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醫診斷學(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44712
- 條形碼:9787302644712 ; 978-7-302-64471-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診斷學(第2版) 本書特色
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是聯系中醫基礎學科與臨床各科的橋梁。本教材,不僅強調突出“三基”內容,知識點明確, 能使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所學課程的知識點,而且也強調中醫辨證的 思維訓練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不僅注重繼承,強化經典,而且重視發揚, 強調拓寬學生視野,在“三基”內容的基礎上,反映學術進展,使學生能夠站在學科前沿,靈活掌握并運用本學科先進知識。
中醫診斷學(第2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緒論,上、中、下三篇10章及附篇。緒論扼要介紹了中醫診斷學的性質、內容、原理、原則、發展簡史及學習方法。上篇為診法篇,括望、聞、問、切四診。中篇為辨證篇,括八綱辨證、病因辨證、病性辨證、病位辨證。下篇為診斷綜合運用與病歷篇,介紹了病情資料的收集、屬性分類與綜合整理方法,辨證的邏輯思維方法、思路、內容與要求,以及病歷書寫與要求。附篇包括現代研究思路、方法與進展、特殊診法選介、醫籍選錄、舌象彩色圖譜。本書可供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類、中西醫結合等專業學生使用。
中醫診斷學(第2版) 目錄
一、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1 (一)診法1 (二)診病2 (三)辨證2 (四)病歷書寫2
二、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3 (一)司外揣內3 (二)見微知著3 (三)以常衡變4
三、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4 (一)整體審察4 (二)四診合參4(三)病證結合4
四、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5
五、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和要求7 本章小結8 復習思考題8
上篇四診9
**節全身望診12
一、望神12 (一)神的含義12 (二)望神的原理與意義12 (三)望神的要點12 (四)神的分類13 (五)望神的注意事項15
二、望色15 (一)面部色診的原理及意義15
(二)常色與病色17 (三)五色主病17 (四)望色十法19 (五)望色的注意事項19 三、望形20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義20 (二)望形的基本內容20 (三)體質類型21 四、望態21 (一)望態的原理及意義22 (二)望態的內容22 第二節局部望診23 一、望頭面23 (一)望頭部23 (二)望面部25 二、望五官26 (一)望目26 (二)望耳27 (三)望鼻27 (四)望口與唇28 (五)望齒與齦28 (六)望咽喉29 三、望頸項29 (一)外形變化29 (二)動態變化29 四、望胸脅30 (一)外形30 (二)呼吸31 (三)虛里31 五、望腹部31 (一)腹部膨隆31 (二)腹部凹陷32 (三)腹壁青筋怒張32 (四)腹壁突起32 六、望腰背部32 (一)外形32 (二)動態32 七、望四肢33 (一)形狀變化33 (二)動態異常34
