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下肢骨科手術的爭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605011
- 條形碼:9787523605011 ; 978-7-5236-0501-1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下肢骨科手術的爭議 本書特色
本書對臨床工作中遇到的許多爭議問題進行了答疑解惑,其中包括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手術入路、假體固定方式、雙側是否分期手術、表面置換、截骨、單髁、金屬過敏患者,以及假體周圍骨折和感染等并發癥的處理。此外,本書不僅分析了膝關節的前交叉韌帶重建,還探討了踝關節融合或關節置換治療踝關節炎,以及跟腱斷裂的保守和手術治療,甚至還分析了生物標志物在骨關節炎中的應用。
下肢骨科手術的爭議 內容簡介
第 1 章? 全髖關節置換術:骨水泥固定還是非骨水泥固定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成功且擁有成本效益的手術之一,它被認為是“20 世紀的外科手術”[1] 。THA 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疼痛、恢復正常的髖關節功能和生物力學。 在過去的 60 年里,有非常多的 THA 假體問世,但直到 1961 年,J. Charnley 通過引入“低摩擦關節置換術”才改變了髖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該概念主要有 3 點貢獻:①低摩擦關節置換術的理念;②使用丙烯酸骨水泥實現骨固定;③使用 22mm 股骨頭與高密度聚乙烯骨水泥臼杯組成摩擦界面 [2, 3] 。 從那時起,逐漸發展出了許多其他類型的THA 假體。由于植入物設計不良、骨水泥技術不成熟,以及假體的早期松動率高(統稱為“骨水泥病”)[4],新的非骨水泥型 THA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逐漸涌現 [5] 。 如今,現代的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 THA手術都表現出較好的長期隨訪效果。然而,一些爭議仍然存在:哪種方法是很好的固定方式?它們分別適用于什么情況以及哪種固定方式的并發癥較少?我們在本章將討論這些問題。很好固定方法應由臨床結果和假體在位率來確定 [6]。骨水泥固定成本更低,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并可能與一些特定的并發癥有關,如骨水泥植入綜合征 [7]。另外,非骨水泥固定的手術時間更短,但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比如應力遮擋,大腿疼痛和假體周圍骨折等也更常見 [8] 。 一、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 THA 設計 假體設計影響 THA 的使用壽命;因此,我們將討論能夠改善 THA 臨床和放射學結果的*重要內容。 (一)骨水泥型髖臼杯 如今,骨水泥型髖臼杯仍保留著 50 年前設計時的一些特點。人們普遍認為,“理想的骨水泥型髖臼杯”必須是全聚乙烯的,其外表面有 3 個或 4 個凸起或間隔,并帶有一個突出的環形塑料邊。這些間隔確保在骨水泥型髖臼杯周圍形成厚薄均勻的 2~4mm 的骨水泥殼,凸出的塑料邊提供了骨水泥向骨滲透的很好壓力。髖臼骨水泥的加壓與降低翻修的風險相關 [9–12](圖 1-1)。 (二)骨水泥型股骨柄 雖然骨水泥型股骨柄可以根據幾何學、長度、形狀、橫截面、材料和表面分類,根據 Shen和 Huiskes[13-15],以及股骨柄荷載傳遞至骨水泥的方式,可將骨水泥型股骨柄分為 2 類(圖 1-2)。 1.“錐形滑動設計”——“壓力鎖定”:Charnley, CPT (Zimmer,Warsaw. Indiana), Exeter (Stryker, Mahwah, New Jersey), C-stem (DePuy International Ltd., Leeds, United Kingdom)。 ? 拋光、無領、雙錐或三錐度幾何形狀。 ? 骨水泥很好地固定在骨上,允許假體在骨水泥殼內微動。這種微動可以保護骨水泥 - 骨界面避免松動。這種假體在**年的初始位移有 0.9~1.4mm。 ? 在壓力作用下,骨水泥內的錐形將軸向壓力轉化為骨 - 骨水泥界面處的徑向壓應力。 2.“組合梁設計”——“形態鎖定”:Lubinus,Precoat Harris, Elite。 ? Harris 學說 [16] 。 ? 頸領和粗糙表面(磨砂、噴砂或珠狀)股骨柄遠端插入骨水泥殼內。 ? 股骨柄和骨水泥之間的固定更牢固,且假體和骨水泥之間沒有微動,使假體和骨水泥成為一體就像一根“組合梁”。 ? 壓力直接傳遞到骨水泥界面,當骨水泥和骨之間的微絞索斷開時,早期松動和骨溶解較常見。 ? 另外,頸領可以減少股骨近端應力遮擋,降低股骨柄彎曲應力,并降低遠端骨水泥的應力(圖 1-3)。 目前普遍接受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骨水泥技術是沖洗且干燥股骨髓腔,將水泥加壓擠入遠端堵塞的股骨髓腔,預熱股骨柄和遠端中置器的使用可提高骨水泥型股骨柄的固定質量和壽命 [17–20] 。 目前常用矩形和橢圓形橫截面假體,因為矩形橫截面假體會增加應力。股骨髓腔的骨水泥技術也取決于假體的橫截面形狀 [21]。綜上所述,外科醫生對于使用拋光的,還是粗糙的骨水泥型股骨柄幾乎沒有定論,現在有很多種具有良好長期生存率的骨水泥型股骨柄在臨床中使用 [15, 20–22] 。
