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45573
- 條形碼:9787302645573 ; 978-7-302-64557-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 本書特色
在智能技術推動政府治理創新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智能技術對個人隱私安全造成的威脅,并不認同技術帶來的治理成效,智能治理面臨社會合法性危機。基于此,《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綜合運用質性案例、調查問卷和實驗數據分析,創新建構了城市大腦社會合法性理論模型,剖析了顛覆性技術社會合法性形成的內部機理和外部制度要素。探索在政府建設城市大腦和公眾個人信息數據采集、整合過程中,技術、政治與公眾三者的互動關系及其對城市大腦社會合法性的影響,回答了在技術促動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智能治理如何實現社會合法性,收獲了“不同尋常”的發現。為理解并回應社會智能化轉型背景下公眾的真實需求與關切,進一步改善政府智能治理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參考和政策啟示。
作者圍繞智能社會治理的理論探索、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的方法創新等研究議題進行深耕,選取城市大腦這個新興應用場景,率先開展了人工智能社會實驗的實證研究探索,以社會智能化轉型中的政府治理創新為背景,以公眾對于政府借助城市大腦進行個人數據歸集和開發利用的合法性認同為切入點,基于對我國地方政府實踐案例的深入觀察和分析,系統研究了在政府建設城市大腦,并對公眾個人信息數據進行采集、整合、利用的過程中,技術、政府與公眾三者的互動及其對城市大腦社會合法性的影響。本書語言文字樸實生動,邏輯科學嚴密,深度揭示了在智能技術嵌入政府治理的宏觀背景下,公眾個體內心的波瀾起伏,也啟迪廣大的研究者與實踐者,重新將目光投向歷史巨輪下平凡而普通,卻又滿懷善意與憧憬的蕓蕓眾生。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 內容簡介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從我國地方政府利用城市大腦開展的智能治理實踐出發,通過對公眾認同形成過程的探究,揭示了個人素質、技術嵌入與政府聲譽建構行動影響公眾主觀感知,進而推動城市大腦社會合法性形成的路徑,回答了一系列具有現實緊迫性的公共管理問題: 在智能治理日益風行的今天,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公眾個體對于智能治理社會合法性的判斷? 在政府試圖構建智能治理社會合法性的努力中,又有哪些行動更容易取得預想效果?通過整合社會接受與社會許可的相關概念,提出了城市大腦社會合法性的解釋框架,從公眾認同的視角,揭示了城市大腦及其應用社會合法性的形成機理。基于對中國智能治理實踐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公眾調查數據的分析,提出了公眾隱私意識與智能治理社會合法性關系新的解釋邏輯,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 目錄
1.1研究背景
1.1.1起點: 科學技術的“雙刃劍”效應與治理大討論
1.1.2現實背景: 智能治理面臨的挑戰
1.1.3理論背景: 技術賦能與政治抉擇
1.2研究問題的提出
1.3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3.1概念厘定
1.3.2研究對象
1.3.3技術路線
1.4篇章結構 第2章文獻綜述
2.1技術變革的社會影響
2.1.1技術與社會互動關系的宏觀構想
2.1.2技術政治功能的哲學論爭
2.1.3智能技術引發的新現象與新問題
2.2合法性的社會建構
2.2.1“正當性”的現代意義
2.2.2“社會合法性”的兩重意涵
2.2.3“公眾認同”的誘因
2.3政府的合法性塑造
2.3.1政府聲譽與社會合法性
2.3.2政府聲譽構建的途徑
2.3.3政府影響公眾認知的機制
2.4本章小結 第3章對城市大腦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研究方法與資料獲取
3.2城市大腦建設的背景和進展
3.2.1從“智慧城市”到“城市大腦”
3.2.2城市大腦的“技術嵌入”及其影響
3.3城市大腦治理創新與公眾反饋
3.3.1Z市D縣城市大腦的創新成效
3.3.2治理能力與合法性之間的“張力”
3.3.3重塑智能治理社會合法性的策略
3.4本章小結 第4章理論模型建構與研究假設
4.1初始理論模型: 社會合法性的理論回溯
4.1.1社會接受理論對于“技術屬性”的重視
4.1.2社會許可理論對于“組織行為特征”的強調
4.1.3“社會合法性”概念模型的創建
4.2理論模型的完善: 基于案例的研究
4.2.1興趣與隱私: 影響公眾關注的要素
4.2.2技術嵌入: 治理技術的特殊性
4.2.3聲譽建構: 對既定路徑的調節
4.3本章小結 第5章社會合法性形成機制的多元回歸分析
5.1研究方法
5.1.1問卷設計
5.1.2問卷發放與數據采集
5.1.3變量測度
5.1.4分析方法
5.2描述性分析結果
5.2.1公眾對城市大腦及其應用合法性認同的描述性分析
5.2.2自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5.2.3中介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5.2.4控制變量的描述性分析
5.3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
5.3.1信度檢驗
5.3.2效度檢驗
5.4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5.4.1變量相關性分析
5.4.2正當性感知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5.4.3利益感知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5.4.4風險感知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5.4.5主觀感知對合法性認同回歸分析
5.4.6正當性感知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5.4.7利益感知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5.4.8風險感知中介效應回歸分析
5.4.9技術嵌入調節效應回歸分析
5.5本章小結 第6章基于隨機問卷實驗的政府干預效果檢驗
6.1研究方法
6.1.1實驗設計
6.1.2被試樣本
6.1.3分析方法
6.2對績效聲譽策略的效果檢驗
6.2.1基于描述性統計和t檢驗的觀測
6.2.2績效聲譽干預對主觀感知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2.3績效聲譽干預對現實條件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3對程序聲譽策略的效果檢驗
6.3.1基于描述性統計和t檢驗的觀測
6.3.2程序聲譽干預對主觀感知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3.3程序聲譽干預對現實條件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4對道德聲譽策略的效果檢驗
6.4.1基于描述性統計和t檢驗的觀測
6.4.2道德聲譽干預對主觀感知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4.3道德聲譽干預對現實條件與合法性認同關系的調節效應檢驗
6.5本章小結 第7章討論與結論
7.1討論
7.1.1從“技術賦能”到“技術嵌入”
7.1.2是“隱私危機”還是“安全屏障”
7.1.3追求“績效創新”還是“社會正義”
7.2主要結論
7.3研究創新與不足
7.3.1研究創新
7.3.2研究不足
7.3.3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調查問卷 附錄B訪談提綱(中央機關) 附錄C訪談提綱(地方政府) 附錄D焦點小組討論提綱 附錄E中央和國家部委智慧城市相關政策 附錄F智慧城市相關國家標準清單 后記
智能治理與公眾認同:城市大腦的社會合法性研究 作者簡介
魏鈺明,2015年獲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士學位,2021年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學位。研究主要關注公共政策與治理理論、新興技術社會影響與治理。曾在Public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國軟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作為主要完成人、執筆人參與完成的多篇研究報告產生了重要政策影響力。在校期間曾獲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清華大學“學術新秀”,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等榮譽,入選清華大學“水木學者”支持計劃。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