八、望二陰34(一)前陰常見異常表現34(二)后陰常見異常表現35九、望皮膚35(一)色澤變化35(二)形態變化36(三)皮膚病證36第三節望排出物37 一、望痰涎涕唾37 (一)望痰37 (二)望涎38 (三)望唾38 (四)望涕38 二、望嘔吐物38 三、望二便39 (一)望大便39 (二)望小便39 第四節望小兒食指絡脈39 一、食指絡脈的三關定位40 二、食指絡脈的觀察方法40 三、正常小兒食指絡脈40 (一)正常形色40 (二)影響因素40 四、病理小兒食指絡脈40 (一)三關測輕重41 (二)浮沉分表里41 (三)色澤辨病性41 (四)淡滯定虛實41 第五節舌診41 一、舌的組織結構與舌象的形成42 (一)舌的組織結構42 (二)舌象的形成42 二、舌診原理43 (一)舌與臟腑經絡的關系43 (二)舌與氣血津液的關系43 三、舌診的方法與注意事項43 (一)望舌的方法44 (二)望舌的注意事項44 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差異44 五、舌診的主要內容45
(一)望舌質45 (二)望舌苔49 六、舌象分析要點52 (一)辨神氣、胃氣之盛衰52 (二)舌質與舌苔的綜合分析53 (三)同類舌象的鑒別53 (四)舌象的動態分析53 (五)對“舌癥不符”的分析54 七、舌診的臨床意義54 (一)判斷邪正盛衰54 (二)區別病邪性質54 (三)分辨病位淺深55 (四)判斷病勢與預后55 八、危重舌象診法55 本章小結55 復習思考題56
**節聽聲音58 一、正常聲音58 二、病變聲音58 (一)語聲58 (二)語言59 (三)呼吸59 (四)咳嗽60 (五)嘔吐61 (六)呃逆61 (七)噯氣61 (八)鼻鼾62 (九)噴嚏62 (十)呵欠62 (十一)嘆息62 (十二)腸鳴62 第二節嗅氣味62 一、病體、排出物氣味63 (一)口氣63 (二)痰、涕之氣和鼻氣63 (三)汗氣63 (四)嘔吐物之氣63 (五)排出物之氣63
二、病室氣味63
本章小結64
復習思考題64 **節問診的意義及方法65 一、問診的意義65 二、問診的方法66 三、問診的注意事項66 第二節問診的內容67 一、一般情況67 二、主訴68 三、現病史68 四、既往史69 五、個人生活史69 六、家族史70 第三節問現在癥狀70 一、問寒熱70 (一)惡寒發熱71 (二)但寒不熱71 (三)但熱不寒71 (四)寒熱往來72 二、問汗72 (一)有無汗出73 (二)特殊汗出73 (三)局部汗出74 三、問疼痛74 (一)問疼痛的性質74 (二)問疼痛的部位76 四、問頭身胸腹不適78 五、問飲食口味80 (一)口渴與飲水80 (二)食欲與食量80 (三)口味81 六、問睡眠82 七、問二便83 (一)大便83 (二)小便84
11
八、問情志85
九、問女子86 (一)月經86 (二)帶下87
十、問男子87
十一、問小兒88
本章小結89
復習思考題90
**節脈診91 一、脈象形成的原理92 (一)心和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92 (二)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92 (三)臟腑協同是脈象正常的前提92 二、脈診的部位92 (一)遍診法92 (二)三部診法93 (三)寸口診法93 三、(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94 一)脈診的方法94 (二)注意事項95 四、脈象要素95 五、平脈96 (一)平脈形態特征96 (二)平脈特點96 (三)平脈的生理變異97 六、常見脈象98 (一)常見脈象的特征及臨床意義98 (二)常見脈象的鑒別103 七、相兼脈106 八、真臟脈106 九、診婦人脈與小兒脈107 (一)診婦人脈107 (二)診小兒脈108 十、脈癥順逆與從舍108 (一)脈癥順逆108 (二)脈癥從舍109 十一、脈診的臨床意義109 (二)陽證131 (三)陰證與陽證的鑒別要點131 第二節八綱證候間的關系131 一、證候相兼132 (一)表實寒證132 (二)表實熱證132 (三)里實寒證132 (四)里實熱證133 (五)里虛寒證133 (六)里虛熱證133 二、證候錯雜133 (一)表里同病133 (二)寒熱錯雜134 (三)虛實夾雜134 三、證候真假134 (一)寒熱真假135 (二)虛實真假135 四、證候轉化136 (一)表里出入136 (二)寒熱轉化137 (三)虛實轉化137 第三節八綱辨證的意義138 本章小結138 復習思考題139 **節六淫、疫癘辨證140 一、風淫證141 二、寒淫證141 三、暑淫證142 四、濕淫證143 五、燥淫證143 六、火淫證144 七、疫癘145
第二節情志內傷辨證146 一、喜傷證146 二、怒傷證146 三、思傷證147 四、憂傷證147
