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研究續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7070
- 條形碼:9787522517070 ; 978-7-5225-170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研究續篇 本書特色
1.本書從文化學的角度解讀臺灣的傳播學,能從一個更深廣的視野理解臺灣的傳播現象。
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研究續篇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臺灣傳媒與兩岸文化的關系,研究內容包含"臺灣媒體兩岸關系態度研究"" 臺灣''''四大報''''社論研究" "臺灣''''四大報''''臉書政治態度研究"" 臺灣競選廣告的喜劇性研究"" 臺灣廣告原型研究"" 臺灣新新電影的身份認同研究"等六個方面,對臺灣傳統報業、廣告業及臉書等新媒體的研究歷史與現狀、與現實經濟與政治的的互動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與研究,以及這些傳統媒體及新媒體與兩岸文化交流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論述,有助于我們對臺灣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其對兩岸文化交流的作用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
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研究續篇 目錄
序言
**篇:臺灣媒體兩岸關系態度研究——以2014年臺灣“九合一”選舉后臺灣“四大報”為例
緒論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對象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理論框架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章 議題框架
**節 大陸對臺政策報道框架分析
第二節 對國民黨的相關報道框架分析
第三節 非“藍營”的相關報道框架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文本分析
**節 語義矩陣分析
第二節 敘事分析
總結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原因分析
第三節 研究局限
第二篇:臺灣“四大報”社論研究——以2016年臺灣“大選”前對兩岸關系議題的態度為例
導論
**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章 “四大報”兩岸關系社論的內容分析
**節 宏觀層面:社論主題與總體態度
第二節 中觀層面:評價對象與具體態度
第三節 微觀層面:高頻詞匯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四大報”兩岸關系社論的文本細讀
**節 敘事聚焦
第二節 敘事結構
小結
第三章 結論與思考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思考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局限
第三篇:臺灣“四大報”臉書政治態度研究——以2016年臺灣“大選”期間的報道為例
**章 背景、現狀與方法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四節 理論支撐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大報”臉書“大選”新聞的敘事特征與態度傾向分析
**節 “聯合報PLUS”臉書“大選”新聞敘事特征與態度傾向分析
第二節 《中時電子報》臉書“大選”新聞敘事特征與態度傾向分析
第三節 《自由時報》臉書“大選”新聞敘事特征與態度傾向分析
第四節 《蘋果日報》臉書“大選”新聞敘事特征與態度傾向分析
第三章 從周子瑜事件看“四大報”臉書“大選”新聞意識形態影響機制
**節 “四大報”報道周子瑜事件的敘事特征分析
第二節 “藍”“綠”媒體報道周子瑜事件的意識形態機制比較
第三節 “綠媒”意識形態影響下的臺灣“民眾”反應分析
第四章 “四大報”臉書“大選”新聞影響機制的內外成因分析
**節 內部成因:“藍”“綠”媒體新聞神話建構的差距
第二節 外部成因:政黨作為隱性敘事主體的行動差異
結語
第四篇:臺灣競選廣告的喜劇性研究
**章 研究背景與概念辨析
**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相關概念
第二章 臺灣競選廣告喜劇性分析
**節 人物喜劇性分析
第二節 語言喜劇性分析
第三節 情境喜劇性分析
第三章 臺灣競選廣告喜劇性特征成因
**節 文化基因與審美經驗
第二節 社會心理需求
第三節 當代文化環境
第四節 選民結構
第五篇:臺灣廣告原型研究——以“時報廣告金像獎”獲獎作品為例
**章 背景、理論與方法
**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節 原型理論溯源
第三節 原型與廣告
第四節 研究綜述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二章 臺灣廣告中的原型形象
**節 “自在做自己”的天真者
第二節 “不要把我困住”的探險家
第三節 “真理使你獲得解脫”的智者
第四節 “有志者事竟成”的英雄
第五節 “夢想成真”的魔法師
第六節 “人生而平等”的凡夫俗子
第七節 “我心只有你”的情人
第八節 “快樂活在當下”的弄臣
第九節 “愛鄰如己”的照顧者
第十節 “權力是唯一”的統治者
第十一節 臺灣廣告原型形象總結
第三章 臺灣廣告原型的現代建構
**節 中華文化的原型傳承
第二節 廣告原型的現代移置
第四章 臺灣廣告原型的意義
**節 對于消費者而言
第二節 對于廣告主而言
第五章 總結與反思
**節 研究總結
第二節 對原型理論的反思
第三節 研究創新與不足
第六篇:臺灣新新電影的身份認同研究
**章 研究的緣起、對象與概念
**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四節 本篇主旨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 身份的解構:隕落的父權
**節 新新電影的“父親”形象
第二節 隕落父權背后的中國認同隱喻
第三章 身份的迷茫:沉重的青春
**節 新新電影的青年形象
第二節 錯位青春背后的中國認同隱喻
第四章 身份的重構:“在地”的訴求
**節 臺灣:本土文化的批判性重構
第二節 日本:對日本殖民歷史的重塑
第三節 中國:作為“他者”的中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研究續篇 作者簡介
閻立峰,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海峽媒體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新聞史學會臺灣與海外華文傳媒研究委員會會長,福建省新聞學會副會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研究領域包括:媒體與政治、新媒體傳播、影視傳播、臺灣與海外華文傳媒、新聞傳播學基礎理論。已出版《思考中國電視:文本、機構和受眾》《臺灣傳媒與臺灣文化》(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