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宇宙體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603000
- 條形碼:9787523603000 ; 978-7-5236-0300-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宇宙體系 本書特色
《宇宙體系》是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第三編的初稿,在這部初稿中,牛頓為了使普通大眾能夠理解宇宙運行的體系,使用了較少的數學,相當通俗地闡述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而且取材廣泛,內容活潑,充分體現了牛頓的博學廣聞。
宇宙體系 內容簡介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當時生產實踐和實驗的基礎上,集前人力學知識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學的基本體系,把力學這一門古老的學科,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牛頓將萬有引力定律應用到太陽系,將宇宙間天體運行的動因歸之于“推動力”,就解決了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運動問題。雖然后來的科學的實踐證明,牛頓力學并不是科學上的“終極理論”,但絲毫不可否認,它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這部偉大的著作,在世界各國用不同的語言出版過無數的版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宇宙體系 目錄
2 在自由空間中圓周運動的原理
3 向心力的作用
4 證據的可靠性
5 向心力指向每個行星的中心
6 向心力按照距行星中心距離平方的反比減小
7 環繞太陽運行的行星,由其向太陽所引半徑掠過的面積與時間成正比
8 控制較遠行星的力并不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太陽
9 在行星空間中環繞太陽的力按照到太陽距離的平方的反比減小
10 假設地球靜止,地球周圍的力按照到地球距離的平方的反比減小
11 假設地球運動,證明同樣的事
12 向心力按照距地球或行星的距離平方的反比減小,這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歸點極為緩慢的運動加以證明
13 指向各個行星的力的強度,強大的太陽力
14 微弱的地球力
15 行星的視直徑
16 視直徑的校正
17 為什么有的行星密度大,另一些密度小, 但牽引它們的力都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
18 力和被吸引的物體之間的另一種類似關系在天體中被發現
19 地球上的物體也可以證明
20 這些相似關系的一致性
21 它們的一致性
22 對于非常小的物體來說這種力是察覺不到的
23 指向地球上所有物體的力正比于它們的物質的量
24 關于同樣的力指向天上物體的證明
25 吸引力從行星表面向外按照到行星中心距離的平方反比遞減,向內則按照到行星中心距離的平方正比遞減
26 這種力的強度以及在各種情況下引起的運動
27 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
28 對太陽運動的解釋:所有行星和太陽的公共重心是靜止的,太陽非常緩慢地運動
29 行星沿焦點位于太陽中心的橢圓軌道運行;且行星向太陽所引半徑畫出的面積與時間 成正比
30 軌道的尺寸及其遠日點和交會點的運動
31 基于前述原理推導出迄今為止天文學家觀察到的月球的所有運動
32 推導出迄今為止尚未被觀察到的月球運動的幾種不等性
33 在給定時刻月球到地球的距離
34 根據月球的運動可以導出木星和土星的衛星的運動
35 行星相對于恒星圍繞自身的軸均勻地轉動,這些運動可用于時間的度量
36 月球以相同的方式每日圍繞自身的軸旋轉,由此產生了天平動
37 地球和行星的二分點的進動以及其軸的天平動
38 海洋每天必定漲落各兩次,*高水位發生在日月靠近當地子午線后第三小時
39 潮汐在日月位于朔望點時*大,在日月位于方照點時*小,且在月球到達子午線后的第三小時發生;除了朔望點和方照點,潮汐會在太陽到達中天后的第三小時發生
40 日月距地球*近時潮汐*大
41 二分點前后的潮汐*大
42 在赤道以外潮汐的大小交替變化
43 持續施加的運動使潮差減小,*大的潮汐可能是每月朔望后的第三次潮汐
44 海洋運動因受到海底阻礙而遲滯
45 海底和海岸的阻礙會導致各種現象,例如海水可能每天漲潮一次
46 潮汐在海峽中的時間比在海洋中的更不規則
47 廣闊且較深的海洋中潮汐更大,陸地沿岸的潮汐比海中島嶼附近的更大,具有寬入口的淺海灣處的潮汐更大
48 根據前述原理,計算太陽干擾月球運動的力
49 計算太陽對海洋的吸引力
50 計算太陽在赤道位置引發潮汐的高度
51 計算太陽在緯度圈處引發潮汐的高度
52 在朔望點和方照點,赤道上方潮汐高度之比受太陽和月球共同作用的影響
53 計算月球引發潮汐的力以及該潮汐的高度
54 太陽和月球的這些力,除了在海洋中引發潮汐,很難被察覺到
55 月球的密度是太陽的 6 倍
56 月球密度與地球密度之比是 3 比 2
57 關于恒星的距離
58 當彗星可見時,根據其經度上的視差可知它們比木星更近
59 緯度上的視差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60 視差也證明了這一點
61 彗星頭部的光表明彗星下降至土星軌道附近
62 它們下降得遠低于木星軌道,有時還低于地球軌道
63 太陽附近彗尾的亮度也證實了這一點
64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根據彗星頭部的光可以確定它距地球的遠近
65 在太陽區域觀測到的大量彗星也證明了這一點
66 這也可以通過彗星頭部到達與太陽交會點后彗尾的尺寸和亮度的增強來證實
67 彗尾來自彗星的大氣
68 天空的空氣和蒸汽非常稀薄,很少量的蒸汽足以解釋彗尾的所有現象
69 彗星是以何種方式在它們的頭部產生
70 彗尾的多種表現證明它產生于彗星大氣
71 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時會進入水星軌道內
72 彗星沿圓錐曲線運動,該曲線的一個焦點位于太陽中心,且向該中心所引半徑掠過的面積與時間成正比
73 由彗星的速度可以推斷,這些圓錐曲線近似拋物線
74 彗星沿拋物線軌道穿過地球軌道球面的時間長度
75 1680 年彗星穿過地球軌道球面時的速度
76 這并非兩顆彗星,而是同一顆彗星;更精確地測定該彗星沿什么軌道以多大的速度穿越天空
77 其他關于彗星速度的例子
78 確定彗星的軌道
宇宙體系 作者簡介
牛頓,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光學》等。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并推動了科學革命。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