,播精于子,塞鬼路于寅,養玄珠于戊己之宅,靡不窮其奧也。其于娑婆界中十萬八千金石、草木,咸、酸、辛、辣、甘、淡之味,與夫寒、熱、溫、涼之性,如藥王藥上所稱,非即身心,非離身心,靡不探其賾也。其審色察候,如禪師之勘驗學人,一一知其病根所在,雖滀忿之氣,不上不下,靡不隱為照也。其藥籠所收,如黃芽、白雪,遍地漫空,雖雞雄、豕零、牛溲、馬勃,靡不時為帝也。其廣發悲愿,結生生之緣,自宰官以逮牧豎,皆入究竟覺中,等無差別,應病與藥,隨取隨給,靡不遍為洽也。 蓋先生從其尊人震瀛公,以《易》起家,洞乾坤辟直之理,出入于《參同》《悟真》,而要歸于拈花之旨。有養己之功,故內道所通,守約而應玄;有活人之句,故外行所播,事精而功博。其所施藥,如刀圭入口,仆者立起,宜乎其名不脛而馳。遠邇向慕,爭赴無虛日也。 先時先生有《頤生微論》《藥性解》諸書行世,膾炙人口已二十年,近與余說,則理益暢,神益圓。調劑于柤梨橘柚相反之味,如禪者明暗玄要相隨,未嘗瞞 統。又如道者顛倒五行,南水北火,東金西木,縱橫變化,無所不可。余始聞而駭,既而會心,知先生所得有進焉者矣!因請其秘藏,得書八卷,遂捐貲以授之梓。昔應真叩旨于師,得無心是道之說,每發一念,輒以指刻一血痕,臂無完膚,復舉所得證于師。師大喝曰:無心不是道。遂渙若冰釋,時往來山中尋藥草以救人,先生其殆類是歟?敬為敘而行之。 新安吳肇廣題 醫宗序 李先生士材,博異之士也。隱于岐黃家,號為能生死人,其弟子懼其業之不見于后也,請論立一家之言以垂示智者。士材曰:我何論哉! 病之出也,如人面之不同。約而取其源,上士見之則軼而獨出,中材者守而流絕矣。繁而理其委,上士苦其盤碎,中材者炫其岐緒,則智由此惑矣。其害皆足以殺人,我何論哉。雖然,嘗求之于往始,自《黃帝內經》, 以至東垣、丹溪,操筆下意者,無慮數百家,人人言殊,是何為者?有讀之而未必行,行之而不合者矣,此殆非作者之失,而后師不知習業者之失也。 夫《內經》者,原本性情,參合陰陽,視晚近為約,而其引源,未始不煩。譬之前識既立,而后智力從之。《內經》之言識也,雖不及智力,然而識之所及者廣矣。見者一以為遠,一以為近,猶執盆盎之水以照丘山之形,有覆水而已,丘山之形豈可得而見哉?此《內經》所以虛設,時師厭為畸書,其失一也。 若夫百家者,相因而起,匡正之術也,然而必至于偏。如仲景所未備,河間補之;東垣所未備,丹溪補之。四家之言,非相違也,而相成也。而后人執其一說,以水附涼,以火益溫,曾無折衷者,是以聰極之耳,責之于視;明盡之目,強用于聽。與聾瞽同,何從下志乎?蓋諸家之相救,本非全書,時師樂其成法,偏滯益甚,其失二也。 今欲救茲二失,以轉愚謬,則當本之《內經》, 以立其正,合之諸家,以盡其變。 茍有長也,必有以持其后,使善處其長;茍有短也,必有以原其意,使巧用其短。庶醫道明而時師知所歸矣。于是受弟子之請而著書曰《醫宗》云。 嗟乎! 以李先生之才,上而用之,則國之事必決之矣;下而求之,則山林之間,竹柏之下,其必有以樂之矣。而獨于醫勤勤焉,為之著書,為之馳走,其好為生人而為之耶,抑自寓耶?先生初學道,繼學禪,皆超越當世。余間與之語,終日無倦,誠 天下奇士,醫其一端耳。然醫固無容自小也。班孟堅曰:方技者,王官之一守也。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今也何如?李子將以論醫者論國乎?將以論國者論醫乎?吾于《醫宗》求之矣。 同邑友弟夏允彝具草 醫宗必讀自序 余惟文人之舌,思若泉涌,詞若藻發,可以鞭雷驅電,繡虎雕龍,縱其才之所之,而無所不極。若夫醫宗則不然,呼吸存亡之變,埒于行師;轉盼補救之功,同于澍雨。雖有懸河之口,驚筵之句,固不如本性情,考墳索,率典常以揆方,葉神化以通微之為得也。且書以詔來茲,言之當則為濟世之航,不當即為殃民之刃。自非研機循理,宏采約收,曷能扶神圣之玄,開斯人之瞆乎? 嘗考古之著醫書者,漢有七家,唐九倍之,得六十四,宋益以一百九十有七,兼之近代,無慮充棟。然《金匱玉函》之精,而六氣之外不詳;《天元玉冊》之密,而拘方之詞多泥。孝忠亂錢乙之撰,完素假異人之傳。上谷之書久湮,睢水之法偏峻,況其他乎?俚者不堪入目,膚者無能醒心,約者多所掛漏,繁者不勝流覽。蓋余究心三十余年,始知 合變,而及門者苦于卓也。曩所著《微論》諸書,未盡玄旨。用是不揣鄙陋,纂述是編。顏曰《推薦閱讀》,為二三子指南。 會友人吳約生,偕其弟君如見而俞之曰:裒益得中,化裁盡變。明通者讀之,而無遺珠之恨;初機者讀之,而無望洋之嘆。其可秘之帳中乎?遂捐貲以付之剞劂,而嘉惠學者以亟讀。余曰:讀書之難,難在輪扁之說齊桓也。不疾不徐,有數存乎其間。余之為此書也,僅為渡河之筏耳。若夫循其糟粕,悟其神理,默而成之,存乎心解,余不能喻諸人,人亦不能得之于余。讀是書者,無為輪扁所笑則幾矣。友人聞而俞之,而命余弁其首。 崇禎丁丑春仲李中梓識
醫宗必讀(隨身聽中醫傳世經典系列) 內容簡介
醫宗推薦閱讀綜合性醫書,共十卷。明代李中梓撰于1637年。作者深通黃帝內經,臨床經驗又極豐富,故撰此書以益后學。卷一為醫論及圖說。醫論共十四篇,以介紹醫學源流、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部分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新著四言脈訣、脈法心參及色診三篇,提綱挈領地闡述中醫的脈學、診法。卷三、卷四為本草征要,系選錄本草綱目部分藥物的有關內容,旁采諸家學說、參以己見詳予注釋。卷五至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因證及治療,并附醫案。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綱,選方大多切于實用,在中醫門徑書中卓有影響。
醫宗必讀(隨身聽中醫傳世經典系列) 目錄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