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文學的昨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146988
- 條形碼:9787517146988 ; 978-7-5171-4698-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遙望文學的昨天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撰寫研究和評論文章的合集。評論重心包括四個部分:**輯:以魯迅為中心;第二輯:環繞瞿秋白展開;第三輯:蕭紅、蕭軍和丁玲是連環主角;第四輯:從魯迅、茅盾和聶紺弩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某種聯系說開去。把上述作家從文學史劃分和創作傾向上加以概括,都屬于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左翼作家。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左聯”,以及以“左聯”為主導的左翼文學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轉變的連接點和融會處,是真正的人民文學的出發現場與奠基階段。這些作家秉持的為真理、為正義等發聲的基本立場和戰斗精神,以及各具匠心的藝術探索,各見所長的人生實踐和創作經驗,迄今閃爍著絢麗的光彩,仍是我們從事文學創作乃至修身做人的不容忽視的有效鏡鑒和優秀資源。
遙望文學的昨天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撰寫研究和評論文章的合集。評論重心包括四個部分:**輯:以魯迅為中心;第二輯:環繞瞿秋白展開;第三輯:蕭紅、蕭軍和丁玲是連環主角;第四輯:從魯迅、茅盾和聶紺弩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某種聯系說開去。把上述作家從文學史劃分和創作傾向上加以概括,都屬于中國現代文學目前的左翼作家。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左聯”,以及以“左聯”為主導的左翼文學運動,是中國近現代目前的重大歷史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轉變的連接點和融會處,是真正的人民文學的出發現場與奠基階段。這些作家秉持的為真理、為正義等發聲的基本立場和戰斗精神,以及各具匠心的藝術探索,各見所長的人生實踐和創作經驗,迄今閃爍著絢麗的光彩,仍是我們從事文學創作乃至修身做人的不容忽視的有效鏡鑒和優秀資源。
遙望文學的昨天 目錄
前言或編輯心得或其他(100字以上200字左右)
自 序
隨著年齡漸長,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在文學的海洋里遨游,無論你怎樣的不遺余力,都無法予取予奪,閱盡奇珍,而只能有取有舍,量力而行,即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進入新世紀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收窄自己的文學視野及相關努力,即由原來信馬由韁、漫無邊際的文學閱讀與作家關注,逐漸集中到其中的兩個方面:一是以研究、評介和專題選編出版的方式,參與中國現代散文的建設;二是從事文學研究,撰寫學術隨筆,以此與中國現代作家對話。這本學術隨筆集《遙望文學的昨天》,便是我在后一種向度上摸索前行的部分成果。
我撰寫研究和評論文章一向缺乏嚴格的—— 但有時也是僵硬板滯的——“學科自覺”,而情愿讓手中的筆墨扣緊心中或文本的問題逶迤前行,收入本書的研究現代作家和作品的文字亦復如此。不過既然是文學研究,就不可能沒有比較集中的視線和相對穩定的對象,就不可能不形成自己的聚焦點和著力處,具體到本書來說,即有一批作家在不同的歷史語境和人際關系中頻頻現身,進而成為本書四個文章專輯的關鍵詞:**輯:以魯迅為中心;第二輯:環繞瞿秋白展開;第三輯:蕭紅、蕭軍和丁玲是連環主角;第四輯:從魯迅、茅盾和聶紺弩與中國古典文學的某種聯系說開去。如果把上述作家從文學史劃分和創作傾向上加以概括,即可發現,他們都屬于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左翼作家。
