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陽明學、心學與人類主體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704515
- 條形碼:9787807704515 ; 978-7-80770-45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陽明學、心學與人類主體性 內容簡介
以王陽明為主要代表的傳統心學,是中國傳統儒家哲學的*高代表。本書從主體性的角度出發,以宏觀的角度、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來探討陽明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從從存在論的視域探討王陽明的哲學觀念以及核心概念,第二部分從哲學史或思想史的角度探討王陽明思想的歷史地位,第三部分從比較的角度探討理學視域中的心學。本書多角度、多視域,全方面地展現了對陽明學的深入解析。
陽明學、心學與人類主體性 目錄
前言
**編 存在論視域中的陽明學
**章 王陽明的良知觀
一、“良知即是天理”
二、良知是超越的實體
三、良知非氣而無感應
四、良知非情非意
五、結語:辨證思維中的良知
第二章 王陽明之理
一、理是條理、道理和本體
二、理是超越者
三、理是本原之心
四、理是天理
五、結語:“心即理”與人類主導地位的確立
第三章 “心外無物”新論:基于生存論的視角
一、心:思慮之官還是行動之源
二、物:客觀實存還是心之所用
三、心外無物:生存論意蘊
四、結語
第四章 王陽明“萬物一體”觀探析
一、生機:一氣流通
二、氣質心:自然性本源與主宰
三、心之體:終極性本原與主宰
四、余論:變化氣質與大人之學
第二編 陽明學與中國思想史
**章 天人之辨與傳統儒家思想史的主題
一、思想史主題的重要性
二、思想史主題的繼承性
三、思想史主題的實在性與抽象性
四、天人之辨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大事
五、天人之辨與中國儒家思想的發展
六、結語:儒家人文精神的形成
第二章 圣學即心學:儒家哲學史的心學進程
一、以性釋心:先秦儒家心學及其初次轉向
二、偏重有為心與漢代儒家心學
三、無心之心與魏晉玄學心學
四、天地之心:早期理學家的心靈哲學
五、“理之在吾心”:南宋理學家的心靈哲學
六、理即心:陸王之心靈哲學
七、結語:心學史的邏輯
第三章 陽明心學與人類主體性
一、陽明之主宰心
二、主體性:人類主體性與個體主體性
三、心主論即良知主宰論
四、我:“私我”與我們
五、結語:個體的缺席
第四章 王陽明與傳統儒家思想的終結
一、天人之辨與儒家思想的基本主題
二、從天人相分到天人一體:儒家思想的轉折
三、“仁者以萬物為體”與宋明理學宇宙觀
四、致良知論與人類主體性地位的確定
五、明末及清代思想主題: “照著講”還是“接著講”?
六、結語:傳統儒家思想的終結
第五章 論“我”的三個向度
一、小我與氣質
二、大我與人性
三、自我與自主
四、三我關系:互含而交錯
五、余論:關于傳統儒家的“我”論
第三編 比較巾的陽明學
**章 陸、王心學之異同
一、“本心”與“大本”:共同的本原觀
二、“此心此理,萬世一揆”與“人心是天淵”:超驗的本原
三、“本末”與“體用”:二者的差異
四、結語:繼承與超越
第二章 體用之間:朱熹與王陽明的哲學比較
一、作為生存方式的仁
二、仁、用與理
三、體:人性與良知
四、體用之間
五、結語:“體用不二”而無別
第三章 二程與心學
一、仁與萬物一體
二、仁與盡心
三、仁與天理
四、理即內有之心:心學原理
五、余論:程氏后學與心學
第四章 陸九淵的天人學思想——兼論其與唯心主義的關系
一、萬物一體之“宇宙”
二、心即理
三、心與事(物):本與末
四、“此道充塞宇宙”
五、自然、簡易方法與學道
六、結語:陸九淵的生成哲學與唯心主義
第五章 傳統心學之主體性問題一以方以智心學為中心
一、“心即天地”的萬物一體世界觀
二、“皆歸一心”的形而上學
三、大我即人性
四、結語:“心宗”與個體我的缺席
后記
展開全部
陽明學、心學與人類主體性 作者簡介
沈順福,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暨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