下肢骨科手術的爭議 目錄
第 1 章 全髖關節置換術:骨水泥固定還是非骨水泥固定
一、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 THA 設計
二、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 THA 結果
第 2 章 髖關節表面置換術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
一、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歷史
二、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適應證
三、髖關節表面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比較
四、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的患者監測
五、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未來
第 3 章 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一期還是二期
一、臨床結果
二、死亡率
三、并發癥發生率
四、手術技術
五、成本效益
第 4 章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入路
一、背景
二、髖關節后入路
三、髖關節直接外側入路
四、髖關節前入路
五、不太常見的入路
六、不同方法的比較
七、復雜全髖關節置換術及全髖關節翻修術
八、除髖關節置換術以外的髖關節入路適應證
第 5 章 股骨頭壞死:髓芯減壓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
一、基礎科學
二、診斷和影像
三、股骨頭壞死的髓芯減壓術
四、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頭壞死
五、股骨頭壞死:髓芯減壓術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
第 6 章 膝關節軟骨缺損外科治療的爭議
一、關節鏡清理術
二、微骨折
三、鑲嵌成形術(自體骨軟骨移植)
四、同種異體骨軟骨移植
五、自體軟骨細胞植入
六、基質相關軟骨細胞植入
七、脫細胞支架
八、間充質干細胞
九、自體膠原誘導軟骨形成
十、新型自體基質
十一、比較研究
十二、軟骨療法的成本效益
第 7 章 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修復還是重建
一、ACL 修復
二、急性前交叉韌帶斷裂:修復還是重建
第 8 章 前交叉韌帶重建:單獨手術還是聯合關節外手術
一、外側關節外肌腱固定術
二、前外側韌帶解剖重建
三、前交叉韌帶重建:單獨手術 vs 聯合手術
四、AALLR 和 LET 的適應證
五、LEAP 并發癥
第 9 章 膝關節周圍截骨*佳手術技術
一、脛骨高位截骨術是所有膝內翻的*佳選擇嗎
二、截骨手術是否需要常備血管外科醫生
三、為什么關節內磨損及軟組織的處理*復雜
四、如何提高截骨準確性:計算機輔助截骨術 / 患者個性化截骨工具 / 機器人
五、膝關節截骨術矢狀位矯正與髕骨高度
六、開放楔形脛骨高位截骨術,截骨間隙必須填充植骨嗎
第 10 章 脛骨高位截骨或單髁置換治療膝關節內側髁骨關節炎:循證醫學指導治療
一、決定內側髁骨關節炎治療的因素
二、HTO 和 UKA 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骨關節炎
三、HTO vs UKA 的療效比較
四、內側髁骨關節炎外科治療的共同決策
五、總結
第 11 章 膝關節單髁置換術 vs 全膝關節置換術
一、適應證
二、并發癥
三、翻修率
四、術后功能結果
五、關節外科醫生及醫院手術量的影響
六、成本 - 效果分析
第 12 章 雙側同期 vs 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與單髁置換術
一、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
二、雙側單髁關節置換術
第 13 章 全膝置換術后遠期急性血源性感染
一、TKA 術后遠期急性血源性 PJI 的發生率
二、關節鏡 DAIR
三、切開 DAIR
四、一期翻修
五、二期翻修
六、對比研究:DAIR,一期翻修還是二期翻修
第 14 章 股骨遠端假體周圍骨折的處理:鋼板、髓內釘還是關節置換術
一、基本概念
二、分型
三、治療
四、初次腫瘤假體置換術
第 15 章 有金屬過敏史患者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傳統膝關節假體還是低致敏性假體
一、金屬過敏的診斷:應該做什么測試,它們可靠嗎
二、金屬過敏對 TKA 療效的臨床影響
三、我們應該植入傳統初次 TKA 還是低致敏性 TKA
四、金屬過敏患者使用初次低過敏性 TKA 是否有正當理由
五、金屬過敏導致 TKA 失敗:是否應進行“低致敏性”翻修 TKA
第 16 章 踝關節置換術 vs 踝關節融合術:做出正確抉擇
一、背景與現狀
二、踝關節融合術與踝關節置換術:真的有金標準嗎
三、選擇踝關節置換術和踝關節融合術的關鍵因素
