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文化觀潮與文藝批評的可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53758
- 條形碼:9787519053758 ; 978-7-5190-5375-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觀潮與文藝批評的可能 內容簡介
作者2016年以來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山西日報》《兵團日報》《牡丹》《伊犁河》《安徽文學》等報紙期刊以及《光明網》(文藝頻道)上發表文化時評、文藝評論等50余篇(約10萬余字篇幅),其中19篇評論被《法制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內蒙古日報(漢文)》《西藏日報》《兵團日報》《廣州日報》《鄭州日報》《太原日報》《銀川日報》《民主與法制報》《內蒙古法制報》《新疆法制報》等國內95家地方報紙及媒體轉載。
本書主要將這些文字結集出版。
文化觀潮與文藝批評的可能 目錄
《北京傳》:講述一座城的“成長故事”
從茅盾文學獎提名作品看文學未來
新時代召喚有靈魂、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
不以繁華易初心——韓天航長篇小說《牧歌》讀后
跨越千年的詩歌對唱——評詩集《章德益詩選》
聚焦平凡之姿傳遞前行力量——長篇紀實小說《蒲公英女人》讀后
書寫奮斗在屯墾戍邊一線的兵團人
敘寫脫貧攻堅中的筑夢故事——評《筑夢:脫貧攻堅新疆紀事》
呼喚野性生命的邊地傳奇——評劉永濤小說集《我們的秘密》
“小人物”的世間悲情
盡精微方可致廣大——評葛亮小說集《瓦貓》
何須一派喧絲竹——評沈俊峰散文集《在城里放羊》
讓網絡文學告別“野蠻生長”
詩意人生與不羈情懷——簡評散文集《蒲公英的種子》
急功近利的“文學快餐”走不遠
成也飯局,敗也飯局——評鮑丹禾中篇小說《有客吟秋風》
打開“荒野”世界的另一幅生命景觀
小人物向何處去——簡評石一楓長篇小說《玫瑰開滿了麥子店》
現實與理想博弈中的人性反思
“越軌”的婚戀與撕裂的靈魂——評女作家姜東霞中篇小說《四月花開》
經驗、視角和長篇小說的結構與敘事
文化篇
時尚之美讓傳統文化破壁出圈
AI寫稿也有著作權
“打卡閱讀”是方式不是目的
祭奠先烈是為了更好地繼承革命文化
農民豐收節:不僅是節慶更是文化提醒
情滿重陽,孝老愛親
清官劇熱,歷史感冷
《茶館》一票難求詮釋傳統文化凝聚力
弘揚傳統文化不能忘了“優秀”二字
回歸傳統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非遺進校園”深意何在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當乘“一帶一路”東風走出去
青少年需補傳統文化之“鈣”
掌握生活“寶典”才能擁有創作“秘訣”
以“文藝 新媒體”的方式助推文化潤疆工作
讓兵團故事更加深入人心——豫劇現代戲《我的娘·我的根》觀后
理性看待作家排行榜
植樹節背后的文化寓意
云展覽:讓藝術共享之未來可期可待
影視篇
主旋律電影何以備受年輕人追捧
主題更加切近時代需求——從《紅海行動》《戰狼》系列電影說起
為新疆畫像、放歌、起舞——評歌舞電影《歌聲的翅膀》
為了更好地再出發——重溫電影《建黨偉業》
匠心獨具的水墨山水
《經典詠流傳》:與時代共情,不負“詩和遠方”
《冰雪奇緣2》怎樣解讀愛與成長
百煉鋼與繞指柔
現代藝術與傳統元素的詩意融合——觀新話劇《隨黃公望游富春山》
讓國產動漫融入更多“中國風”
電影《遠去的牧歌》:奏響新時代的現代牧歌
《中國減貧密碼》:一部跨越山海的減貧史詩
電影《我的阿恰》:精準扶貧路上的一曲民族團結贊歌
潤物細無聲的勵志青春——觀電影《旗袍先生》
集體英雄主義的審美再造
描摹抗疫圖景塑造英雄群像
《我要和你在一起》:接地氣的勵志青春
《影》:水墨山水幻象間的權與謀
普通人的時代頌歌——評電影《我的阿恰》
社會篇
為“國有館藏文物慎拍影視劇”點贊
學術研究“云吸貓”,是以奇異換關注嗎
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是道德的*高境界
致敬“徐召偉們”的選擇
謙之美
手抄十萬字課文的背后
不負當下,高考只是人生的“小目標”
環衛工人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
懲戒錄取“爽約”還需細化工作
繪本閱讀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
青春的模樣,當以奮斗姿態呈現
自媒體也要講求章法與底線
“高手在民間”體現社會高度包容性
校園“欺凌”事件的背后
“校園貸”:警惕另外一種霸凌
質疑與反省都難能可貴
幼兒教育重在日常關注
大學生要少些社會氣
青年更需補足精神之“鈣”
讓青春之光照亮奮進之路
做扎根邊疆的追夢人
不負韶華,做新時代有為的兵團青年
向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兵團人致敬
改變執念與付諸行動同等重要
文化觀潮與文藝批評的可能 作者簡介
張凡,“80后”青年學者、評論家,安徽舒城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石河子大學教授、新疆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等,兼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和新疆文聯第九屆全委會委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聯第五屆全委會委員等,新疆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兵團英才青年項目、石河子大學學科帶頭人(A級)和兵團高校“石榴花開,筑夢兵團”名班主任工作室負責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4項、廳局級課題9項,主持完成廳局級教學成果獎4項。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民族文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期刊媒體上發表論文評論200余篇,曾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獎三等獎、北京大學創新獎(學術類)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