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48937
- 條形碼:9787518448937 ; 978-7-5184-4893-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 本書特色
朋友圈里轉發已久的食物“箴言”真的正確嗎?網上熱烈討論過的食物相克話題有結論嗎?來這里,顛覆你的食物認知,揭開“吃”的真相。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科學顧問、所著入圍“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名單、從事食物研究多年的科學家云無心教你如何區分真假難辨、似是而非的傳言,練就科學飲食思維。
《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由多位業內大咖聯袂推薦,從食品安全、選儲烹飪、健康養生、科學辨偽等方面解讀79個健康飲食領域的熱議話題,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食物辟謠指南。書中每個主題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有理有據,有關鍵句劃線,有“敲重點”小欄目,讓你快速get知識點,看透謠言真相。隨書還附贈有辟謠盲卡,可做書簽、明信片,有料又有趣!
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 內容簡介
一本拯救智商的生活小百科,一本拒絕被忽悠的健康科普,一本挑戰認知、拓寬知識的有料讀本,一本讓父母感覺“真香”的掃盲生活集冊。
如何抵御商家的花式忽悠,如何區分真假難辨、似是而非的傳言,如何不被朋友圈里的以訛傳訛洗腦……
告訴你生酮飲食減肥、三高人群電飯煲、骨頭湯補鈣靠不靠譜?火腿腸是用什么肉做的?哪些食物不能放進冰箱?食品包裝上的信息怎么看?豬肉上的紅藍章、大米打蠟是什么操作?
拿起就放不下的沉浸式辟謠書!錢包很小,請保護好。
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 目錄
Part 1 食品安全篇:不斷反轉的鬧心之爭
01 關于保質期,你真的讀懂了嗎?
02 食品添加劑,擁抱還是遠離?
03 洗滌劑中的熒光劑會致癌嗎
04 讓人談“轉”色變的轉基因食品,是原罪還是庸人自擾?
05 網上盛傳的“催熟番茄”分辨法靠譜嗎?催熟的蔬果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嗎?
06 遭受抨擊的預制菜,還能不能吃?
07 大米打蠟,是一種什么操作?
08 豬肉上的紅章和藍章,能告訴你什么?
09 瘦肉精到底是什么“精”?
10 火腿腸是用下等肉做的嗎?
11 吃隔夜菜真的會導致重度貧血、致癌?
12 金銀鋁餐具會讓人中毒嗎?
13 隔夜茶、隔夜水能喝嗎?
14 瓶裝水會傷害人體,還會致癌?
15 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哪些該重視、哪些該無視?
Part 2 選儲烹飪篇:真假難辨的小妙招
01 “三高人群電飯煲”,真的有用嗎?
02 冷藏的西瓜要切掉1厘米再吃?
03 這十種食物不能放進冰箱?
04 關于洗碗的這些說法,確有其事還是以訛傳訛?
05 高大上的“等離子消毒”洗菜機,你用過嗎?
06 如何去除蔬果上的農藥殘留?
07 熟食和生食,哪個更容易變壞?
08 動物油和植物油應該換著吃
09 雞蛋不可以小頭在上或橫放保存?
10 紅皮雞蛋、白皮雞蛋、土雞蛋、柴雞蛋,頭好暈,選哪款?
11 溏心蛋 Vs 全熟蛋,哪一種更營養?
12 大米怎么儲藏不容易生蟲?生蟲米還能吃嗎?
13 冰箱里的肉到底能夠放多久?又如何化凍
14 鮮肉、排酸肉、冷凍肉,有什么不一樣?
15 為什么有人煮出的綠豆湯是綠色的,有人煮出來的是紅褐色的?
16 豆子不好熟,燉湯燒菜時怎么能快速煮爛?
17 空氣炸鍋,為什么炸不出油炸的風味?
Part 3 健康養生篇:朋友圈里的以訛傳訛
01 生酮飲食減肥靠譜嗎?
02 愛美人士追捧的酵素,真有那么神奇?
03 黑巧克力到底能不能減肥?
04 朋友圈排行榜前十的“清腸排毒”,你入坑了嗎?
05 喝醋能養生?藥醋真的有用嗎?
06 網上盛傳10種空腹不能吃的食物,孰真孰假?
07 老爸老媽喜歡轉發的“食物相克”到底靠不靠譜?
08 柿子不能同吃的食物好多,它怎么這么特殊?
09 關于木瓜的“三大養生傳說”,你知道嗎?
10 全民推崇的全谷物,你選對了嗎?吃對了嗎?
11 紅棗不能補鐵,這兩種食物就是“補鐵專家”?
12 吃雞蛋真有那么多禁忌?
13 雞蛋膽固醇含量高,每天到底該吃幾個?
14 尿酸高、痛風,真的不能吃火鍋和豆制品嗎?
15 豆制品吃多了容易結石?
16 男性豆漿喝多了,乳房會變大?
17 10種補鈣食物,你信幾種?
18 骨頭湯補鈣?其實它更“補鉛”
19 牛奶不能和這些食物一起食用?
20 牛奶加熱會損失營養嗎?
21 復原奶是劣質產品嗎?
22 酸奶、乳飲料,你能分清嗎?
23 每天“必喝”四次水,你照做了嗎?
24 保溫杯泡茶有害健康?
25 喝濃茶會導致貧血?
26 醉酒后zui想知道:濃茶能不能解酒?
27 喝酒御寒有沒有道理?
28 蘇打水,到底有益健康還是有害健康?
29 蜂蜜水、檸檬水、菊花茶能排毒養顏嗎?
30 咖啡是護血管的健康飲品,還是失眠長肥的禍首?
31 甜食不僅能毀了你的身材,還能毀了你的臉?
Part 4 科學辨偽篇:以科學為名的忽悠
01 你還要被“抗氧化”的概念忽悠多久?
02 你為“增強免疫力”花的錢,真的值嗎?
03 網絡流行的“抗炎飲食”,真能抗炎?
04 “20%的中國人死于吃錯飯”,是真的嗎?
05 無糖食品真如廣告說得那么好嗎?
06 “無麩質飲食”,值得你買單嗎?
07 關于“激素食品”的那些傳說,該信哪個?
08 食物中的膠原蛋白有多少補在了臉上?
09 口服玻尿酸真的有用嗎?
10 葡萄籽與白藜蘆醇,值不值得信賴?
11 燒到135℃的水,“分子更小、更好吸收”?
12 適量飲酒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好處?
13 荔枝引發了那么多爭議,還能不能吃了?
14 奶茶里的科技與狠活兒,是真的嗎?
15 關于方便面,都有哪些奇怪的謠言?
16 “FDA認證”就意味著可靠?
后記 我們要以何種心態看待科技進步帶來的“餐桌之變”?
展開全部
食物戲很多:餐桌辟謠記 作者簡介
清華大學化學生物學碩士,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專業博士。在國外從事科學研究多年,一直奮戰于研發前線,以嚴謹的態度和科學證據來解析現代食品問題。微博2021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曾擔任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我的美食向導》《風味人間》科學顧問。
著有《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識食物者為俊杰》等科普書,其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并入圍“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