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農村兒童人力資本提升的微觀機制:基于隨機干預田野實驗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53292
- 條形碼:9787521853292 ; 978-7-5218-5329-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村兒童人力資本提升的微觀機制:基于隨機干預田野實驗的研究 內容簡介
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和發展的狀況,既關系到未來的教育、職業發展與勞動力市場的回報,也關系到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質量和水平。因而,全面提升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質量,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既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又是我國實現城鄉教育公平,邁入教育強國的必要途徑。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程的,我國城市基礎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部分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相對落后。農業勞動力非農轉化相脫離,許多農村的父母外出打工,將學齡子留在家鄉,父母在成長中的長期缺位,使得同伴對人力資本的影響顯得更加重要。本文結合社會網絡和同伴效應理論,從新人力資本理論(New Human Capital Theory)的視角,在中國部分農村小行班級隨機排座和隨機分組的實驗,并跟蹤學生后續的學業表現和非認知能力狀況,探討了班級網絡中心結構、網絡非對稱結構和隨機學網絡這三種網絡構成中,同伴效應對學生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影響,提出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有效方案。
農村兒童人力資本提升的微觀機制:基于隨機干預田野實驗的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和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內容與章節安排
1.5 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
1.6 主要貢獻與局限
第2章 文獻綜述
2.1 社會網絡與同伴效應
2.2 網絡中心性與認知(非認知)能力
2.3 非對稱同伴效應與認知(非認知)能力
2.4 小組網絡結構的同伴效應與認知(非認知)能力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理論分析
3.1 新人力資本理論及拓展
3.2 社會網絡中同伴效應識別模型
3.3 本書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4章 社會網絡中心性與人力資本
4.1 社會網絡中心性識別與測量
4.2 實驗設計與計量模型
4.3 社會網絡中心性與認知(非認知)能力實證分析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空間距離的同伴效應與人力資本
5.1 非對稱同伴效應的空間視角
5.2 數據及變量
5.3 空間計量模型
5.4 實證結果分析
5.5 穩健性檢驗與排座策略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基于隨機學結構的同伴效應與人力資本
6.1 隨機學概述
6.2 數據來源與實驗流程
6.3 估計方法與計量模型
實證結果分析
6.5 穩健性檢驗與影響機制分析
6.6 本章小結
第7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研究結論
7.2 政策含義
7.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農村兒童人力資本提升的微觀機制:基于隨機干預田野實驗的研究 作者簡介
肖艾平,湖北孝感人,中共黨員,2020年從暨南大學勞動經濟學專業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為廣東金融學院青年教師,碩士生導師,高級數據分析師,兼任中國勞動經濟學會新經濟與新就業專委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近年來在《經濟學(季刊)》、《教育學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獲國家授權專利2項;出版著作1部;參與編著《經濟學科導論(第二版)》教材1部。曾獲第二屆中國勞動經濟學年會“優秀論文獎”(2017),廣東金融學院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三等獎等獎項。主要任教課程為《計量經濟學》《SPSS軟件與應用》《金融數據分析》等,曾獲廣東金融學院“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就業工作先進教師”“工會積極分子”稱號;多次指導學生獲得大學生國家創新創業省級和校級項目立項,指導的學生畢業論文曾獲得校級優秀。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