14 五、悲傷證147 六、恐傷證148 七、驚傷證148 第三節勞傷、食積、蟲積、外傷、藥邪辨證148 一、過勞所傷148 二、過逸所傷149 三、食積149 四、蟲積150 五、外傷150 (一)金刃傷150 (二)蟲獸傷151 (三)跌仆傷151 六、藥邪傷151 本章小結152 復習思考題152
**節氣病辨證153 一、氣虛類證154 (一)氣虛證154 (二)氣陷證154 (三)氣不固證154 (四)氣脫證155 二、氣滯類證155 (一)氣滯證155 (二)氣逆證155 (三)氣閉證156 第二節血病辨證156 一、血虛類證156 (一)血虛證156 (二)血脫證157 二、血瘀證157 三、血熱證158 四、血寒證158 第三節津液病辨證158 一、津液虧虛證159 二、痰證159 三、飲證160 四、水停證161 51 第四節陰陽虛損病辨證162 一、陰虛證162 二、陽虛證162 三、亡陰證163 四、亡陽證163
第五節氣血津液陰陽兼病辨證164 一、氣血兩虛證164 二、氣滯血瘀證165 三、氣虛血瘀證165 四、氣不攝血證165 五、氣隨血脫證165 六、氣隨津脫證166 七、痰瘀互結證166 八、氣陰兩虛證167 九、津血虧虛證167 十、陰陽兩虛證167
本章小結168
復習思考題168 **節臟腑辨證169 一、肝與膽病辨證170 (一)肝血虛證170 (二)肝陰虛證171 (三)肝郁氣滯證171 (四)肝火熾盛證172 (五)肝陽上亢證172 (六)肝風內動證172 (七)肝膽濕熱證174 (八)寒滯肝脈證175 (九)膽郁痰擾證175 二、心與小腸病辨證176 (一)心血虛證176 (二)心陰虛證176 (三)心氣虛證177 (四)心陽虛證177 (五)心陽暴脫證177 (六)心脈痹阻證178 (七)心火亢盛證178 (八)痰迷心竅證179 (九)痰火擾心證179 (十)瘀阻腦絡證180 (十一)小腸實熱證180 三、脾與胃病辨證180 (一)脾氣虛證181 (二)脾陽虛證181 (三)脾虛氣陷證181 (四)脾不統血證182 (五)寒濕困脾證182 (六)濕熱蘊脾證183 (七)胃氣虛證183 (八)胃陽虛證183 (九)胃陰虛證184 (十)食滯胃脘證184 (十一)胃火熾盛證184 (十二)寒滯胃脘證185 四、肺與大腸病辨證185 (一)肺氣虛證185 (二)肺陰虛證186 (三)風寒犯肺證186 (四)風熱犯肺證186 (五)燥邪犯肺證187 (六)肺熱熾盛證187 (七)痰熱壅肺證188 (八)寒痰阻肺證188 (九)痰濕阻肺證188 (十)大腸濕熱證188 (十一)腸熱腑實證189 (十二)腸燥津虧證189 (十三)腸虛滑瀉證189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190 (一)腎陽虛證190 (二)腎陰虛證191 (三)腎精不足證191 (四)腎氣不固證192 (五)腎不納氣證192 (六)膀胱濕熱證192 六、臟腑兼病辨證193 (一)心腎不交證193
17
(二)心腎陽虛證193 (三)心肺氣虛證194 (四)心脾兩虛證194 (五)心肝血虛證194 (六)脾肺氣虛證195 (七)肺腎陰虛證195 (八)肝火犯肺證195 (九)肝胃不和證196 (十)肝郁脾虛證196 (十一)肝腎陰虛證196 (十二)脾腎陽虛證197 第二節六經辨證197 一、辨六經病證198 (一)太陽病證198 (二)陽明病證200 (三)少陽病證201 (四)太陰病證201 (五)少陰病證202 (六)厥陰病證202 二、六經病證的傳變203 (一)傳經203 (二)合病203 (三)并病203 (四)直中203 第三節衛氣營血辨證203 一、辨衛氣營血病證204 (一)衛分證204 (二)氣分證204 (三)營分證205 (四)血分證205 二、衛氣營血病證的傳變206 (一)順傳206 (二)逆傳206 第四節三焦辨證207 一、辨三焦病證207 (一)上焦病證207 (二)中焦病證208 (三)下焦病證208 二、三焦病證的傳變208 (一)順傳208 (一)類比法225 (二)分析歸納[類]法226 (三)演繹法226 (四)反證法226 (五)其他辨證思維方法226
二、辨證方法與思路227 (一)各種辨證方法的區別、聯系及選用原則與適用范圍227 (二)辨證思路228
