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濟陰綱目(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765886
- 條形碼:9787506765886 ; 978-7-5067-658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濟陰綱目(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 本書特色
《濟陰綱目》,明末有名醫家武之望撰。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號陽紆,陜西臨潼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濟陰綱目》為武氏代表性醫著,原為5卷,初刊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汪淇重新厘訂為14卷,內容未變,僅以眉批形式加入大量評注,為今之通行本。全書分調經、經閉、血崩、赤白帶下、虛勞、積聚癥瘕、求子、浮腫、前陰諸疾、胎前、臨產、產后、乳病等門,每門又分列多種病證,首列各家醫論,再附治療方藥。書中“集百家之精華”,引錄諸家女科之說,論述精當,尤其汪氏以眉批加入的大量批注,闡發己見,實乃其臨證心得,對臨床有較大啟示。 《濟陰綱目》匯集了我國明代及明以前婦產科學的主要學術成就和臨床經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此書是以《女科證治準繩》為藍本而予重編,故汪淇為之序云:“《濟陰綱目》一書,其立論自調經始,有綱領、有條貫、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設,細詳釋焉。得其隱微,能盡其變……”然武氏雖長于編纂、整理,卻缺乏個人識見,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是書所分門目,與《證治準繩》之女科相同,文亦全相因襲,非別有所發明,蓋即王肯堂書加以評釋圈點,以便檢閱耳。” 《濟陰綱目》版本眾多,流傳廣泛,現存初刻本及其他明、清本和日本刻本等數十種刊本,建國后有排印本。本次整理選用清康熙四年汪氏刊本為底本,明萬歷四十八年刻本(簡稱“5卷本”)、清宏道堂刻本及1916年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為校本。 本書采用橫排、簡體、新式標點符號。括號內楷體字為原書眉批,括號內宋體字為原書豎排小字。原書豎排時,表示上文所用的“右”字,悉改為“上”字;表示下文所用的“左”字,均改為“下”字。對于原書中的繁體字,徑改為規范簡體字。冷僻的難讀字,采用拼音方法注音;疑難詞句,加以注釋;典故注明出處,說明寓義,以方便讀者閱讀。如遇有俗寫字、異體字、古今字、錯字、別字予以徑改,不再出注。為保持原著風貌,對書中涉及國家禁用的動、植、礦物藥,不作刪改,僅供參考;對原書使用的舊制計量單位,亦不作改動。書中藥名,系古今用字不同者,均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及《中華本草》予以徑改,不再出注,如“蟬退”改為“蟬蛻”、“懷香”改為“茴香”、“黃檗”改為“黃柏”、“栝樓”改為“瓜蔞”等。
濟陰綱目(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 內容簡介
《濟陰綱目》被譽為中醫婦科權威性著作。書中闡述了從調經、止帶,到求子、產育以及產后雜病、乳疾,生長發育等多種疾病的辨證與治療。全書為5卷,次年重刻,康熙四年(1665),汪琪因“原版無存,世人每欲購求遺本,真如丹經仙,可思而不可得”,乃予箋擇重訂,刪去武氏自撰6篇醫論,增加眉批1430余條,改為14卷付梓。14卷本大量刊行,版本達36種。
濟陰綱目(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名著) 目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