20 世紀30 年代的左聯,以及以左聯為主導的左翼文學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文化現象,是中國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發展轉變的連接點和融會處,是真正的人民文學的出發現場與奠基階段。作為一種歷史性存在,當年的左翼文學運動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幼稚、生澀與偏頗,甚至留下了“左”的印痕乃至教訓,但就整體而言,它的成就和貢獻是主要的和本質性的,是不可否認和無法磨滅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重要作家,如作為左聯盟主和旗手的魯迅,曾參與過黨對左聯的領導工作的瞿秋白,在文壇留下了鼎新或傳世之作的著名作家茅盾、丁玲、蕭紅、蕭軍、東平等,其秉持的為真理、為正義、為平等、為弱者發聲的基本立場和戰斗精神,以及各具匠心的藝術探索,各見所長的人生實踐和創作經驗,迄今閃爍著絢麗的光彩,仍是我們從事文學創作乃至修身做人的不容忽視的有效鏡鑒和優秀資源。唯其如此,我在研究現代文學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他們,同時亦把筆墨更多地落在了他們身上。但愿我這一番努力不是隔靴搔癢,或者郢書燕說。
收入本書的文字無疑包含著學術上的思考和追求,但構成文本和訴諸讀者的文字,卻依舊是我喜歡也習慣的隨筆體。之所以如此,固然有在文本表述層面豐富主體情致、激活藝術感覺、強化其感染力與可讀性的考慮,但更深一層的想法,還是想探索一下現代述學文體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我總覺得,在當下的文學乃至學術空間里,除了“穿靴戴帽”、規矩森然的“學報體”之外,魯迅所提倡的“輕論文”,李健吾所擅長的“印象式”文論,何其芳構建的“詩性”文論,雷達殷切呼喚的“美文式批評”,都有屬于自己的旺盛而強勁的生命力,都值得積極嘗試和深入拓展。我雖然才疏學淺,但依舊愿意在這一向度上做些探索,做些努力。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這庶幾就是如今之我。
壬寅冬日于濱城
精彩書摘:
丁玲和蕭軍:也有風雨也有晴
一
1981 年8 月,應美國多所大學邀請,蕭軍在女兒蕭耘的陪伴下,赴美國加州參加了“魯迅和他的遺產”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結束后,蕭軍又應邀去美國多地走訪講學,其中包括做客著名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女士主持的愛荷華國際寫作中心。而在那里,蕭軍巧遇同樣應邀來此訪問的丁玲。兩位相識于20 世紀30 年代,且在崢嶸歲月里多有交集的老作家,異國邂逅,域外相逢,是怎樣一種情況,都談了些什么,對此,所有的傳記作品均闕如,丁玲講述自己在美見聞的散文集《訪美散記》也不曾提及。倒是當年負責聯絡接待蕭軍赴美參會,時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的李歐梵先生,在前幾年撰寫的《讀〈延安日記〉憶蕭軍》一文中,提供了一段零距離的現場記錄:
在美國的魯迅會議結束后,愛荷華的聶華苓邀請蕭軍往訪,我帶他們父女同行,原來丁玲也適在愛荷華…… 抵達的當晚,在華苓和安格爾家的陽臺上,蕭軍親向丁玲興師問罪。至今我們還記得他說的話:“當年在延安,你們一大隊人來找我,一個個輪流批斗我,我就是不怕!你們要來文的武的都行,了不起到山坡打一架,誰會是我的對手?!”聽得在場的客人都傻了眼。事隔三十多年,我或許記不清每一句話,但蕭軍的確如是說。丁玲呢?反而態度大方,只回答說:事隔幾十年了,往事不堪回首,就算了罷。蕭軍悻悻然,并不領情,場面一時很僵。
這段文字承載了如下信息:當年在延安,蕭軍與丁玲曾經發生過嚴重分歧與激烈爭論,彼此之間一度劍拔弩張,幾近勢不兩立。時過境遷后,丁玲變得態度豁達,而蕭軍仍心存積怨…… 應當承認,這是歷史的真實,但也僅僅是真實歷史的一個片段或一個側面。事實上,丁玲和蕭軍作為左翼文學和文化營壘的重要成員,他們留在歷史長河里的“故事”和面影,更為繚亂斑駁,也更為豐富多彩。這當中有困厄中的推心置腹,也有旋流里的欲說還休;有分道揚鑣的煩惱,也有峰回路轉的釋然,可謂“也有風雨也有晴”…… 時至今日,全面了解、努力還原歷史上的丁玲和蕭軍,顯然是一個既有意味也有意思的話題。
二
1934 年11 月,蕭軍和蕭紅由青島來到上海尋找魯迅,斯時的丁玲,已早在1932 年5 月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抓捕并軟禁于南京,直到1936 年春天才逐漸有了部分自由。因此,蕭軍在上海期間無緣結識丁玲。不過,當時的蕭軍顯然是關心丁玲的,他初到上海給魯迅寫信了解左翼文學的情況,就曾詢問過丁玲被捕后的相關消息。而在四十多年后,當他為魯迅當年的回信做“注釋”時,又信手寫道,關于丁玲被捕的消息,他是在哈爾濱時就知道了的。由此可見,蕭軍對丁玲的關注由來已久。
1938 年初春,已由上海轉至武漢從事文化抗戰的蕭軍,應李公樸、臧云遠的邀請,同蕭紅、艾青、端木蕻良、聶紺弩、田間等一起,前往山西臨汾,參加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的教學工作。這時,在一年多前擺脫了國民黨掌控的丁玲已到達陜北,并出任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以下簡稱“西戰團”)主任。應當是2 月上中旬的某一天,已在山西從事宣傳鼓動工作數月的丁玲,率團來到臨汾,蕭軍終于見到這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
