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現代語言測試視域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34126
- 條形碼:9787302634126 ; 978-7-302-63412-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語言測試視域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研究 本書特色
緊跟時代、聚焦國情;緊扣前沿、呈現 “四新”;視角創新、涵蓋全面
現代語言測試視域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研究 內容簡介
大致內容 本書從我國英語口語策略能力教學現狀出發,基于策略能力、任務特性、測試表現及三者關系跨學科研究,以我國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以代表語言測試未來發展方向的計算機輔助綜合口語測試為研究條件,采用代表研究方法新趨勢的聚斂式混合研究設計,運用語言測試領域統計方法用新導向的等階線性模型分析數據,研究計算機輔助綜合口語測試中中國英語學習者策略能力、測試任務及測試成績間的復雜關系。基于結果,探索本書在我國外語教學、外語測試,外語評價、國家語言規劃與政策,“雙減”下的英語教育改革,以及新時代在線教學背景下在線課堂評測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價值。 特色 (1)緊跟時代、聚焦國情:與國家**語言規劃和政策及評價改革根本目標高度契合;為疫情影響下線教學常態化口語教學提供實證依據。(2)研究設計緊扣前沿、呈現“四新”:實證研究采用體現**研究動態的研發方法、測量工具、測試任務、數據分析。(3)視角創新、涵蓋全面:跨學科創新理論視角對策略能力、測試任務及測試成績進行定義闡釋,體現了新文科建設理念;全面涵蓋策略能力要素獨立、互動兩種工作模式,打破以往文獻關于語言測試中策略能力的實證研究忽略互動工作模式的局限性。(4)反思文獻、填補不足: 現有國、內外文獻僅有3篇期刊文章和一部未發表的博士論文與本書實證研究相近,但這些研究存在研究局限,如測量工具單一等。本書采用 “四新”研究方法、全面涵蓋策略能力組成要素的工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上文獻不足,是以中國視角探究語言測試與口語策略能力新發展研究的為數不多的專著。 目標讀者 本書涉及外語測試、教育心理學、二語習得、任務研究和心理語言學等跨學科研究領域,適合從事應用語言學特別是語言測試研究、學習的研究人員、教師及學生。書中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常用統計方法及混合研究設計進行了詳細描述,特別適合對社會科學研究設計及統計方法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教師及學生。同時,本書提供了多個針對策略能力特別是口語策略能力課堂教學的若干模型,適合教育專業師生,特別是對策略教學及口語教學感興趣的師生以及研究人員。此外,本書采用圖、表、文結合的方式對策略能力進行跨學科理論綜述,使得理論知識深入淺出,適合各種對語言測試、任務特性及外語口語生成研究感興趣的讀者。
現代語言測試視域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現代語言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概述 1
1.2 口語策略能力與我國英語教育 3
1.2.1 我國英語教育現狀 3
1.2.2 我國外語教育改革 4
1.2.3 我國教育國際化 6
1.3 現代語言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問題與我國英語教育 7
1.4 策略能力研究易混淆術語及概念 8
1.4.1 元認知策略與認知策略 8
1.4.2 獨立語言技能測試與綜合語言技能測試 9
1.4.3 二語與外語 9
1.4.4 中介項與調節項 10
1.4.5 模型與框架 10
1.5 小結 11 上篇 理論發展 13
第2章 現代語言測試發展史 15
2.1 語言測試起源 15
2.2 語言測試定義 16
2.3 現代語言測試發展 18
2.3.1 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時期 18
2.3.2 綜合社會語言學時期 19
2.3.3 交際/心理測量——交際時期 20
2.3.4 新趨勢 21
2.3.5 我國語言測試發展 21
2.3.6 現代語言測試發展本質 23
2.4 語言能力模型 25
2.4.1 語言能力 25
2.4.2 語言能力模型 26
2.5 語言能力定義法則 32
2.5.1 互動能力法則 32
2.5.2 現實生活法則 33
2.5.3 互動主義者法則 34
2.6 語言使用框架 37
2.6.1 語言使用 37
2.6.2 語言使用框架 38
2.7 本書實證研究理論框架 43
2.8 小結 44 第3章 策略能力跨學科研究 47
3.1 策略能力的跨學科性 47
3.2 策略能力與語言測試 48
3.3 策略能力與元認知 49
3.3.1 元認知 49
3.3.2 元認知模型 50
3.3.3 元認知框架 52
3.3.4 元認知模型和元認知框架的共性 53
3.3.5 元認知模型的發展 54
3.4 語言學習策略中的策略能力:元認知策略 55
3.4.1 學習策略系統模型 56
3.4.2 策略分類模型 57
3.4.3 元認知學習策略模型發展 57
3.4.4 解決問題元認知策略模型 58
3.4.5 元認知策略三要素模型 59
3.5 元認知策略工作模式 60
3.5.1 獨立與互動 60
3.5.2 任務和表現間的中介 61
3.5.3 任務依賴性 62
3.6 策略能力與口語 63
3.6.1 口語定義 63
3.6.2 話語產出模型 64
3.6.3 話語過程模型 66
3.6.4 雙語話語產出模型 68
3.6.5 測試情境中口語產出模型 75
3.7 本書實證研究策略能力定義 81
3.8 元認知策略及口語表現測量工具 82
