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67220
- 條形碼:9787218167220 ; 978-7-218-1672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本書特色
數十位國內文化名家、歷史學者深度推薦 陳波、馮玉軍、賀照田、呂一民、江曉原、孫歌、王緝思、許紀霖、張楊、張蘊嶺等四十余位國內核能、國際關系、冷戰史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聯袂推薦! 2022年亞馬遜*佳科技圖書,《大國的崩潰》《歐洲之門》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災難史杰作 哈佛大學歷史系烏克蘭史講席教授、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浦洛基繼《切爾諾貝利》之后,再度叩問核安全問題,并試圖回答:切爾諾貝利這樣的事故,是否只會出現在蘇聯?浦洛基教授從歷史中尋找核事故發生的深刻原因,并迫使我們正視核能可能存在的危險,積極思考核安全的可行方案。 國際關系視角,解讀核工業發展背后的國際政治博弈 核能的開發與時代背景緊密聯系,既有國際的合作互利、相互影響,也存在以核能為工具的激烈競爭。在論述福島事件時,作者由切爾諾貝利事件對國際核工業的影響切入,追溯冷戰背景下日本核工業的起步,通過對比蘇、美、法等國的技術水平,以及日本合作對象的轉變,勾勒出日本核工業發展中潛藏的隱患。 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分析與文學的筆法,再現影響時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記錄史上六起標志性的核事故,涉及三處軍事核設施和三座民用核電站。作者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一貫流暢優美的敘事手法,將六起事故的成因、過程及其影響娓娓道來;以清晰簡潔的語言,解讀復雜深奧的技術細節;以史學家的敏銳與深刻,探尋事故本身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希望借此找出核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為人類安全使用核能尋求優解。 深入歷史情境,從當事人的行為動機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回到歷史現場,分析特定時代背景下,事件當事人行為背后的動機:領導層為何要求項目倉促上馬?操作人員為何失誤?事故處理過程中決策者為何一再延誤?媒體的行為如何擴大了事故的危害?從歷史的教訓中,尋找共性,尋找核災難發生的真正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過是同樣的故事重復了六次 六起類型不同、成因各異的事故背后,我們能看到幾乎雷同的事故緣由:為了維系發展的神話,無視技術上可能存在的缺陷;為了趕進度忽視安全與質量,將效率置于*高優先級,將安全系于“這不一定會發生”的僥幸中;同樣混亂的監管體系、延宕的決策過程,以及事后對事故嚴重程度的掩飾和美化。 為理解當下的核能危機,提供歷史與現實的參考 從日本傾倒核污染水事件,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核事故從來不是孤立的,它永遠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當下研讀歷史,從這六次殘酷的教訓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高效使用核能的良策。 令人恐懼……災難性的氣候變化正向我們襲來,核電被認為是一種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這一令人警醒的歷史迫使我們認真審視這一方案的本質。 ——《紐約時報》 對核時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贊嘆……這是一部經過縝密研究的歷史著作。 ——《金融時報》 作者回顧了歷史上*嚴重的核災難的教訓,并提出了一個問題:考慮到所有風險,核能是否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書單》星級書評 驚艷……清晰地解釋了復雜的科學和技術程序,并對每個事件中的關鍵人物進行了鮮明的描述。這本資料翔實的研究報告對核能的未來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權威歷史,讀起來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啟發性,令人無法抗拒。 ——《柯克斯》星級書評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內容簡介
? ?1954年3月,美國在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放射性沉降物覆蓋大片海域,數百人被輻射所傷; ? ?1957年9月,蘇聯克什特姆鎮附近的馬亞克核工廠核廢料罐爆炸,無數當地居民遭遇嚴重輻射; ? ?1957年10月,英國溫茨凱爾工廠反應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應堆事故; ? ?1979年3月,美國三里島核電站輻射泄露,導致周邊六個郡數十萬居民被迫疏散; ? ?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引發史上*嚴重的核事故; ?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遭海嘯襲擊,四座反應堆接連爆炸,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發生在切爾諾貝利的故事,只會發生在切爾諾貝利嗎?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繼《切爾諾貝利》之后,再度審視核能源問題,試圖從歷史上六起標志性的核事故中尋找核災難的根源。他以細致嚴謹的調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術和人為因素;以文學化的筆調,再現了驚心動魄的災難過程;以史學家的關懷,將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歷史情境中予以觀照,展現了政府、核工業從業者、媒體和民眾在輻射陰云籠罩下的種種情態;更以學者的敏銳,探尋事故之外,真正值得關注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目錄
原子與灰燼:核災難的歷史 作者簡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學歷史系烏克蘭史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講席教授、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系史,著有《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臺前幕后》《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等十余部專著,獲獎眾多,包括非虛構類兩大標桿獎項萊昂內爾·蓋爾伯獎與貝利·吉福德獎,以及俄羅斯研究領域的權威獎項普希金圖書獎,他也是唯一兩獲普希金圖書獎的獲獎者。 李雯露,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譯研究與實踐、科技翻譯史、對外傳播研究。 王梓誠,自由譯者,曾任英漢大詞典編纂處編輯。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