從現有的材料看,西戰團與蕭軍、蕭紅等一批文化人在臨汾相遇,氣氛是熱烈的、關系是融洽的。正如當時在場的端木蕻良所寫:“在臨汾,蕭紅和我們都是**次同丁玲見面,當時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戰爭開始后見面,每天談得很晚。”(《我與蕭紅》)這一點,在丁玲的《風雨中憶蕭紅》一文中可以得到印證:“我們都很親切,彼此并不感覺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們盡情地在一塊兒唱歌,每夜談到很晚才睡覺。”至于這期間丁玲對蕭軍有著怎樣的**印象,似乎一時找不到太直接的材料;而蕭軍對丁玲*初的感覺和認識,則化作“段同志”這樣一個紀實的形象,進入其一年后完成于成都的長篇散文《側面》之中。
蕭軍的《側面》講述臨汾陷落后,“我”隨民大師生一起徒步行進于晉西南一帶,*后只身到達延安的一段經歷。其中丁玲只是“過場人物”,僅出現在作品開始時寫臨汾撤退的幾個場景中,盡管表現空間有限,但由于作家注入了筆力與情感,所以依舊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在蕭軍筆下,丁玲性格開朗,待人真誠,言談熱情,舉止大方。身為西戰團的領導,她不僅能夠組織全團積極開展工作,完成各項任務,而且很善于同“我”和“紅”(蕭紅—— 引者)這樣的新朋友相處。在日寇逼近臨汾,守軍開始撤退的時候,“我”和“紅”圍繞何去何從發生了分歧:“紅”主張跟西戰團轉移,而“我”卻堅持要去打游擊。丁玲目睹了這些,先是勸“我”多為“紅”著想,和他們一起走。待知道“我”決心已下,執意要去戰場后,又建議“我”要打游擊就去八路軍,并主動表示可以請八路軍方面為“我”辦理“正式的護照”。唯其如此,“我”覺得,丁玲堅韌干練,是可以信賴托付的同志。于是,在臨汾告別時,“我”不但一再請丁玲照顧將與之同行的“紅”;而且在分手之后,還把自己隨身攜帶的重要文字材料,托人轉交丁玲代為保存。其托交信件寫道:
段同志:
拜托您,因為您的地址固定些,請把這個小包代收一收罷。里面有一部分是原稿,一本書。兩本日記,幾封朋友們的信。如果我活著,那請再交給我;萬一死了,就請把那日記和朋友們的信,順便扔進黃河里罷。或者代燒掉它。總之,我不愿自己死了,這些東西還留在別人的眼睛里。請尊重我的囑托。
軍
在戰火紛飛、生死難料的環境中,蕭軍這份托付所包含的內容和分量,恐怕不是一個“地址固定”所能全部說明的
值得注意的是,《側面》中的丁玲似乎也有不同的側面。請看**章中“她有孩子也有媽媽”一節:丁玲率領的西戰團以及蕭紅等人,均已在臨汾火車站登上火車,等候向運城方向撤離。已決定留在臨汾的蕭軍趕來送行,他和丁玲披著夜色,坐在廢棄的鋼軌上閑聊,這時,作家寫道:
我看著她那面對著我的,略略可以認清的眼睛,我的頭輕輕地低垂下去。“我如今…… 什么都不想…… 我避免著我的靈魂的蘇醒…… 我有孩子,也有媽媽…… 但是我什么都不想…… 我只想工作,工作,工作…… 從工作里撈得我所需要的。…… 我沒有家,沒有朋友…… 什么也不是屬于我自己的,有的只是我的同志…… 我們的黨…… 我怕恢復文學工作…… 這會使我忍受不了那寂寞的折磨……”她每說一個字,全使我的神經感到一種寒涼,一種顫動……
……
展開全部
遙望文學的昨天 作者簡介
第一輯
魯迅當年的中國夢 / 3
陳獨秀的魯迅觀 / 14
魯迅與陳獨秀的“焦大”公案 / 27
魯迅的《死》與瞿秋白的《多余的話》異同說略 / 38
《野草》對新世紀散文的啟示 / 49
魯迅怎樣寫底層 / 53
魯迅與東平 / 66
東平故里想東平 / 72第一輯
魯迅當年的中國夢 / 3
陳獨秀的魯迅觀 / 14
魯迅與陳獨秀的“焦大”公案 / 27
魯迅的《死》與瞿秋白的《多余的話》異同說略 / 38
《野草》對新世紀散文的啟示 / 49
魯迅怎樣寫底層 / 53
魯迅與東平 / 66
東平故里想東平 / 72
第二輯
信仰緣何而美麗 / 83
楊之華心中的瞿秋白 / 93
“知己”與“同懷”—— 魯迅為什么敬重瞿秋白? / 106
瞿秋白的絕命詩《偶成》新解 / 121
紅土地上的瞿秋白 / 130
第三輯
品味魯迅說蕭紅 / 145
蕭紅:矚望延安的糾結 / 158
蕭紅:除了天賦,還有什么? / 173
蕭紅旅日究竟為何不給魯迅寫信 / 186
蕭紅、端木與聶紺弩的小竹棍兒之謎 / 201
蕭紅心中的“半部《紅樓》” / 214
蕭紅與胡風的恩怨糾葛 / 226
蕭軍與胡風:同聲一唱大江東 / 238
丁玲和蕭軍:也有風雨也有晴 / 253
蕭紅:一個真實的側面 / 274
《側面》的風景 / 280
蕭軍與許淑凡 / 284
蕭紅不喜歡丁玲? / 295
丁玲為何離開上海大學 / 303
張愛玲與丁玲的無緣之“緣” / 316
郁達夫:戰云之下的閩中之旅 / 321
第四輯
魯迅怎樣讀屈原 / 341
從魯迅激賞《儒林外史》談起 / 346
魯迅為什么看重《游仙窟》 / 351
茅盾與節本《紅樓夢》 / 357
聶紺弩和他的“吃遺產” /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