3.8.1 元認知策略測量方法 82
3.8.2 現有元認知策略測量工具 83
3.9 測試情境下口語策略能力實證研究 86
3.9.1 口語策略能力與成績 86
3.9.2 口語策略能力與測試任務 88
3.9.3 口語策略能力、測試任務與測試表現 89
3.10 小結 91 第4章 口語測試任務研究 93
4.1 測試任務特性與任務復雜度 93
4.1.1任務 93
4.1.2 測試任務特性研究法則 95
4.1.3 信息處理法則模型 96
4.1.4 三維元素框架與任務復雜度模型 99
4.1.5 任務復雜度測量 101
4.2 口語測試任務 103
4.3 計算機輔助綜合口語測試任務 105
4.3.1 任務特性 105
4.3.2 計算機輔助綜合口語測試任務與策略能力 107
4.3.3 本書實證研究中的計算機輔助綜合口語
測試任務 108
4.3.4 托福綜合口語考試的任務復雜度 109
4.4 任務復雜度實證研究 110
4.5 小結 112 中篇 實證研究 113
第5章 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詳釋 115
5.1 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設計 115
5.2 風險處理 117
5.3 前期準備 118
5.4 數據收集及分析 126
5.4.1 數據收集 126
5.4.2 數據分析 127
5.5 小結 136 第6章 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結果詳釋 137
6.1 **階段:量表驗證 137
6.1.1 探索性因子分析 137
6.1.2 驗證性因子分析 143
6.1.3 量表驗證小結 151
6.2 第二階段:研究問題 153
6.2.1 定量分析 153
6.2.2 定性分析 164
6.3 小結 186 第7章 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結果分析 189
7.1 概述 189
7.2 元認知策略使用 189
7.2.1 元認知策略使用概述 190
7.2.2 元認知策略獨立工作模式 192
7.2.3 元認知策略、個體屬性與任務復雜度 198
7.3 任務復雜度 199
7.3.1 協同效應 199
7.3.2 個體因素 200
7.4 元認知策略與任務復雜度 202
7.5 元認知策略與口語表現 204
7.6 任務復雜度與口語表現 205
7.7 元認知策略、任務復雜度與口語表現 206
7.8 小結 208 下篇 延展應用及路向 209
第8章 理論延展與應用 211
8.1 實證研究概述 211
8.2 理論延展 212
8.2.1 非互動性語言使用框架 213
8.2.2 元認知策略與個體差異 215
8.2.3 二語話語產出模型 216
8.2.4 三維元素框架 216
8.2.5 測試情境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模型 217
8.3 教學應用 217
8.3.1 元認知教學 218
8.3.2 教學大綱/課程計劃 221
8.3.3 語言測試與在線教學 224
8.3.4 國家語言規劃與政策和“雙減”教育改革 225
8.3.5 國家*新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226
8.4 實證研究應用 226
8.5 小結 227 第9章 語言測試視閾下口語策略能力研究路徑 229
9.1 局限及路向 229
9.1.1 深入探究個體特征 229
9.1.2 任務復雜度變量多維研究 230
9.1.3 策略能力測量多元化 230
9.1.4 樣本異質性 231
9.2 小結 231
參考文獻 233
附錄
附錄1 口語策略能力量表 271
附錄2 半結構化訪談綱要 273
附錄3 開放式任務復雜度量表 273
附錄4 學生參與研究同意書 275
附錄5 研究說明書 276
附錄6 學生志愿者招募廣告 277
附錄7 教師參與研究同意書 278
附錄8 教師志愿者招募廣告 279
附錄9 院校負責人同意書 279
附錄10 院校負責人參與研究知情書 280
附錄11 保密協議(評分人員) 283
作者簡介 285
現代語言測試視域下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策略能力研究 作者簡介
張偉偉,哲學博士(教育),現任衢州學院講師(校聘副教授)。張偉偉在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教育與社會工作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在中國、新西蘭和英國有著管理語言和教師培訓項目以及英語教學的豐富經驗。作為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的訪問學者,她還擁有心理測量學的獨立研究經驗。曾于2021年參與新西蘭 有關文獻分析研究方法的閱讀干預項目一項;所負責的關于語言測試的研究項目獲國際知名測試研究機構美國ET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18年研究經費支持。此外,她還擔任 多家SSCI(JCR:Q1) 索引期刊的匿名審稿人,如 System、Frontiers in Psychology、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以及國際會議審稿人。同時,她還是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材(七年級上)編寫組核心作者,并擔任多家國際研究學會理事。
張偉偉的研究和寫作主要涉及語言評估、心理語言學和教學指導,尤其是二語口語。發表具有較高引用率SSCI收錄期刊論文多篇,包括System (JCR:Q1)、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JCR:Q1)Frontiers in Psychology (JCR:Q1)、Sustainability(JCR:Q2)。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