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資源型地區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44585
- 條形碼:9787122444585 ; 978-7-122-44458-5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源型地區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本書特色
1.本書以山西省為例,從空氣質量狀況、污染物排放情況、大氣治理政策制定和實施情況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詳細介紹了大氣污染成因和治理理論和措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大氣污染治理理論體系。2.本書關于大氣污染研究的成果可有效豐富大氣污染治理理論體系,對其他大氣污染嚴重地區聯防聯控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3.相關成果可供從事大氣污染源解析、特征分析,以及污染控制與治理等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為我國下一階段的大氣污染治理提供經驗借鑒與決策參考,也可供其他面臨大氣重污染問題的省份借鑒。
資源型地區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內容簡介
資源型地區大多伴隨有嚴重的大氣污染,山西省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污染特征,在資源型地區都具有較強的典型性。本書在結合作者及其團隊多年的科研成果和經驗總結,以及借鑒國內外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大氣污染物時間空間排放特征識別、細顆粒物和臭氧來源解析等手段,分析了山西省大氣污染發生的原因;梳理了近年來采取的防治措施,評估了各項措施的實施效果;從環境容量、空氣流域和生態補償角度提出了大氣污染排放的規模、空間的管控建議及手段。 本書具有較強的知識性、針對性和參考價值,可供從事大氣污染源解析、特征分析,以及污染控制與治理等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資源型地區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目錄
第1章 山西省概況
1.1 自然狀況001
1.1.1 地理位置001
1.1.2 地形地貌001
1.1.3 氣候氣象002
1.1.4 資源稟賦002
1.2 社會狀況003
1.2.1 行政區劃003
1.2.2 人口狀況003
1.2.3 國土利用情況004
1.2.4 交通運輸現狀005
1.3 經濟產業現狀006
1.3.1 產業結構006
1.3.2 能源結構009 第2章 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分析
2.1 各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013
2.2 區縣空氣質量概況014
2.3 空氣質量變化趨勢014
2.4 與周邊省份對比015
第二篇 大氣污染物排放與空氣質量響應關系016
第3章 山西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
3.1 山西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體系的構建017
3.1.1 大氣污染源識別與分類017
3.1.2 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方法020
3.1.3 排放因子和活動水平數據的確定與獲取021
3.2 山西省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034
3.2.1 2016 年山西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034
3.2.2 2017 年山西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036 第4章 典型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
4.1 研究方法038
4.1.1 化學質量受體模型039
4.1.2 第三代空氣質量模型045
4.1.3 因子分析類模型046
4.2 樣品采集與化學分析047
4.2.1 樣品采集047
4.2.2 樣品管理與化學分析056
4.3 源解析結果058
4.3.1 PM2.5 成分譜特征分析058
4.3.2 環境受體PM2.5 成分譜特征分析061
4.3.3 PM2.5 來源模型解析結果分析074
4.3.4 PM2.5 來源解析結果分析078 第5章 山西省臭氧污染特征分析
5.1 污染形勢087
5.1.1 山西省臭氧污染形勢嚴峻,臭氧濃度波動性上升087
5.1.2 臭氧污染已日益凸顯,對優良天的影響已超過PM2.5 087
5.1.3 臭氧超標以輕度污染為主,中度及以上污染呈增加趨勢087
5.1.4 臭氧區域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聯防聯控勢在必行088
5.1.5 臭氧污染集中在5~9 月,日變化呈“單峰型” 088
5.1.6 臭氧與前體物的相關特征分析088
5.1.7 氣象條件的影響090
5.2 基于衛星遙感的臭氧形成敏感性分析091
5.3 基于觀測的臭氧來源解析091
5.3.1 典型城市環境VOCs 濃度及特征091
5.3.2 臭氧生成潛勢093
5.3.3 來源解析097
5.4 基于空氣質量模型的臭氧來源解析100
5.4.1 CAMx 空氣質量模型簡介100
5.4.2 模型輸入及模型設置101
5.4.3 臭氧模型模擬結果102 第6章 山西省大氣環境容量及承載狀況研究
6.1 基本概念105
6.2 大氣環境承載力評估方法107
6.2.1 指標體系評價法107
6.2.2 環境容量評估法108
6.2.3 超標倍數評價法116
6.3 山西省大氣環境承載力測算方法的確定117
6.4 大氣環境容量測算119
6.4.1 發展情景的設定119
6.4.2 山西省空氣質量的預測122
6.4.3 基于發展規劃的山西省大氣環境容量測算123
6.5 大氣環境承載狀況和容量的不確定性分析124
6.5.1 大氣環境承載狀況分析124
6.5.2 大氣環境容量的不確定性分析125
第三篇 基于空氣流域的環境管理對策研究127
第7章 空氣流域管理
7.1 空氣流域的基本概念128
7.1.1 空氣流域的概念128
7.1.2 空氣流域的時空變異129
7.1.3 空氣流域與空氣污染物129
7.1.4 空氣流域管理的概念130
7.2 空氣流域管理的實施130
7.2.1 開展空氣流域的基礎研究130
7.2.2 建立組織機構發揮管理功能131
7.3 空氣流域管理的典型案例134
7.3.1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克內爾的空氣流域134
7.3.2 加拿大艾伯塔空氣流域規劃136
7.3.3 加拿大蒙特利爾空氣流域管理139 第8章 山西省空氣流域管控區域劃定研究
8.1 研究背景142
8.2 布局敏感區的劃定142
8.2.1 模擬區域及計算網格143
8.2.2 虛擬污染源清單143
8.2.3 模擬關心點143
8.2.4 氣象數據143
8.2.5 地理數據144
8.2.6 模型其他參數144
8.2.7 結果分析144
8.3 弱擴散區識別145
8.3.1 模擬區域145
8.3.2 模型選擇及相關參數145
8.3.3 結果分析147
8.4 高排放區劃定147
8.5 受體敏感區劃定148
8.6 優先保護區劃定148
8.7 大氣環境綜合管控分區148 第9章 太原及周邊空氣流域管理措施研究
9.1 具體聯防聯控區域的劃定151
9.1.1 太原及周邊區域氣象流場特征分析151
9.1.2 太原及周邊區域間傳輸影響模擬分析152
9.1.3 太原及周邊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空間特點153
9.1.4 太原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分析155
9.1.5 聯防聯控區域劃定方案155
