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338626
- 條形碼:9787571338626 ; 978-7-5713-3862-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本書特色
家庭教育是一門“動心”的藝術,每位家長都應該懂一點心理學
用對方法說對話,及時幫孩子化解負面情緒;孩子有好的情緒,才會有好的行為。
你不是不愛看書,而是那些書真的不夠有趣!實戰案例,趣味漫畫,像讀故事一樣輕松學育兒!
附贈兒童反PUA小繪本,花一本書的錢,買到兩本書,大人孩子都能看!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以趣味場景化漫畫的形式,為新時代的年輕父母科普阿德勒《家庭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精華。
全書從作者在多年的心理咨詢經驗中*常遇到的,家長*棘手、*關切的問題出發,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帶領焦慮的父母看透孩子日常比如愛發脾氣、人來瘋等“問題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理清親子沖突中隱藏的種種心理誤區,引導父母以科學恰當的方式處理育兒難題,以更長遠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教育與成長。同時,也讓家長通過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焦慮、不安和恐懼的根源,實現自我的療愈與成長。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目錄
**章 觀念更新
只養身體的時代過去了,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需要養心的時代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無條件抱持孩子的父母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確保孩子不出任何問題,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問題。給孩子“*好”的,不如給孩子*需要的 我們可能不是*好的,但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努力成為“富有”的父母吧,因為你有什么,才能給得了孩子什么 我們終其一生,只能給出自己擁有的東西。重大心理問題起源都是小事,記得及時幫孩子為情緒畫一個健康的句點 情緒受過傷的孩子就好像有過傷口的手,只要風一吹就感覺很痛。
第二章 個體差異
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不同的底色來到這個世界“一個媽生的,怎么差距這么大!”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一樣,又不一樣。不緊不慢的女兒,活出了我理想生活的樣子養育女孩:歲月靜好養“兒子”這種生物,注定心要大!養育男孩:“驚喜”連連孩子不愛(敢)跟人打招呼,該順其自然還是及時引導?害羞、內向的孩子:要接納,也要鼓勵孩子向前一步為什么不建議你把孩子養得太“乖”?特別懂事的孩子:反而特別需要你的關懷和愛孩子有一顆“玻璃心”怎么辦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從后天的養育去影響孩子的觀念養育一個高敏感孩子有多難?高敏感孩子:順勢引導,將弱點變成優勢老師發消息:“你家孩子我管不了了……”不按套路出牌的孩子:需要你發自內心的欣賞被老師認為弱智、作弊,被迫退學,沒有朋友,這個孩子*后怎么樣了?特殊孩子:換一種節奏,讓孩子活成自己
第三章 偏差行為
可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你讀懂了嗎?別總怪孩子無理取鬧、狀況連連,試著走進他們的世界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我們不懂得他們的“道理”。孩子犯錯時是絕佳的教育時機相比做得好的時候,做得不好的時候才是教育孩子的絕好機會。孩子磨蹭,這么做比催催催更管用!不需要刻意調整孩子節奏,而是要提升他們的能力,這樣才能快得起來。約定好的事情,孩子說翻臉就翻臉,怎么辦?沒有太多選擇時,不妨給孩子有限的選擇。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妥協了、發飆了,你就輸了哭是弱者的武器,當孩子認為自己是弱者的時候就會不斷示弱。小小年紀撒謊都不帶打草稿?這可能是一種進步的表現據說每個孩子從2歲開始就會說謊,四五歲達到“吹牛”高峰期。家有“人來瘋”孩子,感覺好丟臉……其實孩子是想確認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小孩,確認了就會放心了。孩子過于自卑、不思進取,可能是因為“病了”當孩子做不好時,請給他們多一些信任、支持和鼓勵。孩子總愛告狀,說別人“壞話”,怎么辦?告訴孩子:我們的目標是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贏過別人或者踩倒對手!孩子在學校被人打了,為什么回家不敢說實話?世界上*能抵御傷害的,是一顆勇敢的心。孩子犯了錯反而沖大人發脾氣,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過度關注、保護自己的孩子,沒有能力去關注錯誤本身。如果你家孩子愛頂嘴,或許你該感到慶幸沒有氛圍和環境教孩子如何正確說不,他們才會用錯誤的方式去說。從不強迫孩子分享,結果孩子越來越自私……擁有愛的人需要通過付出來得到自我實現,只有缺愛的人會容易陷入“索取”。孩子窩里橫出門慫?孩子說:“我也很冤啊”放棄以孩子為中心,允許孩子正常表達自己。“我不要你做我的媽媽了!”孩子對媽媽放狠話的背后……珍惜那個用猛力愛你的孩子,他們只是感受到的愛不夠,因愛生恨。
第四章 危機時刻