三、辨證的基本內容229 (一)明確病位229 (二)分辨病性230 (三)辨析病因230 (四)判斷病情,闡釋病機230 (五)審度病勢230 (六)確定證名230 四、證名的具體要求230 (一)內容要求準確全面,證名要精練規范230 (二)動態辨證231 (三)不必拘泥于證型231 本章小結231 復習思考題231
**節病歷沿革與意義232 一、病歷沿革232 二、病歷的意義233 第二節中醫病歷書寫的要求和內容234 一、中醫病歷書寫的基本要求234 二、中醫病歷書寫的重點內容236 (一)主訴236 (二)現病史的書寫要求237 (三)現病史與既往史的劃分237 (四)診斷結論書寫要求238 第三節中醫病歷書寫格式238 一、門診病歷239 (一)初診記錄239 (二)復診記錄239 二、住院病歷240 三、病程記錄241 (一)首次病程記錄241 (二)日常病程記錄241 (三)上級醫師查房記錄242 (四)疑難病例討論記錄242 本章小結242 復習思考題242
附篇現代研究與特殊診法243
**節望診245 一、色診現代研究245 (一)常色測定方面245 (二)病色測定方面246 (三)紅外成像技術方面246 二、舌診的現代研究247 (一)文獻研究247 (二)舌組織形態和舌象形成機理的研究247 (三)舌下絡脈251 (四)舌診的中西醫結合研究251 (五)舌診的信息化診斷研究252 第二節聞診253 一、聲診現代研究253 (一)離體喉方法253 (二)聲圖儀方法253 (三)頻譜分析法253 (四)聞診的客觀化研究254 二、嗅診現代研究255 第三節問診255 一、癥狀名稱的規范255 二、癥狀量化的規范256 三、中醫癥狀評定量表研制257 (一)量表學的基本理論257 (二)中醫癥狀證候評定量表研制258 (三)量表在中醫藥領域中的應用現狀259 四、計算機中醫問診系統研究260 第四節脈診260 一、古代文獻研究261
21
二、脈象形成的生理學機制261 (一)脈搏形成的生理學機制261 (二)橈動脈脈搏波的形成264 三、脈診客觀化的實驗研究265 (一)脈圖的描記與分析265 (二)脈圖的動物實驗研究268 四、脈診的臨床研究及應用268 (一)生理因素對脈象的影響268 (二)藥物因素對脈象的影響269 (三)脈圖臨床應用研究269 本章小結271 復習思考題271
**節證候文獻和規范化研究272
一、證候文獻研究272 (一)中醫文獻資料特點272 (二)研究證的含義272
二、證候規范化研究273 (一)規范證候的命名273 (二)規范證候的分類273 (三)證候診斷標準研究273
第二節證候計量診斷和證候動物模型研究274
一、中醫證候計量診斷274 (一)計量診斷學274 (二)四診指征的計量診斷275 (三)證候的計量診斷研究275
二、證候動物模型研究276 (一)模擬中醫病因模型276 (二)模擬西醫病理模型276 (三)模擬病證結合的動物模型276 (四)病因病理結合的動物模型277
第三節常見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277 一、肝病常見證候研究277 二、心病常見證候研究278 三、脾病常見證候研究280 四、肺病常見證候研究281 五、腎病常見證候研究281 六、中醫寒熱證候研究283
七、氣血津液病常見證候研究284 本章小結286 復習思考題286 **節耳診287 一、診斷原理287 二、診察方法與注意事項288 三、正常表現與生理變異288 四、臨床應用289 (一)色澤形態異常289 (二)耳穴定位與應用289 第二節甲診291 一、診斷原理291 二、診察方法與注意事項292 三、正常表現與生理變異292 四、臨床應用292 (一)色澤異常292 (二)形狀異常293 (三)指甲半月異常293 (四)定位分析293 第三節第二掌骨側診293 一、診斷原理293 二、診察方法與注意事項294 三、正常表現與生理變異294 四、臨床應用295 本章小結295 復習思考題295 23
中醫診斷學(第2版) 作者簡介
何建成,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術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編或參編教材、著作10余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