9.2 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措施155
9.2.1 制定發展規劃需以承載力為約束155
9.2.2 強化源頭治理, 推行清潔生產156
9.2.3 加快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156
9.2.4 推動解決夏季臭氧突出問題156
9.2.5 大力推進煤炭清潔能源替代156
9.2.6 優化運輸結構,加強交通源管控157
9.2.7 實施降塵污染專項整治行動157
9.2.8 打造森林城市, 實現生態增容157
9.2.9 區域聯動, 實現大氣聯防聯控157
9.2.10 嚴格管理, 創新環境監察執法158
9.2.11 加大區域污染防治資金支持158
9.2.12 實行優勢專家團隊跟蹤研究158
第四篇 山西省空氣補償政策研究159
第10章 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現狀
10.1 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危害的相關性161
10.1.1 大氣污染物因素161
10.1.2 空氣污染的健康結局評價161
10.1.3 空氣污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閾值162
10.1.4 空氣污染的暴露-反應關系163
10.2 國外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狀況165
10.2.1 日本165
10.2.2 美國166
10.2.3 德國166
10.2.4 法國167
10.2.5 瑞典167
10.2.6 英國168
10.3 我國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現狀168
10.3.1 國家層面的生態補償政策169
10.3.2 地方立法實踐169
10.4 山西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的已有基礎172
10.4.1 山西省生態補償立法梳理172
10.4.2 山西省法定生態補償類型的劃分173
10.5 現行的空氣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問題174
10.5.1 空氣生態補償機制立法不完善174
10.5.2 補償主體有限, 公眾參與度不高174
10.5.3 補償金來源渠道單一174 第11章 山西省區域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研究
11.1 區域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的基本原則175
11.2 區域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的總體框架設計176 第12章 山西省人群健康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研究
12.1 空氣質量與人群健康損害的相關性分析179
12.1.1 空氣污染與典型疾病相關性分析179
12.1.2 特征污染物與人群健康的相關性179
12.2 人群健康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政策設計182
12.2.1 政策的性質182
12.2.2 補償基本原則183
12.2.3 補償范圍與標準184
12.2.4 補償組織機構184
12.2.5 補償金的來源185
12.2.6 補償基金的征收187
12.3 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申請程序187
12.3.1 補償申請187
12.3.2 申請的審核188
12.3.3 補償金的支付188
12.3.4 基金支付后的追償188
12.3.5 補償實施的監督189
第五篇 山西省大氣環境管理政策實施評估190
第13章 山西省“大氣十條”實施方案評估
13.1 開展評估的目的與意義190
13.2 開展評估的框架與考慮191
13.3 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情況192
13.3.1 2013~2017 年山西省PM2.5 年均濃度及變化趨勢192
13.3.2 2013~2017 年山西省PM10 年均濃度及變化趨勢194
13.3.3 2013~2017 年山西省SO2 年均濃度及變化趨勢196
13.3.4 2013~2017 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完成情況198
13.3.5 2018 年空氣質量改善情況199
13.3.6 面臨的主要大氣環境問題201
13.4 “大氣十條” 發布以來山西省實施的環境管理措施評估203
13.4.1 山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大氣十條” 203
13.4.2 山西省綜合施策確保“大氣十條” 任務完成207
13.5 山西省空氣質量改善的不利因素分析217
13.5.1 空氣質量改善的不利因素研究現狀217
13.5.2 地形因素對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影響218
13.5.3 氣象因素對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影響218
13.5.4 產業布局對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影響220
13.5.5 能源結構對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影響223
13.5.6 交通運輸結構對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影響224
13.6 評估結論與建議225
13.6.1 評估結論225
13.6.2 建議230 第14章 山西省“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減污降碳效果評估
14.1 “十三五” 期間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234
14.1.1 開展工業企業大氣污染綜合整治234
14.1.2 推進燃煤鍋爐治理和清潔取暖234
14.1.3 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235
14.1.4 加強揚塵治理與考核235
14.1.5 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236
14.2 “十三五” 期間主要措施減排效果評估236
14.2.1 電力行業236
14.2.2 工業行業237
14.2.3 交通行業240
14.2.4 民用行業240
14.2.5 小結240
14.3 “十三五” 期間主要措施碳協同減排效益評估242
14.3.1 電力行業碳協同減排243
14.3.2 工業行業碳協同減排243
14.3.3 交通行業碳協同減排243
14.3.4 民用行業碳協同減排244
參考文獻245
資源型地區大氣污染成因與治理研究——以山西省為例 作者簡介
羅錦洪,高工,2012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獲環境工程工學博士。同年進入原山西省環境規劃院工作,歷任原省環境規劃院規劃環評與環境風險評估研究室主任、大氣所所長、山西省環境污染損害司法鑒定中心常務副主任、山西省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山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中心副主任等職,現任山西省生態環境規劃和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獲山西省委聯系專家、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省委“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干人才等榮譽稱號,兼任山西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