輕推一把,幫孩子走出退縮和焦慮輕推孩子一把,怎么推?陷入童年焦慮的孩子不僅僅需要接納,還需要我們主動伸出援手,輕推一把。孩子突然跟不上、學不會時,父母別管得太多孩子成長路上,慢就是快,有時候,停下來,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孩子被老師批評后,從下午哭到晚上……當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事情的面貌突然變得不一樣。當小學生說,我不想上學了困難,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禮物,每個人的困難都不一樣。“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不行!”孩子社交中被拒絕了怎么辦?告訴孩子:有一段穩定的友誼,比當一個受歡迎的“孩子王”更重要!當孩子考了個69分之后:“媽媽,今天老師給你打電話沒?”只有自己對自己負責,孩子才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小孩。孩子畏難怕輸,總想逃避,怎么辦?那個被欣賞的小孩,沒有理由做不好。孩子陷入消極負面情緒中怎么辦?他可以有情緒!別急著讓孩子走出來,處理情緒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孩子難過、沮喪得睡不著? 睡前聊天的好機會來了不要讓孩子帶著眼淚睡覺,睡前聊天很重要。當孩子遭遇挫敗時,你這么說還不如什么都不說我們要做的不是立馬讓孩子感覺快樂,而是讓孩子在痛苦后別放棄。犯錯的孩子更需要幫助和鼓勵希望每個犯錯的孩子,都能得到一次迅速且正確長大的機會。當孩子事情沒做好鬧情緒,家長的**反應很重要哪怕沒做好也依然對孩子給予愛和關注,讓孩子獲得把事情做好的勇氣。孩子被起綽號,氣得想原地爆炸“取綽號”是一種霸凌行為,被取綽號時必須當場堅決制止。當孩子被同伴嘲笑或孤立,家長如何引導他從自卑走向超越?自信的人才能承接得住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受。
第五章 問題應對
遇到問題,是成長的好時機所有的孩子都會了,我家的還不會,怎么辦?沒有完美的孩子,只要孩子在自己的時區里就永遠不會晚。“媽媽,別人有我也要有!”買還是不買?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不要在心中預設任何答案。孩子興趣班上到一半,說不喜歡了一個失去勇氣的孩子可能會放大困難,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關心。猝不及防的青春期:發現10歲女兒早戀當我們不知道怎么做時,起碼要知道不該怎么做,這樣可以爭取更多的機會。孩子和“壞孩子”交朋友,要不要干涉?朋友其實不是交來的,而是吸引來的。所以關注孩子成為怎樣的自己更重要。給孩子立了很多規矩,為什么*后都失敗了?關心孩子這個“人”,要遠多于關注規矩。孩子上小學后,還滿腦子都是玩,怎么辦?別被自己放大的焦慮所困住,其實孩子差不多都是這樣長大的。“學不好可以,不好好學就是不行!”不要只愛完美的孩子,應該試著去愛完整的孩子。當孩子抱怨放假太少、作業太多,簡單幾句話讓他主動學習當報怨被允許,就沒啥好抱怨的了;當辛苦被看見,就沒那么辛苦了。孩子越大越不愛和家長說話,為什么?家應該是一個孩子可以跟我們分享喜樂,也可以向我們求助的地方。跟“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斗智斗勇10年,我的經驗之談電子產品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是駕馭電子產品的能力。孩子越鼓勵越使不上勁?一定要留足空間讓他自己鼓起勇氣讓孩子既能接納還不完美的自己,又能鼓起勇氣去走出舒適區。接到老師的“投訴”,你會直接告訴孩子嗎?我們應該成為一座橋,讓孩子從感覺不好,變得有信心、有能力做到更好。
展開全部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相關資料
這是一本特別貼近真實育兒生活的書,將深刻的理論用輕松的方式表達,就好像朋友在和你娓娓道來,相信這會是一份給孩子和家長的好禮物。
——常爸
“常青藤爸爸”創始人
這本書真的是一部市場中緊缺的實用型工具書,在當下的每一個家庭中都可以迅速發揮積極作用。書中有牛媽作為阿德勒心理師多年積累的直指親子溝通的核心要義,而且用漫畫的形式來呈現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場景,通俗易懂,又極具啟發意義。
——徐立
《未來學校》系列影片導演
這是一本令人驚喜的書,牛媽用她12年的家庭教育指導經驗,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家長容易上手的實操方法。作為家長的我,一翻開書就發現了好幾個自己在育兒過程中正在遭遇的挑戰,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在這本書中獲得有效的育兒支持。
——白璐
北京大學醫學心理學碩士、性心理&性教育專家
我們都愛孩子,但總會口不擇言傷害孩子;我們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但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什么。這本書,每一個小標題都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每句話都是內心的剛需,強烈推薦。我們一起學習:跟孩子“好好說話”。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青年作家
教育沒有固定模版,但任何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都是基石和核心。我很佩服牛媽10多年在育兒和心理領域的鉆研和踐行。她的新書既能讓我們對不同性格孩子有深刻的了解,也會給到各種情境下和孩子溝通的實操方案。
——樓蘭
“媽咪OK”公眾號創始人
我特別認同牛媽在書里說的:“養育的過程不僅僅是滋養另一個生命,更是父母的自我生長。”相信這些發生在真實生活中的育兒故事,一定能增強親子間的理解,為更多家庭架起溝通的橋梁。
——王良
育兒智庫創辦者
用父母的語言,化解孩子的情緒(鳳凰生活) 作者簡介
本名彭佳胤,公眾號“牛媽彭小蹦”創始人,阿德勒學派心理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委會理事,兩個孩子的媽媽,全網粉絲100萬。30歲自學漫畫,已出版暢銷書《成長,不慌張》。其作品主要以漫畫的形式傳播阿德勒心理學家教理念,內容深入淺出,既有深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又貼近生活接地氣。旨在讓父母更懂孩子,讓心理學知識通俗易懂,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鏈接家人感情的橋梁,讓愛在家庭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