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藏象經脈源流賾隱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356053
- 條形碼:9787117356053 ; 978-7-117-35605-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藏象經脈源流賾隱 本書特色
中醫藏象經脈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四臟、六經、十一脈、十二經脈等幾個階段,本書探賾歷史事件,梳理人文脈絡,揭示了許多隱藏千年的重要信息,角度獨辟蹊徑,脫棄凡近,考釋精詳,議論警策,可資學人精進之助。
藏象經脈源流賾隱 內容簡介
中醫藏象經脈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四臟、六經、十一脈、十二經脈等幾個階段。本書探賾歷史事件,梳理人文脈絡,揭示了許多隱藏千年的重要信息:四臟陰陽、六氣感人、王者應天、脈氣生長、動脈歸經、快然為俞、穴在陽經、五輸逆行、腧與脈互不隸屬、五行勝克禁忌、四街乃側支循環、營衛氣行十一脈、十二經別的防御作用、十四經脈和二十八脈循環等,使人耳目一新。不僅如此,本書還揭示了古代解剖學將人作為“萬物的尺度”,中醫的陰陽學說源自董仲舒的天道,西漢改正朔、易服色對藏象生理的影響,針刺守神與漢代巫術的關系以及十二經水的人文景觀等,本書獨辟蹊徑,脫棄凡近,考釋精詳,議論警策,可資學人精進之助。
藏象經脈源流賾隱 目錄
**節 負陰抱陽的天人形態 / 2
第二節 四臟藏象 / 7
第三節 脈象出自四時陰陽 / 15
第四節 針刺始于四時陰陽 / 22
第五節 受巫術影響的治療方法 / 29
第六節 四時養生,各奉其主 / 38
第七節 從四時到五季的演變 / 42
第二章 天以六氣賦人
**節 秦漢尚六與六氣 / 46
第二節 西漢的陰陽學說 / 49
第三節 六氣賦人與感應致病 / 55
第四節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 66
第五節 陰陽離合 / 80
第六節 脈氣向心而行的原理 / 87
第三章 端絡經脈
**節 經與脈 / 90
第二節 動脈與歸經 / 99
第三節 從帛書《十一脈灸經》看脈之歸經 / 111
第四節 從《素問·刺腰痛》看脈之歸經 / 118
第五節 脈生長之諸問題 / 124
第六節 十五絡脈 / 132
第四章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
**節 “快然”為俞 / 139
第二節 俞之于腧 / 147
第三節 背俞、募穴、原穴、絡穴、下合穴各有體系 / 152
第四節 腧與脈若即若離,互不隸屬 / 166
第五節 “節”不是腧穴 / 176
第六節 腧在六陽經 / 183
第七節 脈氣如水與腧穴融入 / 188
第五章 五臟六腑與十一脈循環
**節 天六地五,臟腑和諧 / 193
第二節 臟腑之數十一 / 195
第三節 五行的文化景觀與藏象理論 / 203
第四節 十一脈與五腧穴 / 224
第五節 十一脈病理 / 233
第六節 衛氣環周于十一脈 / 237
第七節 《靈樞·陰陽系日月》之十一脈 / 242
第六章 經脈循環體系
**節 天道循環,經氣環流 / 250
第二節 十二經脈營氣環流 / 254
第三節 二十八脈環流系統 / 258
第四節 四街與氣街,貌同實異 / 263
第五節 十二經別之六合防御體系 / 268
第六節 經脈與古代解剖姿勢 / 276
第七章 “人是萬物的尺度”—“十二經水”的地理歷史文化醫學景觀
**節 臟腑外合十二經水 / 289
第二節 經水清濁與血之清濁,風水多少與氣血多少 / 314
第三節 《內經》的成書年代 / 326
后記 /332
藏象經脈源流賾隱 作者簡介
卓廉士,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重慶市針灸學會副會長。著有《針灸捷徑》、《校注艾灸通說》、《天人合一》、《本草綱目博物大典》等書。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