四、選擇踝關節融合術或踝關節置換術的影響因素
五、如何正確抉擇
第 17 章 跟腱斷裂:非手術治療、切開手術還是微創手術
一、保守治療
二、外科治療
第 18 章 骨關節炎生物標志物:在預測疾病進展和評估現有治療效果中的作用
一、生物標志物在闡明 OA 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二、生物標志物在預測骨關節炎發生和骨關節炎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三、生物標志物在預測癥狀性 OA 的影像學嚴重程度中的作用
四、與 OA 疾病進展相關的生物標志物
五、OA 相關關節液生物標志物與激活的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具有特異的相關性:用于靶向治療 OA 進展的高危人群
六、生物標志物在鑒別 OA 患者和其他問題中的作用
七、OA 患者血清肌肉生物標志物與肌少癥的相關性
八、性別間的生物標志物差異
九、運動對軟骨和炎癥相關分子生物標志物的影響
下肢骨科手術的爭議 作者簡介
張國強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關節外科領域專家,先后獲評第六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全軍優秀碩士導師等,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全國委員、國家畢業后繼續教育骨科專委會委員。在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類風濕以及膝關節疾患行關節置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進行多項技術改進。參與設計開發關節機器人,率先在臨床上開展機器人技術的推廣應用,產生了明顯的行業引領效果。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11項課題,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65篇,其中SCI文章42篇,JCR大于2區9篇,中文核心23篇,以第一發明人獲批專利22項,其中國際PCT4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轉化醫療器械許可證2項。以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研技術成果獎6項。張國強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關節外科領域專家,先后獲評第六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全軍優秀碩士導師等,現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全國委員、國家畢業后繼續教育骨科專委會委員。在股骨頭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類風濕以及膝關節疾患行關節置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進行多項技術改進。參與設計開發關節機器人,率先在臨床上開展機器人技術的推廣應用,產生了明顯的行業引領效果。以第一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11項課題,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65篇,其中SCI文章42篇,JCR大于2區9篇,中文核心23篇,以第一發明人獲批專利22項,其中國際PCT4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外觀設計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1項,轉化醫療器械許可證2項。以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研技術成果獎6項。
倪明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關節領域專家,在國內率先參與開展假體周圍感染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機器人及計算機導航輔助關節置換手術、3D打印技術輔助關節置換及翻修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數據庫等臨床新技術新業務,并在肌腱干細胞結合組織工程技術促進肌腱韌帶再生修復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經驗豐富。以課題負責人承擔國自然基金項目1項,軍隊青年科學基金1項,北京市課題3項,解放軍總醫院課題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 論文30余篇,獲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國際/國內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7項。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